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民事司法改革的中国范式 |
内容 | 内容推荐 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基于其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提炼出了“接近正义”(Access to Justice)的民事司法改革理论,随即成为欧美各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构成了其民事司法改革理念的主轴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也大规模展开。改革沿着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民事诉讼领域的“庭审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两条主线,最终在“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改革”领域形成汇聚效应。如果说欧美民事司法改革的主题是“接近正义”,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主题则是“司法为民”,本书在深刻挖掘中国“司法为民”改革理论内涵的同时,围绕11个改革主题展开场景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事司法改革的时代进展。 作者简介 王德新,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山东省教育厅诉讼法学新兴领域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获评山东省第四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诉讼法学、证据法学、民商法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4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接近正义:民事司法改革的全球视域 第一节 欧美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 一 贫困者诉诸司法受阻 二 扩散利益保护的缺失 三 法院“诉讼爆炸”的危机 第二节 “接近正义”理论的兴起 一 “接近正义”概念的提出 二 “接近正义”含义的厘清 三 “接近正义”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接近正义”司法改革运动的进展 一 美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二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民事司法改革 三 法国、德国、日本的民事司法改革 第二章 司法为民: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第一节 “司法为民”的理论展开 一 “司法为民”司法观的历史生成 二 “接近正义”与“司法为民”的理论置换 第二节 “司法为民”与中国当代民事司法制度的形成 一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司法改革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司法改革 三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第三节 21世纪的中国民事司法改革 一 21世纪中国司法改革的演进历程 二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论 三 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议题与展开逻辑 第三章 立案登记制改革:民事诉权的程序保障 第一节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背景 一 立案审查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 围绕立案登记制的学术争论 第二节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一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探索历程 二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实施效果 第三节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学理争议与前瞻 一 中国立案登记制的形式与实质 二 立案登记制与虚假诉讼、诉权滥用的防范 三 立案登记制与法院“案多人少”问题的化解 第四章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应对“诉讼爆炸”的基本策略 第一节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枫桥经验”: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传统资源 二 “诉讼爆炸”: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司法背景 三 观念转变: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逻辑与成效 一 横向:多主体同时发力、协调统一 二 纵向: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探索并行 第三节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问题与展望 一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问题 二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展望 第五章 繁简分流改革: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改革探索 第一节 繁简分流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化解法院审判工作中“案多人少”的矛盾 二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高审判工作效率 三 贯彻司法为民,进一步推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第二节 繁简分流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一 繁简分流改革的实践逻辑 二 繁简分流改革的成效 第三节 繁简分流改革中的争议及其解决 一 “繁案精审”与程序保障的强化 二 “简案快审”与基本的程序保障 三 督促程序的“休眠”与“激活” 第六章 在线诉讼方式改革:信息技术革命的司法回应 第一节 在线诉讼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 在线诉讼的界定 二 在线诉讼方式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国在线诉讼的探索与法律规制 一 在线诉讼探索的实践经验 二 在线诉讼的制度建设进展 第三节 域外在线诉讼方式的运用经验——以德国为例 一 德国在线诉讼改革历程 二 德国在线诉讼制度改革的重心 三 对我国在线诉讼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四节 关于在线诉讼若干争议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 在线诉讼与直接言词原则紧张关系及其消解 二 在线诉讼与证人出庭作证规则的紧张关系及其消解 三 法院对“异步庭审”方式的运用及其合理限制 第七章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和为贵”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中国法院调解的文化传统 一 中国古代的法院调解文化 二 “调解为主”的人民政法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 一 法院调解原则的立法确认 二 法院调解政策的实践调整 第三节 法院调解中“调审关系”的跨世纪之争 一 调审分离论——借鉴西方司法传统的理论设想 二 调判结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三 法院调解的中国图景——调判结合论的复归 第四节 中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展望 一 法院调解制度的功能定位 二 调判结合模式下调审关系的优化路径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路径分析 第八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司法民主的中国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早期发展 一 革命根据地时期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探索 二 新中国早期阶段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第二节 学术界有关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争议 一 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存废之争 二 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的思路之争 第三节 新时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最新发展 一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二 从改革试点到《人民陪审员法》的制定 三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事司法改革的中国范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王德新//安秀伟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2510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8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首版时间 | 2023-08-01 |
印刷时间 | 202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8 |
CIP核字 | 2023165837 |
中图分类号 | D925.10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