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经济低增长时期企业对策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深入调查各行各业,为你展现企业生存的真实状态!风云人物现身说法,为你展现有血有肉的事件始末!剖析知名企业过冬,为你展现存亡时刻的决断睿智!结合多年实战经验,为中国企业何去何从出谋划策!

通过本书,你将了解到:企业真实的生存状态;企业家们怎么看“冬天”;学者们怎么看“冬天”;日本如何度过十年“寒流”;美国如何度过恐怖大萧条;GE、IBM如何“过冬”;正确的“过冬”思维;“过冬”有哪些招数;如何寻找“冬天里的阳光”。……

内容推荐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亦不能独善其身,中国企业也遭遇到了“冬天”。如何在“冬天”里求生存、求发展就成了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向我们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前企业的众生相,然后介绍了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业的“过冬”经验,最后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过冬”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为大量企业做咨询和与企业家亲密接触的实战经验,旁征博引,以事实讲道理,使得一些事件和人物跃然纸上,读来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本书特别适合企业管理者和关心中国企业何去何从的有识之士阅读,将为读者奉献上一道丰盛的阅读大餐。

目录

前言

第1章 “冬天”意味着什么

 中小企业的咏叹调

 大型企业巨头的恐慌与隐忧

 企业领袖们看“冬天”

 学者们看“冬天”

 “冬天”的非典型特征

 “冬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2章 邻居们如何“过冬”

 “冬天”,企业进化的自然选择

 日本的“冬天”:十年寒流下的艳丽樱花

 “寒冷”的美国:战胜恐怖大萧条的超级大战

 “冬天”不来,“春天”无息

第3章 标杆企业如何“过冬”

 GE归核“过冬”:退一步,进两步

 IBM转型“过冬”:华丽而实用的大转身

 鸿海内功“过冬”:在利润的刀锋上跳舞

 华为“技术棉袄”的威力:“冬天来了”的集结号

 万科的“拐点”:积极自救,应变“过冬”

 联想“进攻过冬”:重启多元化战略

 为什么有些企业永远没有“冬天”

第4章 中国企业如何“过冬”

 幸运的少数与炼狱的多数

 正确的“过冬”思维是能够“过冬”的前提

 商界领袖的“过冬经”

 战略还是策略:中国企业的“过冬招数”有哪些.

第5章  “冬天的阳光”在哪里

 转变思维,认清危机本质,将危险变成机会

 提升转型,实现危机后的持续成长

附录 核心产品是企业“过冬”和发展的“棉衣”

试读章节

第1章 “冬天” 意味着什么

冬天,听起来是一个充满寒气的词汇,而且似乎是一个很残酷的季节。企业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子呢?

身在企业江湖的人们大都喜欢热情澎湃的激荡时光,所以吴晓波先生将其洋洋洒洒近80万字的中国企业改革史大作标上了“激荡三十年”的名字。可是,企业经营的环境常常将身在其中的人们拉回残酷的现实,现实中更多的是意料之外的危机和困难,需要的不仅仅是激荡的顺境,更重要的可能是“耐寒”的功夫。

悄然进入“冬天”的中国企业,它们能够适应吗?

中小企业的咏叹调

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在严寒的“冬天”,它们似乎成了弱势群体。

2008年盛夏,我去深圳讲课,接待我的培训机构告诉我:“他们的业务量比2007年几乎减少了一半。”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周边的很多中小企业都垮了,谁还会来培训呢?”确实,他们的很多客户都.是中小企业。

实际上,在2008年5月,佛山市的陶瓷老板们就明显地感到了“冬天”的来临。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成本上升的压力并没有传导到终端产品,相反,终端产品的销售价格却出现了下滑。

进入2008年6月,一些建陶企业销售额下滑甚至高达40%。佛山陶瓷界一位权威人士告诉《嘹望东方周刊》的记者,目前行业内超过1/3的生产线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这种现象是否普遍,中小企业的处境究竟如何?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截止2008年上半年,大约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2000多万工人被解聘,这算是“倒闭重灾区”。除此外,众多出口型企业、空调企业、电视企业以及靠“代工”来生存的企业都面临洗牌和淘汰。

2008年8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上向“网易财经”的记者表示:中小企业的“冬天”将持续两年。目前,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已经到恶化到了生存极限,而内陆地区的中小企业感觉相对滞后,现在仅是初步感觉到“寒流”,年底破产企业将会急剧增加。

中小企业的老板们都在问:我们究竟惹谁了?为什么我们这么不幸?

在鞋业领域打拼多年、很善于思考的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此时已明显感觉到了“冬天”的压力。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报道:年销售额40亿元的奥康集团,在2008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了23%,利润率却大幅度下滑。

根据王振滔的计算,奥康的成本分为三部分:“外汇汇率变化导致出口业务的利润损失了2~3个百分点;原材料,如化工胶水等随石油价格猛涨,材料成本上升了15~20%;劳动力成本上升了10%~20%。此外,出口退税自去年起也从13%下降到了11%。”他表示:“制鞋这个行业就是在平常的岁月中利润率也就8%~9%,今年就可想而知了。”

奥康并非个案,制鞋业的“冬天”似乎覆盖面很广。号称“中国鞋都”的温州,2008年上半年登记在册的制鞋企业有2692家,与2007年12月相比已经关闭了100家之多,与温州最辉煌时的5000多家相比,已经有近半数在发展中被淘汰了。因此,奥康现在每年多达600万双的外包订单,被温州当地的许多制鞋企业视为“冬天里的棉袄”。

此时的奥康如果打个喷嚏,恐怕温州的大小制鞋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奥康此次遇到的困难与以往的大风大浪不同。过去,奥康因为“温州鞋”的品质问题而蒙受不白之冤,只要做好市场营销,市场慢慢会接受;而今天,奥康已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就是说,过去的“坎”是别人做得不好而自己做得好,很多人不认识自己,只要自己多宣传就可以了;而今天的“坎”却完全不同以往,是自身的经营方式面临问题,骤然而至的多重成本压力不是通过市场营销就能解决的。

感同身受的奥康集团在2008年也开始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特别是压缩了大量的管理成本,注意调整发展方向,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

其实,机械制造企业的状态更加令人难以琢磨。

在西部地区一家公路机械企业的调研过程中,董事长无奈地对我说:“2007年仅有的一点利润也被挤没了!”

我问其原因。

他眉头紧锁地唠叨了起来:“我们这样的企业实际上主要是组装工作,零部件的70%来自于国际公路机械巨头,他们的要求是先付款后发货,我们的客户是拿了货再付款。人民币每次一升值,我们的零部件成本就增加一点,而且随着钢材的涨价,我们的原材料本身的价格就不断攀升,可是,我们与客户的合同是半年前签订的,不能随便涨价!而且由于通货膨胀因素,我们的内部管理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也在涨!

现在是没有订单不行,有了订单,我们也是亏损!”

权威数据也表明了状态的严峻性。海关总署2008年9月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

2008年前7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出口2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增速同比回落13.8个百分点。统计显示,自2008年4月起,中国民营企业单月出口增速连续4个月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

同期,东部沿海各省份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全部回落,其中广东民营企业出口仅增长7.1%,增幅回落15.4个百分点,近年来首度回落至个位数。浙江出口增长33.8%,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

2008年前7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类产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7席,合计出口增长15.2%,增速回落15.4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仍为出口规模最大的品种,增幅由2007年同期增长39.5%逆转为下降1.9%。

……

P1-4

序言

“冬天”悄然降临

伴随着超级强势企业雷曼兄弟公司和数家银行的倒闭,美国正经历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天”。往日的资本巨头们似乎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就一下子滑落到了“冰窟”之中。

从中国经济自身的经历看,中国企业界的“冬天”则是从凯歌高奏的热浪中悄然进入寒冷的“冬季”的。

2007年lO月16日,中国股市飙升到了令人心跳加速的6124点,甚至有人预测可能冲击10000点;中国空前地诞生了首批超过千亿的富豪(在此之前,只有已经垮台的德隆集团资产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界;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也达到了几乎每天都涨价的火热境地;以煤炭等矿藏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国能源企业更是频频诞生暴发富豪;各类企业纷纷到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富豪,世界500强中的中国大陆企业数量也创了纪录……

2007年,最具有年份特点的事件应该是阿里巴巴11月6日在香港的高调上市。说其具有年份特点不仅仅是因为其上市当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了192%,市盈率达到了惊人的300倍,更主要的是公司CEO马云上市当H在高管会议上宣布的一句语惊四座的话:“3年内,阿里巴巴要做到市值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前三大互联网公司。”

这句话为兴奋的中国企业界增添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注脚。

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娃哈哈老总宗庆后在与达能较力时的一声大吼:“现在,中国人站起来了,不再是八国联军侵犯中国的时候了!”

尽管这些话里多少有些不理性的成分,但我们不能不说,这反映了我们相当一部分民族企业家的心声。

啊,好一派超乎寻常的火热景象。

进入2008年,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国内股市低迷和物价上涨等,中国企业的“冬天”悄然降临。

“冬天”,中国企业众生相

有趣的是,2007年“火热”这个词与马云有关,2008年“冬天”这个词也与马云有关。

2008年8月5日,马云的博客里出现了一篇博文,题目是“冬天里的使命”,文章是写给阿里巴巴员工的。其中语言沉重地说:“冬天要来了,准备过冬!”

尽管马云不是第一个提出“冬天来了”的企业家,但是其特有的张扬风格以及博客引起的反响却是前所未有的。虽然不少企业家批评马云的“过冬论”,甚至不少人觉得是耸人听闻,但是企业界的“寒冷”还是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接受“冬天来了”的事实,即使这很残酷,而日计人很不爽。

“冬天”,无疑是寒冷的,那些曾经最为火热的行业似乎遭遇到的“寒流”也更为凶猛。

当“黑马”顺驰因资金链断裂而消失的时候,房地产界的很多人不会与“冬天”联系起来,最多是认为那不过是顺驰自己的“严冬”,与行业无关。

当市场成交量持续萎缩,2008年1~6月累计成交量跌幅均值为19%,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成交量萎缩到原来的21%的时候,一位浙江房地产界的朋友无奈地对我发出了“有价无市”的感叹!

结果,“有房不愁卖”的房地产界竟然出现了武汉上演卖房模特裸体秀、深圳上演买房送宝马的现象。当人们看到温州人急售房产、恒大地产香港招股失败以及河南建业香港上市募集资金从计划的80亿元下降到实际募资不足14亿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吸了一口凉气。2008年7月2日,《证券日报》引用业内人士的话说:“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概算缺口达到了7100亿元。也有业内的人说,这一数字其实很保守!”

房地产界的标杆型企业——万科开始不声不响地“节衣缩食过冬”。万科已开始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与经营无关的活动一律停止,一切回归理性。万科正在以降价、提升品质、暂时不拿地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回笼。

最有钱的行业似乎成了最缺钱的行业!

同样,制造业也是在“世界制造业中心论”轰轰烈烈地蔓延开来的时候悄然进入“冬天”的。

中国的制造业重心之一——珠三角地区的情况如何呢?

情况似乎不容乐观!

2007年8月,当佛山利达玩具公司老板、港商张树鸿因美国玩具商美泰召回其所生产的玩具而自缢身亡的时候,没有人会将他的死与中国制造业的“冬天”联系起来。

2008年9月初,一家公路机械制造企业的董事长一脸苦相地对我说:“周博士,我们这里是红红火火搞亏损!”

确实,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本来利润就像刀片一样薄,在人民币升值导致采购成本加大、原材料涨价导致利润空间变小的情况下,不生产,企业就垮了;继续生产,肯定是亏损。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对于东莞市大岭镇家具业的调查表明:这个镇最大的家具制造企业——远大家具已经由去年的微利变成了今年的亏损,而一批家具制造企业的“溃逃”和关门成了该镇有史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企业事件。

凤凰卫视的记者了解到:迪吉泰制衣配料有限公司2007年下半年忙碌异常,而2008年春节过后,生产了20年织带的“迪吉泰”搬迁了,人去楼空。

“东莞堵车,全球缺货”,有“世界工厂”之誉的东莞30年来何曾为节假日停止过生产。1992年起就开始在东莞虎门镇龙眼村(现为社区)生产消声器的华联效益一直都很好,但是2007年以来,进料越来越贵,产品越来越便宜,效益不行了。

“迪吉泰”、“华联”、“骏利”、“冠贺”都是落户东莞虎门镇龙眼社区的企业,他们2008年的处境正是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企业的缩影。

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数据显示,广东省40%的企业在2008年1~5月处于净亏损状态。

有人说,“过冬论”纯属无病呻吟;也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不管哪种言论,我国很多企业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重心——长三角地区似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煎熬”。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前三季度浙江经济运行的数据显示,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增幅从第一季度的13.5%回落到了第三季度的11.6%。上海市统计局同期发布的2008年1~9月长三角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显示:在1~9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方面,宁波、南京以及上海均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比增幅分别为一31%、一44%和一7.8%。但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经济指标数据显示,浙江省1~9月合同外资额大面积萎缩,嘉兴、湖州、绍兴等地该指标同比下降20%以上,舟山和台州更是分别下降80.3%和62.5%。

2008年8~10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也会进一步显现。目前,外围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看来,“冬天”真的来了,而且才刚刚开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过冬中国企业何去何从/经济低增长时期企业对策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永亮//刘洪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58964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2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