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戈壁泪
内容
编辑推荐

《戈壁泪》由苏河著,本书的创作过程是痛苦的,又是美妙的。一路跌跌撞撞,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彷徨。

写作路上的坎坷是难以形容的。写作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辛苦是因为感觉到了自己头一次创作的力不从心,幸福是因为有那么多人的支持。在此期间,潘院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甚至有些素材都是在潘院长的激发下写出来的。还有孜孜不倦的韩老师,对我有很多专业的指导,我的小说能够写成,离不开韩老师的帮助。我的失望最终转化成了希望。如果我有幸能够成为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一定要说,他们就是勤劳的淘金人,在千万次辛苦后给我一片闪亮的未来。

内容推荐

《戈壁泪》由苏河著,大西北,也许注定是荒凉孤单的吧,虽然它也有鸟语花香,也有金色的丰收,但是那些漫天的黄沙,是大西北无言的泪,它就这样一年年地诉说着心里的哀与愁。

荒凉、悲壮的戈壁滩,给我的感受不单是干涸与苍凉,他还开拓了我的视野,舒展了我的心胸。它不光给予了我父辈们身上有的坚强、忍耐,更有一种抗争、追求与拼搏。还使我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以及为之奋斗的荣誉感与迫切感。

是的,我爱戈壁滩,我爱他的粗犷与阳刚,爱他的博大与辽远,更爱他的荒凉与沧桑。

《戈壁泪》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1.破庙

2.杀狗

3.回忆

4.祸起

5.生离

6.煤窑

7.抗争

8.贞洁

9.杀人

10.测字

11.面馆

12.驱鬼

13.狼群

14.歧路

15.新生

16.匪首

17.复仇

18.赵家

19.报复(一)

20.报复(二)

21.对立

22.逃跑

23.暴动

24.团聚

25.终结

荒凉也是写作的财富

试读章节

1.破庙

清末,河西走廊,山丹县境内。

太阳悬挂在天空上,灼热的光芒无情地洒向河西走廊茫茫的戈壁滩。放眼望去,满眼的黄色戈壁滩中显现着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绿色,那是耐旱的红柳和骆驼草,在烈日的炙烤下打着蔫。

空气仿佛在燃烧。

伫立着的土长城呈东西向延伸着,渐渐地通向遥远的天际。黄土大道上,四十多岁的陕西汉子杨铁匠,停下手中的独轮车。他从脖子上取下一条被无数沙尘和汗液浸染过的羊肚毛巾,擦了一把脸上豆大的汗珠儿。

“山丹到了,前面的便是,我们终于到了,到山丹了!”杨铁匠手搭在额头前环顾了一下四周,对身后三个大小不一的孩子说,言语中透散着浓浓的陕西味儿。他边说边用手给孩子们比划着眼前一片辽阔的锅底状盆地:“你们看,真没想到这里旱灾这么严重,连红柳、骆驼草这些耐旱的东西都打蔫了。”语气中透露着无奈和迷茫。

孩子们听到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想到严重的灾情将会给讨饭带来绝望,只是觉得到了河西走廊的山丹就是到了一片乐土,疲倦的眼睛里顿时闪现出惊喜和欢快。

三个孩子不禁欢呼道:“到了呦,到了呦,再也不用走路了。”

“爹,你咋个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山丹?”说话的是杨铁匠的小儿子杨铁柱。铁柱年龄约在十岁左右,趴在最大的孩子背上,俊俏的脸上充满着稚气,手里拿着一支沙棘果枝,由于干旱,红果果也瘪瘪的,但总还是能吃,让饥饿的人看上去就生出无限的喜爱。

“一路上问了那么多人,都说过了刚才我们路过的那个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牌匾的峡谷就到山丹,你们瞧南面这山,树林真密,应该就是人们说的胭脂山了。北面这山,光秃秃的啥也不长,从东到西,长长的像条龙,这应该就是人们说的龙首山了。你们看,那座山峰多高,多像高昂的龙头呀!”比杨铁柱大一些的孩子杨巧玲小嘴巴麻利地说完,看了一眼铁柱接着说,“你呀!简直就是一小猪头,一点记性都没有,一路上就知道吃和睡。还得我们仨背着你,把我们累得全身都是汗,现在到了,下来自己走。”

背着铁柱的最大的孩子杨秀玲也附和着说:“是呀,快下来,把你舒服死了。”

杨秀玲是老大,十六七岁的样子。杨巧玲是老二,大概十三四岁。两人若是不说话,都看不出来是男还是女,满脸黑不溜秋的——她们的脸上抹着锅底灰,这是在逃难路上女孩子以防不测的办法。但若是仔细瞧,还是能从两人亭亭玉立的身姿中看出端倪。

铁柱从大姐杨秀玲的背上溜下来看着父亲说“爹,我想娘了,娘如果……”

杨秀玲严厉地瞪了弟弟一眼,制止了他后面的话语:“铁柱,别胡说!”她怕弟弟的话引出一家人的眼泪。

果然,杨铁匠听了儿子的话,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刚才的些许欣喜一下子变成了满脸的怒气,长时间没有修剪的胡须抖动了几下。但看看跟着自己受苦受累的孩子们,他又顿时感到一阵心酸涌上心头。望着眼前这片不知是福是祸的锅底形阔地,杨铁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

孩子们看着父亲这般样子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时陷入了寂静。杨秀玲听到父亲长长的叹气声,心里犹如刀绞一样,她切实理解父亲的苦楚,却又不能为父亲分担。

杨秀玲指着前方打破了沉默说:“爹,你看!前面山脚下好像有个村庄。”

一家人顺着杨秀玲指的方向看去,黄土大道的前方是稀疏的几片沙枣树和红柳树林,林子附近隐约有一片茅草土块房子。

杨铁匠推起独轮车说:“走!孩子们,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宿上一宿,明天再说。”

进入秋天,白天变得越来越短,刚才还在半空中的太阳,这会儿就已经快要落山了,染得周边的云朵红艳艳的。河西走廊戈壁上的天气就是不一样,刚才还炙热的天气,随着太阳偏西,秋风开始刮了起来,一股一股直吹得人脊背一阵阵的凉快。赶了一天路的疲劳似乎也随着这凉爽的秋风飘然而去。

一家四口的肚子“咕噜咕噜”此起彼伏叫嚷着,此时如何填饱肚子成了首要问题。这时候谁都盼着快点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找个人家讨些饭美美地吃上一顿——哪怕是讨些残羹剩饭,然后酣酣地睡上一觉,这该有多好哇!

杨铁匠领着孩子们匆匆地向前面的村庄赶去。

一路上,父子四人东瞅瞅西望望,放眼四周,一片荒芜,到处是戈壁。树上挂着几片枯黄的树叶,没有一丝生机。秋风呜呜地吹着,夹杂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约莫一个时辰后,杨铁匠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村庄跟前。他扫视了一周,首先看到的就是几个高墙土墩的大院,修筑得很是坚固。大院周围七七八八散落着一些低檐矮墙、两头三间的茅草屋,很是有一种众星拱月的气势。不难看出这是穷苦人家与殷实人家的差异。

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叮当声。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中年男人骑着毛驴,叮当声就来自毛驴脖子上系着的铃铛。在山丹这一带,人们认为家畜和人一样是有灵性的,所以给驴马猫狗等系一个铃铛,取铃铛的谐音“灵”,这样牲畜就会有灵性。驴背上的男人身穿一套黑色粗毛浅合子衣服,头戴一顶牛赤水毡帽,穿着毡靴的双脚在驴肚子两侧有节奏地晃荡着,嘴里喊着赶驴的号子:“得求,得求。”

驴子听到号子后夹了夹尾巴,蹄下加快了速度。

杨铁匠放下手中的独轮车迎上去问:“大哥,请问这个地方叫啥?”  “吁!”驴子腾地就站住了,驴上的男人斜了一眼杨铁匠父子,好奇地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好像不是我们这里的人吧。”

杨铁匠说“我们是从陕西逃荒过来的,家乡闹大旱收成不好。听说河西走廊地多人少,金、银、煤矿多,好混日子,就过来讨口饭吃,顺便找个长短工挣几个过日子的钱。这不,我们刚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正好遇见大哥你……”

“噢,这是甘州山丹地界,现在这村子叫作老军寨,你瞅,那个土墩子前面的小屋子就是老军庙。,’骑驴的男人高傲地打断杨铁匠的话,“再朝西走就是范家营子,别看别处大旱,这里好着呢,有条冰山冲下来的小河流养护着。你们要口饭不成问题,不像你们路过的凉州。”

杨铁匠拱手说:“谢谢,谢谢大哥。”

P1-5

序言

作家是可以培养的

潘晓彦(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

大学是培养创造力之所。而今,我们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学子于丹、苏河、贺晓、杜昌艳、乔力的长篇处女作《马图腾》、《戈壁泪》、《开往明天的火车》、《寻梦伊甸园》、《我们一起毕业》,已分别由东方出版社和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们期盼已久、令人欣慰的喜事。首先对我们的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来就应如此:让学生具备文字运用与创造能力,爱好写作,拥有相伴一生的写作习惯,进而养成一方学府的写作风气和传统,辈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发展的作家。这是大学及其文学院应该担当的天职。

作家是可以培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近一个世纪的创意写作教学早已证明了这一观点。而对于我们,自成立“乃寅写作班”以来,便获得了虽不多却十分珍贵并将不断丰富的经验体会。

我们学院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特别邀请校友、讲座教授、著名作家韩乃寅执教指导,我与他共同研究了针对性强且富有实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设置课堂时空;安排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触动心灵的讲座:韩教授亲自主讲《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长篇小说创作》等,又邀请获鲁迅文学奖的著名诗人李琦教授主讲《文学与人生》、茅盾文学奖评委贾宏图教授主讲《读书与人生》,与学生一同品味世事人生与文学感受。我们文学院曾派老师带队,引领学生追寻作家步履,去山东高密莫言的故乡考察学习,切近地感受作家成长的生命及心路历程;又定期组织写作班学生观看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编制的我国著名作家谈创作的影像,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文学创作是一个历练人生、艰苦跋涉并充实升华的过程。

而写作实训则是我们施教的重心。韩乃寅教授对此更是无私地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劳动。他很快抓住每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构思提纲到人物关系及性格塑造,都有认真的指导意见。由于韩乃寅老师不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除来校辅导外,无数次电话穿越时空,回响在哈尔滨、北京、海南和牡丹江之间,一年多的时间,近两千个短信和通话留在学生的手机里,更化作深浓的感动,汩汩流淌在学生稚嫩而真诚的笔端。于此,我们终于唤回了师生久违了的富于生机的课堂效果,学生真正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他们兴趣盎然,他们欣然满足,并热切期盼不断拥有更新的收获。

其实,我们如此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还有更深层的人文原因:使学生热爱生活,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念、诗化乐观的情怀和审美智慧,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获得和体现无穷的创造力;同时,以此为契机,形成运筹文墨的高雅风气和传统,让写作裹挟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与现代信息,澄净校园,淑美社会。

“乃寅写作班”的命名,对于我们有独具深长的意味。韩乃寅教授曾就读于我校,大学时代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并加入了省作家协会,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由此开始,执著坚韧地走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创作了千余万字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远离太阳的地方》、《高天厚土》、《龙抬头》、《七七级》等,并有六部作品拍成电视剧,其中《破天荒》等三部分别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段播出。而今,他仍耕耘不辍,又不忘培育之恩,热心回报母校,并有为之培养一个校园大学生作家群的令人敬重和感动的愿望。文学院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述高等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评述韩乃寅作品特色的章节时,总会怀有特别的感情。如今,韩乃寅教授又以自己的实践来辅导在校学生,我们深切地希望后来的学子能秉承这一令我们感到荣耀的写作传统,希望“乃寅写作班”作为一个标志,成为我校及文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

我作为这个写作班的导师和负责人,感谢前辈、学兄韩乃寅教授,在繁忙的社会兼职与创作中,还能慷慨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更感谢人民东方出版传媒的彭明哲副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马合省主任,感谢李琦老师、贾宏图老师,感谢为“乃寅写作班”付出劳动的同事们,感谢印证了我们教育理想的学生们。同时,也为我们牡丹江师范学院及其文学院送上我的祝福:无论春华秋实、盛夏冬雪,北方边陲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能不断传出令人惊喜、欣慰且在未来的日子里辈出作家的好消息!

2013年6月1日

后记

荒凉也是写作的财富

——写给即将出版的《戈壁泪》

这里是一片黄色的世界,戈壁滩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无垠的戈壁,渺无人迹,它雄浑如同大海,广阔而又高深,它神奇又似沙漠,扑朔而又迷离。

干旱而又盐碱具备的戈壁上,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红柳和胡杨在这里显得有些惊艳。它们给幽静与荒芜的戈壁滩增添了无限生机。在狂风、烈日、极度干旱的环境下,它们顽强坚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就好像是这贫瘠土地上艰难耕种的农人们,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里,在荒凉与贫寒中年复一年地老去。

我常常像一只秃鹫一样蹲坐在土长城上,看着那些在戈壁滩上寂寞地数羊的牧人们,那些被重担压得如弓一样弯曲的身体,以及那些干裂而又沉默无比的嘴唇,默默地问自己: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是不是也会像父辈们一样,生于荒凉,死于荒凉。

戈壁滩难得下雨,一下雨就形成汹涌的洪水,大块的石头在洪流中翻滚。每次发洪水,我都喜欢去看。每次都看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张贤亮的作品,里面对西北的描写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他写得就是我的生活。于是,我对这个作家产生了一种感情。我一口气读完了他所有的作品,从《灵与肉》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读完他的作品后,我久久不能忘怀。只要一有空闲,我就坐在土长城上慢慢地咀嚼。他的作品展现的正是这种雄浑与荒蛮。我经常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张贤亮一样写出自己的作品,将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的故事呈现给大家。

后来张贤亮在荒漠戈壁滩建影视城、卖母亲水的事情更是让我觉得新奇。很多人因此把他称为卖荒凉的人。对于张贤亮卖荒凉,我当时特别不理解,和很多人一样想不通,这荒凉怎么能卖呢?如果能卖,这大西北不是有的是荒凉吗?也不至于只剩下贫穷了。

戈壁滩也有着自己的长处,便是寂静。我常常帮家里放羊牧马,这是我那时最为快乐的事情。在戈壁滩上,任由羊群悠闲地吃草,与蓝天相互映衬。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这个时候,我会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长城上惬意地读书。累了就在戈壁滩上躺一会儿,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我在寂静中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也在寂静中享受着自然。

随着戈壁滩的衰老,我渐渐长大,我想走出西北去看看,看看除了戈壁以外的大海与平原。

2010年,我收到了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一段新的旅程开始了。

在这里,我遇到了文学院院长潘晓彦教授。她在文学院成立了乃寅写作班,旨在培养新一代作家,由著名作家韩乃寅老师亲自授课。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

在韩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构思之初,韩老师对我说:“一般情况下,作家都在写自己的生活、生活中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只有自己最熟悉的才能写得精彩。比如莫言写的是他生活的高密东北乡,我写的是我生活过的北大荒。你可以写你的大西北,那里我去过,你们世代饮用冰山水,到处是戈壁荒漠,那里人民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顿时,我想到了大西北。层层的黄沙、笔直的白杨孤傲地矗立在那里,悠远而又厚重,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我却找不到只字片语去赞美它。

《戈壁泪》的创作过程是痛苦的,又是美妙的。一路跌跌撞撞,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彷徨。

写作路上的坎坷是难以形容的。写作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辛苦是因为感觉到了自己头一次创作的力不从心,幸福是因为有那么多人的支持。在此期间,潘院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甚至有些素材都是在潘院长的激发下写出来的。还有孜孜不倦的韩老师,对我有很多专业的指导,我的小说能够写成,离不开韩老师的帮助。我的失望最终转化成了希望。如果我有幸能够成为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一定要说,他们就是勤劳的淘金人,在千万次辛苦后给我一片闪亮的未来。

为了更好激励我们创作的激情,坚定我们写作的决心,院系组织我们去莫言的故乡学习参观,在那里我看着莫言生活过的村庄,一下子想到了在西北我的家,两种不一样的风格,平原和戈壁的差距,肥沃土地与贫瘠戈壁的对比,但是都有着贫穷,不一样的只是风格。

看着莫言的旧居,看着莫言生活的村庄,听着他们村里的老人讲这里以前的贫瘠与荒凉,讲莫言小时候的孤独与成长,我仿佛感受到了莫言小时候和我一样的心情。

听着莫言的姐姐给我们讲莫言的小时候,我信心倍增。在他身上我好像看到了自己成功的那一天。我的作家梦更加坚定了。

现在,莫言的家乡变得不再贫穷,反而很富裕,西北也正由贫穷走向富裕。

到了此时,我才明白。荒凉不仅仅是贫穷,它更是一种财富,一种写作上的财富。这种财富属于那些前辈们,也属于我。

大西北,也许注定是荒凉孤单的吧,虽然它也有鸟语花香,也有金色的丰收,但是那些漫天的黄沙,是大西北无言的泪,它就这样一年年地诉说着心里的哀与愁。

荒凉、悲壮的戈壁滩,给我的感受不单是干涸与苍凉,他还开拓了我的视野,舒展了我的心胸。它不光给予了我父辈们身上有的坚强、忍耐,更有一种抗争、追求与拼搏。还使我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以及为之奋斗的荣誉感与迫切感。  是的,我爱戈壁滩,我爱他的粗犷与阳刚,爱他的博大与辽远,更爱他的荒凉与沧桑。

最后,我要大声说一声谢谢。感谢恩师潘晓彦院长和韩乃寅老师对我的呵护与栽培,感谢作家贾宏图老师、诗人李琦老师、编剧赵光远老师对我的耐心教诲,以及至今我没有见过却时刻关注和帮助着我的东方出版社编辑王艳老师,在我人生路上遇见你们,我很幸福。在你们的无私帮助和呵护下,我定当更加努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戈壁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5627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316806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3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