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一只鸟在说什么/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听一只鸟在说什么》共收录实力作家嘉男散文随笔作品52篇,这些作品,有的是作者观察大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所产生的感悟,如《听一只鸟说什么》、《我的沧海太阳》、《天上万物》等;有的是作者历经事世沧桑,对生活产生的感悟,如《挑选的片断》、《旅途?暮园》、《观赏劳动》等;有的是作者读书看电影的感悟,如《纸上的父亲》、《路过童年》、《衣柜中的传奇》、《帝企鹅的生存承诺》等。书中文章总的特点是,思想深邃,语言理性优美,给人思考与启迪。

内容推荐

《听一只鸟在说什么》共收录实力作家嘉男散文随笔作品52篇。

《听一只鸟在说什么》文字典雅秀丽,语言畅达明快,蕴藉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味。文章短小精悍,意蕴悠长,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解读,无不透出智慧与机敏。品读本书,让读者在轻松中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心空被洗涤和陶冶后的清亮。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辑 夜雨敲窗

 听一只鸟在说什么/2

 一棵老苹果树/4

 听那蝉呜/6

 观赏劳动/8

 天上万物/10

 挑选的片断/11

 夜雨敲窗/14

 流水往事(十二章)/16

 送你一个布娃娃/37

第二辑 屋顶间的哲学

 中年人的日记/42

 我的沧海太阳/45

 旅途·墓园——一次私人旅行的札记/54

 人在边缘(三章)/62

 阅读的气味/66

 在图书馆读书/68

 彻灵街八十四号/70

 路过童年/72

 纸上的父亲/74

 左手,伸给孩子/75

 屋顶间的哲学/77

第三辑 迷宫怀想

 遥想梭罗的小木屋/82

 一扇窗玻璃的两面/84

 灰与绿/86

 失传的生活/88

 疼痛时,我不再诅咒/90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92

 扛铁锨的人/94

 动物庄园:人类的镜子/95

 迷宫怀想/97

第四辑 放牧自己的人

 生命的重量/102

 放牧自己的人/104

 孔乙己与门德尔/106

 寂寞的文学之狼/108

 索尔仁尼琴的痛苦/110

 灵魂乡关何处/113

 落日中的呐喊/115

第五辑 万物的疼痛与欢乐

 万物的疼痛与欢乐/120

 走出迷惘/125

 游历第八大洲/127

 俄罗斯套娃/129

 北宋梅,南宋菊/131

 严峻时代的女皇和月亮/134

 伍尔芙的阅读时光/136

 帝企鹅的生存承诺/138

 衣柜中的传奇/140

第六辑 溪山清静且停停

 小街/144

 溪山清静且停停/145

 相思鸟解词/147

 破折号横穿两岸光阴/148

 一幅关于赫拉巴尔的拼贴画/151

 打碎时间枷锁/153

 一本书的故事/155

 南宫达的一天/158

 每个儿子都需要父亲/160

 在舞中慢慢蜕变/163

试读章节

中年人的日记

老年人编撰回忆录,年轻人忙着写简历。中年人保存一本日记,每天照例以天气开头。

2007年初,读美国诗人、殡葬师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至此句,不禁会心一笑。我正是那每天以天气开头写日记的中年人呀。

我的日记从青年写到中年,总有二十多本了吧?写日记的诸多年里,也读了一些日记,纪德的,卡夫卡的,西蒙·波伏娃的,还有明人李日华的。纪德和卡夫卡的日记,内容文字都纯粹,总是与写作有关,用精美的句子传达深邃的思考。波伏娃的日记长而详细,注重细节,且勾挂着大事件和时代背景,像是后来查阅资料加工过的。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属明人小品,笔数随意,文辞简峭,情致雅淡。读这些优秀的日记,我获益良多,自己写的日记却甚是乏味。所以,我想,我的日记才是所谓的日记吧,都是些拉杂的生活琐记。到了中年有意回味,纪德、卡夫卡和波伏娃的那部分日记,是他们年轻时写的,有鲜活的血液在激烈地奔流,而《味水轩日记》是李日华于县令任上返乡奔母丧,为终养老父乞请归田后写的,具见中年情怀,何止是以天气开头,有时就只有天气,只一个“雨”字,或一个“霁”字,或“微风”,或“瓦缝有积雪”,颇觉亲切。

有那么一阵子,我学波伏娃,写日记的时候,将当天国内外的新闻大事也记录下来,以待老年写回忆录的时候,省却查资料的麻烦,可是坚持了一段时日就松懈了,最后终于忘记了,又陷于琐碎的小我。所以,我只能是渺小默默无闻的人,还有什么必要写回忆录!那么,我还有什么必要写日记呢?过了这么多年,我已经想不起当初为什么要写日记了,而到了中年,诸多责任烦事缠绕,为什么还要临睡前强打精神将这一天做一记录呢?这是个问题。卡夫卡在1921年11月7日的日记中说:“观察自我是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别人在观察我,我当然也必须观察自己;如果没有人观察我,我就得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这理由不适合我,我没有那么高尚。英国日记作家、散文家巴贝利翁的话倒是接近于我的意图,他说:“我倚仗这本日记帮助我,就像其他可怜的家伙依赖喝酒一样。”是的,是一种帮助,可也没到如此依赖的分上,只是偶尔想不起哪件事的时候,才打开日记查对一下。重读纪德1905年5月的日记,我找到了与我近似的想法,他说:“日记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在纷纷逃逝的事物中,我抓住这一页页日记,就像牢牢抓住固定的东西。”

正是了,日子的流逝,将生活带走,将记忆抹去,所以,要不嫌麻烦,及时将其按到纸页上。我甚至不相信电脑,只相信纸质的日记本和易于保存的黑色墨水。但,这就可靠了吗?也不免有怀疑,有失望。一次,偶读自己年轻时的日记,感觉某句话特别好,怀疑是自己写的吗?我那时能写出这么好的话吗?有时,某件事想不起来来龙去脉了,便到日记里去找,有时找得到,有时找不到,证明自己的日记写得太简单了。电脑没普及的时候,有一年为了练速记,我用速记符号写日记,现在,那些符号都忘记了,我只能对着那本日记发愣,那一年的我,没了。还有一次,看到从前的日记里记录了一个饭局,那名单里有几个人名,我愣是想不起是谁,成了真正的符号。

所以,我下决心,再写日记的时候‘,一定要多一分耐心,写细致些,人在中年,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有些事我们以为不会忘记,其实转身转眼即忘。甚至忘记写日记,第二天再补,可是昨天都干什么了?回忆已经艰难。可我是个粗心的人,做小说这样郑重其事的事,该细的地方都细不了,日记当然仍是写不细的。年纪越大,生活越简单,日记也越简单了。

美国女作家盖·戈德温说:“日记作者们,是精明而天真无邪的一族,是隐秘的自我表现狂,是连续性的、自我意识生活的了不起的提供者。”她说的是另一类日记作者。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活在自己的日记中,青年时这样,现在中年了还这样。她说我,你那算什么日记?然而,这就是我的中年生活,低凡、琐碎:工作、写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小,接待远来的亲友,去超市买日用品,去发廊遮掩白发……日记里全是现实的我,我不会再藏一个我在里面,另一个我在我的写作中,在文学作品里。

这样的日记了无趣味,几成备忘录。却是安全的。有个大朋友说,他下乡的时候也写了些日记,回城后烧掉了,到了中年怀旧的时候开始后悔,因为青年的那段时间成了空白。我也曾做过这样的蠢事,30岁的时候,烧掉20岁以前的日记,可能是羞于自己的幼稚吧,我的人生只从20岁开始,要细致地怀旧,也只能从此开始了。现在的日记,没有什么能让我想烧的,中年的平淡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在我老年的回顾中,它将显现只对于我个人的价值。

作为殡葬师的托马斯·林奇看过太多的死亡,所以作为诗人的托马斯·林奇中年的时候很超脱:“中年是一个平衡点,既不为青春作催促,也不受衰老之阴影的掩翳,我们好像摆脱了时间的羁绊而自由漂流。过去和未来都看得明明白白。”所以,处在复杂矛盾中的中年人,凡事求简单,一如李日华,连日记有时也只剩下天气了。

P42-44

序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一只鸟在说什么/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嘉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10471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311217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0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