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
内容
内容推荐
贝尔格莱德时间1999年5月7日23点45分(北京时间5月8日5点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导致当晚住在使馆内的三名中国记者罹难,二十多人受伤,馆舍被毁。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蛮行径,举世为之震惊,举国为之震怒,“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华民族不可辱!”的呐喊声,传遍了五大洲……
作者简介
潘占林,1942年重阳节生,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先后三次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亲历了“8·19”事件和苏联剧变。曾在外交部苏欧司工作,任苏联处处长、参赞,见证了中苏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历任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南斯拉夫联盟和以色列等国大使,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期间,亲历了北约炸馆事件和南联盟大风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走马上任
初到南斯拉夫
晤面米洛舍维奇
初访动荡不安的科索沃
第二章 围绕科索沃的角逐与抗争
科索沃烽烟四起
是谁点燃了导火线?
朗布依埃谈判——不战而屈人之兵.
风声紧,雨意浓
第三章 空中打击南联盟
——北约大打出手
轰炸这样开始
“对不起,我们不知道它是隐形的”
战地夜莺的歌声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
第四章 南联盟在困境中拼搏
南斯拉夫为求自保探寻出路
炮火硝烟中的外交斡旋
第五章 北约轰炸中的外交使团
外交使团百态
战争恶魔的阴影向使馆逼近
第六章 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
“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
烈火硝烟中的两条自救通道
三位记者遇难
武官在哪里?
第七章 北约的打击精确致命
北约怎样对我馆实施轰炸?
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弹缘何不炸?
第八章 炸馆激起抗议浪潮
中国人民愤怒的呐喊
来自祖国的和煦春风
第九章 患难真情
同志心,手足情
炮火纷飞见真情
异国他乡的患难之交
坚守岗位
第十章 是误炸还是故意?
炸馆事件解析之一
炸馆事件解析之二
第十一章 城下之盟
带着眼泪的苦涩的和平
北约进驻科索沃前后的“戏中戏”
第十二章 回国述职
回到祖国的怀抱
重返硝烟初散的贝尔格莱德
第十三章 现实与回眸
鲜花蜡烛寄相思
得奖与“得罪
黑山走向何方
第十四章 总统大选
误判形势提前大选
总统大选中的激烈角逐
风暴骤起卷狂澜
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十五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会见科什图尼察
米洛舍维奇:何处是归程?
走上海牙不归路
米洛舍维奇的人生轨迹
尾声
后记
序言
潘占林同学这本书令我
爱不释手,读时热泪难忍。
潘和我都是农村长大的
孩子,都多亏新中国成立才
受到良好教育,同一年进大
学读研究生,在动乱年代到
同一个农场经受磨炼,又在
同一个时间出任驻外大使…
…潘书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
忠诚、对和平和正义的酷爱
引起我深深共鸣,是很自然
的。我感谢他,他写出了我
们这一代人的许多心里话。
我为有这样的战友骄傲,为
年轻同事和广大读者有这样
的好书高兴。
这样的书是不需要大力
推介的。我只愿把以前写过
的五段有关我和潘共同思想
感情历程的诗抄录如下,权
作序。
2005年12月29日
导语
1999年5月7日,美国和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人遇难、二十多人受伤、大使馆被毁。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蛮时间。本书作者潘占林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以亲历者的身份,从使馆人员自救的指挥者的视角,用白描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炸馆事件的前前后后……
北约对南联盟大打出手。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轰炸使馆的行动是如何进行的?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点缘何未炸?是误炸还是故意:炸馆事件解析。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后记
2003年底,我从国外卸
任归来,朋友们建议:你在
南斯拉夫任大使时的这段经
历,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
至于炸馆事件,更是人类文
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的,你应当把它写下来,让
更多的人有所了解。我想,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也
有义务将其记录下来,立此
存照。于是,我将自己在南
斯拉夫任大使这段时间亲身
经历的事件,将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想、所感写了出
来。特别是那场馆难事件,
我想以亲历者,特别是使馆
人员自救的指挥者的视角,
以白描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
当时的场景。有些篇章,是
怀着颤栗的心写就的。我希
望读者通过此书对外交战线
上工作的“文装的解放军战
士’’生活的一个侧面有所了
解。我也将它作为一束小花
,献给在北约轰炸中牺牲的
烈士。至于我,也减轻了心
灵的重负,正如恩格斯所说
,我说出了要说的话,我解
放了自己的灵魂。
此书写作过程中,得到
李银堂、万成才、韩显阳、
黄舍骄、李力、于骏、吉树
民、李满长、陈波、卢山、
刘洋以及段景轩、尚惠杰等
诸多朋友和同事的鼓励、支
持和帮助,借此机会,谨致
谢忱!
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参
考并引用了以下书籍和文章
:韩显阳著《阴影里的逐杀
》,泰然著《米洛舍维奇》
,祖典、石河的《袭击我驻
南使馆用什么武器》,杨家
棋、刘庆忠、邢福有、金立
昕合著《美国战争全景》,
马叙生的《历史的教训》,
赵文城的《我驻南旧馆内炸
弹被清除》,吕岩松的《竖
起欧洲最高的孔子像》,州
长治著《如钢似铁——铁托
》,江亚平著《一个中国记
者眼中的波黑悲剧》,杨成
明、张铁钢、义高潮的《为
北约袭击中遇难的烈士送别
》,谢戌彬的《月饼鲜花依
然在,一枝蜡烛寄相思》,
刘青的《你走了,留下了整
个的你!》,张青华、金晓
蕾编译的《南斯拉夫当代诗
选》,黄强的《南反对党很
难阻止米洛舍维奇连任》,
新华社国际部编《中国不可
欺》,光明日报编《未完成
的战地日记》,巴托·托马
舍维奇著《生死巴尔干》(
杨达洲译)等。对这些书籍
、文章的编者、作者和译者
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在这里要特别对李肇
星外长在百忙中抽空为本书
作序表示诚挚的谢意。
当此书完稿时,米洛舍
维奇还健在。而在此书即将
付梓时,他已经作古。那是
2006年3月11日“两会”期间
,我住在华润饭店,晚上我
偶尔在CNN频道得知他在牢
房去世的消息。我默然良久
,夜不能寐。米洛舍维奇生
于战火,长于升平,搏于乱
世,死于囹圄,他一生起伏
跌宕,恩仇交进,世所罕见
,可以说是十分奇特的一生
。人们常说盖棺定论,我想
米洛舍维奇盖棺之后也许还
不能定论,那就留给历史和
人民去评说吧!
写下上述文字,也算是“
为了忘却的纪念”。
这里,我郑重声明,本
书出版之后,凡是盗版者,
或者未经当代中国出版社和
我本人同意,随意引用本书
内容、胡编乱造者,我们定
将追究,必要时诉诸法律。
潘占林
2006年4月
精彩页
第一章 走马上任
初到南斯拉夫
1998年5月28日,我取道奥地利、匈牙利乘车赴南斯拉夫,就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
提起南斯拉夫,还得从南联邦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了自己的祖国,于1945年11月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面积25万余平方公里,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①、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及黑山②六个共和国组成,人口约2350万,是20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记得南联邦总统铁托在世时,曾宣称南斯拉夫民族问题已经解决。实际上,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铁托在世时,由于他有崇高的威望,有相当的凝聚力,各民族尚能和睦相处,但民族矛盾的暗流已在平静的表面下激荡。在铁托晚年,民族联合的大堤已出现“管涌”,这也为后来的裂变埋下了伏笔。
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腹地,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是东西南北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从15世纪起,南斯拉夫被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了500多年,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这里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里成了欧洲的主战场之一。冷战时期,这里又成了东西方争夺的重要阵地。冷战后的第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又在这里爆发。无怪乎有人说,谁控制了巴尔干,谁就控制了欧洲。南斯拉夫人也自怨自艾地说:“怪只怪我们的祖先把房子修在了十字路口。”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南斯拉夫也分疆裂土,裂变成五个国家。1991年至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2003年,南联盟议会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昔日作为不结盟国家的旗帜,在东欧和南欧举足轻重的南斯拉夫,以及当年威名显赫的领导人,而今都已成为历史。
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时,我正在驻苏联使馆工作,目睹了苏联的解体以及裂变为15个独立国家的进程。南斯拉夫的裂变同苏联解体惊人地相似。当时除塞尔维亚和黑山外,其他共和国均主张南斯拉夫变成松散的邦联,各共和国成为主权国家。而塞尔维亚共和国则主张维护南斯拉夫的统一,反对邦联化,实际上是想重建以塞尔维亚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国家。结果适得其反,塞尔维亚的主张及其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加剧了其他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为这些共和国的独立起了催化作用。
踏进南斯拉夫国界,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欧洲田园风景画。5月的骄阳照耀着广袤的田野,一片片麦田似海浪碧波荡漾。农户和庄园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间。远处,群山起伏,层峦叠翠。蓝蓝的天空不时有鸟儿飞过,百灵鸣啭,仿佛呢喃着田园小调。这里被称作欧洲的“伊甸园”,它是如此宁谧、安详。南斯拉夫北部是伏伊伏丁那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加上风调雨顺,年年都有好收成。南斯拉夫朋友告诉我,这里一年的农产品够南斯拉夫居民三年的消费,还有不少粮食、蔬菜、水果出口西欧诸国。南斯拉夫75%的土地是山地和高原,多分布在南部地区。后来我有机会到黑山共和国,那里真是“地无三尺平”。山上到处都是黑色的嶙峋怪石,草木不生,又不能做石材使用。据当地居民传说,上帝倒垃圾,找来找去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结果就倾倒在黑山这块地方,所以黑山到处是上帝的“黑垃圾”。这恐怕就是黑山的来历。黑山临海的一面风光秀丽,景观奇特,是南斯拉夫的旅游胜地。
车驶进塞尔维亚北部城市诺维萨德。这是伏伊伏丁那省的首府。小城多是巴洛克式建筑,空灵而又整洁,岁月的风尘没有抹去她美丽的容颜,她显得古老而又年轻。车过多瑙河大桥,对岸一座高高耸立的钟楼格外引人注目。那钟和我们常见的钟不同,它的大针是时针,而小针是分针。我感到疑惑。同行的人告诉我,在过去,人们一般没有随身的钟表,远在多瑙河上捕鱼和两岸农田里劳作的人们要想知道时间,只要抬头望望钟楼上的表,能看清大针指的钟点就够了。我想,钟楼的设计者不但匠心独运,而且心里还装着老百姓呢。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终于到了贝尔格莱德。驶进贝市城区,路两旁各有一个钥匙形建筑,象征城市的大门,对东来西往的客人表示欢迎。我曾于1983年到贝尔格莱德出差,15年后来到这里常驻,感到格外亲切。同15年前相比,贝市虽然依旧英姿潇洒,狂放飘逸,但依稀看得出岁月的抹痕,略显苍老、疲惫。近10年的封锁、制裁,使南联盟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每况愈下。铁托执政40多年,为南斯拉夫国家独立、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到20世纪80年代,南联邦已成为一个繁荣、富足和安定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3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占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607209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2021-12-01
印刷时间 202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12
CIP核字 2021274533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72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