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吠陀哲学宗教史(精)/宗教文化译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时间跨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思想材料为四吠陀经典。思想背景为雅利安人同印度原住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本书涵盖了整个婆罗门学术及宗教发展史,自四吠陀至梵书、奥义书又及于经书之各时代。作者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近现代宗教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即比较语言学与比较哲学,凸显了古代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共生特点。
作者简介
木村泰贤(1881—1930)是20世纪日本佛教学的重要开拓者与建设者。其研究领域主要在印度宗教哲学、印度佛教哲学方面。主要作品有《原始佛教思想论》《阿毗达磨的研究》《印度宗教哲学史》《印度六派哲学》。木村泰贤因《印度六派哲学》于1916年获得帝国学士院授予的恩赐奖。
目录
第十版序
绪言
总叙
第一节 印度的国土及民族
第二节 印度文明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哲学与宗教之关系及其发展
第四节 书之组织与内容
第一篇 吠陀的宗教和哲学
第一章 吠陀本集总论
第一节 《梨俱吠陀》
第二节 《沙摩吠陀》
第三节 《夜柔吠陀》
第四节 《阿达婆吠陀》
第二章 吠陀之神话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居首位的《梨俱吠陀》的主要神祗
第三节 自然神以外的诸神谱
第三章 神人关系
第一节 地位的关系
第二节 祭式
第三节 咒法
第四节 死后之命运观
第四章 吠陀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梨俱吠陀》中哲学思想的兴起
第二节 后《梨俱吠陀》之统一宇宙观
第三节 《阿达婆吠陀》的哲学思想
第二篇 梵书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梵书的神祗观念和故事传奇
第三章 梵书之实践方面
第四章 梵书的哲学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梵书初期——生主
第三节 梵书中期——梵
第四节 梵书终期——自我
第五节 轮回说之起源
第三篇 奥义书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本体论(梵=我)
第一节 本体之寻究法
第二节 本体之性质
第三章 现象论(梵之显相)
第一节 本体和现象之关系
第二节 现象生起的次第与种类
第四章 归宿论(轮回论、解脱论)
第一节 轮回论
第二节 解脱论
第五章 结论——奥义书之思想矛盾
第四篇 经书(婆罗门教之实践方面)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律法
第一节 四姓之职制
第二节 再生族通常所遵循之四行期
第三节 种姓之分化论
第三章 祭祀仪礼
第一节 家庭之祭典
第二节 天启祭典
第五篇 奧奥义书末期之学派开展
第一章 诸学派兴起之原因和种类
第二章 诸学派之共通思想
西文和梵文术语译名表
序言
本书出版以来,已历十
个星霜。其间印度宗教哲学
之研究已有明显进展。因作
者一直希望,能对本书作根
本之修订。本来此书第十版
重出,正是修订之最好时机
。可惜作者要务缠身,到底
不好匆忙涂改,是以作罢而
犹抱憾。近来有多读者来函
,促本书再版,语望颇切,
意多殷恳。遂令作者,寝其
余虑,仍依本书旧观,复作
刊行。虽原样未改,然再印
之前,亦有校读,稍涉语句
修改,内容亦有必要补充。
对所引用文献,复有若干订
正。又将所有刊误,集为一
页,附于书后。并对之前所
引书之番号、页码,再作复
核,尽其可能,纠正先前误
植。虽然,不敢说所有问题
,均已完全排除。是以仍祈
望读者诸君,惠以指摘,俾
以后再作更正。此亦为吾等
撰述者之切望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吠陀哲学宗教史(精)/宗教文化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
译者 译者:宋立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221917
开本 32开
页数 43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3-12-01
首版时间 2023-12-01
印刷时间 202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584
CIP核字 2023164102
中图分类号 B929.351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8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