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正经
内容
试读章节

曾国藩不成器的时候

如果曾国藩活在今天,出一本新书,它的腰封上一定会印着霸气无边的两句话,一句是毛泽东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一句是蒋介石的“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这个让毛泽东、蒋介石都拜服不已的千古一人,其实年轻的时候也干过很多荒唐事。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里,在伟大正面的形象之外,作者也描画了一个普通的、有缺陷的青年曾国藩。

比之日后的圣人,早年的曾国藩起码有四大毛病。第一是学习不好。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那里闭塞落伍,几百年间连个秀才都没出过。到了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连考17次秀才都失败了。这位功名无望的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曾国藩回忆:“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笨老子教笨儿子,何其艰难。曾国藩本人14岁起参加县试,连考7次都名落孙山。23岁时终于中了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虽然后来又考中了举人、进士,但曾国藩颇有自知之明,他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老天给他发的牌并不好。

第二是浮躁贪玩。曾国藩到北京做官的最初两年,每天都要“四出征逐”,吃喝玩乐。本来做了计划,要用功读书,却“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他这一阶段的日记里,天天都是“见人围棋,跃跃欲试”,“心浮不能读书”,“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之类的话。就像后世的英杰人物胡适,有一段时期日记里三天两头是“打牌”一样。

第三是暴躁傲慢。曾国藩到北京的最初几年曾与朋友打过两次大架。一次是与同乡郑小珊因一言不合“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另一次是与同乡金藻起了口角,又“肆口谩骂,绝无忌惮”。而其平时处世,有时高己卑人、吹牛显摆,有时又有曲意逢迎、言不由衷的情状。

第四是沉迷美色。他在日记里记录,自己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在另一家看到漂亮姬妾,“目屡斜视”。有一天早起读书,没有所得,“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

这些所谓的“毛病”放在一般的年轻人身上,本来也是平常的事。难得的是,曾国藩能立志,能自省,能吃苦,能守恒,30岁起“学作(做)圣人”,从此如其朋友所言,“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

不够聪明,他便踏实勤勉,不求捷径,“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最后发现“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功夫反而成就高明;心性浮躁,他便专向“恒”上用功,“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他也一改傲慢习气,待人诚敬恕谦,因为他发现了多数人的两大败因:“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至于好色,年轻时同样以此为病的蒋介石,经常在日记里自省要从“禽兽”到“圣贤”,他从欲海沉沦里自我救赎的工具正是曾国藩的著作。

曾国藩无疑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励志传奇。他30岁前弱点良多,平庸无望;30岁之后,立志做“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的“光明磊落、神钦鬼伏”的“天地之完人”。自此,毅然横起,冲决网罗,终于脱胎换骨,得偿所望。

如此看来,他的书的腰封上,还应该印上梁启超的话:“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张宏杰

P3-5

目录

轻历史

 曾国藩不成器的时候

 梁启超怎么教育儿女

 胡适,你幸福吗

 鲁迅的性情

 萧红:不靠谱的女文青

 不那么亲切的冰心

 罗隆基:从情人到敌人

 王芸生:“投降”的报人

 卢作孚:“畏罪”的商人

 被“洗澡”的书生们

 民国的先生们

 夜空中最亮的星

 印象蒋介石

 邓小平:实话与狠话

大商道

 任正非的六张面孔

 王石:不一样的中国人

 史玉柱:土匪与科学家的“合体”

 王永庆的三大秘笈

 稻盛和夫:想法与干法

 德鲁克:有好接班人才称得上伟人

 乔布斯的“枪”

 中国为何出不了布兰森?

 小米的“三点”

 陈春花:企业的四大命门

 超级创意的“四项基本原则”

 “定位”的真谛

 孔子给领导者的12条戒律

 老板的新考验

小时代

 李敖的“小处”

 方舟子的另一面

 翟鸿燊的“灯泡”坏了

 请给秦晖先生一个位子

 躁动不安的“弄潮者”

 尼采煲的汤最好喝

 黑泽明:癞蛤蟆的天鹅梦

 原研哉:让所有感觉一起流口水

 吴念真:最会讲话的人

 山神也挡不住人想人……

 一本神奇的书

 关于《奇石》的五个私人回忆

 娱乐圈新的潜规则

 如何发生“关系”?

 吴晓波:对未来,我们可以期许些什么

 马佳佳:征服有上限,调情无止境

 罗永浩:韩寒毕竟机会比我多

 兰世立:如果不高调,我就成曾成杰了

 易中天:有独立财产才能有独立人格

 茅于轼:落寞与坚持

 崔永元:“二”的时代也值得记录

序言

看书,写书,说书

少年时,有一回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旁边的小山坡上掏鸟窝。接近目标时,忽然见一只鸟雀衔着一枚蛋凌空飞起,我们便一起向它叫喊着,跳跃着,追逐着。它在惊慌中,把那枚小小的蛋摔了下来,自己飞走了。我们在草丛中寻觅良久.却一无所获,终于有些惆怅地走了。

记忆中,这样玩闹的时光并不太多。在整个幼年岁月,书一直是我最好的伙伴。依父母的说法,婴儿时的我对书有天然的亲近,在“抓周”的时候,便不为五色所迷,径直向面前的一本书伸出茫然而固执的手。上小学的时候,我在父母教书的中学里成长,玩伴很少,大部分时候,我便在他们屋里埋头看书,安心做小宅男。除了自己的《少年智力开发报》、《儿童大世界》与父亲的《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几乎一期不落地看,甚至母亲的《中国妇女》、《家庭》都是我的阅览对象。到小学高年级时,我已通读中学语文教材。除了难懂的专业类书籍,屋里的百余本书已被我扫荡一遍。读书的好处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小学的劳动课,当大家都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劳其筋骨的时候,我则被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安排端坐在他办公室里批改同班同学的作文。

上了初中,家里不许我们看“闲书”,那时学校里、家里也很少有闲书可看,我便只能利用走亲戚的机会大饱眼福。当时一个姑姑家小人书、《故事会》、武侠小说一类藏书丰富,每次我便主动请缨去给他们家送礼,到了之后便捧着各种野书看得昏天黑地。她家的邻居看到我的痴相总会叹息:谁家孩子这么爱看书?真是钻到书里去了!姑姑每次都会笑着应道:人家这是天生的书虫,书呆子!在这种语境中,“书呆子”无疑是一个褒义词,表征着乡村里的人虽不甚明了,却不妨碍他们去崇敬的某种力量和身份。

高中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双重饥渴的阶段。我是班上第一个“早恋”的案例,但在看书方面,却远远得不到满足。当时学校没有图书馆,只有一间狭仄的阅览室,里面有些报刊供老师们尊享。初时还每周向我们开放一次,但当我们冲进去如饥似渴地看了几次之后,学校便不再容许我们进去了。所幸同学常夹带“私货”到课堂上看,可以借阅,盗版书摊也可以买到价廉物美,也还将就的书,我便在化学、生物这些文科类高考不考的课上纵情阅览,啃完了很多作家的全集。犬养毅曾对孙中山说:“您这样忍耐对于女人的爱好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我那时便在心里暗想,在这方面了不起的人不独孙中山。语文课上,一位老师曾表扬我彼时的文笔已超越一些当世作家,我那时也颇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得意。

上了大学,由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那段时间便成了我阅读史上用功最勤、效率最高的一段时间。“非典”期间,学校里师生寥寥无几,我们同寝室几个人每日各背一包书,一起骑车前往核桃林,落座后便开卷猛读。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驳树影,耳边唯有清风与蝉鸣,我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流连,在精神的高远处会意,那样的好时光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工作以来,我的业余时间也常常贡献给了书。虽做不到“无一日不读书”.但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是一定的了。遗憾的是,在大陆,选书的范围是既定的,要看一些更多元、更真实、更全面的书少有机会。去年我在香港和台湾看到它们的书店里风格各异的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正的“读书无禁区”,不由叹惋。就像《上学记》的作者所感慨的,美国图书馆随便进出,自由阅读,我们的图书馆借阅境外图书却要写申请、填单子、办手续,“别人的都不看,关起门来就看自己的那一点。”“既然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先天就比资本主义优越,他都不怕你,你为什么怕他呢?”

去年7月,财新的朋友赵佶兄邀请我在他们新开的“雅趣”频道开专栏。我应允之,之后保持每周一篇更新至今。我当时的发愿正在于在这个读书日渐奢侈的时代,替人看书,给人说书,用人物描画书影,用单点带出全面。现今蒙出版社不弃,《一本正经》得以面世,了却一段书缘,成全初心,得偿所望。每一个微小的成果都是众多因缘与心力的汇聚,感谢赵佶兄和我的编辑龚瀛琪小姐给我一个展览雅趣的平台,感谢出版社的包月阳社长、范鹏宇编辑等兄长的诸多付出与辛劳。

李敖“登陆”时曾题词“人书俱老,物我两忘”,写作的过程便是在此生此世之外建造另一个别样的世界,有时的确会忘了现实,也“忘了我是谁”。踏遍青山人还未老,但书的确老了。如今看来,纸质书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作为曾长期与之相伴的朋友,我们终将不得不与之告别,在它日月无光之前,日薄西山之时,日暮途穷之际,我们要为它奏一曲夕阳之歌,留下它曾经的光荣与梦想,素朴与感伤……

人在小时候,人们总爱美其名日“追风少年”。那时候,清风在前,时光在后,我们牵引着世界奔跑,脚步轻快。可不知何时,时光惊起,已跑在了前头,我们踉踉跄跄地成了“追梦青年”。有时梦碎,有时梦醒,有时也会梦想成真。而我们就像那只衔着蛋的乌,一心只想往前飞。有时不免飞得快,飞得沉重,飞得慌张,但遗落的梦总在心头,让你难忘,让你惆怅,让你忧伤……

内容推荐

现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从互联网到手机移动终端,从搜索引擎到各种论坛,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购买图书越来越不是一件叫人“肉痛”的事了,但是人们对图书的阅读却仿佛日益减少。人能越来越习惯和依赖碎片化的浅阅读,而少有静下心来的深度阅读,你可能好久都没有稳稳地坐下来和你书架上的书“深度交流”了。表面上看,人们缺少的是阅读的时间——整日为工作和生活琐事奔波,大脑经常高负荷运转,哪还有时间和你的书“好好谈谈”呢?然而实际上,人们缺乏的是阅读的勇气。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运动速度不快到接近光速,大家都是一样的。只要统筹规划好,你可以阅读的时间还是相当可观的。如何利用这精心挤出来的时间呢?

这本《一本正经》源于作者陈为多年积累的阅读经验,精选巧评50本书,涵盖历史、社会、经济、人文等领域,以单篇文章带出整本书的精华,期望达到“一本等于五十本”的效果。著者希望您用最经济的时间安排,获得最丰硕的阅读体验。

编辑推荐

你已经多久没读书了?

根据统计,现代人每6分钟要看一下手机屏幕,但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今时今日,图书作为精神产品仍是一种刚需,但传统方式读书的效率却让人生疑。人们更希望以一种简便高效的方式来读书。陈为所著的《一本正经》便想做这样一件事,解决一部分人在读书问题上的这个超级痛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正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702504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4226429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