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世和编著的《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是以作者自己的亲身游历为线索,从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尼泊尔蓝毗尼开始描述,将佛祖在印度恒河的传经布道及佛法的形成通过南亚次大陆的绝美风光和瑰丽神奇的印度神殿建筑一一向读者展现。

内容推荐

佛教文化圣地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顽强地保存着最原初、最真实的状貌。

佛教文化圣地是串联佛教文化的过去与现在的熠熠明珠。

寺庙、经院、石窟、坛塔……它们位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却是一个个由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组成的巨大宝库。

解读佛教文化,从佛教文化圣地开始,从陈世和编著的《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开始……

《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是中国第一部以佛教文化圣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纪实性作品。

目录

旅行者的誓言——叩问天地的魂灵

壹 印度佛教探源

贰 藏传佛教探奇之一

叁 藏传佛教探奇之二

肆 西域佛教探谜

伍 洞窟石佛探幽

陆 汉传佛教控寻(一)

柒 汉传佛教深寻(二)

捌 汉传佛教控寻(三)

玖 汉传佛教探寻(四)

拾 海外佛教探迹

拾壹 小乘佛教探胜

后记

试读章节

喜马拉雅南面的蓝毗尼,天空湛蓝得没有一丝云彩,使人心性澄澈,心境大悟。透过静得出奇的天空,我看菩提树荫下的蓝毗尼遗址,水池澄清、树影婆娑、杂花弥漫……这里,虽有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祠以及各佛教国家建造的寺庙可供来客瞻仰,但与西藏那些金碧辉煌的佛殿经塔相比,则显得十分落寞宁静。

山这边的佛陀诞生地是如此宁静,山那边青藏高原上后塑的金身佛像巍然屹立,焚香拜佛盛况空前。

蓝毗尼为何这样冷寂孤清?

原来,巍巍的喜马拉雅雪峰竟如此神奇!险峻巍峨的冰川天险在当年毫不费力地遏住了来势凶猛的穆斯林铁骑,却敞开山门让佛祖雕像、五彩唐卡与万卷经书伴着空灵的梵音款款而入。

这是一座大山的两个方面,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由此,我想到地理元素影响人文历史的重要意义。

大约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古印度蓝毗尼诞生了,这一天是中国农历四月八日,因此四月初八被中国、日本等地称为“佛诞日”。佛陀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族姓释迦,尊称牟尼。传说释迦牟尼在净饭王摩耶夫人的右肋出胎,下地即能行走,周行七步,一步盛开一朵莲花。王子出世时,天空中曾出现吉祥瑞雨,九龙喷水,王子沐浴着香雨,瞬间佛光普照大地。王子长大后,父亲净饭王为他娶了邻国美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妻,生下一子名罗喉罗。星相大师阿私陀曾预言王子将会运用他的智慧成为解救全人类的救星、伟大的圣者。果然,这位天资聪颖的净饭王子成人后不愿贪图安逸做一个世俗国王,他在29岁那年的一个月圆之夜,抛妻离子,出家修行。由于北面喜马拉雅的冰川很难逾越,王子首选的路线自然是南下通途,因为喜马拉雅南面的恒河流域一带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可谓物产丰盛、六畜兴旺。于是王子巡游于恒河,他苦苦修行,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创立了佛教。

就这样,佛陀从喜马拉雅南面的迦毗罗卫城出发,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悟道成佛,第一次在恒河边的鹿野苑宣讲佛教真谛。虽然佛陀最后在印度的拘尸那罗圆寂,但佛陀的教义却没有就此止步。佛陀的弟子们“兵分三路”,不遗余力地向外弘扬佛法。最先南下的一路经斯里兰卡,通过那里向东南亚辐射数百年间,形成了连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西双版纳、瑞丽等地的“南传佛教”体系(有的称“上座部佛教”,有的称“小乘佛教”,有的称“巴利语系佛教”);另一路却直接翻越喜马拉雅进入雪域高原,形成了包括不丹、西藏、青海、甘南、蒙古、东北、云南迪庆、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的“藏传佛教”体系;北面一路则绕道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口甚至更大范围的中亚细亚进入新疆龟兹(今库车、拜城)古国,沿着丝绸之路经高昌(今吐鲁番)过敦煌流入中原,并通过汉语译经传入朝鲜、日本与越南。这一流派史称“汉传佛教”体系。

由于佛陀教义中布施行善、去恶修身、追求清净以至涅槃的玄远他世的理想和宗教道德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在丰收时布施行善、灾荒时乞讨行食、死后埋葬黄土渴望灵魂升天的文化习俗有契合的元素,因而佛教一旦经西域来到关中平原,很快就在黄河流域蓬勃发展开来,得到社会上下的欢迎膺服与膜拜。但佛教在她的诞生地和征服地正好表现了相反相成的两面。在印度她不断衰落,在东方却不断发展成长。

我曾追随佛陀的足迹行走于恒河上下。恒河与我国的黄河一样,都是古老民族的母亲河,同样承载着古老民族的宗教重负,奔涌流淌,生生不息。

恒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曾接受佛教文明。同样是大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同样具有善良忍耐的品格,同样遭受频繁的外敌入侵,但奇怪的是,佛教在两大民族中却遭遇了不同的结局。侵扰黄河流域的北方游牧民族诸如辽、金、蒙古、女真等,在入主中原,作为占领者取得胜利之后,在接受汉族政治文化的同时,也承续了汉族的宗教文化,佛教因此继延下来并时有发扬光大。

生活在恒河两岸的印度民族就没有汉民族这样幸运了。来自于小亚细亚、波斯与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军队,摧毁了印度教与佛教的寺院经塔,驱赶了原来的佛教或印度教僧侣,印度教虽得以在文化挤压下生存、变形并复兴,但佛教却进一步衰落下去,而只能在新的外部家园移植成活,生长发展。

在我国西藏雪域高原,佛教照样流传,人们烧香拜佛,梵香袅袅,长年不衰。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都应归功于巍巍喜马拉雅的冰峰天险。正是这些巍峨险峻的冰川雪峰阻止了来自南亚次大陆的军事干扰。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奇妙,地理因素也会影响宗教的传播,并造成同一宗教的不同命运结局。历史上,蒙古民族的崛起,则为这些历史变化增添了砝码,显然,它对喜马拉雅北面的西藏和南面的印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逐步被置于伊斯兰文化的强大掌控之下时,佛教逐步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佛教僧侣们只能往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西藏寻求新的家园,而印度教也转向了社会下层的民众,新来的统治者都是伊斯兰教徒,旧的贵族要么改宗伊斯兰,要么干脆被灭掉……而此时的藏区,虽已不是数百年前松赞干布建立的强大统一的吐蕃政权,但是,当年从印度迎来的佛教已经成为西藏人民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外来佛教与藏人原本的宗教追求一拍即合,藏传佛教已然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传入西藏的佛教随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很快有了不同的社会背景色彩,佛教于是产生了宗派分裂。分裂首先发生在僧侣集团当中。不同的宗派集团间的力量较量正好遭遇了13世纪时蒙古力量向西藏扩张,最终,佛教的萨迦派与蒙古政权妥协。也就是说,西藏承认蒙古的皇权,蒙古拜西藏的菩萨,即在忽必烈的皇权荫庇下,萨迦派获得西藏政权的自治管理。在忽必烈迎请西藏萨迦派的八思巴大师为元朝的帝师后,藏传佛教萨迦派乘势取得了藏区政教合一的统治大权。此时,藏传佛教在强大的蒙古政权的支撑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反观位于喜马拉雅南面的印度,此时它正遭受入侵波斯和中亚的蒙古人的骚扰。为了管理与占领的需要,蒙古人在大约二百多年时间内完成了对伊斯兰教的改造,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就借助波斯伊斯兰什叶派的力量在印度创立了莫卧尔帝国,据说“莫卧尔”就是蒙古的音译。虽然绕道中亚而来的莫卧尔君王们已经与波斯人、印度人融合,但不管怎样,他们仍具有部分蒙古人的血统,同样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P5-8

后记

坦率地说,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游记。多年以来,我在游历之中也和大家一样深受“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困扰。基于对“深山藏古庙”的好奇以及对历史学知识的长年探求,我开始以佛教圣地为目的地,设置了自己的佛教旅游路线图。

在边游边学的过程中,我饱尝了跋山涉水的艰辛。这里,既有印度、尼泊尔热带丛林的藤蔓缠绕,又有青藏高原皑皑冰川的风雪侵袭;既有天涯孤履的孜孜探寻,又有半夜驾车在险峻山崖的艰险历程。当历经艰险之后,在金碧辉煌的佛塔和巍峨壮观的神殿前,还要进行一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从开始萌发写作念头,亲身游历、考查,动手记笔记、拍照,查阅资料、典籍,到考证求解,作品杀青,历时六年。真是漫漫菩提路!这期间,我拍摄了几千张照片,搜集并阅读了几百本相关的图书资料,有的资料、图片甚至要到香港、伦敦、柏林才能获得核实与印证。总之,佛法思想与山川之美的绝妙结合使我获得预想不到的充实与快感!

我似乎预感到,由我亲身游历勾勒出的佛教旅游路线图,可使读者轻松地获得佛教历史的粗线条轮廓,避免了阅读佛教史的枯燥无味。在游学中,透过神山圣水与众佛神殿的外壳,我感知到佛教世界的内在韵致。冥冥之中,我似乎得到了佛的某种指引或暗示。佛说,这山是山,这水是水。意念之间,佛又说,这山不是山,这水不是水。是啊,当你匍匐在地,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你会感到这山、这水的心律脉动。你会感到山川风物、江河溪水、庙宇殿堂都是一个个的生命体。你注视得愈久,你就能真切地感悟到它们的鲜活。当然,你只能感知,只能体认,千万不要妄想改造它、战胜它。因为佛教作为一个存活至今的宗教教派,已经源流了二千五百多年。为此,无数的先贤、圣哲和修持者贡献了他们的整个一生,这个“活着的宗教”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它不能静止,它在动态之中。

因而将神山圣殿与佛法思想交融于游历之中,是个体生命与山山水水的历史性复活。事实上,当我在反复叨念着先贤圣哲的语录时,我目及所至的纯净之美已经有了生命的律动,这之间美的发现更使我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观感受。

本书是以自己的亲身游历为线索,从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尼泊尔蓝毗尼开始描述,将佛祖在印度恒河的传经布道及佛法的形成通过南亚次大陆的绝美风光和瑰丽神奇的印度神殿建筑一一向读者展现。在记述佛祖在印度拘尸那圣地涅桀之后,按照佛教传播的路线及地域板块对佛教三大体系即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作了系统介绍。在对藏传佛教最主要的四大教派红教、花教、白教和黄教作详尽介绍时,结合了藏区神山圣湖的风水追寻了西藏的历史变迁和那些值得回忆的历史性人物。在对新疆地区佛教遗迹的描述中,也引申出自己对尘封在沙漠中的西域历史的感叹!汉传佛教的禅院寺庙与我们生活的区域贴身紧逼,在司空见惯了汉地佛教建筑的情况下,我着重介绍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兴盛衰落,特别强调了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神话传说、政权因素、经济基础与汉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如对禅宗南禅一枝独秀的发展成因作了详细论证,以经济因素是其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厘清了传统的偏见。盛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充满了异国情调。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以风情为主。

总之,本书除历史的追忆、人物的评述、作者的感叹外,还注重对宗教建筑、名胜古迹、神山圣殿、禅院佛塔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山水作梵歌礼赞。尽管受到篇幅的局限,但通过一座座名山名寺的绝世风光串联出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与神话传说,可以为单纯跋山涉水的人生之旅增添几许趣味。

书中通过亲身考察对佛教文化与社会历史的一般性看法的诘问,虽有“标新立异”之嫌,但对滋养佛教的经济、文化及地缘政治方面的精神拷问,可使读者在风光尽览之后不能“一笑了之”。或许,也要作一次宗教意义的巡礼和触动灵魂的反思。

本书的面世,得到诸多良师益友的鼎力相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宋立道先生在百忙之中审读全书,以对宗教知识的深度把握对本书予以正面肯定与较高评价,使我心怀感激;广东花城出版社曹玛丽女士不遗余力的支持,使本书顺利付之梨枣,令我永生难忘;好友黄筑荣先生在本书的文字凝练、插图设计方面的真诚帮助,使我难以言报。在此,特一一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特别是受到佛学精髓之领悟的制约与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及学者不吝赐教。

陈世和

2010年国庆于圣城拉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世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2368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