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49中国社会
内容
编辑推荐

战场内外的较量,看不见的战线,去意徘徊的文化人,千头万绪的社会问题,芸芸众生的心态,生活方式的变革……本书再现了风云激荡的1949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这一年进行综合研究并推向民众的第一部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以贴近民众、贴近社会的视角,具体生动地阐述了战场内外的较量、看不见的战线、去意徘徊的文化人、千头万绪的社会问题、芸芸众生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再现了风云激荡的1949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这一年进行综合研究并推向民众的第一部读物。

新旧之际,世事难料。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再现历史原貌;大众心态和价值取向,反映历史变迁。有了政治、军事骨架的支撑,加上社会诸多要素的充实,这一年的历史图卷才得以饱满鲜活,历史的层面才呈现立体态势。

鉴于以往学界对这一年的政治、军事等领域研究着墨颇多,笔者尝试从社会史的理论视野,另辟一径,通过正反对照的形式,对新旧转型期的1949年中国社会作精细描述,深入分析,深刻反思,并配以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现场实景的插图,试图向读者揭示风起云涌的波澜,民众关注的热点,社会风尚的嬗变,不同阶层的动向,社会结构的演变,以此凸显山雨欲来时的社会风貌,展现治乱兴替间的大众心态,揭示历史变迁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序 言

开场话:收拾人心?丢掉人心?

一 和与战——和战声中众生相

1.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2.幻想、理想与期望

3.醉生梦死的富豪,紧张对立的官民

4.枵腹从公的公职人员

 5.南迁狂潮

二 消与长——经济崩溃、恢复与民众生计

1.经济走入死胡同

2.“打虎”英雄败走麦城

3.金融失控

4.币改与民生

5.经济恢复和民生改善

三 衰与盛——城市风貌与市民心态

1.战火笼罩

2.“心脏”受迫

3.战略后方?

4.今非昔比

5.艺人生活与市民娱乐

四 憎与爱——农民的灾星与救星

1.诸灾缠身

2.不能兑现的农村改革

3.全新感受

五 去与留——知识分子的悲喜人生

1.四分五裂的“智囊团”

2.去意徘徊

3.“小我”与“大众”

六 动与静——校园环境与师生追求

1.动中有静的校园

2.教书难为稻粱谋

3.流亡学生的坎坷遭遇

4.学潮新概念

5.共产党的好帮手

七 疑与信——工商界的尽头与盼头

1.工商业的困境

2.工商业者的呼声

3.工商界的新生

4.归去来兮

八 放与收——媒体处境与舆论导向

1.处境艰难的媒体

2.黑白颠倒

3.统一口径

4.报风转向

九 乱与治——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1.从失业到就业

2.灾荒频仍与克服,难民产生与赈济

3.风化败坏与整饬

4.会匪肆虐与荡灭

结束语:成与败——得民心者得天下

后 记

试读章节

   消与长——经济崩溃、恢复与民众生计

    1.经济走入死胡同

1947年6月以后,人民解放军已转入全国规模的进攻,战争已经不主要在解放区而主要在国统区进行。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败相环生,而在经济上的失败尤其是币制改革的失败,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949年中国社会,货币、物价、民生,是上至国民党最高当局、下至平民百姓每天都要关心、谈论的问题。民众的物质生活方式及消费心态,都随着货币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混乱已非一日,早在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不兑换纸币——法币,一方面充当流通媒体,一方面又是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集团敛聚财富的重要工具。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还只有14亿元,8年抗战期间,通货不断膨胀,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000亿元。1946年3月,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发动内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内战使国库入不敷出,因为要打仗,就得花大钱。钱从何来?除了后台老板美国的有条件支持外,少不了横征暴敛、滥发纸币、抬高物价,没完没了地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国民党财政部统计,1948年1~7月,国民党财政支出为6554571l亿元,财政赤字数为4345656亿元,与此同期的国民党军事费用为4489997亿元,财政支出中60%以上依靠赤字,依靠通货发行。赤字所占支出的总比重几乎等于军事费用所占比重。战后蒋介石经常保持的军队在500万以上,财政支出的3/5是用来养兵的,原本严重的经济问题进一步恶化。肩负支撑战争庞大费用重任的法币犹如海上一叶扁舟,飘摇欲倾。1947年4月,在短短的1年内,法币陡增到16万亿以上。到1948年8月20日前,法币发行额达660万亿元,等于抗战前夕47万倍,物价则较抗战前上涨3492万倍。战争一天不结束,财政问题就一天不会根本解决。1947年2月“黄金潮”后,大家拼命将藏有的纸币全部抛出去,各商店见收到的纸币买不回货物的原量,只好停业,从此大家对纸币丧失信心,渐渐开始以实物作本位。到了1948年,国民政府税收大减,被地方截留的日益增多,财政部不敢发表岁收统计。各地驻军和地方当局的苛捐杂税和临时性摊派更是有增无减,是名副其实的“民国万税(岁)”。①

最初几个月,城市工人的贫困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关物价、生计等成了媒体头号社会新闻题材。如1948年8月1日,改版第一天的南京《益世报》在“本市新闻”版的头条消息,便是“一片加价声,涨风迎8月”。

P56-57

序言

1949年,中国社会变化剧烈,短暂而又漫长。

国共两大政治军事力量,拼搏厮杀,寻机决战。政治家的胆识气魄,军事家的智慧谋略,都得到一次全面验证,决战结局已成为不争的史实,学界研究成果足够丰硕,笔者无需赘述。然而,在政治、军事的大幕背后,还有悲欢起落的社会生活,变幻不定的社会结构,心神各异的大众心态,踯躅彷徨的人生选择:

这一年,战争与和平的话题,一直念叨在国人口头,萦绕在国人心头,不同的社会群体表露出不同的期望值:

这一年,城乡结构急剧变更,人口无序流动,社会生活剧烈变动:

这一年,广大民众忍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战乱、灾荒、饥馑、恐慌,在死亡边缘呻吟挣扎;“历史的主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常常显得无可奈何;芸芸众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之舟;  

这一年,知识分子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抉择;

这一年,工商业者经历了破产倒闭、通货膨胀的折磨,在风雨飘摇中,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醒来时,物是人非;

这一年,莘莘学子,寻寻觅觅,呼吁呐喊;  

这一年,社会舆论纷纷扬扬,媒体处境微妙;

这一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存续了若干年的不良社会现象却在一夜之间被荡涤殆尽;

这一年,政权旧破新立,经济由萧条走向复苏,民心由涣散趋于统一,社会由动乱渐至安定;

新旧之际,世事难料。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再现历史原貌:大众心态和价值取向,反映历史变迁。有了政治、军事骨架的支撑,加上社会诸多要素的充实,这一年的历史图卷才得以饱满鲜活,历史的层面才呈现立体态势。

鉴于以往学界对这一年的政治、军事等领域研究着墨颇多,笔者尝试从社会史的理论视野,另辟一径,通过正反对照的形式,对新旧转型期的1949年中国社会作精细描述,深入分析,深刻反思,并配以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现场实景的插图,试图向读者揭示风起云涌的波澜,民众关注的热点,社会风尚的嬗变,不同阶层的动向,社会结构的演变,以此凸显山雨欲来时的社会风貌,展现治乱兴替间的大众心态,揭示历史变迁的经验和教训。

不当之处,恭请读者及方家同仁指正。

后记

1998年8月,笔者在苏州参加苏州大学主办的“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中国社会史年会,有幸再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志琴先生,刘先生在中国文化史、社会史及近现代思想史等领域的学术造诣素为学界称道,每有新作,必有发人深思之独到见解。她闻说笔者对社会史及近现代中国社会颇感兴趣,建议我以1949年中国社会为对象,用社会史的视角和文化的笔调观察和阐述这一年中国社会。(1949:中国社会》这本书稿(原拟名《风云激荡:1949})就是在刘先生的启发和督促下开始创作的,她也是第一个通读本书稿的人,称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对这一年进行综合研究并推向民众的第一部读物”。以下是刘志琴先生对本书稿的评价:

1949年在20世纪的中国是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世界格局也发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对这一年的研究却长期缺乏,尤其是民众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反响和动向几乎成为空白。直至2000年1月1日第一届“1949年的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才有所改观。然而,对其社会状况的研究仍然滞后。这本书以贴近民 众、贴近社会的视角,具体生动地阐述了战场内外的较量、看不见的战线、去意徘徊的文化人、千头万绪的社会问题、芸芸众生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再现了风云激荡的1949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这一年进行综合研究并推向民众的第一部读物。①

初稿完成之后,由于工作调动及其他一些原因,没有遂行付梓,而被“冷却”起来,先行出版了另外一本书《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2003年该书获江苏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年,因为在法学院教书,成了“法律人”,但对社会史痴情不改,在教学科研中,尝试把社会史方法引入法律史研究,把法律与社会结合起来作立体考察,并为学生开设了“法律社会史”、“法律与社会”等课程。这期间完成并出版了35万字的《司法腐败与社会失控:1928~1949》算是近年来笔者从事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收获。该书与《1949:中国社会》联系密切,部分历史背景资料甚至可以互通映照,只是《1949:中国社会》撰写于前,出版于后,并未料及。本书在被“冷却”的几年中,笔者不断修改充实,目前拿出的这一稿是到目前为止本人最满意的一稿。

学术著作难读、难懂、难发行,仅在“圈内人”甚至为数不多的同行间流传,已是学界的“老生常谈”。其中有学术评价标准原因,更有著述者个人原因,毕竟把深奥晦涩的学问做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令读者爱不释手,不是仅有深厚的学术功力就能解决的。学者一旦疏远读者,读者冷淡学者的著作,自在情理之中。鉴于此,本书在写作风格上略有变化,尝试把历史事件的凝重性与历史个案的趣味性相结合,学理分析的严肃性与文字表述的生动性相统一,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效果如何,只能留待读者评说。

本书能够问世,感谢刘志琴先生,没有她的督促,本书难以著就;感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先生,久仰先生学术造诣,却无缘当面求教,先生不辞繁琐,阅读拙稿,指点修正,令后学大受裨益,感激铭心;感谢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王运来教授、法学院研究生夏祥同学,他们为本书图片的搜集和制作提供了帮助;感谢提供查阅资料方便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诸位老师。对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总编室主任杨群先生、社科部主任王绯女士和责任编辑宋培军先生要致以特别谢意,没有这些杰出出版人的“慧眼”及编辑的较真,本书不会如此顺利出版。   作 者

 2005年8月25日

定于南京金陵御沁园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1949年是中国社会大变化的一年。作者确实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从大量报刊上收集材料,加以整理,生动而细致地把这一年中国社会的大变化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可以重温旧梦,而更多的年轻读者也许已无从想象当年那种情景,读读这本书是有益的。                  ——金冲及

战场内外的较量,看不见的战线,去意徘徊的文化人,千头万绪的社会问题,芸芸众生的心态,生活方式的变革……本书再现了风云激荡的1949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这一年进行综合研究并推向民众的第一部读物。

               ——刘志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49中国社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仁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7783
开本 32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