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总能听到投资被骗的消息?投资了“e租宝”,40余万血本无归;投资了收藏品,多年积蓄一朝赔光;投资了有色金属交易,一夜之间从高富帅变成穷屌丝;“水果营行”轰动一时,数月之后,老板进了局子;大爷、大妈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无奈遇到“银行飞单”养老金就这样没了……
这么多人被骗,是他们钱多人傻,还是骗子太高明?网上有很多防骗技巧,都是中看不中用,谁来教一教真正的防骗措施?
国内专业的金融培训机构——普华在线,将在新书《金融防骗33天——给你的钱袋子加把锁》中详细剖析近十年各类金融骗局,为您揭秘这些骗局的“陷阱”和“手段”,为您提供切实可行的金融防骗措施,从根本上杜绝骗局的发生。本书由翟山鹰、沈健著。
由翟山鹰、沈健著的《金融防骗33天——给你的钱袋子加把锁》从近十年来中国300多个重大金融骗局中精选了30余个经典案例,并用33天的时间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刻分析,解读出目前中国金融领域的几乎所有骗局模式和设局思路。
第1天 贵金属、宝石等领域现货交易的投资陷阱
2015年,中国的金融市场不仅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剧烈震荡,也迎来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回顾这一年,中国的金融行业可谓波澜起伏、气象万千。一件一件地梳理盘点着过去这一年发生的金融重大事件,最终悲哀地发现,朋友圈流传的“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炒股、草根死于P2P,总有一款骗术属于你”,这样的段子还真不是笑话。
我们普华商学院专设了一条400防骗热线,经常会接到一些客户打来的咨询电话。前两天早晨接到的一个电话,受害者王某被投资平台许诺的高额回报所诱惑,开始投资某交易所的贵金属产品,满怀希望地投进去10多万元人民币,没想到最后换来了一个欲哭无泪的结果。
近几年贵金属投资行业迅速发展。2015年,通过高收益吸引投资者,最后资金链断裂难以兑付,这是很多贵金属交易所普遍出现的情况。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贵金属市场华丽外表的背后,其实暗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风险。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经不住一轮轮的电话轰炸,抗拒不了被精美包装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巨大诱惑,稀里糊涂的投资者犹如飞蛾扑火,前仆后继。
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够赚钱,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接的并不是骗局中的最后一棒,只是大家都忘了“有人赚钱,就得有人赔钱”这个最简单的金融原则。对于那些指望贵金属交易所分析师帮自己赚钱的天真的投资者,他们的行为,无异于与虎谋皮。
“X金宝”——投资者的噩梦
成立于2011年2月16日的某有色金属交易所是全球最具规模的稀有金属现货投资及贸易平台,也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批准、监管的专业有色金属现货交易所。短短几年时间,该交易所迅速扩张,吸纳了22万投资者前来投资。
2015年9月,该交易所委托受托交易商出现资金赎回困难等情况,在委托受托业务合同期限内,部分受托资金出现了集中赎回情况。在此之后,该交易所兑付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一系列维权浪潮。
公开资料显示,该交易所兑付危机的起因,缘于一款名为“x金宝”活期理财产品。该交易所的投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交易,投资者做现货交易业务需要先交付20%的保证金,根据贵金属价格的波动在平台上进行买卖。另一种是受托业务,投资者垫付货款协助委托方会员买入货物,会员按日收取委托日金,这项业务被称为“x金宝”。交易所的受托业务分为两种,一种是日金和本金,可以当天取出;另一种是结构化产品,日金当日到账。在180天封闭期结束后可取出所有本金和日金。
“x金宝”的宣传资料介绍,该产品风险极低,年化收益率达12%,并且资金是由工商、招商等十多家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由于有银行背书,“x金宝”像吸铁石一样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人们争先恐后地把钱投进了该交易所的融资平台。交易所把资金借给贸易商收取每日万分之3至3.75的利息,贸易商再用借来的钱支付货款,取得货物后支付给交易所每日万分之5的利息。交易所从中赚取利息差。
根据投资者的测算,从2011年到2015年,该交易所总共“抽水”约39.23亿元,其中交易所分得11.78亿元,几百家授权机构分得23.05亿元。有媒体报道,根据该交易所披露的相关信息,2013年,交易所的总收入超过4亿元,全年利润超过1.5亿元。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该交易所大肆收购贵金属铟制造赚钱的假象。生产商因有利可图,纷纷增产扩能,一面是交易所不断高价收购贵金属铟,一面是生产厂商无序扩张。2011年至2015年,我国铟产量暴增。媒体披露,我国铟的需求量每年只有20余吨,该交易所的铟库存量则高达3600吨,即使国内所有使用铟为原料的生产线全线生产,也需要消化150年。该交易所的这一商业模式直接导致我国铟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期。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花无百日红,2014年,证监会、交易所所在地的省、市清整办、证监局等监管部门要求该交易所落实“交易商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和“交易时可见交易商的企业名称或身份证件名”政策。整改之后,由于不能根据市场上的价格调整实时交易,交易所平台交易量开始大幅下滑,交易会员通过平台借入的受托业务贷款总额也成比例减少。
同一时期,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该交易所取消了卖出申报的交易模式。但由于接近一半的客户资产属于“180天封闭期”结构化资产,卖出申报的交易模式取消后,交易所的结构化资产全部变成了流动性资产。对投资者而言,资金的流动性加大了,但对交易所而言,流动性资产的增加,也意味着自身风险的增大。
2015年4月,国内A股市场迎来了火热的行情,不少投资者纷纷从该交易所撤资转战A股。更为不妙的是,国内一些有色金属生产企业也开始入市,它们把钱从交易所平台上撤出再配上杠杆进入股市,因为从股市上圈钱比一门心思埋头搞生产赚钱容易多了。
该交易所终于感受到了资金流通性缩减带来的压力,一些投资者表示,投进交易平台的钱已经不能自由出入了,他们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相互探讨自己遇到的情况,恐慌的情绪在投资者之间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从平台上出金。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直又遇打头风。2015年6月底到7月初,A股急剧下挫,各种利好利空的传闻漫天飞舞,股市混乱一片,投资者、实体企业、银行,包括该交易所在内的各种金融交易平台等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资金流通性缩减带来的压力。
P2-4
2007年初春,年近不惑的我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递交了辞呈,离开了这家工作多年的著名金融机构,开始了自己心仪已久的自由授课+自由创业的快乐生活。
这年夏天,我在清华大学总裁班开课,讲授“金融基础”课程。来听这种课程的学生基本都是之前没接触过金融的民营企业老板。他们上课的目的,多以找关系和拿证书为主,真心想学知识的人很少,所以,课堂上一位来自江西做成人保健用品生意的学员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名学员在课上不断向我提问,尽管提出的问题多数都很外行,我还是认真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当然,我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基本上什么都没昕明白。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他人处得知,这位学员已经摇身成为中国某著名金融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和主讲老师,自创课程“资本兵法”,号称金融培训业的大师。全国跟随其学习的学生达到数十万人,学生们对此人推荐的投资产品投资额达到数百亿元。有时候甚至一次现场课程的听课人数就能过万,现场收取的费用可以达到数亿元。
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找来此人的课件、课程录音和其推荐的投资产品仔细研究了一下,结果让我震惊。此人课程中讲授的内容与真实的金融业务全然无关,其所谓金融,仅仅是一个徒有其名的包装。课程中充斥着大量一夜暴富的“神话”,罗列了大量虚构的企业精英的“名言”,不断激发人性的贪婪,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们投资此人推荐的“伪”金融产品。
此时,我已经可以清楚地做出判断,所谓“资本兵法”课程,实际是这个人精心打造的特殊“路演会”,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金融骗局。而那些被这种“路演会”诱导最终投资的学生,未来的结果恐怕只能是血本无归。
无独有偶。2007年秋,一名来自台湾的心理学专家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学习了三天的“金融基础”课程。尽管这位专家对金融知识一片茫然,对中国的金融市场运作规律更是一窍不通,但他认真听课的态度还是让我很欣慰。
几个月后,有朋友兴致勃勃地向我推荐台湾某著名金融大师的课程“五零资本”,据说这位大师在金融市场征战多年,基本功深厚,在台湾金融市场几无对手。此番在内地出山,是想在中国的金融培训市场大展拳脚。
我从朋友的手机里看到了这位大师的照片,竟然就是听过我三天课程的那位丝毫不懂金融的心理学专家。
此后几年,这位专家在中国的金融培训市场声名鹊起,数万名老板粉丝争相追捧,无限崇敬。老板们对这位大师推荐的金融产品投资超过数十亿元。对这些粉丝们的狂热投资行为,我也只能摇摇头,叹叹气,很遗憾,这些资金又打水漂了。
从2007年开始,不断有“无知识+无基础”的学生在听过我一两天“金融基础”课程后,就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著名“大师”和“大神”。有的成为培训机构的大宗师,有的成为财富管理的大高手,有的成为私募基金的发起人,有的成为P2P平台的大股东。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金融行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在金融圈中辗转腾挪投资获利,需要长时间的认真学习,还要有大量的实操经验作为基础。即使是一直跟随我学习的学生,最少也要花两到三年的时间打好基础,然后才可能逐步进入金融市场,最终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而实际情况是,我的这些学生们,以及目前社会上大量的所谓能够“暴富”的投资机会,都只是套用了金融的外衣,裹挟着了“贪婪”、“诱惑”和“美好的愿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市场营销手段,向希望投资获利的社会大众疯狂吸金,最终移花接木地把这些投资据为己有。
越来越多的“快速致富”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心存不良的“聪明人”开始在金融市场设立花样繁多的投资骗局,这些人在尚不成熟的中国金融投资领域不断带起各式各样的投资“暴富”风潮,响应者数不胜数,也为中国未来投资市场的良性发展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每次想到这些曾经是我学生的人,助推了中国金融投资市场的乱局,不由得百感交集,心痛之余也总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投资人学会识别各种金融骗局的方法。面对金融投资,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投资的规律,掌握真正的金融知识,然后才是利用这些手段以正确的方式去投资获利。
我的合伙人沈健老师在了解我的想法后,给予我大力支持。沈老师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收集了目前中国国内数百种典型的金融骗局,协助我的团队对所有的骗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从中挑选了最具特点的30余种模式,编写成书。于是便有了这本《金融防骗33天》。
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中国所有的投资人远离金融骗局,也期待着中国金融市场走向正轨、健康发展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翟山鹰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