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举了不少因读书而出口成章,因出口成章而推动其事业走向成功的例子。但不少人会举出更多的反面例子,来论证读书取料没有用。比如社会上不少读了博的人,不但没有巧舌如簧,还变成了一个木呆鸡,一驳就倒。
大学校园里流行着关于甲骨文公司CEO埃里森在耶鲁大学演讲的语段,他认为在座的听他演讲的大学生统统是失败者,并举证世界上的首富、二富、四富,不是没上大学,就是中途辍学,他自己就是被耶鲁大学开除的。
且不论他的说法是否客观,单说世界首富、亚洲首富,不但有钱,而且口才了得,包括埃里森自己在内。
除此之外,还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读书的给没有读书的拎包。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确实也不少。没有多少学历的老板,在台上侃侃而谈,妙语惊人,台下一大批粉丝聚精会神,频频点头,时而爆发出热烈掌声,对其奉若神明。而老板的那些助理,可能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在台下不停地记笔记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读书了,不但不成事,不但不口若悬河,反倒越读越死脑筋,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何来解读这种现象呢?
第一,必须承认有些人读了很多书,甚至读了博士,但一驳就倒,没有多少出息,呆头呆脑的。这是因为读了书,不等于就从书里取到了真正的料。这是两码事,就如同春天播种了,不等于秋天就一定有收获,播种只是收获的一个条件而已。同样,读书只是能取到料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读了书没有取到料,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就像同一块地里的树木,不可能都长得一样高大,有的人读书取了很丰盛的料,有的人取了很少的料,有的人甚至没有取到料。
第二,老板没有学历,不等于其不读书,不学习,这是两个概念。没有学历,但能出口成章的老板,常人没有看到他读有字之书而已。不过,很有可能他读的有字之书跟很多硕士生、博士生读的书本不一样倒是真的。即使其不读有字之书,可以肯定他必读无字之书。而不少高学历者,只读有字之书,不读无字之书。
第三,关键是看读了什么书,书的成分不一样,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吃什么补什么,专门啃技术的书,充其量可能会成为技术娴熟的技术员;读修身的书,可能做到独善自身;读治国的书,可能懂治国;读经营的书,可能懂经营;就怕只读考试的书,那就只能考试了,成为考试专业户。所以,不光是要读书,还要看读什么书。
第四,有的人天天读书,但没有把书读“活”,反而把书读“死”了,取的是“死”料。取“死”料的人,自然是呆的,嘴上自然吐不出好的东西。
第五,最可怕的是取与说完全剥离。没有“取以致说”的意识,取归取,说归说,取与说不发生联系,把书本上学的束之高阁,还给老师或书本。这样的话,取得再多,也等于零。这是中国很多所谓“读书人”的通病。所以,读书取料必须会用书会用料。
第六,有的人确实取了很多有用的料,但就是笨嘴拙舌,茶壶煮饺子——有料倒不出。因为他只解决了说话的“本”,而没有解决说话的技巧问题。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比如韩非子,料不可谓不多,但就是口吃,倒不出来,所以只能写出来而已。
其实,不是书中无料,是不会读书取料、不会灵活运用读书取来的料、不会把读书取来的“料”在适当的机会通过嘴“变现”、不会把书本的价值转化成现实的财富而已。
亚洲首富孙正义,不少人知道他财富很多,但很少人关注其财富背后的东西。23岁的孙正义,雄心壮志,目标宏大。但他并没有急着去做事情,而是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而此时,他得了肝病,在医院住了两年。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年读2000本书,平均一天读5本书。孙正义在读完了4000本书之后,写了40种行业的计划,发现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电脑行业。
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对的,他走的路也是对的。正是如此,他才成为今天的孙正义。他的成功得益于从4000本书中取的“料”。如果不读书取“料”,可能孙正义要走不少弯路。
孙正义不仅通过读书取料,找到了成为亚洲首富的路径,而且还充分利用读书取的料使其成为演讲达人,他的演讲场场爆满,为其在商场上的成功鸣锣开道。
苏秦读书取料无用吗?毛泽东读书取料无用吗?习近平读书取料无用吗?普京读书取料无用吗?孙正义读书取料无用吗?焉能说:书本无料?只能说没有取好,取了料,没有用好而已。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