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忠孝仁义/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包容会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既包括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为人德行,又包括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处世眼光。“包容会通”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人格上的襟怀气度和生存的智慧谋略,这种气度和智慧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的重要源泉。

包容会通思想中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成分和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和”“恕”文化一脉相通。“和”的最初义即和谐、协调,“和”和“合”的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一同构成了“和合”这一概念,从此各典籍中均多见“和合”一词。《国语》中论述了“和”“同”的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万物和谐协调则生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会阻碍事物的生长。换句话说,和合不是同等划一,而是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世界万物只有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进步发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礼”的核心,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核心。“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和”是治国为政和宗教礼仪的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为人处世、处理人我关系时应遵循的准则。他既看到了不同人或事物之间的差别,又主张强调和合不同的人和事物,并通过互补和济达到统一和谐。“恕”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重要伦理,其核心思想是待人以宽容仁爱之心。恕,是“如”“心”的合字,即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好恶去推想别人的好恶,这是仁的核心和出发点,所以《说文解字》上说“恕,仁也”。“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首创的,这个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忠恕之道”被孔子当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其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以上所选“鲍叔大度荐管仲”“蒙正不喜记人过”“东吴四杰相汲引”的故事,有的表现了朋友之问不计前嫌的气度胸襟,有的赞扬了国君任人唯贤的开明大度,有的彰显了君臣之间的互相信任、臣子之间的“更相汲引”。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包容异己、胸怀宽广、厚德载物的德行,成为传诵千古的美谈。

包容会通思想的另一侧面,是视野开阔、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处世眼光,这也是中国文化融合精神的表现。由于中国地理特征为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加上文化的孤立发展和中国人的内敛性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内向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但中国文化又有着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叶小文先生指出:“(中华民族)很少发生文明之间的互相蔑视、彼此践踏,较多的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很少文明之间的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较多的是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很少文明之间的区分优劣、生存竞争,较多的是互相平等、和合共生;很少文明之间的孤芳自赏,一花独放,较多的是互补共荣、百花齐放。”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以上所选故事“太宗‘五事’治天下”,唐太宗对汉族与外族的“爱之如一”,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来促进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的亲密友谊,体现了一国之君的开阔眼界和阔大胸襟;“郑和西洋播文明”里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跨出国界,不仅扩大了海外贸易,还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些故事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故事一起构成了传统文化“包容会通”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包容会通用于经商,体现为一种有智有勇有仁德、权衡时变、开阔眼界和果敢决断的融会贯通,于是司马迁记载了白圭的经商有道;包容会通用于科学研究,则表现为博学多才,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沈括著写《梦溪笔谈》便是一个典范;当然,国运维艰之时,包容会通则呼唤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容纳天下事物、分析天下事情、纵观天下事理、应付天下变化,进而思求救国策略,共纾天下患难,以上所选“国父笃志纾时艰”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两千多年来,包容会通的文化传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源泉,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人才的培育和文明风尚的养成。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宽容和谐、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250-252

目录

第一章 精忠爱国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忠”

二 孟子议“忠”

三 王安石说“忠”

四 弦高机智救国

五 屈原自投泪罗

六 李广竭诚尽忠

七 苏武牧羊不屈

八 李善知恩乳主

九 祖逖闻鸡起舞

十 岳飞精忠报国

十一 范仲淹有志天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仁者爱人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仁”

二 孟子议“仁”

三 柳宗元说“仁”

四 商汤网开三面

五 子产为相施仁爱

六 仁人贤相孙叔敖

七 龚遂“缓”治渤海郡

八 魏母爱前妻之子

九 乐羊子妻巧劝夫

十 唐太宗安人之道

十一 周济以仁心为政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章 孝悌无违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孝”

二 孟子谈“孝”

三 《孝经》说“孝”

四 缇萦上书赎父刑

五 子长承志作史书

六 薛包洒扫回亲心

七 赵孝争死救胞弟

八 李密辞官尽孝心

九 芳容负骨归葬父

十 江革苦读遂父愿

十一 岳飞孝亲忠君国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见利思义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义”

二 孟子议“义”

三 陆贾说“义”

四 身在曹营心在汉

五 李膺慷慨勇赴死

六 聂政舍身谢知己

七 魏乳母守忠死义

八 王忳埋金彰德义

九 武训行乞办义学

十 冯谖市义焚券契

十一 髯樵贱薪殴秦桧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五章 诚信为本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信”

二 孟子议“诚信”

三 魏徵说“诚信”

四 曾子杀猪明不欺

五 商鞅变法立木信

六 军无戏言斩王姬

七 季札挂剑不欺心

八 范式与友言有信

九 夫妻守约镜重圆

十 建昌郡人贾无欺

十一 失信于人害人己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六章 谦和好礼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礼”

二 孟子议“礼”

三 董仲舒说“礼”

四 乐者中和之纲纪

五 中山君礼招祸福

六 晏婴惜贤常自下

七 将相言和为交欢

八 张良拾履得兵法

九 夫妻恩举案齐眉

十 陈蕃下榻责孝子

十一 杨时诚心门立雪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七章 行己有耻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耻”

二 孟子议“耻”

三 顾炎武说“耻”

四 勾践困卧薪尝胆

五 太史隐忍著信史

六 李陵遭围降匈奴

七 周处知耻改自新

八 文山有为隐忍行

九 晏婴尚俭拒新车

十 杨震公廉拒私谒

十一 温公训俭示子康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八章 包容会通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论“和恕”

二 孟子议“和恕”

三 曾国藩说“敬恕”

四 鲍叔大度荐管仲

五 白圭经商有所长

六 蒙正不喜记人过

七 太宗“五事”治天下

八 沈括博学著笔谈

九 东吴四杰相汲引

十 郑和西洋播文明

十一 国父笃志纾时艰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序言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并通过改造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精忠爱国”“仁者爱人”“孝悌无违”“见利思义”“诚信为本”“谦和好礼”“行己有耻”“包容会通”这八种精神,并以“忠孝仁义”统摄以上八种精神。不仅因为“忠孝仁义”突显了儒家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更由于“忠孝仁义”乃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和”“恕”“廉”“耻”等观念的核心要素。“忠孝”是立国与立家之根本,“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二字,支撑着家庭、民族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大厦”,如同“四根柱子”,屹立不倒,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是为人最基本的德行,“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一个人行于世,与人交往,就必须富有仁爱之心,坚持正义,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本书所选“精忠爱国”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主人公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精神与节操。即使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带有忠君思想,也从“爱国”的角度加以阐发与揭示,把忠君延伸为爱国。

所选“仁者爱人”的故事,主要从“仁心”和“仁政”这两个层面揭示“爱人”的内涵。前者指为人的道德境界,后者强调为君的治国方略。其中“仁心”的故事又有三个层面:一是对亲人的热爱,二是对世人的关爱,三是对人性原则的坚守。

所选“孝悌无违”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对父母的尊敬顺从,而且表现出主人公尊老敬贤的意识,唯其如此,社会文明才能进步。当然,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的行为,真正做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选“见利思义”的故事,从正义、正直、公正、中正等方面诠释了“义”的实质即为“正”。其中,有处在不公正境遇中能做到大义凛然、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故事,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能仗义执言、坚持正义的故事,在别人遇到危难需要帮助时能见义勇为、施以援手的故事,为践行崇高的理想能不畏艰险、义无反顾的故事。

所选“诚信为本”的故事,有的表现为诚实无欺,如“曾子杀猪明不欺”“商鞅变法立木信”等,有的表现为相互信任,如“范式与友言有信”“夫妻守约镜重圆”等,还有的表现为信守承诺,如“季札挂剑不欺心”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诚信”的精神内核。

所选“谦和好礼”的故事,展现了“礼义”作为伦理规范,其内容的复杂性:有的强调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的“礼制”“礼教”,有的体现作为待人接物形式的“礼节”,有的属于个体修养涵养的“礼貌”,有的故事则表现为“礼让”。

所选“行己有耻”的故事,表现了各个时代主人公身上的羞耻之心、行已有耻和有所不为的精神,同时,也有部分反面的故事,鞭挞了历史上那些卑劣无耻的行径和丑陋的嘴脸,目的是以“无耻”衬“有耻”,强调“知耻”的重要意义。

所选“包容会通”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身上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同时也展现了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等精神和气度。

文明进化到现代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社会舆论愈来愈担忧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品格沦丧。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忠孝仁义》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德教精神,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就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

内容推荐

李建生编著的《忠孝仁义》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德教精神,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书稿编著角度与众不同,涉及内容较为典型,语言通俗易懂,文字优美流畅,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通俗读物。

编辑推荐

李建生编著的《忠孝仁义》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提炼出“精忠爱国”“仁者爱人”“孝悌无违”“见利思义”“诚信为本”“谦和好礼”“行己有耻”“包容会通”等八种精神,并以“忠孝仁义”统摄以上八种精神。从文献中挖掘“忠孝仁义”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探寻当下我们应赋予道德教育怎样的时代生命,将“忠孝仁义”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忠孝仁义/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建生编
译者
编者 李建生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83454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6065523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3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