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
内容
试读章节

上面举了不少因读书而出口成章,因出口成章而推动其事业走向成功的例子。但不少人会举出更多的反面例子,来论证读书取料没有用。比如社会上不少读了博的人,不但没有巧舌如簧,还变成了一个木呆鸡,一驳就倒。

大学校园里流行着关于甲骨文公司CEO埃里森在耶鲁大学演讲的语段,他认为在座的听他演讲的大学生统统是失败者,并举证世界上的首富、二富、四富,不是没上大学,就是中途辍学,他自己就是被耶鲁大学开除的。

且不论他的说法是否客观,单说世界首富、亚洲首富,不但有钱,而且口才了得,包括埃里森自己在内。

除此之外,还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读书的给没有读书的拎包。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确实也不少。没有多少学历的老板,在台上侃侃而谈,妙语惊人,台下一大批粉丝聚精会神,频频点头,时而爆发出热烈掌声,对其奉若神明。而老板的那些助理,可能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在台下不停地记笔记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读书了,不但不成事,不但不口若悬河,反倒越读越死脑筋,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何来解读这种现象呢?

第一,必须承认有些人读了很多书,甚至读了博士,但一驳就倒,没有多少出息,呆头呆脑的。这是因为读了书,不等于就从书里取到了真正的料。这是两码事,就如同春天播种了,不等于秋天就一定有收获,播种只是收获的一个条件而已。同样,读书只是能取到料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读了书没有取到料,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就像同一块地里的树木,不可能都长得一样高大,有的人读书取了很丰盛的料,有的人取了很少的料,有的人甚至没有取到料。

第二,老板没有学历,不等于其不读书,不学习,这是两个概念。没有学历,但能出口成章的老板,常人没有看到他读有字之书而已。不过,很有可能他读的有字之书跟很多硕士生、博士生读的书本不一样倒是真的。即使其不读有字之书,可以肯定他必读无字之书。而不少高学历者,只读有字之书,不读无字之书。

第三,关键是看读了什么书,书的成分不一样,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吃什么补什么,专门啃技术的书,充其量可能会成为技术娴熟的技术员;读修身的书,可能做到独善自身;读治国的书,可能懂治国;读经营的书,可能懂经营;就怕只读考试的书,那就只能考试了,成为考试专业户。所以,不光是要读书,还要看读什么书。

第四,有的人天天读书,但没有把书读“活”,反而把书读“死”了,取的是“死”料。取“死”料的人,自然是呆的,嘴上自然吐不出好的东西。

第五,最可怕的是取与说完全剥离。没有“取以致说”的意识,取归取,说归说,取与说不发生联系,把书本上学的束之高阁,还给老师或书本。这样的话,取得再多,也等于零。这是中国很多所谓“读书人”的通病。所以,读书取料必须会用书会用料。

第六,有的人确实取了很多有用的料,但就是笨嘴拙舌,茶壶煮饺子——有料倒不出。因为他只解决了说话的“本”,而没有解决说话的技巧问题。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比如韩非子,料不可谓不多,但就是口吃,倒不出来,所以只能写出来而已。

其实,不是书中无料,是不会读书取料、不会灵活运用读书取来的料、不会把读书取来的“料”在适当的机会通过嘴“变现”、不会把书本的价值转化成现实的财富而已。

亚洲首富孙正义,不少人知道他财富很多,但很少人关注其财富背后的东西。23岁的孙正义,雄心壮志,目标宏大。但他并没有急着去做事情,而是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而此时,他得了肝病,在医院住了两年。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年读2000本书,平均一天读5本书。孙正义在读完了4000本书之后,写了40种行业的计划,发现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电脑行业。

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对的,他走的路也是对的。正是如此,他才成为今天的孙正义。他的成功得益于从4000本书中取的“料”。如果不读书取“料”,可能孙正义要走不少弯路。

孙正义不仅通过读书取料,找到了成为亚洲首富的路径,而且还充分利用读书取的料使其成为演讲达人,他的演讲场场爆满,为其在商场上的成功鸣锣开道。

苏秦读书取料无用吗?毛泽东读书取料无用吗?习近平读书取料无用吗?普京读书取料无用吗?孙正义读书取料无用吗?焉能说:书本无料?只能说没有取好,取了料,没有用好而已。P10-12

后记

不少人喜欢速成,喜欢走捷径,甚至喜欢旁门左道,以至于不少广告投其所好:30天成为说话高手,100天练就演讲达人。这只是噱头,博人眼球而已,用“忽悠”二字来形容比较恰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有料地说话也绝非一两个月、百十来天就能练就。如果这样,人人都可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可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深谙说话之道。

本书以一家之言,归纳和总结了有料说话的规律,比较容易掌握,最多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精读本书就知道了。不过,知与会是两码事,彼此之间还相隔一段很长的距离。

在武侠影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武林人士得到武功秘籍,闭门练功,一年之后练到第五层,三年之后练到了第七层,十年之后练到了第九层,不同层次的功夫,招式一样,功力却有天壤之别。

本书不仅要读懂,知其法,更要下苦功夫去练功。好比得到武功秘籍不一定就能成为武林高手,它需要按照秘籍的方法和步骤闭门修炼,方能练就武林绝招。提升说话的功力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要长年累月地练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说话中,根据本书的章法,按图索骥,一年之后,可能有五层的功力,三年之后,可能就有七层的功力……

随着功力的沉淀,说话技巧已胸有成竹,套路在娴熟中推陈出新,不可胜数。孙子说过:“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说话的套路和技巧亦如此。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做有料说话者,需要经年累月,处处练功,时时发功。可以这么说:有料说话是一生的奋斗。大家如此,我亦如此。

在著书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参考了不少资料,引用了不少流行的段子,本人尽可能注明出处,但有些没有作者或出处,所以无法标明,若有错漏,请原作者见谅,在此深表感谢!

杨斌

2014年12月

目录

第一篇 取料

第一章 有字之书取料——开口如有神

 普京:我的口才是读出来的

 书中有料

 不同书本不同料

 不是书无料,是不会取和用

 书中取料之法

 打通书中各料的脉络

 书中取料贵在取活

 随时随处可读书取料

第二章 无字之书取料——亦得惊人妙语

 刘邦:“不学无术”,却口出妙语

 什么是无字之书

 读无字之书,亦得惊人妙语

 读事理

 读形势

 读人性

 读谋略

第三章 民间取料——语接地气

 罗斯福:民间取料,巧堵名嘴口

 民间藏料,说话可取

 民间琐事的料

 民间段子的料

 民间艺术的料

 民间故事的料

 民间俗语的料

第四章 游历取料——四海尽在言中

 毛泽东:游历取料,口出妙语

 游历与旅游的区别

 游历天下,言之不尽

 游历山水

 游历名胜古迹

 领悟风土人情

第五章 总结取料——脱口而出

 郭嘉:总结“十胜十败”定乾坤

 脱口而出源自总结

 事事总结,时时总结

 多渠道总结

 总结模式

 总结收口重在提炼

 总结贵在一针见血

第六章 五料融合——方有高论

 曹植:料的融合,《七步诗》救命

 五料皆取,方有高论

 五料融合,悟出妙语

 料的整理和升级

第二篇 倒料

第七章 语流模式——说话的模型

 “模”的力量,说话可借用

 语流模型

 明确主题

 锁定视角

 视角要绝妙

 开库取料

 理出语脉

 语料衔接

 语料的硬衔接

 语料的软衔接

 插话

第八章 起语章法——说话的入口

 凌峰设计开场白,博得满堂彩

 起语的功能

 直接破题

 借景发挥

 借话入题

 互动切题

 故事导入

 出奇制胜

 自嘲开路

第九章 结语套路——说话的收口

 丘吉尔首相就职演说,结尾这样收口

 收口的作用

 收口模式

 故事收口

 呼吁收口

 名言收口

 诗词收口

 对联收口

第十章 语流形态——语言的变化

 语言没有色彩,大学教授比不过蓝领工人

 叙述形态

 陈述形态

 描述形态

 评述形态

第十一章 说理手法——说服的技巧

 宋玉用说理技巧,反唇相讥登徒子好色

 事例说理

 对比说理

 比证说理

 引用说理

 故事说理

第十二章 语体风格——语言的格调

 秀才语体不对,吓走卖柴人

 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的特点

 合金语体

第三篇 加料

第十三章 挖掘汉字之料——汉字的妙用

 毛泽东挖掘汉字之料,巧妙回答提问

 艺术地倒料需挖掘汉字之美

 谐音手法

 押韵手法

 拆字手法

 数字手法

 同字换位手法

 同字词组手法

 周匝手法

 新词手法

第十四章 口语修辞艺术——语言的化妆

 惠子用修辞艺术说事

 艺术地倒料需要给语言化妆

 顶针修辞

 排比修辞

 仿拟修辞

 曲解修辞

 层递修辞

 数称修辞

 衬跌修辞

 算式修辞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有料”,这个词很生动,有时代感,也很有内涵。米用斗来称量,米、斗合起来就是料,“有料”表示肚里有货,表示有智慧。

作者盛情邀我作序,一见书名,再翻几页,我便欣然接受。

通读全书,给我一种美食之悦,内容不愧书名。作者精微的观察,独到的见解,经典的论述,用足匠心。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我对此书的感受。

一是明理在叙,就是结构系统严谨。篇结构以“料”字为主线,各章之间环环相扣,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章中各节,之间总有一根很清晰的“线”。线线相联,像一张纹理清晰的网,掩卷沉思,良有所得。

二是通幽在实。一本真正的好书,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才能,而且能改善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找到一种长远受用的待人处世的好方法。本书就是这样,读了本书心中有方。

三是受益在料。书中引经据典,信息量大,知识面宽,涉古通今,融中贯西。每个章节都有亮点。这些都是作者理论修养和实战经验的结晶,读者可以快速吸收作者多年的积淀。

一句话:若能细读本书,结合人生实践,工作学习必有大长进。

有感而发,不敢为序。

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芸芳

2014年12月

内容推荐

杨斌编著的《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主要介绍说话的艺术。要成为有料表达者,需要“三要”。

一要有料。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腹中有料,才能口吐“黄金”。“有料”,这是内功。

二要把料很好地倒出来。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有些人就是茶壶煮饺子,有料倒不出,憋得慌。如何把料倒出来,这是技术。

三要料倒得锦上添花。料倒得出来,不算本事,要倒得绝妙,倒得淋漓尽致,才算能耐。把料倒得巧,这是艺术。

有料就是有内涵,有内涵就是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厚度,这是有料表达的最根本条件;有了料,把料倒出来,只要掌握技巧,那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本书主要围绕这“三要”,说理透彻、举例翔实、逻辑严密,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说话之道秘籍。

编辑推荐

“料”字从文字上看,颇有意味,左“米”加右“斗”,左右合并即为“料”,“料”的意思就是“几斗米”,“米”多就意味着“料”多。一个人有多少“料”,一开口就“真相大白”,“有料”者,随时能口吐“黄金”;“无料”者,出口等于出丑。

杨斌编著的这本《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区别于其他同类书之处在于:它不仅解决“表”的问题,更解决“本”的问题,是一本系统解决如何有料说话的革命性秘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55124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4298329
中图分类号 H019-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