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企业的道与治)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著名青年学者吕力教授的中国管理哲学专著。作者紧扣中国哲学,结合现代管理理论,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审视、总结当代企业的“道”与“治”。全书分为“内圣篇”“外王篇”“新黄老篇”“实践篇”“认识与方法篇”等五部分,作者熟稔中国儒道诸子思想,又深悉西方管理学理论,游刃于中西学派,梳理总结中国管理哲学,深入浅出,结论极具说服力。该书兼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是一本学以致用之作。
作者简介
吕力,男,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现任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学术任职和兼职包括: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青年论坛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论坛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与管理》学术期刊执行主编。2011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2015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目录
内圣篇:商以载道与创造儒学
一、商与道
(一)孔颜乐处
(二)文以载道
(三)商以载道
(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弘商道
二、工商与义、利
(一)“义”的多重含义
(二)利
(三)义与利
(四)开物为义、成务而利
三、工商与体、用
(一)明体达用
(二)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三)体用皆摄于《易》:体无定用、惟变是用
(四)体用皆摄于气
(五)吾心之全体大用
四、商与理
(一)商显天理
(二)商格物理
(三)商致性理
(四)商尽义理、商业正义与如其义
五、创造儒学: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向创造性的转化
(一)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向创造性的转化
(二)儒学向创造性的转化:道统、学统与政统——创造、良知与责任
(三)“诚”与工商创造:不诚无商
(四)心与工商创造: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外王篇:企业礼治与工商儒学
一、德治作为企业治理的主轴
(一)现代意义的德治与法治
(二)德治是企业治理的主体
(三)《诗经》《尚书》关于“德治”的论述
(四)《周易》关于“德治”的论述
(五)孔孟关于“德治”的论述
二、企业德治原理:心与理一
(一)心传道统与道心人心
(二)心与理一
(三)德治与西方工业心理学
三、企业德治范畴:君子不器
四、企业德治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中庸、中正、中和
(二)执两用中
(三)无为而治
五、企业礼治(组织礼治)
(一)礼、礼治、企业礼治(组织礼治)与德治
(二)义以为质
(三)礼之用,和为贵
(四)礼的重要性
(五)组织儒学
六、企业礼治立足点:修己、求诸己与推己及人
(一)西方领导伦理
(二)修己安人与修齐治平
(三)求诸己
(四)推己及人:忠恕之道
七、企业礼治诸原则
(一)正
(二)直
(三)仁
(四)知与勇
(五)义
(六)信
(七)恭宽信敏惠
(八)温良恭俭让
(九)察人用人
(十)尊贤使能
八、企业礼教(组织礼教)
(一)“教”字义的来源:遐不作人
(二)“教”的内涵与内容
(三)“教”的目标和效果
九、圣贤气象:中国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人格
(二)企业家修行!
十、儒家管理(治理)哲学、管理伦理与中西比较管理(治理)哲学
(一)实证理论与规范理论
(二)实证视角下儒家管理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实证视角下儒家式组织(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规范视角下中西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对比与中国商业伦理学
(五)规范视角下元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原则的双层次框架体系与道德契约
(六)中西比较管理哲学(比较治理哲学)
新黄老篇:执道御商与工商道学
绪论:道法自然
一、因人之自然:企业内部治理的出发点
二、循物之自然:企业战略的“时”与“争”
(一)时义
(二)适时:得在时,不在争
(三)时中
三、正己以自然:公与私、真与诚、智与守
(一)公与私
(二)真与诚
(三)智与守
四、法安天下与德润人心
(一)道生法
(二)分与名:无为与有为
(三)黄老之“德”
(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五、王霸相杂、奇正相生、君佚臣劳:企业治理辩证法
(一)企业治理辩证法的出发点:物极必反
(二)王霸相杂
(三)奇正相生
(四)德威并用、刑德相养、刚柔相济
(五)君佚臣劳
六、黄老商道与黄老之治:实践系统与理论体系
(一)管理实践体系(风格)的不可通约性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四支
(三)以“中国道统的全面发现与发展”为核心的“新道统论”
(四)黄老之治
实践篇:中国本土管理(治理)学与中国管理(治理)哲学
一、当代主流管理学与管理哲学
(一)当代主流管理学的两个柱石
(二)中国本土管理学!
(三)作为理论体系、管理学派和宏大理论的管理哲学
(四)作为终极追问的管理哲学
(五)作为个人或组织理念的实证管理哲学
(六)作为企业高层思维和组织整体原则的管理哲学
(七)作为组织根本假设、管理行为参照系与管理学理论架构基准点的管理哲学
(八)作为一般普遍理念的管理哲学与中国管理哲学
(九)管理哲学的分支
二、若干中国传统管理理念
(一)对“中庸”构念的解析
(二)作为社会行为的本土现象与作为文化信念的动机准则
(三)深层次本土管理研究必然涉及理念问题:对“阴阳”“差序格局”构念的解析
(四)深层次本土管理研究必然涉及理念问题:基于“儒道法互补”对“关系”构念的改造
导语
本书是青年学者十年心血写就,一部管理学领域的力作,纵横中西,联结古今,讲解中国管理哲学。理论深入,案例翔实,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为中国工商企业践履传统文化提供了体用兼备的方案。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可观可读。
精彩页
一、商与道
(一)孔颜乐处
据《论语》载,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贫困不堪,但并没有影响他内心学道的快乐,孔子曾对此十分赞叹。宋代学者周敦颐提出的探求、了解颜回何以在贫困中保持快乐的问题对于二程及整个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寻孔颜乐处”即寻孔子颜回乐处,所乐何事。周敦颐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认为一个“士”应当把成圣成贤作为一生希望达到的理想。具体地说,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同上)。伊尹代表了儒家致君泽民的榜样,颜渊则代表了儒家自我修养的典范。学颜子之所学是指像颜子一样去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前者是外王,后者是内圣。后来张载的“四为”之说发展了志伊尹之志的宏愿,二程则进一步阐发了学颜子之所学的一面。
周敦颐指出: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通书》)
照周敦颐的这个说法,颜回之乐根本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指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这种乐是他的精神境界所带给他的,不是由某种感性对象引起的感性愉悦,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快。人生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境界。
人若能真心体会到“道”,自然会超越对功名富贵的庸俗追求与计较,而获得一种高度、持久的精神快乐。程颢年轻时闻周敦颐论学,“慨然有求道之志”(《宋史·程颢传》),表明周敦颐指出了一条求圣人之道的学问方向,隐含了“道学”的主题。周敦颐那种超越富贵名利而又与隐逸不同的人格风范,极高明而道中庸,开了一代新风气。由于求得这种境界既不需要出世修行,也不需要浪迹山林,是在伦理关系中奉行社会义务的同时实现的,因而是对佛道思想的批判改造。他的“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为古代儒家以博施济众和克已复礼为内容的仁学增添了人格美,扩大了其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家的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以载道
在儒家的思想世界中,认为人生中有比个体生命更为重要的价值,要求人应当有一种为道德价值和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质欲求的思想境界。在周敦颐看来,富贵是常人共同追求的对象,但以富贵为人生目的,只是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君子必须超乎富贵的追求,因为对于君子来说,世界上有比富贵更宝贵、更可爱的东西。这种至贵至富、可爱可求的东西是“大”,相比之下,富贵利达不过是“小”。世人若真能有见于“大”,则不仅可以忘却“小”,而且可以实现内心的高度充实、平静与快乐。
P3-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企业的道与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19635
开本 32开
页数 5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1
出版时间 2022-07-01
首版时间 2022-07-01
印刷时间 202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92
CIP核字 2022030728
中图分类号 C93-0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2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