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研究(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为主旨,设定了“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的深层内涵,中国音乐表演的流派、风格与系统,中国音乐表演的历史与审美,中外音乐表演理论比较,音乐表演与创作的关系,其他相关问题”等六个议题,旨在对不同类型表演理论作个性化诊释的同时,多学科视角就不同传统音乐表演领域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展开深人研讨,总结历史、联系当下、认真梳理,最终在历时与共时、个案与整体相结合的语境中,取得对传统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的明确认识,整体把握中国音乐表演理论体系架构。 目录 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的深层内涵 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的整体架构 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为2018年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而作 筐格在曲色泽在唱 一往情深与超旷空灵——对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感悟 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需要“话语转换” 中国音乐表演的流派、风格与系统 从民族声乐表演到民族歌剧表演话语体系建构散议 “润腔”释义 声学视域下的京剧颤音研究 “派别”话语下的古琴音乐认同 中国音乐表演的历史与审美 《仁智要录·调子品》与古琴“调意”之渊源与流变 古代文献中的歌唱话语 中国音乐表演的审美——韵 祭孔雅乐三题——兼论中国古代雅乐的表演话语体系 曲牌[耍孩儿]的宫调、格律与联套方式在诸宫调中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曲牌发展脉络的窥探 安伽墓舞伎舞姿形态的再认定 新乡霸王鞭舞音乐考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比较 试论民乐演奏的技法特性与审美表达——以琵琶艺术为例 大江东去浪干叠——唢呐在北方昆曲唱腔中的妙用 音动冰弦吹落梅花——琴箫合奏文献释读与实证 古琴单谱本集体打谱的实证探讨——写在明《松弦馆琴谱》<西麓堂琴统》打谱集出版之后 精湛作品的隐秘结构研究——“微”视角下闵惠芬二胡润腔艺术力度形态解析 南阳鼓词发展历程的考察与研究 河南传统声腔音调初探 音乐表演与创作的关系 口头表演的过程表述——以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为例 南音表演的传统与当代 回顾与思考、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 转释与嬗变——融汇古琴音乐元素钢琴曲二度创作中的音色意向阐释 探索民族声乐演唱之“法”的中国范式 口传心授——中国音乐的重要教学方法 继往开来创新声——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评述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研究(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7361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23-01-01 |
首版时间 | 2023-01-01 |
印刷时间 | 202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12 |
CIP核字 | 2022249005 |
中图分类号 | J6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7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