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都导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日本作者梅棹忠夫所著、曹逸冰翻译的这本《京都导览(精)》本书是日本著名民族学、比较文化研究学者梅棹忠夫以学者身份眼光,大众笔触写作的一部京都导览。众所周知,日本的京都是较为完整保留和体现中国古达城市建筑风格与风俗文化的城市。有千年历史的京都,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标本。“案内”即为导览之意,但这部导览不局限于浮光掠影的城市游览,而是从城市历史、比较文化角度,对城市的建筑、习俗等多方面特质,有较为深入的讲解。

内容推荐

日本作者梅棹忠夫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更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文化学者,他将为读者做出别样的京都导览——

古老庙宇背后的历史沧桑,精致风物蕴藉的审美特质,昔日古都的骄傲与失落,现代都市的开放与持守,京都人真实的市民生活,京都话的独特表达方式……日常细节中渗透的城市性格与文化神髓,被作者一言一语娓娓道破。

由曹逸冰翻译的这本《京都导览(精)》,定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京都——也许,不只是了解,不只是京都。

目录

前言

Ⅰ 京都指南

 走进京都

 京都指南

 评林屋辰三郎所著之《京都》

Ⅱ 京都的性格

 京都其名 

 仪典之都

 亚洲中的京都

 关于京都的十一札

 非旅游城市——京都

Ⅲ 京部市民

 京都娃、京都女与京都男

 诊断京都人

 御所人偶

 评松田道雄所著之《自京都的街角说开去》

Ⅳ 京部话

 京都话与京都文化

 京都话入门

 创建京都话研究会

 京都艺术学院(Conservatoire Kyoto)

Ⅴ 京都速写

 电影节与罗城门

 评菊池宽所著之《无名作家的日记》

 比叡山

 大远忌

 永别了,五代人的电车

 大学与卖花人

 评北白川小学编著之《北白川儿童风土记》

试读章节

前言

京都人并不喜欢带着他乡来客游览京都,或是细细介绍京都的文化与知识。外来客与本地人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京都人倒不会将他乡之客拒之门外,却也称得上“漠不关心”。京都人终究是京都人,而客人——终究还是客人。

谁知,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京都人偏偏写了这么一本《京都导览》。老天……莫不是给我们京都人丢脸了吧?我真是忧心忡忡。其实,本书乃是无心插柳。只因常有外乡访客或来京都游学的朋友请我写个小文章,介绍介绍京都的风土人情。日积月累,便有了不少篇幅。于是我们便将这些稿件整理成了一本书,仅此而已。

数百年来,世人编撰过千千万万本京都“导览”。我的这本“京都导览”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但我以为,本书多少还别具一格。虽然我不确定本书是否合乎诸位读者的口味,但它至少能派上些许用场吧。

京都人之所以不愿意对外乡来客多言语,八成是怕自己一不小心把对外乡的“心里话”说出了口,伤了客人的心。怎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败兴而归呢?所以,沉默是金。

其实这本《京都导览》所介绍的内容,都是京都市民的“常识”。京都人看了,定会产生不少共鸣。不过我也担心外乡的读者看了兴许会不痛快。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一笑了之,就当那是京都人心里那难以揣摩的中华思想1(1 中华思想,或称“华夷之辨”,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这个概念认为,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作者在此处使用该词是为了表达“唯京都独尊”的意思。一一本书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译者注。作者原注一般以*标明。)在作祟吧。

七年前,角川书店建议我将文稿集中起来,辑成一本书。我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做起了准备工作。时光飞逝……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本书的编撰工作。原稿与资料也被雪藏了许久。时至今日,稿件终于重见天日。我也是好不容易才将整理好的稿件交给出版方。

京都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它不会像其他城市那样日新月异,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已有不少年头,因此文中有些部分与现状略有出入。我虽无余力更新所有信息,但还是在一部分文字中添加了注脚,并在文末加上了注释。每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与刊登媒体详见各章的“解说”部分。所有解说与补充内容写于1986年11月。部分内容可能有些许重复,还请多多见谅。

实不相瞒,我在去年(1986年)3月双目失明,已无法独立阅读写作。因此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必须借助他人之手—其实是他人之“眼”——来完成各项工作。我深昧一个盲人要完成这样的工作真是费时又费力。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尤其是近藤敦子女士,是她编排了整本书,并协助我完成了“京都话入门”一章。谨在此致以由衷的谢意。虽然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已是万分小心,但书中也许还有疏漏。自不用说,这都是我这个作者的责任。我还想对角川书店的各位同仁说一声抱歉。各位一直在耐心等待我完成原稿,可我还是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同时,我也想向那些为我提供了写作的机会,并同意我在这本书中使用相关稿件的各家报纸杂志的同仁道一句,感谢大家的厚爱。

梅棹忠夫

1987年2月(P1-3)

序言

京都需要读

梅棹忠夫说:不下些功夫学习是欣赏不了京都的。

京都学者热衷写京都,他们若非京都出生,至少是京都大学毕业,深爱京都,也毫不掩饰跟东京的对比与抗衡。东京的学者及作家则少见写东京,可能多是外来户,终究跟这个大都会隔肚皮。况且弄不好就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嫌。写京都的书多如牛毛,如林屋辰三郎的《京都》、奈良本辰也的《京都散策》、梅原猛的《京都发现》、鹫田清一的《京都的体温》。1987年梅棹忠夫也写了《京都导览》;看一看那年的畅销书排行榜,有儇万智的短歌集《沙拉纪念日》、石森章太郎的漫画《日本经济入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渡边淳一的小说《为何不分手》等,或许可以对当时的日本有一点想象。

梅棹忠夫生于1920年,家族移居京都已四代,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整个受京都教育,在这种民俗学背景下形成他的知识与意识。死后头衔有生态学家、民族学家、信息学家、未来学家,被誉为“智慧的巨人”。除了《京都导览》,1987年他还出版了《京都精神》和《日本三都论——东京、大阪、京都》。《京都导览》以介绍京都为主,比起死的历史,他更关心活的历史。《京都精神》从理论上把《京都导览》的章节“京都的性格”加以深化,若不嫌厚,可以合为一书的。梅棹也住过东京,后半生长住大阪,《日本三都论》考察了江户时代的经济之都大阪和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治之都东京,出发点则是与京都比较。这三本书构成京都文化论三部曲。虽然是冷眼观察这座古典城市的命运,但对于故乡谁的笔下能不带有感情和思想倾向呢?

梅棹指出:“京都之所以受人尊重,当然是因为她代表日本的古典文化,但不要错以为这些璀璨的文化是日本这一岛上帝国的专利或独创。那是亚洲尚在缔造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之时,绚烂的亚洲大陆文化,化作多少重浪潮流人而形成的文化。”日本有很多城镇自诩小京都,但京都的这份文化到底是难以模拟的。京都大量传人了大陆文化,甚至发音也受到汉语四声的影响。对于京都人来说,只有京都话字正腔圆,其他地方一张嘴都是乡下话,这种意识和心态是一种“京都中华思想”。《京都精神》中写道:“日本颇少见,京都人心中潜藏着难以去掉的中华思想。所谓中华思想,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准看世界的想法。也许‘化外之民’对这种想法有时要惊愕,有时甚至觉得很滑稽.但京都确实有这种思想传统。从这个立场来看,京都以外是夷狄、野蛮之地。但是像中国一样,中华思想在京都也绝不是排他的,适应这种文化的东西全采纳。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思想跟独爱吾乡之心或者夸耀家乡好属于完全不同的层次。”

日本各地都跟着东京把繁华街区叫银座,唯有京都偏不叫,而是叫京极。京都知识人没有凡事要经由东京考虑的习惯,从来是直接跟世界连起来思考。梅棹走遍全国,痛感自己不知道日本,只知道京都,因为“日本这个国家是京都与非京都的对立构造。各地都以无限地接近京都文化为目标,却全部反京都”。他感受到其他地方对京都抱有非常厉害的反感,不由得脊背发凉。争口气给京都看似乎是日本人的一个动力。中华思想使人保持自立性,也造成保守性。梅棹把京都人性情归结为十六个字:“优柔不断,保守退婴,顽迷固陋,因循姑息”。京都没有被美军B~52轰炸,这种侥幸也使它背上了保存传统的包袱.跟其他变成废墟的城市相比。显示其健在,却丧失活力。梅棹写京都既是为外地人提供入门知识,也是要煽动京都人振作市民精神,不过,十八年过去,他觉得保守的京都市民们好像没有动,也几乎没感到京都有显著的变化,简直是一座“时间不走的城市”。京都的“革新常常不采取反传统的立场,而是建立在与传统的微妙平衡上”。而且,“京都常拥有那种猛烈的同化能力,这就是永远之都——京都文化的强大”。很多城市变化得令人眼花缭乱,京都这座古城却恰恰凭本质不大变而成为日本传统的代表。

日本的招贴画是富士山下跑新干线,而寺庙前面站个舞伎那就是画京都了。游京都,不仅外国人, 就是外地的日本人也无非逛逛寺庙,看看园林,再就是去祗园一带遇见小艺伎(日文写作“妓”,似乎译作“伎”为好,以免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想到娼妓)——日本叫舞伎.身穿艳丽的和服,为伎不满一年的雏儿只涂红下唇,左侧头发上插着假花和流苏,悬想那就是《长恨歌》所歌的“云鬓花颜金步摇”吧。要知道,至少就产生于京都的《源氏物语》而言,白居易的影响远胜过杜甫、李白,也许就由于他的诗老妪和外国人能解。梅棹忠夫痛斥“舞伎那东西是愚劣的存在”,尖锐地指出:“京都的艺伎、舞伎这东西本来是京都有钱人挥金如土而精心培育出来的极特殊的玩物。”他还说:“说起京都的‘风情’,总绕不过祗园。京都之歌是‘祗园小呗’;京都的景致就是圆山的‘篝火’,是起舞着的艺伎和那翩然的衣带子。实际上能在祗圃挥金如土的京都市民又有几个呢?”这里说的“篝火”是高档的京都菜馆,在祗园附近的圆山公园中。舞伎系腰带把两头长长地耷拉在身后,是江户时代的遗风,看上去要比狐狸拖尾巴沉重得多。由此想起周作人,近百年前他就曾批判艺伎,说:“艺妓与游女是别一种奴隶的生活,现在本应该早成了历史的陈迹了,但事实却正相反,凡公私宴会及各种仪式,几乎必有这种人做装饰,新吉原游廓的夜樱,岛原的太夫道中,(太夫读作Tayu,本是艺人的总称,后来转指游女,游廓旧例,每年太夫盛装行道一周,称为道中)变成地方的一种韵事,诗人小说家画家每每赞美咏叹,留恋不已,实在不很可解。这些不幸的人的不得已的情况,与颓废派的心情,我们可以了解,但决不以为是向人生的正路,至于多数假颓废派,更是‘无病呻吟’,白造成许多所谓游荡文学,供饱暖无事的人消闲罢了。”

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把“艺伎”“茶道”“京都”作为日本式的东西传到西方。莫非找不出其他玩意儿,近年来日本政府干脆满世界把艺伎张扬为日本的传统文化,沾沾自喜。我们最好留一点周作人那般的心眼,即“日本有两件事物,游历日本的外国人无不说及,本国人也多很珍重,就是武士(Samurai)与艺妓(Geisha)。国粹这句话,本来很足以惑人,本国的人对于这制度习惯了,便觉很有感情,又以为这种奇事的多少,都与本国荣誉的大小有关,所以热心拥护;外国人见了新奇的事物,不很习惯,也便觉很有趣味,随口赞叹,其实两者都不尽正当。我们虽不宜专用理性,破坏艺术的美,但也不能偏重感情,乱发时代错误的议论”。现而今祗园一带是景点,游人如织,但是有几人真能走进长关近乎虚设的黑漆漆木门,走过昏暗的长巷,那尽头才是传统的专供人一掷千金的天地。如梅棹所言,“终究是与庶民无缘的所在”。对于绝大多数京都人、日本人来说,没有钱招伎,艺伎、舞伎也不过是街景而已。大白天满街走的净是假舞伎、假艺伎,原来那是些女人花钱租一身行头,打扮得花枝招展,体验一下当伎乃至妓的感觉,倒也为观光增色。

引人注目的是,梅棹忠夫翻来覆去地强调京都不是旅游城市。他被请去演讲“70年代京都旅游城的愿景”,开口第一句:京都并不是旅游城市,京都人不是靠历史遗产吃饭,这么多人光靠旅游吃不上饭。梅棹主张,京都是一座现代的商工业城市,与奈良或镰仓那样,除去历史遗迹之类的旅游资源就什么也没有的旅游城市全然不同,不可以定性为旅游城市,京都市民从没做过这个梦。京都文化是为京都市民的,不是为游客的,并没有京都市民必须为游客赶紧把自己有传统的文化大众化的道理。日常生活不得不为旅游做出牺牲,当地人反倒有丧失故乡之惑。与京都相比,奈良当都城不到百年,迁都到京都(平安京)以后只剩下空壳,十余万人口的奈良有古代城市的遗迹,但没有城市生活的传统。京都人经常去的地方和游客成群的地方完全不同。京都这个满怀历史遗产的城市拥有旅游资源,但百余万人口不能靠旅游吃饭,将来也不能。梅棹甚至说:“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是历史的紧箍咒。”为了“国际文化观光城市”的美名就得把京都冷冻保存,弄不好整个变成博物馆,阻止其发展。旅游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社会大众化,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对自然、遗迹等旅游资源是最大的破坏。和尚或百姓没有长期经营的感觉,景点被他们开发就全完了。京都最好不要向大众旅游的方向发展。梅棹忠夫卒于2010年,倘若他看见现今外国人更胜过外地人涌入京都,该作何感想呢?1963年他就以卓识远见提出“信息产业论”,预见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强调把京都打造成文化产业城市。京都市当时有文化观光局,好像跟梅棹斗气,抹掉了文化二字.改为产业观光局。堂堂的理由是振兴旅游,对地域内经济有很大的波及效果,能强有力地牵引京都经济,以至提高市民的生活。但梅棹批评把京都搞成旅游城市的时候,旅游收入充其量占京都市内生产总值的一成,三十年过去,据《京都未来旅游振兴计划2020》,如今旅游收人也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别忘了还有一本账,诸如增加警察来维持秩序什么的。

有人说,《京都导览》一书读来愉快,但读后觉得很可怕,此书让人知道了不太懂京都最好别议论她。我没有资格谈京都,读了这本书,觉得它不是拿在手里逛京都的“旅游攻略”,而是去京都之前有心做功课,或者返回后静下心来补课用的。

牵长声(著名旅日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都导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梅棹忠夫
译者 曹逸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32947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7073362
中图分类号 G131.32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2
13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KADOKAWA CORPORATION, Tokyo. through JAPAN UNI AGENCY, INC.,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