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荡(文化讲坛实录2)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历届“文化讲坛”的精彩演讲及主持人点评。“文化讲坛”的嘉宾——许智宏、陈希、易中天、郭德纲、余秋雨、海岩、杨澜、崔永元等名人,深刻而浅显地、睿智而朴实地、热情而真诚地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营造美好前程的多种可能。

打开本书,感受新时代的文化激荡!

内容推荐

“文化讲坛”的嘉宾,深刻而浅显地、睿智而朴实地、热情而真诚地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营造美好前程的多种可能。生活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因此变得更有诱惑。在这之前,有许多被认为是可能或不可能的事,也许将会不再这样。这是文化的改变,也是文化的力量!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最能产生价值收益的就是直接占有资源。能够直接聆听、阅读大师名人专家学者的演讲和思想,并且把它们转化成提升自身附加值的资产,这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并且,我们已经知道,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可能的。

目录

序: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

实录

第五届“文化讲坛”: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

演讲篇

许智宏: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陈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秦绍德:大学文化的精髓

对话篇

点评

侧记

第六届“文化讲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演讲篇

郑欣淼:以温情与敬意厚待民族文化

樊锦诗:莫高窟告诉我们什么

强巴格桑:布达拉宫是我的家

陈燮君:博物馆文化的四种力量

对话篇

点评

侧记

第七届“文化讲坛”: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

演讲篇

易中天: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

张贤亮:没有记忆,就没有创新

郭德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据地”

对话篇

点评

侧记

第八届“文化讲坛”: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演讲篇

余秋雨: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对话篇

访谈

有内涵,才有魅力

——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博士

坦言“大学排行榜”

——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

故宫对我们的意义

——对话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鲁迅是一种力量

——对话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郑欣淼

文化需要心灵的抵达

——专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博大精深是文化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访谈录

文化的温度

——对话易中天

记忆的重量,内心几何

——对话著名作家张贤亮

解读郭德纲

视线

大爱的往返

——追忆李媛媛

韩美林的“天书”之谜

海岩:“选秀”泛滥,商业边缘了文化

边走边想,是幸福的

离历史近一点

细节与历史

从标语说开去

1935·牺牲

你的样子

杨澜对话崔永元

“三江源”就在那里

第5届“文化讲坛”的台前幕后

文化的感召力

——“文化讲坛”嘉宾的幕后故事

试读章节

大学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

现在出现了一种尊重传统的倾向。房子是老的好,被列为保护性建筑;物品是老的好,叫古董文物;人也是老的好,“姜还是老的辣”。这对于文化建设未见得是坏事。大学也是一种老事物,寿命远超过一般的机构。有人做过统计,自从1530年以来,西方世界只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就有70所大学。

大学也是老的好。中国的大学诞生也就一百多年,与欧洲的大学相比只能算是后辈。但各校都在挖掘历史,筹备百年、八十年、六十年校庆。因为大家都懂得,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对学校发展、对提高社会声誉、对团聚人心影响都很大。最近几年,很多大学建了新校区。搬迁中最大的难题不是交通的不便、办学成本的提高,而是无法将老校区的历史文化氖围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去,没法克隆。

大学为什么能够长久生存,永葆活力呢?

传统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文化底蕴是大学的土壤。一代又一代新人就根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大学是传统的守护者。

大家都知道清华国学院的著名学者陈寅恪。他是复旦早年的毕业生,复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蒋天枢是他的学生。陈寅恪教授晚年的时候十分凄凉,临终时是蒋先生一直守护着他。陈先生去世的时候,蒋先生自己也已是晚年。他整理好陈先生所有的著作,交给古籍出版社出版。编了陈寅恪年谱,年谱编完以后,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列上去。出版社给他稿费,被悉数退回。他说:“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收钱呢?”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先生突然红了起来,很多人都跑出来自认是弟子,但蒋先生却从来没有出来说过一句话。

学生继承老师,学生守护老师,守护大学的传统,这就是大学的传统精神。

如果把历史悠久的大学比作一棵老树的话,那么老树枝繁叶茂,是因为它的根深深地扎到社会的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大学的传统基础学科就是老根,文史哲、数理化,新芽几乎都是在老根上长出来的。老根是不能受到伤害的。

时代在前进,老枝也要长出新芽。大学之所以具有活力,还因为它在本质上是创新的。鲁迅先生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我们也可以说:“大学是常为新的”。大学具有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是由大学对于知识无止境的探索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需要不断培养青年学生决定的。大学文化的这种创新性,对社会文化有引领的作用,使大学成为社会的思想高原和文化的辐射源。我们的大学应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大家都知道,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动“五四”运动、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斗胆说一句,呼应在复旦。在上海,复旦是呼应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复旦的青年教员邵力子,在民国日报社获悉北平学生游行的消息,深夜返回复旦,敲响了上海“五四”运动的第一声钟。复旦的老校长、当时的国文教员陈望道,翻译了我国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种中译本。

大学的创新不仅在社会思潮,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创新需要积累,创新需要勇气,甚至牺牲。

有一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关于中国遗传学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生物学界照搬前苏联的米丘林学说,错误地把遗传学批判为资产阶级的科学,各大学停止基因遗传方面的课程,停止遗传课题研究,甚至要有关科学家检讨。复旦的谈家桢教授是摩尔根的弟子。他顶住这些批判,继续广泛介绍遗传学说,带领师生进行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第一个将分子生物学介绍到中国的科学家,他所领导的遗传研究所成为中国基因遗传研究的重要基地。毛泽东主席四次单独接见他,鼓励他大胆将遗传学搞上去。倘若没有当年谈家桢教授的坚定、执著,就不会有今天生命学界的多样化和繁荣,中国人就不可能参与人类基因图谱的测试工作。

大学成为创新的发源地,还因为大学里面提倡创新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有位辅导员曾经讲过一个故事给我听。他说有位同学在毕业的时候跟他讲,读了四年书,老是把复旦校训反过来念。请看复旦校训(屏幕演示复旦校训),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而那位同学老是反着读,叫“思近而问切,志笃而学博”。(全场笑)这个学生说,虽然他现在知道他读的不对,但他认为他一样从中感受到了复旦的文化和精神,并且更因此认识到复旦的自由,那就是:“不强调认同他人而否定自己,不努力否定他人而标新立异,只是把握好自己,认同自己。”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大学里流行的就是求异思维,或者是逆向思维;大学里欣赏的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欣赏从众行为,赞赏批判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创新才有可能。

P29-31

序言

在一个市场经济功能开始逐步放大的社会,在经济强盛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拥有重要国际话语权标志的时代,在资本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倍数效应带来的纷争和矛盾的重要手段的今天,以下情况可能难以避免,这就是:效率会优于公平而难以顾及公平,功利会替代责任而不再服务于责任,投机会涵盖选择而不仅仅是代表一种选择,财富会等同于人生坐标而不仅仅是链接坐标的途径。

诺奖得主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说明,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进行的自由贸易中,先进工业品的出口将使发达国家的教育文化进一步发展,这种累积上升的变动将使富国更富,产生“扩展效应”;过多依赖高端产品进口的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文化水平会随之落后,反过来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穷国更穷,产生“回荡效应”。这是在动态社会中,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互为影响、互为因果的必然。这样的处境、地位和现状,使我们产生了警觉和忧虑。历史和现实已经提供了太多的证明,文化侵入向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演绎推进的。通过对精神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掌握,在“扩展效应”中,发达国家可以取得文化教主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巨大的经济与政治的利益。

“文化讲坛”的思考,由此萌发。

身处剧烈变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已经自觉地注意到,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如果我们不重视用公共文化资源催生民间活力,不用市场手段去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最终将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承与成长。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不去确定应该具备的选择,那么,偏颇会在最易于辨识的胚胎中发芽成长,误区会在最肥沃的沼泽中形成扩展,收获会在最适宜的保鲜中变味发霉,诡异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国家的衰落主要是文化的衰落。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的强盛。为此,作为承担思想引领责任的大众传媒,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探求各种经济行为背后应该维系着一种怎样的文化行为。还有,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文化对推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文化讲坛”的创意,由此而来。

正当的理由、与生俱来的职能和合适的时空条件,使我们不想拖延我们想做的事。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等待需求出现时才去寻求发现,问题无法解决时才去创造答案,方向迷失时才去乞求迷津指点,梦幻破碎时才去体味完美,情谊了断时才去珍惜友爱,遭遇失败时才去背诵教训。所有这一切,从文化的意义上说都可能发生,也可以避免。因此进一步说,我们也完全不必在精神的贫瘠埋没了意志的光芒时才去召唤精神,在文化的疼痛灼伤了思想的尊严时才去识求文化。

“文化讲坛”的举办,便应运而生。

今天,有许多解释可以用来说明文化的涵义,有许多理解能够证明文化的分量。“文化讲坛”希望传播的是:文化并不高深,只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进而言之是一种思维方式,因而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可能。正因为如此,文化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或提升作用,同时给予人们想要的并让他们改变世界。同时,一种好的文化状态可以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竞争,学会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放宽胸襟,开阔视野,辨明是非,科学思考,以更聪明的战略和有效的谋划,创造属于自己、属于集体和属于社会的未来。

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式。文化的创造并非传统的简单延续,尽管可以说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孔夫子的烙印,但从未有人由此推论这就是一种同构复制。同样,古希腊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源头,但却没有任何西方现代文化是从古希腊照搬的。文化的创造也从来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业。正因为文化是生活的、全覆盖的、不断创造的,包含着许多可能,所以“文化讲坛”的内容,绝不是教科书上经典内容的灌输;“文化讲坛”的嘉宾,包括文化专业人士、教授、外交家、经贸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工作者等各类人员;嘉宾的演讲,紧扣社会的脉动,贴近生活的实际;讲坛举办的方式,既有生动的演讲,又有主持人的评点,也有与会者与嘉宾之间的互动问答。可以这样说,在形式上,我们力求创造的,是~种有关文化和有利于文化认知的表达方式,这本身也是我们对文化的一种理解。

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从哲学的角看,生活中没有绝对真理而只有相对真理。我们以为对的或错的东西只能是相对应不同的参照物而言,选择何种参照物并如何进行比较,与文化心态、文化环境、文化目标等有关。存在是绝对的并不等于结论是绝对的,相对意味着一种变动和可能。试图改变绝对的存在,先要恳切地支持确立应该这样去做的认识,从文化上说这是可能的,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唯有如此才能够累积成价值的传奇。从伽利略贡献的运动科学、达尔文发现的物种起源、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造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们在证明“存在”过程中的思想脉络。又如,在今天世界医学领域进行的干细胞研究,有可能帮助人类扫除现有的一切疾病。从文化角度看,这究竟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还是潘多拉魔盒,是人类未来之福还是不测之祸呢?这项医学研究因而正在被演绎成一场全世界的文化战争。这就是说,文化价值和文化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阻止和制约某种可能的成功进程。

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一座城市在它的成长进程中,经济的壮大不能代表内涵质量和外在形象的全部。创意、品牌、历史、环境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等这类属于文化范畴的元素,是城市动态运行中的重心所在。并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持续产生吸附力和想象力的绝非是利润的诱惑而主要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讲坛”的嘉宾,深刻而浅显地、睿智而朴实地、热情而真诚地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变自己、营造美好前程的多种可能。生活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因此变得更有诱惑。在这之前,有许多被认为是可能或不可能的事,也许将会不再这样。这是文化的改变,也是文化的力量!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最能产生价值收益的就是直接占有资源。能够直接聆听、阅读大师名人专家学者的演讲和思想,并且把它们转化成提升自身附加值的资产,这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并且,我们已经知道,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可能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荡(文化讲坛实录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5595
开本 16开
页数 4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53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