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我们渴望了解别人,我们需要倾听,可是我们不能仅仅只带上自己的耳朵,老天给我们眼睛绝不仅仅只是让我们看路和分辨食物用的。
事实上,我们发现,当我们在用心去聆听别人谈话的时候,我们倾听的姿势、倾听的神态,一样在影响着别人的情绪,影响着别人表达的意愿。事实上,这些姿势和神态同样是我们非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就先从倾听开始,来了解一下非语言行为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的视线在哪里?是紧盯住对方不放,还是埋头看桌子?到底我们的视线应该放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答案。比方说,在对方身上设定固定区域,而将视线放在这个范围内。一般来说,这个固定区域,上下以双眼的连接线及腹部为限,左右以肩宽为准较为合适。当然,视线最好仍需配合当时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只要能表明你在认真听对方说话就是合适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倾听的姿势。在谈话的时候,说者往往通过观察听者的身体语言,来判断对方接受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听者必须注意自己倾听姿势的重要因素。例如,听者上身向后仰靠在椅背上,可能会引起说话者的厌恶,以为“这家伙盛气凌人”!但如果听者弯腰驼背,不免要遭人误解,“这人怎么没有一点儿自信”。因此,上述两者的姿势均不宜表现在谈话中。同样,手脚交叉可成为破坏对方谈话兴致的致命伤。一般来说,倾听时,我们身体稍向前倾的姿势最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当你意兴正浓的时候,你同样应该适当观察一下听者的身体所透露出来的信号:
1.不同意而掉转头
他们刚开始的时候是开放式的身体语言,点头赞同或者微笑。现在他们的身体是否稍稍侧转,离开了你?他们懒散地坐在椅子上了吗?他们是否双腿交叉并不再正对你?
2.挫败感和焦虑
他们有没有做出更多的障碍式姿势?他们的手臂交叉了吗?他们是不是第一次交叉双腿?他们是不是开始有脸部摩擦的动作?他们是不是开始摆弄首饰、衣服或者钢笔?
3.不耐烦
他们的行动是否加速?他们是否频繁更换在椅子上的坐姿?他们点头的速度是不是正在加快?他们双腿交叉时,上面的那条腿是不是开始晃动?他们是否不停地在看表?他们的手是否掌心向下放在桌面上?他们是否开始整理文件?
4.厌倦
他们是否正在打哈欠或者因为控制打哈欠而流泪?他们是不是重复做某些相向的姿势和动作?他们是不是正在旋转他们手头的笔?
这些时候,你应该考虑是不是该换个话题,或者干脆停止你们的对话了。其实,这些就是别人正在通过他们的身体语言向你发出无声的抗议。当然,你也可能是被你的观察所误导,但是不要让这种乐观的方式来引导你忽视信号,你需要采取行动,哪怕只是以防万一。
当然,作为听者,需要更多地要求自己用最佳的非语言行为来配合说者的情绪,让说者更多地、更真实地表达他的信息,这个时候,就必须掌握各种非语言行为的奥妙,并对它们灵活运用。
换句话说,哪怕就是不开口,我们也要显示我们高超的倾听水平。
嘴巴会骗人,身体不说谎
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认为,无声信号传达出的交际效果是有声语言的5倍,当你的身体语言与有声语言二者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往往注重于无声信息,而对有声信息就不那么理会了。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发现,有个病人在有声有色地讲述她的婚姻是如何如何幸福时,却下意识地将她手指上的订婚戒指在手指上滑上滑下。医生根据她的体语耐心询问,病人讲出了自己生活中的苦闷和种种的不如意。很显然,行为透露了这个病人无声的体语与有声语之间的矛盾。
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能伪装自己的身体语言?
心理学家的回答是:“不能。”
心理学家认为非语言行为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例如,做了亏心事或偷了东西的人总显得心神不定、六神无主或鬼头鬼脑;听到好消息时,脸上总要露出笑容;听到批评时,脸色总会显得很不自然;说谎时,总怕看着对话者的眼睛;激动时,总要手舞足蹈;发怒时,总要青筋暴起,或双拳紧握、咬牙切齿。这些事实不难证实非语言行为的可靠性。因此,若想分辨人心的真伪,应首先注意观察他的肢体信号,因为只有肢体信号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
非语言行为不易伪装,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会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各种微细信号,这是人们不能控制而且也是难以意识到的。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