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曹操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曹操有情,而且有真性情,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格复杂而且难以捉摸。时势的变化,迫使他一次次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又一步步改造时代,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另类形象。可以说他做尽了好事,也做尽了坏事;他身体力行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又被后代的儒家士大夫讽刺、贬低;生前励精图治、无限荣光,死后却身败名裂、遭人非议。

曹操不是道德上的完人,也不是浊世中的君子,但他的不磊落、不地道,恰恰是为了结束这个时代的混浊与龌龊,而不是同流合污、得过且过。在被污蔑、被嘲笑了一千多年以后,曹操的真实形象慢慢凸现出来,“奸雄”的标签慢慢揭去,一个真实的曹操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内容推荐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梟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历史上的草草被后人视为“奸雄”,后人的丑化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史实上真实的草草在大度的同时同样心存猜忌;在宽容的同时,一嗅到危险的信号,同样会举起屠刀。在对皇室、对贵族、对文人、对贤臣良将举起屠刀的时候,谁又知道,他也有着自己难以言明的苦衷?

目录

第一讲 时势与命运:应劫而生的“奸雄”

群魔乱舞时代的到来

“小人物”的政治台阶

实力派的资本

“小聪明”与“大智慧”

第二讲 青年政治家的霸道与霸权理论

落日帝国的王权

风雨欲来的霸权

争霸的信条: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氏中央集权的特色

第三讲 皇帝是个挡箭牌

始皇陛下的政治遗产

无能皇帝的“榜样”力量

末代皇帝的救命稻草

皇帝树下好乘凉

诸侯军阀的两难命题

第四讲 战场上的悲喜剧

小本生意不好做

打仗,很辛苦的差使

石榴裙引出的昏招

赤壁之战的历史悲剧

第五讲 宽容与猜忌:双重性格的人生与命运

出身与功业:遗传还是变异

煮酒论英雄:缺乏对手的寂寞感

方略之争:三国霸主的思维博弈

英雄本色与小肚鸡肠

第六讲 人才经济学与用人方法论

人才价值的成本核算

人才争夺的制高点

人才垄断计划

人力资源整合原则

人才评估的计量方法

第七讲 谋杀政敌的苦衷

皇帝必须做弱势群体

都是乌鸦嘴惹的祸

宦门、世族与才子

干预家事者死

第八讲 文人风骨与政治枭雄

从文武双全到文弱书生

一条腿走路的哲学

无师自通的全能冠军

腐儒与枭雄的决战

第九讲 曹操的苦衷和难题

不能开口的改朝换代

理想与命运的冲突

权与位:整合与冲突

曲线建国:虚名与实权

第十讲 历史的脸谱与历史的真相

家庭语境下的千古英雄

白面奸雄的情感世界

摇摆子道义功名之间

他为何变成“奸贼”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东汉献帝年间(189年—220年),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歌词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则深刻地表达了当时广大老百姓对误国权臣董卓的极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这首民谣是东汉人民对董卓整个人生的基本评价,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董卓对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董卓是何许人?为什么使当时的人们如此痛恨他?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椽,常檄守塞下。卓臂力过人,双带两腱,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恒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军,从中郎将张奂为稽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未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

从这段对董卓的出身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看到,董卓生活在西北边境,风沙将其磨砺出一身过人的胆略,有着雄浑的尚武精神,超强的武艺,这使敌友在充满仰慕之情的同时不得不拥有三分畏惧。然而,他无论在羌人还是汉人心目中都拥有崇高的威信,而这种威信是靠豪爽、义气来树立的。董卓并非出生于世家大族,而且需要靠耕耘度日。但是,当羌族朋友来到家中,他却毫不犹豫地把耕牛宰了款待朋友,结果他的一头耕牛换来了上千牛羊的回报。后来董卓投军,攻击背叛朝廷的羌人,因为军功而受赏,他不是据为已有,而是将过错留给自己,把功劳奖赏让给士兵,九千匹缣毫不犹豫地分给跟自己出生人死的将士,从而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董卓的发迹经历,在东汉时期,甚至在整个古代中国社会里,都代表了一个典型的无文化的下层百姓挤进统治集团的努力和过程。在贵族垄断所有社会优势资源的情况下,一般说来,下层无知识或少知识的百姓要想奋斗到高层,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练武投军,最后积功升迁到统军的高级将领,然后在有机会时才能进入中央决策机构;另一条是自残净身,去当宦官走到皇帝身边,成为皇帝的亲信,从而影响中央决策,并使自己既富且贵。

对于东汉政权这样一个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大官僚地主支持下的贵族政权来说,对类似董卓这样通过军功而到达社会上层的“实权人物”是既任用又防范的。而像董卓这样好不容易跃入社会上层的人士,为了自己和家人、为了自己所属的集团的利益,又不得不施展一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下层和上层是存在对立的,这种对立既存在于普通社会的下层和上层,表现为“井然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也可以表现为像陈胜、吴广一样的农民起义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这种对立同时还存在于从下层走到上层的“新贵”和原来的贵族之间的对弈,表现为统治集团内部形形色色的斗争。

对于董卓这样出身低贱,拥有强劲实力而又没有受到正统封建传统文化熏陶的武将来说,东汉政权对他的“忠诚度”一直持怀疑态度,曾经一度试图消灭这个可能存在的“祸害”。这时候的董卓虽然没有反抗中央的意思,但他拥兵自重,拥兵自保的想法还是有的,如何利用军队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如何让军队替自己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初步萌芽,他正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

正当董卓大耍小聪明,玩弄中央政府,向中央讨价还价的时候,一场不期而来的斗争风暴却给了董卓一个天赐良机。公元189年5月13日,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由于少帝年幼,权力实际上由何太后控制,太后重用自己的兄弟何进,委任他为大将军。深受宦官钳制的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试图一举诛杀长期控制中央政府的宦官集团。然而,由于宦官长期把持中央大权,拥有雄厚的实力,深感力量不足的何进决定借助“外力”来解决中央政权内部势力集团的斗争,这样,近在咫尺而又拥有超强战斗力的董卓的军队就跃入了大将军何进的视野,一道密令让心怀不轨的董卓带领军队来协助解决中央的内部争斗。P2-4

序言

最坏时代里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诗人对波澜壮阔的长江的赞颂,更是对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的慨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无数人在历史舞台上出场又谢幕,终究有几个能被称为英雄?

怎样才算英雄,谁是英雄?这是历代史学家、大文豪和剧作家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就连智慧的象征亚里士多德都不敢直接给英雄一个明确的定义,可见作为楷模与理想的“英雄”,特征是多么难以把握。

曹操,一个历来被称做“奸雄”、“奸贼”的人,在笔者看来,绝对当得起“英雄”这个称号。

汉末政治腐败、朝纲不振、皇室衰微、宦官专权、外戚作乱,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有几个人是清醒的,又有几个人是干净的?于是,有人热衷名利,有人苟且偷生,有人愤世嫉俗,有人浑浑噩噩。

这真是一个破败不堪的时代,不但朝廷是破败的,山河是破碎的,就连号称“中华的脊梁”的士大夫精神,也是颓废的。然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总会有人站出来,把这黑暗的时代结束,“收拾旧山河”。而承担起这项重任的,正是曹操,一位真正的英雄。

在当时,真正奋起而澄清宇内的,只有曹操;真正为统一而奔波的,只有曹操;真正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结合的,只有曹操;真正开辟一片没有战乱的和平乐土的,只有曹操。他有如此成功的事业,如此骄人的功绩,英雄又舍他其谁?

“不朽”的“奸雄”

有人说曹操是个“乱世奸雄”,的确,他曾经做过一些不合法、不磊落、不地道的事情,然而在当时,即便是身为“名士”的士大夫,又有哪个是真正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曹操不是道德上的完人,也不是浊世中的君子,但他的不磊落、不地道,恰恰是为了结束这个时代的混浊与龌龊,而不是同流合污、得过且过,这正是他和当时所有人的最大区别。

他不但结束了汉末军阀混战、北方生灵涂炭的局面,更是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颁布了最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法令,还发展了农业,使北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他将群雄争霸的纷乱改造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为几十年后的再次统一初步奠定了基础。

儒家有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立言”方面,曹操才华横溢,写下的诗篇千古传诵,成为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在“立功”方面,曹操半生征战,半生治国,当时无人能与之比肩;在“立德”方面,他一扫汉末的腐败与浮华,使北方出现了三国时代难得的朴实、务实、平实的政治风气。如此人物,岂不是英雄?

重写曹操:历史的选择

然而,激进的政治家总是会背上千古骂名。曹操被定性为“乱世奸雄”,正如商鞅被称为“刻薄少恩”,王安石被蔑称为“拗相公”一样,是愚蠢、庸俗、目光短浅的凡人对他们的不理解、不宽容甚至嫉妒的表现。但是,历史的不公平,就在于这些不公正的评价往往会一代代流传下来,掩盖事实的真相。

终于,曹操被当成一个流氓、恶棍、野心家的形象,在戏台上涂着白花花的油彩,供世人取笑、唾骂。戏台上的曹操现出各种穷形尽相,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却躲在荒凉的坟冢之内叹息——历史,难道就是一个后人用来恶搞古人、调戏古人、污蔑古人的工具吗?

当然不是。历史是公平的,它的公平虽然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出来,但总会有水落石出的机会;历史是公正的,它的公正虽然不是“一碗水端平”的折中主义,但总会给英雄客观的评价;历史是公开的,它的公开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地展现所有人的活动,但总会让有才能者拥有一块展现自己的舞台。

终于,被污蔑、被嘲笑了一千多年以后,曹操的真实形象慢慢凸现出来,“奸雄”的标签慢慢揭去,一个真实的曹操出现在我们面前。

典型脸谱与特色人格

笔者之所以要选择曹操作为这部书的主人公,不仅因为他是一个英雄,更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个体,一个在人性上、时代上、历史上都十分典型的个体。

在人性上,曹操的身上集中了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和一个普通的父亲、丈夫、儿子的品性。他有时慈爱宽厚,有时暴虐多疑,有时豪迈大气,有时尖酸刻薄,有时神经过敏,有时又怨天尤人。这些性格,看起来互相矛盾,但结合在曹操身上,却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充实。这正是人性复杂、善变的表现,也是曹操作为一个英雄和一个普通人的完美表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曹操有情,而且有真性情,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格复杂而且难以捉摸。不过只要仔细地去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性格复杂的英雄是如何在各方面表现自己的性情的,由此,能够领略到人性最深刻、最真实的一面。

在时代上,曹操恰恰是一个由理想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转变的典型。他早年是一个“有志青年”,甚至可以说是个“愤怒青年”,但由于时势的变化,迫使他一次次改变自己去适应时代,又一步步改造时代,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会产生那样的人物,只有那样的人物,才会顺应那样的时代潮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对曹操最好的写照。

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另类形象。他可以说是做尽了好事,也做尽了坏事。他身体力行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又被后代的儒家士大夫讽刺、贬低,他和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雍正一样,生前励精图治、无限荣光,死后却身败名裂、遭人非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不可能对这一类人物一各个进行剖析,但只要对曹操进行分析,将这个最典型的形象在当时、在历史上的命运作一个全景的观察,就可以发现事实的真相,以及历史的真相。

后记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几十年前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的。他笔下的“魏武”,正是后汉三同时代最著名的人物——曹操。

当时,正是新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许多后来惊天动地的举动正在酝酿之中。向来有着诗人豪情和大手笔的毛泽东,在那个时刻,想到的不是曾经立下无数功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戏曲中的“大花脸”曹操。而谁又能想到,几年之后,曹操又成为文学、戏剧、史学等各界的热门话题,由此又引出了无数的笔墨官司。

笔者写这部《曹操十讲》的时候,重新阅读了当时关于曹操的争论文章和戏剧、文学作品。虽然时隔几十年,但那些文章中的火药味和剑拔弩张的气息,依然扑面而来。

仅仅因为毛泽东在某一时期对曹操的特别关注,就足以成为我们讨论不完的话题,更何况,这位被毛泽东关注着的曹操,更是一个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人物。也许,正因为曹操是一个孤独的英雄、一个不被世人认可和赞许的英雄,所以才会引起大政治家的思古之幽情。

重读厂这些有关曹操的文章之后,笔者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历史上所有孤独的、不被理解的英雄,每到时代变迁之际,都会成为锐意进取者的思想武器,让他们自我激励,并用以说服民众?闪为,在那个时代,和曹操一起被大力褒扬的,还有商鞅、秦始皇、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共性,不外乎两点,一是功业大却不被认可,二是时代变革的先驱。

必须要说一句,这些人物,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成为被关注的热点,就连一直被扣上“篡位”、“弒逆”罪名的雍正皂帝,也被誉为“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却难保身后骂名滚滚来”。这些人,在沉寂、冤屈了几百上千年之后,渐渐浮出水面,除了时代的关注之外,自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这种过人之处,就是他们过人的见识、坚毅的性格、多彩的人生和骄人的功业。

如果没有过人的见识,他们不会比其他人更敏锐地注意到时代的症结,并且提出变革的计划;如果没有坚毅的性格,他们的变革思想和举措也不可能实行下去,更不能在逆境中与反对派论战,并顶着压力实践自己的主张;如果没有多彩的人生,他们的性格和见识就变成了一种干瘪的理论和经验,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没有骄人的功业,则他们的坚毅性格会被视为固执,过人的见识会被当成谬论。这些过人之处,正是笔者对曹操感兴趣的原因,也是这本《曹操十讲》的精要所在。

当笔者写完本书之后,回味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词句,确实感受到了历史中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我们这些凡人的渺小。

凡人世世代代都不缺少,而英雄则是稀缺资源。我们无法和曹操这样的英雄相比,但在品味和思索英雄的时候,如果也能有一种认同感与亲切感,有一种“志在千里”的激动,就足够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曹操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9233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6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