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萨尔浒战争中明军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始终争论不休。显然,在这场战役中,明军的人数要多于后金部队。所以有人认为,即便努尔哈赤再善于军事指挥,后金部队的将士再骁勇,也不至于使得明军败得如此凄惨。
有一种观点认为25万明军之所以惨败是由于明朝军队轻敌所致。明朝军队为了剿灭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在集结军队上就可以看出是下了血本的,但是因为指挥将领的失误,使得大军处处被动,以致最终被消灭。倘若明朝统军将领深得兵法,足智多谋的话,就不会冒然进入萨尔浒,也不会对努尔哈赤的“各个击破”战术无动于衷。因此,有人说这次萨尔浒战役的失败,完全是明朝将领的领导责任,是轻敌葬送了明朝,成就了后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明朝军队长途跋涉,孤军深入,而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所以导致明军失败。据说当时明军集结了部队之后,由于出战心切,并未进行周密的战前规划,以为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速战速决,因此对于后勤补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努尔哈赤领导的军队与明军在萨尔浒附近周旋数日,导致明军粮草严重不足。而后勤补给此时供应不上,直接导致了明军军心涣散,致使战斗失败。
导致25万明军命丧萨尔浒的原因何在依旧众说纷纭。然而,这一切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无从探寻。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在一旁蠢蠢欲动的小国日本也盯上了中国这块肥肉。在腐朽的清政府被侵略者打得束手无策之际,日本又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甲午海战中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极不平等的条约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更为水深火热。战争失败了,但是令人们欣慰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一批誓死捍卫国家的爱国将领和军队。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下建立的产物,是清政府加强与西方的联系以及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北洋舰队拥有当时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是非常先进的装备:无论是从船舰本身的排水量、甲板厚度还是从舰船上所装载的火炮以及火炮的直径都是非常先进的,比日本的军舰要强得多。另外当时有数据统计,北洋舰队的人员数量也远远超于日军。在这种优势下,清政府才有信心与日军对抗。
那么,按照常理来讲,北洋舰队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日本军队根本不是对手,但是为何在战争过后,整个北洋舰队会全军覆没?其中原因仍至今众说纷纭。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日军战舰逼近的时候,北洋舰队的队形出了问题。当时,北洋舰队本想以分段纵列的队形迎战日军。但是由于士兵们平时就缺乏足够的训练,所以配合不够默契,原本的分段纵列却变成了一字排开的雁行阵。这种阵型正中日军的下怀,日军猛烈冲击北洋舰队的领头舰船,当领头的舰船被击沉之后,北洋舰队瞬间没有了方向,队形也随之变乱。由于队形混乱,所以导致战斗力严重分散,最终在日军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击之下,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是由于他们失去了主帅和有效的指挥。据说当时,北洋舰队指挥官丁汝昌正与副手和将军们站在位于阵型中间的舰船上观察敌隋,指挥战斗。没想到,日军舰船突发冷箭,一下子炸掉了丁汝昌等指挥官所在的甲板,造成了北洋舰队多位将军死伤,丁汝昌也身负重伤。由于主帅受伤,无法指挥作战,北洋舰队缺乏有效的组织,从而战斗力大减,最终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全军覆没。
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北洋舰队的失败是由于炮弹不够。据说当时日军装备虽然没有北洋舰队精良,但是他们的舰船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移动灵活。由于日军移动过快,致使北洋舰队无法准确地瞄准目标,浪费了很多炮弹。另外,由于船身的装载能力有限,再加上过于浪费,炮弹补给严重不足。面对日军密集的攻击,弹尽粮绝的北洋舰队已无力还击,最终全军覆没。不过,对于这种看法,很多学者提出了怀疑——当时北洋舰队具有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战舰,对于炮弹的供应应该是在构造舰船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方面,所以出现炮弹不足的可能性应该很小。
对于这支北洋舰队的失败,学术界还有很多的争论,至于真正的原因如何,如今仍是一个谜团,也许将来会出现更为准确客观的证据来证明北洋舰队失败的真正原因。
1894年,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腐败无能的清廷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战争中,清廷无力反抗,最终中国军队惨败。然而,近些年,学者们越来越多地研究史料发现,甲午战争期间,清廷驻外使节宋育仁提出了一个奇袭日本本土的计划,并且已经付诸实践,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被清廷否决,最终这个计划流产。而他的奇袭计划至今也成为了中国军事上的一个未解之谜。试想,如果此计划得以实施,那么,战争将可能是另外一个结局。
那么,宋育仁的计划是怎样提出来的,具体是怎样策划的,他做了哪些准备,最后为什么会夭折,他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这些话题仍令人好奇。但是除却宋育仁事后所写的《借筹记》中讲述了相关的一些事情外,其他历史资料中却无充足的记载,所以,关于宋育仁奇袭日本计划的整个事件仍疑点重重。
宋育仁,是一名维新思想家,在当时颇有名气,时人称他“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著作等身,名满天下”,在进士及第过后,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后随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当时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身在异乡的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各种政治思想,借此来丰富自己的维新思想。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时,宋育仁仍在遥远的伦敦,代替回国的龚照瑗任中国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参赞,忧国忧民的他看到中国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等等,于是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奇袭日本本土。
这样的想法在当时可真算得上是异想天开,有人认为,清政府在国内尚且不能够打赢日本,更何况在日本本土作战。奇袭日本,这对武器装备、人员配置以及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另外还需要各国配合协调,所以,奇袭的难度可想而知。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