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钱眼里的历史风云--你不知道的民国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非常年代的生存法则,政治生态的金钱游戏。

《钱眼里的历史风云》为您揭开您不知道的民国史。

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岁月里,钱的因素在政治和军事纷争的背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各方枭雄们成就霸业需要钱,东山再起需要钱,绝地生存更需要钱。而对于艰辛生存的平民百姓们来说,钱的作用更加现实。居家度日不易,谁能让人们安居乐业人们就支持谁,经济因素在这里成了决定人心向背的因素。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历史色彩斑驳,频繁变换的城头王旗下,涌动着无数次不动声色的挣钱与花钱行动。各方枭雄们成就霸业需要钱,东山再起需要钱,绝地生存更需要钱。而对于艰辛度日的平民百姓来说,钱的作用更加现实。居家度日不易,谁能让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就支持谁,钱成了决定人心向背的主要因素。本书以事实为据,以事件为轴,客观细致刻画这个特别年代的全景图。

目录

第一章 细流成海:辛亥革命的动力

 舍弃安乐:革命者的胸襟

 花钱如水:造反的成本

 最后一个铜板:华侨的捐助

 末日狂欢:腐朽的清王朝

第二章 捉襟见肘:拱手让位的革命党

 揭竿而起:商人的抉择

 告急无门:手头拮据的临时政府

 让出江山:无奈的选择

 建国方略:革命者的新寄托

第三章 钱可通神:被钱逼疯的北洋政坛

 丧失命脉:善后大借款

 钱可通神:猪仔议员的由来

 不择手段:外国资本的深入

 世外桃源:新兴的市民生活

第四章 底气何来:北伐成功的背后

 一无所有:革命的困境

 商团之战:多余的政商冲突

 制胜法宝:来自苏联的武器和教官

 成王败寇:军事奇迹的回报

第五章 何以立足:蒋介石与江浙财阀

 风起上海滩:商人的抉择

 如影随形:政治对商业的支配

 军费何来:金融的力量

第六章 分化瓦解:混战年代的取胜之道

 官帽和银票:降龙伏虎的利器

 反复无常:乱世的带兵之道

 不堪重负:内战对民生的破坏

第七章 自成一体:地方军阀的生存之道

 夹缝求生:不得已的联省自治

 五脏俱全:割据的成本

 里通外国:一盘散沙的悲剧

第八章 鲸吞狼噬:官僚资本的嚣张

 “黄金十年”:政权与商人的短暂蜜月

 罗掘俱穷:富不起来的国家

 昙花一现:知识分子的小康

第九章 战线无形:中日经济战

 抵制日货:民族的吼声

 未雨绸缪:国民政府的经济备战

 以战养战:资源搜刮的毒计

 白山黑水:所谓的王道乐土

 输血管道:海外援助的功劳-

第十章 廉耻丧尽:大后方的民生乱象

 人肉的价格:战争衍生的罪恶

 艰难求生:贫与富之间

 喝兵血:自掘坟墓的致富手段

 物物交换:神奇的敌我贸易

第十一章 人心丧尽:金融风暴的后果

 权贵的盛宴:发接收财的大员们

 黯然离去:四大家族的结局

 币制改革:四面楚歌的政府

 黄金在台湾:国民党的“亡羊补牢”

尾声:人民币时代的来临

 接管与恢复:新政权的经济基础

 打击投机:树立新规则的铺垫

 剥削有理:新民主主义时期论争

 总路线确立: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细流成海:辛亥革命的动力

舍弃安乐:革命者的胸襟

公元1894年11月,在亚洲东北角的朝鲜半岛,一场决定后来东亚秩序的战争正在进行,这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甲午中日之战。出乎满清王朝权贵们意料的是,被视为“倭奴”的日本人居然在海陆两路力挫大清王师,一路打进了东北。这给原本就争吵不休的北京官场油锅里又泼进了一瓢水,自然是噼里啪啦安静不了。

而此时,在万里之外、广袤太平洋中央的檀香山(即夏威夷),一个小小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了,首批会员有二十几个人,带头人是一个个子不高,眉眼有神的广东人孙文,号逸仙,而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孙中山。

这是个有反骨的人。他从小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年岁稍长去檀香山上了几年鬼佬的教会学校,就在回国船上对大清国查禁走私的公仆们说三道四,说他们拿了百姓的钱不为百姓办事。回到老家更是经常发表一些骇人听闻的言论,这让村里的长者们很是不安:这个孩子莫非在洋学堂把脑子学坏了?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经常是孤独而痛楚的,当过“少年海归”的他深切感受到了国内外的两重天。自己在乡村里吃白薯长大,没有鞋穿,两个叔叔为生计所迫到美国淘金,后来都死在异乡。那些神气活现的政府官吏,除了敲老百姓竹杠之外就没听说过他们做过什么好事。而檀香山,海中多山的孤岛,却因为洋大人的网开一面成为许多同胞的新乐园。

广东人从19世纪中叶起陆续赴夏威夷谋生。由于美国的糖价因南北战争而飙涨五倍,夏威夷的甘蔗园和榨糖厂一片兴旺,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做工之余不少华人便开始种植水稻以及香蕉、芋头、咖啡、烟草等作物,过着安稳的生活。孙中山的大哥孙眉15岁便随亲戚到檀香山做工,如今已成了富足的农场主。

难道自己的祖国天生就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带着满腹的想法,孙中山先后在香港和广州读书行医,对腐朽政府和体制的憎恶与日俱增。从世俗的角度看,行医兼营药房的孙中山过着安逸的小康生活,每年收入高达万余元,但他志并不在此。

1894年夏,孙中山回到老家闭门十余天,写成一封给当朝栋梁、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上书,把自己三十年的人生经验和出洋感悟汇集成一份理想蓝图,要求促进民间工商业发展、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做到l“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完成后托人找到李鸿章的幕友转交上书。在各位乐于举荐新人的大人们一路引荐下,满怀救国理想的孙中山赶到李鸿章的驻地天津等待召见。

现实打碎了这个只属于年轻人的梦想。李大人要对日本备战,无心他顾,对这个上书的后辈只是随便地打发了。国家危在旦夕,而清政府却热衷于筹备慈禧太后的60大寿。慈禧太后下令动用军费白银100万两,铁路工程经费白银200万两,向各省和京内各衙门摊派强征白银290多万两,专供她个人挥霍。

激愤的孙中山再次登上了开往檀香山的轮船。这次他的目标明确:找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反清复汉。

这时期的檀香山华人在付出辛劳之后,许多人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在这个“不务正业”的同乡劝说下,很多人也萌发了拯救民众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的愿望。

在兴中会早期的会员126人中,商人就有74人,很多人是孙中山的亲戚朋友。这些人难以忘记故乡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对他所描绘的新世界同样有着热忱与期盼。但是他们同样也是稳健和不愿冒险的,造反杀头的事件是大逆不道,而且祖坟和亲戚还在老家,不敢惹祸上身。于是一听到革命造反的情节,很多人就立刻捂住耳朵闪人了。

为了留住人,也为了争取他们的人力财力支持,孙中山对会员们做了不少妥协和让步。他在兴中会的章程上只是将造成危机的原因归之于“庸奴误国”,也就是皇帝英明只怪贪官坏事。在宣传革命之余,孙中山组织会员接受军事训练以便回国起义。

造反是要花钱的,而且可能要花大钱,可兴中会活动经费的筹集极不顺利。章程规定人会的人每人交5美元会费,要办大事的话经费还要另外筹借。孙中山四处募捐,还发起银会集股,每股10美元,宣称成功后收回本利百元,但这一方法效果不大,华侨认股并不积极。到1895年初孙中山回国时为止,筹得的款项仅有1300多美元,其中会费和股份只占一小部分,个别热心革命者的捐款反而占了主要部分,如兴中会干事邓荫南就变卖了自己的农场倾家相助。

大哥孙眉对这个任性的弟弟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做很是不解。他自己在檀香山奋斗多年,已经拥有了土地6000英亩、雇工1000多人,自然觉得孙中山在不务正业。但孙眉最终还是做了让步:既然他要去胡闹,先由着他吧!孙眉人了兴中会,还把农场的几百头牛以低价出售,帮助弟弟凑齐了第一笔活动经费。

在以后的岁月里,孙眉一次次捐出家产赞助弟弟的事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破产。而当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劝阻了他人拥戴孙眉出任广东都督的做法,认为经营实业才是其所长,便写信给兄长,劝他不要担此大任。

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国内人心愤激,对政府的不满随处可见。孙中山准备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他首先着手组织兴中会香港总会,制定了起义计划:精选3000人,以突袭方式攻占广州,但是很快就因为事机不密失败。10月28日凌晨,兴中会组织的400多人乘船进入广州之时,清兵已在码头守候搜查,起义者只能束手就擒,史称流产的“广州乙未起义”。

P2-4

序言

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并影响和左右了政治活动,所以说物质是意识的基础。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政治变迁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联动效应。从短期来看,政治变迁就是一个当政者如何挣钱与花钱的过程,时局动荡的时候尤其如此。

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岁月里,钱的因素在政治和军事纷争的背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各方枭雄们成就霸业需要钱,东山再起需要钱,绝地生存更需要钱。而对于艰辛生存的平民百姓们来说,钱的作用更加现实。居家度日不易,谁能让人们安居乐业人们就支持谁,经济因素在这里成了决定人心向背的因素。

当然,争天下的人还不能安于当守财奴。有钱不花,人心散了,你的地位甚至生命很快就会岌岌可危。除了那些捞了点钱就出国躲起来的没出息的东西,很多玩政治的奸雄始终操心的是弄来的钱怎么花才最有效果,才物有所值,才有利于自己的地位和名声。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与任何一个投资银行家没有区别。

挣钱的意义毋庸赘言,没有钱就办不成事,区别只在于手段有高下之分。别人主动捐助是上策,有借有还是中策,直接动手抢是下策。比如,纳粹德国首先用的是中策,后来摊子大了,用钱的地方多了,就用了看似痛快实则愚蠢的下策,把相对富裕的犹太人宣布为敌人加以剥夺。一时痛快之后,换来的是广泛的道义失助和社会精英的出走。

在历史的尘烟中,诸多当权者都深谙这一套必然的手法。希特勒上台以后,利用国家统制和美国贷款迅速稳定经济,降低失业率,赢得了德国人对他的好感和拥戴。 蒋介石名不正言不顺地登上统治地位,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对手,在表面上重新统一国家,都可以算得上具有一定的花钱艺术。这些手段当时能够欺骗一些百姓和短视的所谓“社会精英”,让他们在享受到一定的利益后山呼万岁,从而奠定独裁者的当政基础。而一旦天下初定,这些手段的负面效应立刻凸显,毕竟从良的老虎改不了吃人的本性。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历史色彩斑驳,城头王旗变幻的表象下,其实是无数次不动声色的挣钱与花钱的行动在进行。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苍生社稷成为了牺牲品。为了取得内部斗争中的优势,在位者竞相出售国家利益给外国,换来现实的物质支持,而不管自己死后的洪水滔滔。为了拉来潜在的对手归顺,巨额的社会财富变成了收买人心的工具,虽然无数的同胞还在生死线上挣扎。

但是,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在没有尽头的长夜里,也依然有着仁人志士的扼腕叹息和冲冠一怒,有着忘我者的不屈奋斗和艰难求索。这些令人因痛心而焦虑,因思索而振奋的故事不是戏剧,不是云烟,而是警示后人的教材。这使我们动容,使我们感触中华民族曾经距离一个公平而正义的社会有多远,使我们感受我们的民族依然有着无尽的生命力和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书评(媒体评论)

“蒋先生在中国纵横几十年,他所凭借的武器,不外金钱收买和分化离间的伎俩。”

——李宗仁

“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

——陈立夫

“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则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

——马寅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钱眼里的历史风云--你不知道的民国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力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3068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