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目录 引言 河流与人类文明 一、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人类与河流的互动 第一章 大河上下 一、源在天上:黄河上游 二、中流砥柱:黄河中游 三、奔流向海:黄河下游 第二章 黄河——中国的母亲 一、无可争辩的地位:本土古人类的发祥地 二、农业文明的曙光,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中国的来历 四、天下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三章 黄河儿女 一、商周时期:华夏的扩展 二、秦汉的开拓与移民 三、南迁的序幕 四、永嘉南渡 五、向西北和东北的迁移 六、怛罗斯的战俘和安史之乱后的南迁浪潮 七、靖康之乱后的南迁和金、元时的外迁 八、开发边疆 九、各族人民的大熔炉 十、黄河儿女的贡献 第四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探寻河源 一、导河积石 二、重源伏流 三、亲历河源 四、探寻河源 五、测定正源 第五章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一、大庆关沧桑和洛水、汾水入河之谜 二、变化莫测的下游河道 三、分流湖沼何处觅 第六章 俟河之清 人寿几何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黄河泥沙及其来源 二、下游悬河:惊人的泥沙堆积 三、中游来沙,暴雨助虐 四、干支流的下切和侧蚀 五、沟壑的发育和塬的缩小 六、从统万城兴废看沙地的扩展 七、平原飞沙何处来 八、森林的消失 九、八百年安流谁创造 第七章 大禹的事业——历代治黄 一、大禹治水 二、战国筑堤,河道固定 三、瓠子堵口 四、贾让的“治河三策” 五、王景治河 六、高超合龙 七、贾鲁河的来历 八、潘季驯“束水攻沙” 九、靳辅和陈潢的贡献 十、近代水利学家的代表——李仪祉 第八章 黄河万古流 一、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二、悬河会落地吗? 三、黄河能变清吗? 四、黄河流域能保持繁荣吗? 五、中华民族复兴,黄河文明永葆青春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导语 本书书名为黄河与中华文明,却不是泛泛论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而是通过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这一着眼点,来细致描绘中华民族如何认识黄河的源头、如何遏制黄河的灾害、如何利用黄河的资源、如何造就黄河的繁荣……本书聚焦黄河,放眼文明史,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趣味性的的历史地理专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剑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238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66 |
CIP核字 | 2023073623 |
中图分类号 | K928.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