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唯真--黄敏与武汉外小的真教育/真教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当代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在十年前诞生了,她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教育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十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不断追求教育的本真,于是就有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真教育丛书”。这是学校一路践行走过的一段由迷茫到觉醒,由觉醒到行动,由行动到成功的改革之路、研究之路、成长之路,是课改中镞砺括羽的宝贵经历。这套丛书除包括全面总结学校“真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的《教育唯真》外,还包括《源》《砺》《润》《馨》四个分册。

我相信办学的艰辛,相信这十年中他们必定经过了种种磨难,克服了重重困难。但在磨难中经过锤炼的一定是优质钢材,一定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经验,相信读者能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本书由萧斌臣等编著。

内容推荐

为了方便表达,《教育唯真——黄敏与武汉外小的真教育》作者萧斌臣等把这本20多万字的书稿分成了“上篇”、“下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三部分采用的是三种不同的文体:

上篇是报告文学形式,意在勾勒黄敏带领她的团队,十年如一日探索“真教育”模式的艰难历程;

下篇是人物访谈或者对话形式,以充分表达黄敏作为一个战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家对教育本源与真谛的理解和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困境、出路的深刻思考;

《教育唯真——黄敏与武汉外小的真教育》中的附录则是为关心、关注“真教育”模式,并希望从这个模式中吸取经验和养分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可触摸、可学习的案例。

目录

上篇 只为一个梦想而来——解读黄敏与“武汉外小现象”

 序章 一个人和一所学校的传奇

“太子湖1号”的独特风景

一所让领导“头痛”的名校

一个女校长的千面传名

 一 不让人“安生”的校长——教师眼中的黄敏

“温水煮蛙”的拍案惊奇

黄敏的“硬”与“软”

“大家长”的心到底有多大?

 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团队伙伴眼中的黄敏

“外小七侠”与“全真教主”

黄敏的“大”与“细”

“班长”的境界究竟有多高?

 三 为什么我们眼里常含着热泪——家长和学生眼中的黄敏

让每一朵花蕾都绽放得灿烂

黄敏的“冷”与“热”

和孩子一起“上学”的日子

 四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专家眼中的黄敏

一个终生都在追求梦想的人

黄敏的“顺”与“拗”

原来教育可以办得这样精彩绝伦

 五 您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女儿眼中的黄敏

一个鲜为人知的黄敏

黄敏的“严”与“慈”

梦想的传承与延续

 尾声 只为一个梦想而来

下篇 五问黄敏:学校教育的本源与真谛

 前奏 认识黄敏

 一问黄敏:“真教育”的真谛何在?

 二问黄敏:“熊掌”(质量)与“鱼”(减负)何以兼得?

 三问黄敏:什么是打造名师团队点石成金的“法宝”?

 四问黄敏:如何把做教育家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个班子成员?

 五问黄敏:如何创办家校互动的“大教育”?

 尾声 “外小模式”与外小的明天

附录 近距离触摸“真教育”——武汉外小“真教育”活动选摘(武汉外小提供)

 用三味“真火” 冶如兰之馨——武汉外小“书香工程”回顾

链接一 教师读书随笔

链接二 教师读书沙龙纪实

 真心营家万事兴——武汉外小“暖心工程”扫描

链接一 教师节贺词

链接二 教师生日贺词

链接三 新春联欢晚会节目串词

 路虽远心更近——武汉外小不断拓宽家访路

链接一 我的家访故事

链接二 家长感谢信

 不同凡响的“约会”——武汉外小2008年新春家长会掠影

链接 家长会后各方感言

 “象牙塔”外的冲击——武汉外小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案例

链接 “走出外小看教育”教师体验活动分享会感言

 花样年华别样假期——武汉外小2010年教师暑期生活沙龙秀

链接一 新生家长学校第一课活动案

链接二 家长学校第一课后家长感言

后记

试读章节

“教了几十年书,现在却不知道怎么上台讲课了!”

“天哪!刚摸到点门道又突然改道,又得像实习生一样重新开始!”

最开始时有人心存侥幸,以为课改不过是一阵风,你不动它刮一阵就会过去了。但很快他们就明白,在别的学校也许会这样,在外小却是不可能,因为他们有一个爱“板命”的拼命三郎一样的校长——黄敏!

课改,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在武汉外小展开了。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新理念、提升素养、丰富底蕴,黄敏还专门设计和启动了“零教龄学习工程”,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帮助老师们拓宽视野,提升境界:花重金购买EMBA管理专家的讲座门票,让行政班子去学习;兴师动众,全校大换课,确保全体语文老师赴杭州观摩“新课程”;作为数学特级教师,黄敏还亲自走上讲台,示范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如何让教学活动快乐起来……

外小的老师还记得,当时外小的语文课改成效显著,数学课堂则显得沉闷。一些数学老师说:“新课改强调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这个只适合于语文课,在数学课上根本行不通!”

黄敏说:“那我来上堂课试试。谁说数学课堂不能进行对话教学?我就不信这个邪!”

同样是数学特级教师的吴昌全记得,黄敏这一堂课讲的是平行四边形。她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农民李伯伯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冬天到了,他想给菜地罩上一块塑料薄膜。请问他至少要准备多大的薄膜才行?”

她给每一组学生发一个用吹塑板剪成的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形状,自己探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面积的关系,从而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合作探究,兴奋快乐无比……

下课了,孩子们还围着黄敏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绽放在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上。

外小的数学老师们从黄敏的课堂上触摸到了课改的高度,感觉到了课改的温度。

2003年,全省课改现场会在武汉外小举行。黄敏力排众议,坚持全校6个年级32个班全部随堂开放,接受专家和与会代表随堂听课。而来自专家们的众口一声的好评,让外小老师再一次明白了黄敏的良苦用心——

对于发展初期的武汉外小来说,课改是锻造师质、师魂的熔炉,更是创造教育辉煌的契机。正是这次课改,“刷新了校园,成就了教师,精彩了学生”。正是这次课改,使得外小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般的新生,从此步入教育的诗话境界。

外小人从此对黄敏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接受、抵触,到后来的“被推动”、“渐渐适应”,直到“心悦诚服”、“敬重”、“敬佩”。但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这个女校长的头脑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新花样”、“新点子”?而且每一次改变都那样“及时、准确、到位”?

之后,黄敏又在外小发起了旨在提升全体教师文化底蕴的“书香工程”。为了引导老师们多读书、读好书,这个没有财权、买一把扫帚也要向总部打报告的小学部校长,甚至自己掏钱给老师买书、送书。为了让“书香工程”得到制度保证,她甚至规定时间,派专人记考勤,每个小时给老师发10元钱的读书补助,然后通过办读书沙龙、千字文征文比赛,检阅老师的阅读收效。

这项“书香工程”在武汉外小坚持了8年,让全体老师们真切体会到了“黄敏语录”的深刻含义——“学习是给员工最好的福利。学习是储蓄,为自己储蓄成功,为家庭储蓄幸福。”

黄敏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她要在外小打造和培养一个浩浩荡荡的名师团队。这和现行的宝塔尖式的名师培养模式不一样,不是培养一个、几个,而是要培养一批、一群,是把一拨接一拨的老师锻造成名师。而这个名师团队的标准就是:“站起来能滔滔不绝地说,走下去能扎扎实实地做,坐下来能文思如泉地写。”P019-020

序言

追寻教育的本源

中国教育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过去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有学上,现在是要让孩子上好学,即接受优质教育。什么叫优质教育?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的教育,使他健康地发展,幸福地成长。这就是教育的本真。

教育要让教师和学生都享受幸福,而不是苦受煎熬。教育的本源就是真、善、美。教育的真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排除一切功利主义,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教育的善就是教师以爱心培育学生的爱心;教育学生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教育的美就是提供师生发展的环境,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在当代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在十年前诞生了,她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教育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十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不断追求教育的本真,于是就有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真教育丛书”。这是学校一路践行走过的一段由迷茫到觉醒,由觉醒到行动,由行动到成功的改革之路、研究之路、成长之路,是课改中镞砺括羽的宝贵经历。这套丛书除包括全面总结学校“真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的《教育唯真》外,还包括《源》《砺》《润》《馨》四个分册。其中,《源》是对教育本源的追溯,《砺》则记录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经历、蜕变和感悟,《润》是实践德育教育的心得总汇,《馨》则全方位展现了校园书香工程建设的成就以及老师们的读书感悟和亲书心得。

我相信办学的艰辛,相信这十年中他们必定经过了种种磨难,克服了重重困难。但在磨难中经过锤炼的一定是优质钢材,一定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经验,相信读者能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是以为序。

后记

拙作《教育唯真》终于杀青了。

改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站起来,舒展一下身体,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元月的北京,过年的气氛一天浓过一天,听身边的朋友都在相互打探着“今年去哪里过年”时,才猛然想到,从当初接到写作任务,到完成这部书稿的写作,已经整整一年了。

促成我接受这个计划外的写作任务的是我的老乡和多年的合作搭档张琪先生。张先生是公认的湖北“教育通”,是个不折不扣的“神人”。因为见多识广,识人无数,因此眼界很高,很少有地上的凡人能入他的法眼。但是。他却几次三番地向我推荐黄敏和她领导的武汉外小。而且说,他曾经参加过外小的几次活动,比方说整改委在外小召开的年会,还有一些家长活动等,每一次都会被感动得泪水涟涟,哭得稀里哗啦云云。

这确实让我感到很好奇。

我自信我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现状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一直觉得这个与千家万户紧密相关的行业这几年出了太多问题,功利浮华,偏离教育的本质与真谛,一些学校、一些人高举着办教育的大旗,但做的却是背离教育规律的事,甚至干脆办的就是“伪教育”。而且这种颠三倒四怪相的根源不是来自基层,而是来自于体制。中国的基础教育被绑在了“人才选拔”的战车上,这个死结不解开,处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和老师的努力,要么是跟着南辕北辙,要么就只能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

可是,现在张琪先生却在向我传递另一个信息,说是在我们的家乡武汉,有一个叫黄敏的校长,带领着一帮人在探索教育真谛的路上走了10年,把教育办成了“打动人心灵”的“真教育”,把学校办成了让学生享受“真教育”的圣地和净土……

经不住张琪先生的一番“鼓捣”,我决定去他描绘的这番“净土”探个虚实。

记得第一次到外小时是上一个岁末年初,正赶上外小的老师参加了黄敏策划的一个活动——“走出外小看教育”之后的汇报交流。

事情的起因与教育风马牛不相及。2010年元月初,武汉当地的《楚天都市报》刊发了一条消息:一个汉正街码头上的“扁担”在扛了1500公斤大米后躺在板车上就再没有醒过来……这是一则再普通不过的社会新闻,像一粒被扔进长江或者汉江的小石子,甚至连细微的涟漪都不曾泛起。但是,身为武汉外小校长的黄敏,却从这个底层劳动者“过劳死”的事件上。看到一个深远的话题。她立即提议策划了一个“走出外小看教育”的活动。把全校教师按年级分成6个组,分别深入汉正街码头、“蚁族”聚集区、医院、电视台、交警大队和贫困山区的学校,让教师们换位体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找到教师职业的重新定位……

而我赶上的这次活动,正是老师们结束体验活动后的汇报交流。活动组织得精彩纷呈,带给人的都是强烈的震撼和剧烈的情感冲击。那一天。我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灵深处的坚冰被一次次打破,眼泪忍不住哗啦啦地往下流……

因此,我体会到了张琪先生向我传达的感觉一点不假。

在之后对黄敏和武汉外小人全方位的采访中,这种震撼与感动经常会不期而至。

但是,要把这份震撼和感动完整地传达给读者,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方面,所有的感动都是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环境和语境的。另一方面。现在的人们都在恶劣的环境中练就了一身包裹自己的硬壳,对于身边发生的美好的、感人的事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宁可不信!就像我第一次接触外小信息时的态度:是真的吗?会有这么好的校长吗?会有这么好的学校吗?  正是基于这许多考量,在怎么写黄敏和武汉外小的“真教育”模式时。我们很费了些周折。以至于这本书完成了,我们都无法表述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体例的书。为了方便表达,我们把这本20多万字的书稿分成了“上篇”、“下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三部分采用的是三种不同的文体:

上篇是报告文学形式,意在勾勒黄敏带领她的团队,十年如一日探索“真教育”模式的艰难历程;

下篇是人物访谈或者对话形式,以充分表达黄敏作为一个战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家对教育本源与真谛的理解和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困境、出路的深刻思考;

附录则是为关心、关注“真教育”模式,并希望从这个模式中吸取经验和养分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可触摸、可学习的案例。

采访黄敏和武汉外小后,我们有一个很深切的体会:真正的英雄和专家其实在基层。中国有很多像黄敏这样有教育情怀、有教育梦想。并且毕其终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探索教育的本源和真谛而脚踏实地奋斗着的校长和教师。他们才是中国教育事业的脊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冲破藩篱:走向辉煌灿烂的希望。

为了这本书的写作,我们采访了很多人。这其中包括外小的老师、学生、家长,跟随黄敏一起成长的外小管理团队成员,呵护着黄敏一路走来的专家团队。以及现在为某军校教师、承载了黄敏“四代从教”的教师世家梦想的黄敏的女儿——代思师小姐。

这其中,最难忘的是对80岁高龄的老教育家吕敏先生的采访。吕敏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的秘书长,其毕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奔走呼号。因为工作关系,他对黄敏有很多的了解。吕老对黄敏的评价很质朴,也很深刻。他说:黄敏其实并没有干惊天动地的事业,她只是坚持了做人、说人话、做人事。这原本是每个人做人的普世标准,因为太多的人做不到,而黄敏做到了,所以。黄敏的事迹就显得弥足珍贵。

影响黄敏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人是她的父亲。这是一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基础教育事业的老校长。黄敏是他的爱女。也是他得意的“作品”,即使在病榻上,他也时时关心着黄敏和她的事业。我们在外小采访期间,老人正生病住院。我们曾经计划等老人出院、身体硬朗些的时候再去对他做一次采访,没想到这个愿望竟成了终生遗憾。2010年8月,噩耗传来。黄敏最敬爱的父亲与世长辞。当时,黄敏正在英国进行工作考察,错过了与老人的最后一别。在处理老父亲的后事时,黄敏按照惯常风格向所有人(包括我们以及与她朝夕相处的外小班子成员)封锁了老人去世的消息,为的是不给所有人添麻烦,让老人走得清静,走得安心。

没有采访到这位影响黄敏终生的老人,也没能让老人看到这部记录他的爱女追寻教育梦想的书,没有在老人踏歌远行时送上一程,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遗憾。那么,这部即将付梓的《教育唯真》便成了我们献给这位去往天国路途上的老人的一炷心香。

《教育唯真》是我和张琪先生的又一次合作。2007年,我们曾经联合策划、主编过时尚畅销书“博眼看天下——女子七彩厨坊”丛书。并取得过很大成功。那一年我们还曾相约合作一部名为《张非是非》的报告文学,但因故未能实现。这一次写作《教育唯真》也算圆了我们又一次合作的梦。

《教育唯真》与其说是我们的作品,不如说它是我们和黄敏以及武汉外小全体教职员工集体合作的结晶。黄敏曾多次接受我们的采访,最长一次的马拉松式采访竟是连续3天;严萍、熊菲、王茵、吴昌全、许克兵、陈茹、柳俊等除在采访上提供便利外,还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邹桃姣老师为书稿的修改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新素材;而附录部分的文字则全部由武汉外小的老师提供。

值此兔年春节来临前夕,让这部书稿带去我们对所有朋友最真挚的感谢和问候!

是为记。

萧斌臣

2011年1月16日记于北京天通西苑

书评(媒体评论)

不作秀,也少表演,真实自然地为师,真实自然地教学,做到不易,甚至有些难。本书给我们这方面的启发足令思之。

——语文出版社社长 王旭明

久违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又在“真教育丛书”里武汉实验外小校长、师生们的践行中见到了你们的影子。

——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 史刁江

摒弃浮华与功利,沉心静气办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 所广一

武汉实验外小的“校本研究、同课研究”值得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袁振国

怀揣教育理想,追求教育真谛,探索教育本源,办人民满意的真教育。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戴家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唯真--黄敏与武汉外小的真教育/真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斌臣//张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58208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5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