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
内容
编辑推荐

江飞编著的《大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曾在南京工作或生活过的部分大师们,在穿梭的时空中生动呈现了那些大师们的故事。书中介绍的33位大师,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类。他们中,如王伯沆、邓之诚等,祖籍就是南京;如杨廷宝、陶行知等,虽不是南京人,却为南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终老于南京;如柳诒徵、朱希祖等,在南京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至今还有后人生活在南京。

内容推荐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这里活动和居住过,他们对南京甚至全国的历史演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更是涌现出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大师》介绍了曾经在南京工作或生活的一些名人。对每一位大师,作者江飞都实地寻访了大师在南京生活的足迹,并采访了大师的后人、学生以及研究者,通过他们的叙述,将“大师精神”娓娓道来,既描述了大师们作为普通人真性情的率真,也记录了他们追寻文化精髓的执着。

目录

王伯沆:国学大师是“月光族”

鲁迅:在南京改名周树人下矿挖煤

吴梅:秦淮河上开“第二课堂”

汪辟疆:病中捐书“上头条”

胡小石:板书漂亮得学生不忍心擦

陈中凡:不爱当官爱昆曲

黄侃:受学校保护可以“三不来”

唐圭璋:让批评者担任审稿人

傅抱石:用精神指挥双手

吕凤子:被淡忘的“凤先生”

徐悲鸿:南京的住所叫“危巢”

陈之佛:将优秀考生的试卷抄了下来

柳诒徵:为挽救古籍不惜长跪

陈鹤琴:在客厅办起了鼓楼幼儿园

朱希祖:史学大师自称“书囚”

朱偰:经济学家舍身保城墙

宗白华:美学家上课“目中无人”

陶行知:教育学海归弃当校长做农民

罗家伦:天生的大学校长

傅斯年:爱讲真话被称“傅大炮”

吴贻芳:“嫁”给教育的女校长

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

邓之诚:做旧学问的“明朝人”

李小缘:要建小商小贩能进的图书馆

范旭东:建了“亚洲第一大厂”

侯德榜:“准教授”回国办工厂

杨廷宝:打造了半个南京城

茅以升:造桥雄心始于塌桥事故

张钰哲:一生固守紫台仰望星空

竺可桢:他是三个学院的创始人

熊庆来:卖掉皮袍子资助学生留学

李四光:曾在英国八所大学讲学

胡焕庸:难以逾越的“胡焕庸线”

后记

试读章节

吕凤子:被淡忘的“凤先生”

吕凤子,被书画鉴定名家萧平亲切地唤作“凤先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创始人和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吕凤子在文化教育领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萧平先生说:“我从少年时,就从父亲那里听到过对凤先生的评价和赞赏,上世纪60年代亲眼看到他的画展,就‘一往情深’地关注着他。”民国时期,吕凤子曾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的时候,首先得有个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只设一个主任,那就是吕凤子先生。傅抱石、胡小石、陈之佛、亚明……全是筹备委员会委员。

吕凤子先生一度是与徐悲鸿、齐白石齐名的,可是为什么后来人们渐渐淡忘了他呢?

吕凤子先生的二儿子还在世,已经一百零几岁了,是最早的导弹科学家。凤先生的学生们也都八九十岁的高龄了。为追溯吕凤子先生的种种才华与义举,记者采访了吕凤子先生一直以来的研究者和追随者——书画鉴定大师、书画家萧平。

凤先生为何淡出人们视野

说到凤先生的名望,萧平先生说:“他的名声在当时比徐悲鸿、齐白石还要高,抗战时办过一次美展,唯一的金奖就是吕凤子先生的《四大罗汉》。在一个画家生前,唯一一位被苏联称为‘人民艺术家’的就是吕凤子先生。在巴拿马获奖,中国画唯一获得金奖的也是吕凤子。当时王若飞(革命家)的舅舅黄齐生被国民党追捕,就躲在凤先生在四川的正则学校。后来黄齐生将吕凤子师生支持抗日的数百幅画带到延安,毛泽东还托他带了一条延安毛毯给凤先生。”

作为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人物,吕凤子无论从学识、人品还是艺术才能,都应得到更高的评价,为什么人们把他忘记了?

萧平先生说:“中国人有句老话:‘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一来,凤先生走的是高端的路,他的画既有西画的造型,又有中国书法的根基,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吕凤子,而有这样基础的人实在找不到,所以他的学生中能真正反映他水准的人不太多。二是他作品的流传不够广,他所有的时间主要献给了学校的教育,他的画画时间不能和职业画家比,他一辈子画的画也不过2000张,大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他得了重病。他的很多画被带到海外去了。”

凤先生在现代画坛上名低实高,张大千先生曾说:“他的才华真高,但是他的生性却很淡泊,简直可以说已经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要是他稍微重视一点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得不得了。”

人物画水准无人匹敌

谈到吕凤子先生的艺术成就,萧平先生评价相当高。“他是清末的秀才,早年就有江南才子之称,最后进了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当时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李瑞清(清代晚期著名书法家)。这个学校是中西并学,既教中国画与书法,也教西方画,所以我们还看到吕凤子先生还著有怎么教画水彩画的书。”

“也就是说,凤先生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学到了西方的哲学和西方的绘画。就人物画来讲,吕凤子以中国画为本,接受了一定的西洋画的造型和方法,用得恰如其分,比例是8:2,甚至是9:1,中国画为主体,西洋画为用,比起其他名家,他的技法更成熟。他还自己创造了一种书法——草篆,后来成为‘凤体’,他将草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他画画用笔基本都是用草篆的方法在画。还有篆和碑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下笔碑的味道还是很明显的,但他有些用笔呢,又是侧锋,从帖里面来,他将碑和帖两方面的应用都在绘画上充分展现出来。”

萧平先生认为:“在人物画方面他的画技尤其高,没有人能达到他的高度。像那幅表情激越的白发翁,‘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取自辛弃疾的诗词,这更能体现家国情感,词不仅是豪放,还是激进的情感。那时正是抗日战争,他以此宣泄自己一腔的爱国情怀。”

“他画的女子淳厚、纯真。清末画仕女的名家画出来的中国女子都是很柔弱、矫揉造作的,但到吕凤子先生手里就改变了,他画的都是‘真善’。他在画女子时和画男子不一样,中国有一种画法叫‘吮毫’,就是把毛笔用口水吮一吮,这样再来画女子脸部,会感到线条非常丰润。他认为女子的‘真’是第一位的,要真、要善、要美,他不要女性病态、妖态的美。而男子,他以罗汉为主题,他把有些社会现实借助佛家的某些故事、某些典故来表现。但如果你不懂哲学,就不知道他的画想讲什么。”

毁家办学 创建女子学校

有感于自己的母亲40岁才开始读书,凤先生提倡女权,于1912年自费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萧平说:“凤先生知道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而言,完全讲玄的东西,讲高深的艺术,并不能挽救社会,所以他就办职业教育,教女子蚕桑、刺绣,女子在学了这些技艺以后能够服务于社会。所以说他是一个对家国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在他的一生中,有三次毁家办学,也就是说,他把家里所有的财物变卖了全部用于办学。”因此凤先生家里的子女留有他的画也很少。所以说他是“毁家办学”,为了社会是不考虑家里的利益的。

这也是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很少的原因,萧平说:“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职业画家。尽管他在艺术上有高深的造诣,但他把他的画完全用之于社会,他将画赠送给对学校有赞助的有帮助的一方,所以他是不卖画的,这个在现代画家中非常非常少。”

1935年,吕凤子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他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他又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他把在重庆、四川办的学校也无偿交给了四川地方。

钱松嵒之女钱心梅曾经告诉萧平:“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对现代画家中最推崇的就是吕凤子先生。说他画品极佳,人品极佳。”为此,钱老把自己唯一学画的女儿送到丹阳正则艺专,还亲自将女儿送到学校门口,此时正好看到吕凤子走出来,钱老就对他女儿讲:“这是吕凤子先生,我们上前去请安吧。”

凤先生还曾经担任国立美专的校长,当其时,像潘天寿先生这样的大画家都是他手下的教授,而吴冠中是这批国立美专的学生。

P75-79

序言

关于南京,你能想起的不会只是大自然山水城林的巧夺天工,更多的应该会有文化中潮潮相涌的风华绝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近半个世纪,这座城更是因为出现众多大师而一脚迈进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巅峰时刻。不管说这是冥冥之中历史的不二选择,还是滚滚年轮中华夏文化的特别注脚,南京都在风吹雨打中展现了精彩。

大师,因为这座城而更加璀璨;这座城,因为大师精神而更具独特韵味。大师们在各个领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颇有建树。他们用潮水般的辉煌开辟了绚丽的华章,给后人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彩财富。

从2013年10月开始,《金陵晚报》开始了对大师和大师精神的追寻之旅,每周2期系列报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曾在南京工作或生活过的部分大师们,通过4个月左右大跨度的报道,在穿梭的时空中生动呈现了那些大师们的故事。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稿件本身的优秀,更因为这个主题——大师精神——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念。

书中介绍的33位大师,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类。他们中,如王伯沆、邓之诚等,祖籍就是南京;如杨廷宝、陶行知等,虽不是南京人,却为南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终老于南京;如柳诒徵、朱希祖等,在南京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至今还有后人生活在南京。

这本书与普通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每一位大师,作者都实地寻访了大师在南京生活的足迹,并采访了大师的后人、学生以及研究者,通过他们的叙述,将“大师精神”娓娓道来,既描述了大师们作为普通人真性情的率真,也记录了他们追寻文化精髓的执着。

那么,大师精神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依我之见,首先当然是学问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他们是第一流的学者,这是大师的必备条件。如吴梅在曲学领域、唐圭璋在词学领域、徐悲鸿在艺术领域、鲁迅在思想领域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同一领域中,屈指可数。而大师的学问好,不仅仅是学问的深度,也可以是学问的广度。很多大师都是开一代之先河的人物,这种开创性也是值得我们尊崇的。我们现在很多的研究都建立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也正因为此,他们的过往、他们的学问更显得珍贵。

可以说,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成果是我们永远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其次自然是品德好。这既体现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也体现为对朋友、对学生的关爱。比如爱国学者王伯沆在抗战期间所表现出的深明大义,读之令人动容。柳诒徵为挽救古籍所作出的牺牲,也十分令人敬佩。不少大师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他们对学生关爱有加的故事就更多了,如吴梅资助学生万云骏上学期间的所有费用一事,就让人顿生敬意。而除了这些,宽广的胸怀、谦卑的姿态,也都是大师们的共性。

可以说,大师们的崇高品格和典范道德,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精神高地和价值标杆。

正如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在大师论坛中所总结的那样:大师精神就是一种开拓和创新的精神,不为流俗所限,锐意进取,破既往之旧习,开时代之新风;大师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无论是生死考验还是日常生活,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所谓大师精神就是一种宽容大度的精神,有容人之量,甘做台阶,成人之美。总的来说,既然是大师,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人品上,必有常人难及之处。他们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受到后人的尊崇,也是当之无愧的。

战争、贫困、封闭,条件比起现在可谓十分恶劣,就是在那样的时代,仅南京地区,就涌现出了那么多各个领域的大师。而当下,我们更需要大师的不断涌现来推动我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的发展,这样想来,就让我们宣扬大师精神、传承大师文化、感受城市精髓,有了更多急迫感和责任感。

这次由《金陵晚报》社组织编写的这本有关“大师”的书,我以为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既能固化、传承、发展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文积淀,又能发掘、宣扬、推广我们南京独特的文化厚度,更能深刻诠释城市内涵,丰富城市精神。站在南京这片创造过一个又一个文化辉煌的热土上,我们相信通过开拓创新、面向未来,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南京、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辉煌。

有基于此,故乐之为序。愿你读了这本书,也有所悟。

徐宁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后记

《大师》一书终于要出版了。

这里的33篇文章,最初是以“致敬大师精神”为主题的33篇系列报道。参与撰稿的人有宋健、潘冬、郝也、肖林、高伶俐、朱鑫雅,刘牧和雷小露所绘的肖像,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无比的敬意在工作。这是我们向大师致敬的方式。

写民国题材的书多矣。要说这本书与其他书有什么不同,则在于它是以扎实的新闻报道为基础的,而不是逸闻趣事的连缀。我们尽量采访到了大师的后代、学生,以及相关研究专家,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或是研究成果,向读者呈现大师的风范。也正因此,我们要向接受采访的大师后代、学生,以及相关研究专家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大师虽然远去了,但是精神长存。我们以文字的方式,镌刻下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可以在百年之后继续滋养我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刘牧//雷小露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142949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2014267390
中图分类号 K820.853.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