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光事典/清史事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大清王朝,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道光皇帝(公元1782-1850年),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嘉庆第二子,他自幼饱读诗书,浸淫儒学文化;并善骑射,深得乾隆和嘉庆的宠爱。他以嫡皇子的身份及颇富心智的资质,于三十九岁时登上皇位。登基后,他雄心勃勃,勤力朝政,意图振兴祖业。他带头廉俭,常常芽着补丁交错的龙袍上朝,王公大臣们为了讨好他,一个个也打扮得如叫花子一般……但此时的大清已由盛转衰,渐露败象。尤其是鸦片战争中,他嫉贤妒能,优柔寡断,最后连抵御列强的信心也丧失了,在洋枪洋炮的威胁下,怯懦地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本书为“清史事典”丛书之《道光事典》,书中谱写了大清王朝道光皇帝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丛书由台湾著名清史、档案学家陈捷先主编,延揽两岸清史权威分别执笔。它有别于目前市面上传记、编年、辞典等类别的清史书籍,可说是第一部结合传记、年表、辞典的工具书性读本。每册集中介绍一代皇帝及其制下的王朝,主要内容包含“皇帝小传”、“皇帝年表”和“皇帝辞典”三大部分。其中,“小传”简要评说这位皇帝的特色与经历,“年表”清晰地展现当朝的重大事件,“辞典”则条理清晰地介绍、解释走入重大事件中的人与事。书末还附有“后妃表”、“子女表”、“年代对照表”、“辞条索引”、“译名对照表”等,以便读者查阅检索。

本书为“清史事典”丛书之《道光事典》。

目录

出版说明

主编的话/陈捷先

前言

凡例

道光皇帝小传

道光皇帝事典

附录

 1.道光皇帝后妃表

 2.道光皇帝诸子表

 3.道光皇帝诸女表

 4.年代对照表

 5.辞条索引

 6.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1842年9月5日),正是处暑时节,尽管立秋已有些日子,但夏目的余热尚未褪尽。入夜,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度过了平淡、忙碌而稍感燥热的一天后,正是纳凉休憩之时。然而,他们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紫禁城内的当朝天子曼宁,一位年届六十的老人,迎来的却是一个不眠之夜。是日,中英开战后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传到了北京。该条约给这位老人带来的心理创痛实在难以言表。史书记下他当时的反应:

上退朝后,负手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旋入殿,以朱笔草草书一纸,封缄甚固……盖即谕和诸臣画押订约之廷谕也。

翌日,即八月初二日(1842年9月6日),中国正式批准《南京条约》。历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就此画上了句号。两年多的调兵遣将,两年多的宵衣旰食,换来的却是屈辱的割地、赔款以及丧权。这又怎么能不让这位堂堂“天朝大国”的君主“长太息”乃至“顿足”、“捶心”呢?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场战争,这一条约,给道光造成的创痛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它们赋予他的无能的声名和庸碌的形象却似乎不见褪色地在国人中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不自觉中,“道光”成了表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端的符号,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皇帝年号之一。然而,在这著名的背后,作为一个君主,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意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处在一片茫茫之中。……

一、身世经历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清晨,北京紫禁城内撷芳殿中,一阵忙碌,大清皇室又一位皇孙来到了人世。他便是爱新觉罗·绵宁,清朝后来的第八代(入关后的第六代)君王——道光。

是时,宇内承平,府库充盈,国力强大,一派盛世景象。而绵宁更是出生在阳光灿烂之中。他的祖父乃当朝天子,著名的乾隆爷。父亲是已被秘密立为皇储的颐琰,即后来的嘉庆帝。母亲喜塔腊氏,颙琰的嫡福晋,即后来的孝淑皇后。虽然三年前,绵宁就已有一个哥哥降世,但仅三月,尚未来得及命名便天亡了。也就是说,他一出生实际上就具有了皇帝嫡长子的地位,预示着,他天生就比其诸多兄弟拥有更多未来享受九五之尊的机遇。

此后,他的生活可谓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直至登上帝位。六岁(为虚岁,下同)开始从师读书。十五岁,其父嘉庆帝登基,正式成为皇子。当年,在父亲的指定下,娶妻成婚。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1800年5月14日),被秘密立为皇储。这时他不过十九岁。尔后,在并不明确的等待中,他度过了二十一年的储君生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庆突然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次日,他顺利荣登大宝。这一年,他正年届不惑。

从此,道光在皇帝的宝座上一坐就是三十年,成为清代列康熙、乾隆之后,执政时间第三长的君王(光绪虽在位三十四年,但亲政时间很短)。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在太平天国这一“山雨”欲来之际,在圆明园撒手人寰。享年六十有九。在清代诸皇帝中,年寿仅次于乾隆,而与康熙并列第二。

二、储君生涯

由于是已被秘密立为储君的实际嫡长子,所以,绵宁的出世,无论是对年逾古稀的祖父乾隆还是正当盛年的父亲颐琰,都是一种无比的欣慰和希望。其日后的生活和教育自然也就备受重视。在优越的环境中,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欢快幼年。按皇家的规矩,自六岁起,绵宁开始入学读书,先后师从翰林院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礼部右侍郎汪廷珍等当代名士宿儒。满清皇家的课题制度十分严格,皇家子弟天不亮就得上书房读书,而且日日如此。课程内容从经史、书法、诗文到满语、骑射等,无不包括。绵宁好像也确实是一个乖孩子,他没有辜负乃祖、乃父厚望,遵规循矩,于习文练武,样样用心。早年,“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今天,我们从他留下的诗文、手迹以及继位后常常在文华殿的经筵上侃侃而论儒家经典的记载看,他早年的学习训练应该是严格而有成效的。

少年时代的绵宁似乎不仅聪颖好学,而且还颇孔武有力。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绵宁随其祖乾隆至威逊格尔行围,年仅十龄的他在首次行猎中便大显身手,引弓放箭,一举中鹿。令八秩老人乾隆爷大喜,当即颁赐黄马褂、花翎。还赋诗日:“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是说他本人十二岁初次随扈行围得熊,而绵宁早他两岁就初猎获鹿。尽管我们有理由怀疑绵宁是否真正是获鹿猎手,但从中大概也不难看到,绵宁此时已具有一定骑射技能。而且重要的是,乾隆的龙心大悦,对他未来的政治前途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

1796年(嘉庆元年),乾隆传位于嘉庆,十五岁的绵宁也由皇孙变成了皇子。当年十一月,绵宁“赐成大婚礼”,娶户部尚书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妻,即后来的孝穆成皇后。在婚礼上,乾嘉两代君王一道光临祝贺,使其光彩无比。长大成人的绵宁,仪表大方,谦恭有礼,为事谨严,全无纨裤习气,深得两代帝王之宠爱。自此,“两朝恩眷,日加隆焉”。四年后,即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1799年5月14日),仁宗在亲政后不久,即遵建储家法、,亲书绵宁之名,缄藏鐍匣。

不过这一切,绵宁当时自是无从知晓。虽然圣眷正隆,但父皇的真正想法,又有谁能完全清楚呢?他是实际的嫡长子,但毕竟还有三位皇弟,不到最后时刻,花落谁家,就一直是一个令人苦心揣度并争取的谜。好在绵宁尽管少年得志,却不是那种自矜虚浮的人,他内敛持重,似乎深深懂得,作为一个储君该担当的角色,既要表现出对朝政国事的判断力,又不能表现出对权力的过分热心。嘉庆之世,各种社会矛盾日渐激化,特别是川陕楚白莲教大起义,搅得仁宗寝食不宁。但绵宁却甚少介入。平常的日子,他在父皇赐名的府邸“养正书屋”深居简出,“日与诗书相砥砺”,最后写成了《养正书屋诗文全集》。他还手书“至敬、存诚、勤学、改过”四个条幅,挂在屋中。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修身养性之举,但其中似乎也不无有意向皇父表露心迹的作秀成分。

当然作为事实上的储君,绵宁不会只是与诗书作伴。实际上,仁宗为使祖宗基业永固,也不可能不暗自对他着意栽培。除了常常“课以词翰”,督促其学习外,嘉庆还不忘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传统教育,以便让其牢记“缔造维艰,守成匪易”的道理。另外,还有意让他直接参与某些重大国务活动,特别是一些象征性的国务活动。比如,每年祭拜祖宗的大礼,往往让绵宁随行;前往高宗裕陵举行敷土大礼,有时也让其“恭代”;而郊坛祈年、祈雨的“祈报”,以及有关陵庙的祭祀等活动,更是多由他代行。如果说这些活动还多少缺乏实际锻炼意义的话,那嘉庆十八年(1813)发生的一突发事件,既实实在在考验了他的处变能力,又为他添就了绝佳的政治资本。

这一年的八月,绵宁又一次随父皇秋狝木兰(今河北围场)。后因阴雨减围,奉命先期回京。这一回来,正赶上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事变。九月十五日(1813年10月8日),经过长期策划,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教众,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突然向紫禁城发起进攻,史称“禁门之变”。起事教众在太监的引导下,分为两路,由西华门、东华门攻入紫禁城。时绵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讯即命侍者携鸟枪、腰刀等出门迎敌,并下令看好四门,敦促官兵入内剿捕。这时,攻入西华门的一支,已杀到隆宗门,并正逾墙进入皇城。绵宁立于养心殿阶下,以鸟枪连续击中两名已经爬上房顶的教众。其余教众见势挫而退,大内守军乘机攻剿,终被平定。这一事变,使得绵宁在内廷上下人等心目中威望大增。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报,即封绵宁为智亲王,增俸银一万二千两。绵宁并未就此居功自傲,而是上谢恩奏言:“事在仓猝,又无御贼之人,势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不仅展示了他处变不惊的果勇,也体现了“不矜不伐”的良好政治素养。  自此,绵宁的继位基本已只是时间问题了。

P17-21

序言

清朝是帝制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专制与民主政体的分水岭,因此清朝在整个中国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与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历史长河中,清朝确实也是中国由强变弱、由先进变为落后、由主权独立变为半殖民地的转折时刻,而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民族等等的问题,又大都与清朝有着分割不了的关系,不是清朝演化的,就是清朝延伸的,这就使得清史研究至今仍有其学术与实用价值的主要原因。

然而清朝的史事纷繁,有宫廷的,有国内的,有边疆的,有国际的,有政经文教的,有军事外务的……真是不一而足,包罗万象。同时这些历史事象又能反映巨大世局的变化,更有深刻的历史内容,因此一个人若要研究清史,往往真有翻读《二十五史》的感觉,“不知从何开始”。清朝的史料也是浩如烟海,有汉文的,有满文的,有其它少数民族的,也有东洋与西洋的,要搜集、整理、编印、利用这些资料,实在不易。同时清朝史料还有内容失实的、伪造的、互相抵牾的、简略疏漏的,不经专家学者精心考证分析与去芜存菁,势必不能取得有益的、可信的素材,根本写不出让人共信的历史。

所幸近几十年来,清朝深宫大内的珍藏,中央与地方的档册,非汉文的多种国内外语文史料,逐渐编辑或翻译成书了,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日新月异的陆续问世了,这给治清史的人提供了不少参考之资。不过这些学术论文、专书与史料汇编,有的过于专精艰深,有的分散不易获得,对研究、教学及一般人士的利用,仍有不便之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为服务各界,特发起编纂《清史事典》丛书,邀约清史学者多人,分别执笔,以清朝历代皇帝为单位,用年表式开列其在位期间的重要大事,再以辞典式文字来详解人、事、时、地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掌握当年的史实。本丛书出自多人之手,写作时间又不多,疏忽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望方家君子不吝指教,以便再版时修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光事典/清史事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新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0237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