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尘不染/韩青辰纪实励志精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韩青辰纪实励志精品系列》是纪实文学作家韩青辰以自己多年采访所得为素材,精心创作而成的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一尘不染》为该系列之一。自小患上全身性小儿麻痹症的明珠,虽生在贫民窟,但坚持不懈与病魔作斗争,在全身肌肉极度萎缩的情况下,最终用一根手指在电脑上敲出自传体小说;年幼的秋芬和弟弟秋实相依为命,在爸爸命丧池塘后离家出走的妈妈,竟然邪恶到与亲生骨肉争夺财产的地步,最终血浓于水的深情化解了各种仇恨,姐弟两毅然收留了生病的妈妈。父母因艾滋病而死去的孤儿冬米和冬青终日忍受着小叔叔的虐待,在艾滋病志愿者的帮助下,两位艾滋孤儿终于走出死亡魔窟——艾滋村,享受到生命的明媚阳光;青春少年周雨因为生活在爸爸杀人后畏罪潜逃的阴影下,不被社会和周围人所接受,最终被迫走上盗窃的犯罪道路。

内容推荐

韩青辰所著的《一尘不染》讲述:自幼患上全身性小儿麻痹症的明珠,虽生在贫民窟,但坚持不懈地与病魔作斗争,在全身肌肉极度萎缩的情况下,最终用一根手指在电脑上敲出自传体小说;年幼的秋芬和弟弟秋实相依为命,在丈夫命丧池塘后离家出走的妈妈,竟然邪恶到与亲生骨肉争夺财产的地步,最终血浓于水的深情化解了各种仇恨,姐弟俩毅然收留了不幸致残的妈妈。

爱慕虚荣的妈妈对儿子佳俊恨铁不成钢,难于忍受成天打骂的佳俊赌气地离家出走,迫于生计他开始撬汽车偷盗,以至于坠人物欲的深渊;青春少年周雨因为生活在爸爸杀人后畏罪潜逃的阴影中,不被社会和周围人所接受,被迫走上盗窃的犯罪道路。

《一尘不染》——平实的故事,真切的讲述,让人为之动容,不禁陷入反思。

目录

我祈祷,那没有伤痕的童年

永不放弃

芦苇坡儿黄

漂瓶

雨季里的向日葵

一尘不染

小乞丐

附录一:读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生

附录二:读者反馈

试读章节

爸爸妈妈又急又慌,医生却摆摆手说:“孩子烧了这么多天,一时间还没恢复体力,休息休息就会好的。”

这一休息明珠再也没好,而是患上了可怕的全身性小儿麻痹症。病毒侵袭着小小的她,腿部肌肉率先萎缩,继而双手虚弱无力,连系衣扣的力气都没有。

春寒料峭的二月,明珠的爸爸妈妈陷入了茫茫黑暗,他们疯了般地抱着小明珠四处求医问药,借债好几万。再贵的药,只要听说有效,他们就买回来试。势利的房主看不得他们拖欠房租,常常将他们一家三口赶出门。明珠童年记忆里最深的痛不是病,而是他们三天两头地搬家,从一个贫民窟挪到下一个贫民窟。房主凶恶地骂他们:“你们有钱买药,怎么没钱交房租?”

为了生活,下岗的爸爸打了几份零工。妈妈在绘画仪器厂,整天跟机器打交道,工作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他们一面辛苦工作,一面细致地照顾明珠。上班过程中,妈妈要几次跑回来喂明珠喝水,抱她上厕所。有一回厂里赶任务,活儿特别重,妈妈一边忙活一边担心明珠,心急火燎地,结果被机器轧掉一根手指。

再多的灰暗也改变不了爸爸妈妈疼爱明珠的心。只要回到明珠身边,一家人总是有说有笑。妈妈给明珠唱歌、讲童话故事。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儿都开了,爸爸妈妈就抱着明珠去公园玩。

妈妈特别喜欢打扮女儿。虽然明珠天天躺在床上,她也变着花样给她梳好看的小辫子,戴漂亮的蝴蝶结。她甚至也没疏忽明珠那双脚,妈姆给明珠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新皮鞋。

明珠6岁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台小收音机。尽管邻居们早看上了电视,但刚拥有收音机的明珠仍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富足的人。她从早到晚开着收音机,哪怕没有自己喜欢的节目——她需要那些声音陪伴自己。她庆幸世上有收音机,那些播音员陪伴着她,给她描绘了一个真实、迤逦又丰富的世界。明珠有了这个好朋友,爸爸妈妈上班放心多了。

星期天,妈妈让明珠坐在门外小板凳上晒太阳。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给明珠带来许多新奇的感受,她看见那些跑来跳去的孩子,挣扎着想站起来,她多想和他们一样啊。

可那双腿像是摆设,任凭明珠咬破了嘴唇,磨紫了手,也无法做到,她只是一次次从板凳上摔下来。

弄堂里的小孩不懂事,他们在明珠面前跑啊跳啊,不时地对她指指点点,恶作剧地骂她“小瘫子”。

明珠心里好痛啊,她谎称外面有风,再也不肯出门。偶尔家里来客人,或者妈妈抱她出去,明珠总是深深地低着头,生怕人家“看”自己。她害怕那些目光,连妈妈也不得不加快脚步。

最尴尬的是遇:上妈妈的朋友,他们会关切地问起明珠的病,好心地劝妈妈再生一个。所有人都劝爸爸妈妈再生,包括给明珠看病的医生。只是爸爸妈妈听到这话就摇头。

再生一个,明珠怎么办?那不等于连他们也不想要明珠了?

爸爸妈妈拼命摇头,他们不会丢下明珠,哪怕她病了残了,也都是他们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他们丝毫不能消减对这个肉疙瘩的爱,一点一滴也不能。

爸爸妈妈加倍地心疼明珠。多少年如一日,他们亲自给女儿穿衣服、洗漱、梳头、喂饭、洗澡、上厕所,女儿就是他们的掌上宝贝,永远也不能丢手的婴儿。只要她不病不痛,他们情愿伺候她一辈子。事实上他们对明珠的爱有多深,愧疚就有多深。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们总觉得明珠的不幸是他们造成的——

要是从小给明珠吃得好一点,她是不是就不会发那次莫名的高烧;要是去更好的医院,遇到更好的医生,明珠是不是就不会得后遗症——爸爸妈妈愧疚得厉害,暗地里快把眼睛哭瞎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明珠照顾得更周到一些,更细致一些。等凑足了钱,他们还要给女儿做手术。

只要女儿活着,爸爸妈妈再苦也不觉得苦,他们只觉得明珠是最苦的,只有苦着女儿的苦才对得起她,做父母的才安心。

幸好这个多灾多难的贫民窟里也不总是痛苦与眼泪。一个春日明媚的黄昏,领了薪水的妈妈下班回来,怀里竟然跳出一只雪白的小兔子。明珠惊喜地叫起来,妈妈把小白兔抱给明珠。明珠抚摩着兔子柔软洁白的身子,拉拉它长长的耳朵,小心地亲亲它。从此,明珠真的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亲密伙伴。

小白兔特别文静,明珠喂它吃青菜,给它讲故事,哄它睡觉。这样朝夕相处了半年。可是一天早上,妈妈却告诉她小兔子丢了。明珠不信,非要妈妈找回来不可。

妈妈哪里找得回来呢。明珠伤心地哭了,她猜小兔子可能死了。几天后,妈妈又给她买回来一盆小金鱼。

P4-7

序言

我祈祷,那没有伤痕的童年

韩青辰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曾帮大人们打过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官司。我是小证人,对立面太强大了,强大到可以左右一个村子的人对我的态度。我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我每每读那个时期的作品,就会有彻骨的理解。我尝过那种被疏远、排斥、仇视和欺凌的滋味。那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它像冰雹一样匆匆结束了我的童年——我人生真正无忧无虑的春天就那样夭折了,从此我的少年和青春期就冰封了。

即使这样,我仍然不怀疑人性的美好和温暖。那个戴大盖帽的红脸警察,他声音洪亮,乌黑的剑眉下目光坚定,每次望着我总是格外温和。他不随便说话,一切都是公事公办。最后一次去学校录完口供,他竟然走进我们班,替我说了很长一串好话,并狠狠教训了那些欺负我的人。至今我都记得他大义凛然的样子。那是非常有效的一场讲话,当然也别具诗意。

出于对我的保护,小学毕业后,我被转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村庄读初中。没人知道,我心底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此没了。我渴望摆脱那种无处不在的恐慌,我需要重建精神家园。像泅渡一片海,我所要抵达的彼岸貌似是大学。因为那时候觉得,只有读大学,才能彻底离开,永远离开。

在别的同学尚需父母和老师鞭策的时候,我已经主动揪住了读书这根救命稻草,死死地,不遗余力。

只能说生活无处不埋伏着戏剧:等读完大学,我居然当上了警察。我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会面对成堆成堆的卷宗,面对各式各样的案件、证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我本能地关注着案件中的孩子——哪怕他们不是主角。我知道,在他们貌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挣扎着一颗破碎不安的心。

我相信我比任何人都懂他们,我觉得人世间没有什么比痛苦落在一个孩子心里更让我心痛和不安。我的确偏爱那些苦难和不幸中的孩子。

那年我采访一个因不堪长期忍受家庭暴力而毒死丈夫的村妇。她瘦小病弱,戴着手铐,不时撩起衣襟显示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等我问及她的孩子,那个刚刚还为自己叫冤喊屈的女人,突然像中弹的小鸟,号啕着瘫下去,不管不顾,以头抢地。她的两个孩子正读小学,警察把她带走的时候,兄妹俩哭着追出村子很远……办案民警动了恻隐之心。因为那两个孩子,后来她被判为死缓。

曾经见过一个15岁吸毒的男孩。我们敲开门的时候,他手忙脚乱地把毒品冲进马桶,然后耗子一样蹲在墙角,把头埋在臂弯里,任人处置。

我们把他带进派出所,给他泡方便面,温和地开导他,最后他说:“我父母离婚了。”这是他给出的唯一的答案,好像也是理由。至于他在其中受了多少煎熬,精神上遭受多少凄凉,谁也不知道,他也不肯说。

后来我们又抓来一批小盲流,一排十一二岁的孩子,黑黑的,瘦瘦小小的,脏得像一群垃圾堆里的老鼠。

“你们平常住哪里?”

“哪里都住过,桥洞、屋檐、垃圾站……能遮风挡雨就行。”

“为什么离开家?”

“嘿嘿……”他们你推我搡地坏笑,可能觉得我的问题很幼稚。

“吃什么呢?”

“到垃圾堆上捡,捡不到就偷。”

实际上,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靠偷盗生存,有的还被一些不法组织控制着。他们油腔滑调,即使被抓进派出所也毫无恐惧,因为很多都是“回头客”。他们安慰我说:“放心吧,老一套,他们会把我们送到收容站。”

“以后呢?”

“收容站用辆大卡车遣送我们回家。我们这些人在外面自由惯了,谁愿意回家(其实很多人没有家)?随便瞎说一个地方呗,卡车开到那里就把我们赶下来了。”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群体,后来我专门去了收容站。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我穿着米黄色大衣。上了楼梯,对面一群盲流就拥挤在窗口,不怀好意地朝我吹口哨怪叫。站长厉声呵斥,他们才“轰”地散了。

他们频频给我难堪,嘲讽我是大慈善家,挑衅我说:“你要真慈善,就去给我们买包香烟。”他们做出种种历经沧桑、玩世不恭、不可救药的坏样。

不过,等我提起他们的父母,问及他们流浪路上的饥饿、寒冷、挨打、受骗、被害,泪水就从他们过早枯萎的脸上蜿蜒着滑落。他们的声音开始颤抖,鼻子激烈地抽动。原来他们有的父母病故,有的父母离异,也有的父母精神病态,虐待孩子成瘾。交流到深处,他们真切地哀伤,毫无保留地流露出辛酸、苦涩,尤其是谈及各自未来的时候。

我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痕、煎熬、挣扎和茫然。刁钻油滑原来只是他们脆弱的外衣,稍经撩拨,童真和软弱就显山露水。

当时是冬天,我给一个光脚的孩子钱,让他去买双鞋。工作人员笑我说:“你被他们骗了。”我不信,回头看,那得了钱的孩子果然在朝我做鬼脸,手上还提着一双灰蒙蒙的鞋。

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不过令我震惊的倒不是这些,而是他们这个群体精神危机和生命危机并存的可怕——杀戮、犯罪、弱肉强食以及疾病如影随形地困扰他们。

晚报连载了一个小女盲流被杀抛尸的案件。那个嚷嚷要抽烟的家伙,看上去顶多十三四岁,他神秘地告诉我,他知道那案子是谁干的,他们为什么杀小女孩。他声称小女孩曾是他的女友。

我的心再不能平静。我不知道怎么救助他们,除了写报告文学《碎锦》《错位》《雨季的向日葵》……我不知道需要多大一间温室、需要多少人的爱和耐心,他们才能得以矫正,才能安详、乖巧,否则,长此以往,他们一生悲惨不说,早晚也是社会的祸患。

后来我相继走进监狱、少管所、戒毒所等地方,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孩子和问题大人。我发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童年,像一个不知节制、哭泣耍赖的小人儿,潜伏在他们的心口,无止境地索要母爱、父爱、社会和命运之爱。他们企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几乎所有的犯罪都是因为这个病态的小人儿在作祟。就像感染了某种病毒,不及时医治必然会恶化危及生命一样,儿童期和少年期的精神创伤险恶无比,后患无穷。

我不能自已地关注着各种各样非健康生存和违法犯罪的少年:父母双亡流浪他乡的翠翠,被拐卖他乡惨遭车祸的黑子,索要学费遭父砍伤的儿子,艾滋村被人盼着死去的姐妹,被亲生母亲抛弃暗算、愤而将母亲告上法庭的姐弟……

我想告诉孩子们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只有客观地认识世界,我们才会客观地认识环境和自我,才会拥有百折不挠的定力和永不枯竭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要好好活着,仅有聪明、善良、真诚、勤劳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抵抗低俗、虚伪、欺诈、犯罪的能力,要懂得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废为宝、永不放弃,从自身或别人的灾难和不幸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智慧。

我为那些在考验面前软弱、退缩、放弃而跳楼自杀的少男少女悲愤;我同情那些无人管教、任性放纵、沉迷网络毒品的问题少年;我欣赏遭遇歹徒却智勇搏斗、殊死抗争的英雄李野;我更敬佩战胜残疾、疾患障碍,以知识为灵魂,奔着光明和理想永不放弃,从而赢得平等和尊严的强者。

童年伤痕来自父母、家庭、社会,更来自我们自身的无知、软弱、懈怠、懒惰。事实上,每个生命都有不可穷尽的潜能,只要把它引往正确的方向,她迟早能和梦想紧紧相拥。你甚至永远不知道你的未来有多美好。

那回,我采访一个牺牲的警察家庭,他尚且年轻的妻子一时回不过魂来,心里眼里全是昔日的恩爱和今日的离别。无论你怎么劝解,她就是醒不了。她10岁的女儿不时地帮她擦眼泪,伤心起来也跟着“呜呜”两声。但到底才10岁,不哭的时候她就在我们之间蹦蹦跳跳地玩娃娃。一晃已经午后,小女孩过来摇摇妈妈:“我饿了。”

她妈妈朝她挥了下手:“自己煮方便面吧。”小女孩就走进厨房,我看见她踮起脚尖掀开锅盖。

这一幕一直刻在我的心上。我想,从那一刻起那孩子就真正开始长大成人了,之前她只是一个躺在妈妈爸爸怀里撒娇的小孩。人生无常,我们谁也无法逃避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挑战。

冰心奶奶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然而,终有一天,荷叶样的父爱母爱也是要失去的呀。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最可能永久依靠的自己。

我们要学会建设自己,尤其要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断修正和提升灵魂。读书当然是最好的捷径。读好书,读典籍。人类生来没有翅膀,但阅读可以带我们飞翔。我们可以自由地从汉唐飞到明清,从俄罗斯飞到法兰西,阅读各种各样的生命故事,从别人的悲喜成败中汲取宝藏。

我们不能选择出身和起点,但我们可以选择未来和终点。选择坚强吧,勇敢飞翔。

10多年来,我以“飞翔”为主题的系列报告文学顺利地飞往全国各地。读者来信也频频地向我飞来。我这才知道,不仅仅是中小学生,许多老师、家长、服刑人员、办案民警也很喜欢它们。

那年在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作家们叽叽喳喳围住我,一口气报出《黑子?喜子?》《蓝月亮红太阳》《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为谁飞》等一长串的名字。因为这些文章,他们早已认定我这个大姐姐。他们一群群地来看我,我们谈文学,谈创作,谈学习和生活。孩子们激情奔放,清纯率真。我们互相留言、合影,好不热闹。

深夜,我把那群可爱的“小麻雀”送出房间。在幽暗的楼梯口道别时,一个文静内向一直找不到机会说话的小姑娘突然从人群里玲珑地走上来,往我怀里一扑,清婉动人地说:“青辰姐姐,以后你要多给我们写文章啊。每次看到你的名字和文章,我都特别高兴,好像终于听到一个可亲的人说话了。”

那深情的一扑,稚气的声音,娇滴滴仿佛一颗泪珠儿就要滚下来的可爱语气,无不让我动心。那童声仿佛万籁俱寂中夜莺的一声轻啼,每每回想,我心头便一揪,写作的劲头大了,责任也更加重了。

前些年,我终于联系上了那个护卫我童年的警察叔叔。真是好人一生平安,古稀之年的他依旧声如洪钟,心气开阔。我特地告诉他,我当了警察,只是没提给孩子们写作的事。他一定想不到,我把他当年对我的爱,当成了一辈子的事业。

书评(媒体评论)

感谢韩青辰的创造性文学实践。她的努力不仅为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送来了阳光惠风,同时也为新世纪儿童文学支撑起了一片蓝天。支撑起这片蓝天的是一颗慈悲的心、博爱的心与清澈的童心。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儿童文学作家韩青辰最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她写了未成年人成长阴暗的角落,而是在阴暗中写出了光明和希望。

——孙云晓(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尘不染/韩青辰纪实励志精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青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58763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3150590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4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