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遇见一棵树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64棵树”,讲述了64个“树的故事”。这些树中有北疆的沙棘、戈壁的胡杨,有华北的梨杏、江南的香樟;有险峰上的青松、黄河边的古桑;有深山里的木棉红,有海岛上的木麻黄……阅读本书,读者可了解每一种“树”的植物学特征与价值,感受每一种“树”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更可体悟到“人与树”之间的自然关联。本书附有部分树木的手绘彩图,故事精彩,图文并茂,是一本小而美的散文书。
目录
松之风/侯军
希望之树/王必胜
义气松/蒋子龙
岳桦礼赞/宋占方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朱明东
南京悬铃木/李青松
听听桃花/邹园
棕榈树/周天勇
飘香的胡柚林/周华诚
追思的树/陆春祥
衢州木芙蓉/肖复兴
遇见树/苏沧桑
枇杷天下多/胡竹峰
青松的情怀/洪振秋
构树扶贫记/斯雄
好大一棵木麻黄/余清楚
湄洲岛上的红树林/朱谷忠
泉州的树/陈志泽
徽饶古道坚强树/梁衡
一棵树与一些人的相遇/刘诚龙
种楠记/罗张琴
夏津,有片古桑林/梁衡
掌上一棵树/刘月新
大槐树依然在/王溱
梅之颂/华静
明湖春柳/王剑冰
关于那棵树/葛小明
红了法桐/何频
柿树传奇/何频
槐的怀想/乔叶
石榴落了一地/刘庆邦
古树深情/梅洁
相思树/宁新路
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安民
千口古枣园/魏胜先
山水利川/王必胜
香樟树记/徐鲁
板栗树与红色土地/谭仲池
最喜荔枝红/蒋子龙
大树与鸟儿/郝俊
箭毒木/李青松
椰树之美/储福金
椰子树/艾克拜尔·米吉提
三沙岛上抗风桐/叶为宝
梨树,甜了一方山水/李汀
草木札记/徐鲁
苍苍古柏道/第广龙
水杉/王彬
老核桃/凸凹
门外大榆树/郭华
茶村刺梨香/钟法权
燃烧的木棉花/杨春山
万里长城一红柳/梁衡
看粗榧/杜文涛
山茱萸贺春/祁云枝
陕北的树/马语
嘉峪关前的白杨树/马步升
到兰州种一棵树/徐贵祥
樱桃甜美/牛旭斌
白杨树的眼睛/周玉娴
奔跑的榆/孟德明
托克拉克/刘建东
生命芭蕉/张桂柏
沉睡的胡杨谷/徐可
导语
每个人都遇见过一棵树,认识过一棵树,思念过一棵树。人与树有着天然的情感关联,无论何时,人都可以在树身上获得生命的力量。
作家梁衡在书中写道:“请读懂一棵树吧,这是在考古,在探秘,在复盘历史,在追溯文明,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给我们的天书,是在回望人类自身的成长。”
作家李青松在书中写道:“认识一株树,就像认识一个人,了解得越多,关系就会越深厚。当你长期观察一株树,它的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你都了然,你能理解和感受它的思想和欢愉的时候,树的灵魂就负载着你的灵魂了。”
精彩页
松之风
侯军
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那时我只有十几岁,家里房子小,就搭起一个小阁楼,我每天就睡在阁楼上。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我问为什么,父亲没好气地说,小孩子家,甭管闲事!
我只好去问奶奶。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好不容易找了个好老师,人家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老伯从来也没开口求过咱,这又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
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这件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从那时起,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直到四十多年后,我才第一次见到我那位学琴的表弟,他已是音乐学院附中的大提琴专业教师了。他并没有提及当年那把琴的情况。我本来想问的,但转念一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现在去问这件事,难道是想图啥回报吗?即便是赚回几句感谢话,那也轮不到你来消受,真该感谢的人此时都已谢世了。
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稍长,学唱《沙家浜》,男孩子自然都要学那段《泰山顶上一青松》。我的嗓子不错,每次班里唱这段合唱,都是我来领唱那个高腔——“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我第一次去泰山是1980年。当时我和几位同班进修的同学从天津坐火车直奔泰山。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最有名的松树,自然要数步云桥北边的“五大夫松”。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所见的古松名松也越来越多。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晚霞夕照中,我登上华山之巅,看过以其山命名的“华山松”;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口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还说,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我先是在人民大会堂里看到那幅铁画《迎客松》,极为震撼。及至2005年暑假,我来到黄山看到“迎客松”的真容,方才悟到艺术家即使能耐再大,把那铁画做得再逼真,与实景相比也还是稍逊一筹。况且黄山的奇松并非只有一棵迎客松,还有送客松、陪客松、盼客松、望客松以及蒲团松、探海松、麒麟松、倒挂松等,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一般而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譬如松竹梅,皆因其耐寒的品性而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松树居三友之首。诗人们喜欢以松为诗,画家们喜欢援松入画,平民大众也喜欢把松竹梅装饰在门楣上照壁上家具上,表现的都是对其高尚品格的精神向往。
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雨雪压迫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恨不得把种种人生苦难都强加给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二十首》)在南朝范云笔下,“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咏寒松诗》)在诗仙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在白居易笔下,“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涧底松》)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美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遇见一棵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人民日报文艺部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72776
开本 32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22-03-01
首版时间 2022-03-01
印刷时间 202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00
CIP核字 202203182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