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梦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是一部出名的奇书,奇就奇在从易读的一面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可读;但从深奥的一面来说,即使是学问很大的人也不能说可以尽解其奥义。一部书竟能把通俗易懂与深奥难解两者结合得浑然一体,真是不可思议。也正因为如此,两百多年来,它既是风行海内的一部书,也是纷争不已的一部书。

作者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所以本书所收的作者近年来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这个认知。

内容推荐

一部《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种解释,谁也说不清楚,本书所收文章,是作者近年来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其中关于《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关于卞藏脂本和“曹、李两家的败落和《红楼梦》的诞生”这几篇文章都是最近写的。

目录

《解梦集》自序

解读《红楼梦》

我对《红楼梦》的感悟

《红楼梦》回后评选

释《红楼梦》里的真与假

万颗珍珠一线穿

红楼沉思录

林黛玉、薛宝钗合论

论贾宝玉与贾政是两种对立的思想

醉里乾坤大

《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教官”考论

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

曹、李两家的败落和《红楼梦》的诞生

读《红》三要

重论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

读沪上新发现的残脂本《红楼梦》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 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回后评

此回写秦可卿之死,作者原稿当是正面直写,直接揭露,故甲戌回末脂批云:“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又甲戌本回末眉批云:“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又庚辰本此回回末批云:“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以上各批可证此回原回目上联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经畸笏等人提意见,才将此段揭露性强的文字删去,故此回可卿如何死法,没有一笔交代,显然是删去后未再补写。

此回是从可卿死到大出丧之间的过渡文字,重点是可卿之死,可惜已经删去。其次是可卿所用棺木,今已写出;再次是出丧时死者的身份、品级,今亦已写出;更次是由何人来主持办理这次大丧,最后是由凤姐来任其事。故下回出丧之事,此回已件件写到,已为下回铺垫周全。

此回特写可卿托梦事,已预示贾家之败,故《红楼》一书,往往悲喜并举,此处于可卿预告将有“非常喜事”之先,却先提贾家之败,于可卿大丧之前又预示将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之大事,然后笔锋又一转,说“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则又在喜事上重重加上一层悲凉之雾。故《红楼》一书,更令人感慨无穷也。何则?因作者是悲剧之承受者,一切已经过来,故虽叙喜事,亦悲从中来也。

自开头至此,凤姐才能尚未得显露,作者借可卿之丧,亦令凤姐一层其才耳,然其苛酷处,亦一并展示矣。

此回虽已将可卿之死删去,然于写贾珍处俱用特笔,而不着贾蓉一字,此亦于天香楼事不写之写也,读者细思当能悟作者深意。

写戴权卖官受贿,亦书中特笔。作者以平淡冷峻之笔,于谈笑之间,写官场之黑暗腐败,令人觉得此类事已是平淡无奇矣,则愈见其腐败之甚也。

脂批云:“‘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卅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施凓《隋村先生遗集》卷六《病中杂赋》云:“棟子花开满院香,幽魂夜夜楝亭旁。廿年树倒西堂闭,不待西州泪万行。曹楝亭公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以凓受公知最深也。楝亭、西堂皆署中斋名。”这条脂批,再对照施隋村的记载,则可知可卿梦中所说“树倒”之语,确是曹寅平日常说之语,脂批所记亦是事实。曹寅所说之“树”,当然是指康熙。曹寅四次接驾,亏空巨额国帑,赖康熙维持,康熙一死,则曹家再无靠山矣,故曹寅时时以此为虑也。雪芹于此处书此一笔,脂砚又加批,则更证曹家之事。然“屈指卅五年”之事,难定从何时算起,因曹寅讲此话未有时间记录,但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下推三十五年,则是乾隆十一年(1746),此时《石头记》刚开始写,当然不可能加批,因此如以“树倒”即康熙去世之年算起,则下推三十五年,当是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按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回前有题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下面还有“开夜宴”等的拟目。此时《石头记》正在批阅定稿过程,丙于是二评以后,此年未留评语,到下一年丁丑,乾隆二十二年,即有畸笏的批语,这是第三次批,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到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是第四次批。已卯年有批语二十四条,庚辰年有“庚辰秋月定本”的记载。据此则这条“树倒猢狲散”的批语,也可能是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所批。总之是有关曹家史事的一条重要记录。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回后评

此回于极高贵、极繁华、极排场、极热闹时,忽一笔转入极贫贱、极冷落、极简极陋之农村,所见之人亦皆村朴乡民,两相对照,真如天上地下之别。然而村女如二丫头,亦皆举止言谈落落大方,想喝即喝,能止即止,无半点卑怯,令读者感到作者笔下,凡人皆一样天赋,富贵贫贱,皆社会所驱耳。

王熙凤于协理宁府大丧后,随即弄权铁槛寺,枉法贪赃,一开口即索三千两;且请托官场,全用贾琏之名。可见凤姐此类事从此启其端矣,为后日败家之一端也。

凤姐弄权事,非仅凤姐一人之事也,亦写封建官场之黑暗腐败,权势间之以强凌弱、以大压小等社会黑暗现实也。按此段情节曲折复杂,读者往往只注意凤姐受贿之事,而忽略其整体情节。此段故事,是写长安府太爷小舅子李衙内横行不法,欲强娶已经定婚之张财主之女张金哥。张金哥之父张财主则贪图长安府之权势,欲向男方长安守备退亲,长安守备不允。张财主又仗馒头庵老尼净虚勾结王熙凤,由王熙凤以贾琏之名致书长安节度云光,令其以权势压迫下属长安守备,迫使长安守备收回前送张家之聘礼,接受张家退亲。长安节度则以此来讨好权贵贾府。张金哥及守备之子则双双自杀殉情。王熙凤却从中白得三千两白银。此事之揭露性实不亚于薛蟠强抢英莲打死冯渊,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案。前者是揭露四大贵族权势集团互相勾结,地方官巴结上司,草菅人命。此处是揭露地方权贵势力之间以大压小,然后又巴结朝廷权贵贾府。受压之人虽是小官僚,亦是无处伸冤,于此可见普通小民实无以为生也。此段故事,实是雪芹对当时社会之又一揭露批判。

馒头庵老尼净虚,名曰净虚,其实不净不虚,其上下串连,勾结豪门官府,且煽凤点火,构陷善良而从中取利,此实社会之贼也。雪芹笔下使其原形毕露,可见雪芹于此类社会蟊贼亦笔伐之,不少宽待也。

此回写秦钟、智能,又一悲剧也。此回虽是开头,而悲剧已随其后矣。作者写智能虽只寥寥数笔,其语言凤情已令人不能忘矣。P42-45

序言

一部《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种解释,谁也说不清楚,我的这本小书,是否能算作一种解释,我也不敢说。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核心,以荣国府、大观园为典型环境,展开了一幅网式的波澜壮阔、层层曲折、四面幅射的历史画卷。它的画面,上至皇宫后妃、贪官污吏,下至贫苦农民,乃至县吏衙役、市井游侠、三姑六婆、道观寺庙等等。它以“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为具体描写对象,所有情节的开展,都以此为中心。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由萌生到发展到生死不渝,是整个故事的一条主线,它是渐增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而这四大家族的代表,实际上就是荣国府和宁国府,这就是“贾、史、王、薛”里的“贾”。“史”,就是史太君,也就是贾母的娘家。但史家并未实写,只写了一个史湘云,已经败落了,所以从实写来说,就只是贾母。“王”,就是王夫人和王子腾,王子腾在《红楼梦》里并未出场过,也是虚写,不过从虚写中又使人隐隐感到他握有权力,但从实写来说,还就只是王夫人。“薛”,就是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还有薛宝钗和薛蟠,他们又一起搬来住在贾府。贾府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总代表。而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或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

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红楼梦》还批判了当时官方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制度。

《红楼梦》还特别提出了尊重女性和反对妇女守节。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需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全新的,与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一雷同,但又是从传统中来,是传统的发展。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妙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夏金桂、刘姥姥、茗烟、晴雯、袭人、紫鹃、香菱、鸳鸯、司棋、麝月、莺儿、红玉、贾政、贾雨村、贾琏、贾环、贾瑞、薛蟠、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赵姨娘、马道婆、铁槛寺老尼净虚等等,都可以说得上是“这一个”。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

以上这些人物,都是作者精雕细刻的(当然《红楼梦》里精雕细刻的人物不仅仅这些),《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吣”(《红楼梦》第七回),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还有:“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着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着她因为受到宝玉的心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尤其是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婆子快去报信,老婆子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婆子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风、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语言,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鲁迅曾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借用这句话改一个字,可说《红楼梦》是“说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是它从第一回至第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实际上是因为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回思自己的百年世家,特别是它的败落,确有许多怨情、苦情和悲情,甚而至于有满腔愤世之情,所以它的叙事波澜起伏,有如一首长歌。

《红楼梦》的作者,不但是叙事的能手,也是写景的能手,一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前人已经说过,等于是一篇大观园游记,而且具有大观园初建,尚未竣工的特色,而山石树木,泉水溪流,台榭亭阁,竹篱茅舍,回廊曲径,已经历历如绘,引人人胜了。但到元妃省亲时,还是这个大观园,却“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又是另一番皇家的豪华气象。到了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贾母、刘姥姥游大观园,则竟又别出一番风光,另是一种游法。除了驾船引舟作水上游外,还观赏了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然后是一场“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豪宴,之后再去栊翠庵品茶,直到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作者前后三次描写大观园,竟是三副笔墨,无一处使人有重复感。

《红楼梦》里的写景文字,通常是与叙事紧密结合的。除了上举大观园的描写比较突出外,其他都是情与景合。如写潇湘馆,便是“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第四十回),“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人,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以上两段文字,真是叙事与写景的天然结合,是情在景中,景与情合。特别是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和第四十九回的后半部分文字,都是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绝世妙文。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使命人抬过轿子来。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怪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还感到读{红楼梦》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这就是说,在你读完了一遍,领悟了一遍以后,过些时重读一遍,又会悟出它的新的意蕴、新的内涵来,这样以至于无数次的重复。当你读到梨香院偶尔飘过来的一丝笛韵,读到林黛玉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的时候,难道你每次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当你读到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情景,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的情景。难道你每次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吗?……

所以,《红楼梦》每次读,会有每次的味外味、韵外韵。不信,你就试着再读读看!

2007年2月6日下午3时半于瓜饭楼

后记

本书所收文章,是我近年来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其中关于《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关于卞藏脂本和“曹、李两家的败落和《红楼梦》的诞生”这几篇文章都是最近写的。全书的文字,都是海英打的。

近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好,尽管我想努力读书,再写一些东西,但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学问要想进境,也要有健康的支持。但老年人都是有这个问题的,我也不可能例外。为此我也只好尽力而为了。

宽堂

2007年2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梦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其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273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