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杨振宁传记,主要从四个阶段书写杨振宁的百岁人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在清华大学度过;后来到西南联大学习;继而赴美学习,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后回到清华大学反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如他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作者简介 王珊,《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主笔,主要从事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的报道,尤其擅长人物故事采访报道。 目录 序 我眼中的杨振宁先生 李昕 自序 看到一个最真实的杨振宁 前言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 第一章 从清华园出发 第一节 数学天赋 第二节 清华之外的世界 第二章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 第一节 再回合肥 第二节 南下 第三节 困苦的岁月 第四节 耀眼的物理系 第三章 从天才研究生到诺奖得主 第一节 抵达美国 第二节 专业方向的选择 第三节 如释重负 第四节 顶级学术圈 第五节 李政道的天赋 第六节 赏心悦目的风景 第七节 宇称不守恒 第四章 家国情怀 第一节 东方与西方 第二节 形势的变化 第三节 回国 第四节 蹩脚的“新闻记者” 第五节 他们那一代人 第六节 重视基础教育的建议 第七节 石溪里的中国科学家 第五章 重回清华园 第一节 全职回国 第二节 率真与谦逊 第六章 作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 第一节 从普林斯顿到纽约 第二节 不朽的“杨—米尔斯理论” 附录 翁帆笔下的杨振宁先生——写在《晨曦集》(增订版)出版之后 李昕 序言 看到一个最真实的杨振 宁 第一次见杨振宁先生是 在2013年。当时我刚人职 一家科学媒体不久,他要到 我们单位旁边的物理所访问 。也许因为我那时还很像学 生,我跟着一众人非常顺畅 地混人了他们的会客室。房 间不大,印象里十多个平方 米。里面多是物理所的老师 ,年纪大的在六七十岁以上 ,小的也得四十岁。我是最 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进入 里面的媒体人。 现在看来,我当时有些 初生牛犊的虎气。我在一众 人细声细语的交流中非常突 兀地自报家门,说想问杨先 生一个问题。现在多年过去 ,我对当时的场景和感受其 实有些模糊,唯一记住的是 杨先生的一双大眼睛,黑亮 有神,一点都没有老年人常 有的浑浊。他那时已经81岁 。他看着我说你讲,语气里 是对年轻人的鼓励和包容。 不过那时他的听力已经不太 好,我问了一遍,他没有听 清,说你再讲一遍。 现在看来,我当时提的 问题有许多的不合适,所以 也不在此赘述。这次相见, 让我对这位精神矍铄的科学 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他是 杰出的物理学家,1957年 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 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但 盛名之下,他又有哪些人生 侧面呢?物理学家之外的他 是什么样子的?也因此,我 偶尔会关注一些他的新闻, 看看与他相关的动态。 人生总是有一些因缘际 会的巧合。2022年,在我 工作接近10年之后,我现在 的单位《三联生活周刊》要 做关于杨振宁的封面报道。 我和物理学专业毕业的苗千 成为稿件的两位执笔人。后 来,这些稿子进一步拓展为 读者即将看到的这本书。 在着手之时,关于如何 进行采访和写作的具体问题 真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在 我的内心里,人物写作一直 是件困难的事情,它不像社 会事件,本身就有发生的逻 辑,你只需要在找到逻辑的 基础上进行材料的搭建和写 作即可。人物写作有点像在 山中捡柴火,每一根木棍或 每一片枯败的枝叶都能够拾 入柴筐内,但是如何运用这 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信 息,不同的写作者有不同的 选择和理解。 在我们这本书出来之前 ,已有一些作者写过关于杨 振宁的传记,他们有的本身 是物理学家,对杨振宁在物 理学方面成就的描述非常专 业;也有科学传记的写作者 ,落脚点在一个世界知名物 理学家的养成,也很专业、 很有深度。杨振宁本身也是 一个善于表达和写作的人, 他在《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文集里回忆自己的过去,文 字简洁且有趣,有着生活化 的气息。但如果从一个全面 的人物报道的角度来讲,这 些都只是构成杨振宁漫长人 生的一部分。 从《三联生活周刊》的 角度,选择杨振宁作为杂志 一个非常重要的报道人物, 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和写作看 到他身上更多的维度,包括 他的家庭、幼年和后续的人 生是如何在缔造他,他的自 我的养成,以及大的时代变 更之下,他是如何面对自己 所处的时代,并做出选择, 最终走向我们现在所认识的 杨振宁的。比如,他身上所 表现出的科学家的创造力极 为旺盛,职业生命非常长, 哪些因素指向了这些特点呢 ? 在不断的讨论中,我们 明确地意识到,杨振宁的人 生其实是与百年中国的命运 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他出生 于1922年,正处于中国近 代历史的特殊时期,也是中 国革命与政治动荡的时期。 在杨振宁幼年的记忆里,长 辈亲戚里抽鸦片烟的非常多 ,纳妾的也非常多。等他到 少年时期,又遇到了日军侵 华,跟着父亲一起南下昆明 进入西南联大:随后又带着 父辈和国家的期望出国;在 美国执教期间,又帮助中国 与世界沟通,建立培养人才 的通道;2003年他回国, 加入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他 的人生像是画了一个圈.又 回到了最初的位置。 在我们不断的采访中, 我们发现杨振宁并不是一个 距离人们遥远的天才。他了 解中国一路走来最基本的情 境;他是吃过苦的,跟着父 亲南下昆明,让他以一种狼 狈又鲜活的方式加深了对中 国的认知;他知道中国广大 的土地上生活着面对各种苦 难的人。父亲和老师辈的经 历也让他知道,一个并不富 足且不稳定的国家对一个有 天分的年轻人是很不友好的 。在他人生的许多节点,杨 振宁都做出了对于他个人发 展最为正确的决定。他展现 出了一个我们过去认识中不 一样的天才形象:既有创造 天分,又人情练达,与时代 相契合,是一个“最正常的 天才”。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 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我们的 发现。这是作为一个写作者 最质朴的野心:无论何种人 物,处于什么样的阶层,什 么职业,都希望对方能回到 最本质的“人之所以为人”。 在本书中,杨振宁接受的早 期家庭教育,也能够给一些 读者面临的教育困惑提供一 些解答思路:杨振宁的父亲 杨武之作为一个数学家,对 杨振宁在幼年表现出的数学 上的天分,没有任何的催促 或者专门用力气去激发他的 这个特点,而是非常平衡地 去教育孩子,包括让他去读 古文和对他进行性格的磨炼 、培养。这一点,是今天不 太放松的父母相对缺失的。 杨振宁这个人 导语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珊、苗千力作,资深出版人李昕先生作序。 人生有四季,风景各别致。本传记将杨振宁先生的百岁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在清华大学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赴美学习,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回到清华大学,反哺中国高等教育。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本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智慧;既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景仰和敬佩,也体现了对他客观的观察与分析。 精彩页 第一节 数学天赋 如今的清华园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时的10倍大。从清华大学南门沿着学堂路往北走,一路都是学校的家属区,这些建成于2000年初的房子延续了老清华园建筑最突出的特色——英式红砖墙和古朴的水泥立柱。十几栋楼从南向北排开,掩藏在夏天张扬着翠绿叶子的树木中。走到家属区的尽头,往西拐,就上了清华路,路两边栽着整齐的银杏树,树又高又大,在路上投下一片阴凉,间或有几束阳光跳跃进来。沿着这条道路走上几百米,才能到清华大学的二校门。这是一座白色的牌坊式建筑,青砖白柱,门额上刻着“清华园”三个大字——正是毕业的季节,有学生在门口穿着学位服合影,是青春生长的气息。 杨振宁熟悉的清华,是二校门以北的区域,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78年前,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海外留学归国后曾到清华任教。那时杨振宁只有7岁。1929一1937年,杨振宁在清华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一书中,杨振宁写道:“从1929年到(全面)抗(日)战(争)开始那一年,清华园的8年在我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小学就在清华园里头。杨振宁每天自家门口出发,沿着小路向南行,再向东南走,爬过一个小土山便到达当时的清华园围墙,然后沿着围墙北边的小路东行到学校。这样一趟要走差不多20分钟。那时,从近春楼、伟伦中心往南至现在的清华游泳池和供应科,从清华东门到静斋的区域都还没有兴建房屋,整块都是一大片荒地,只有一些树丛、土山、荷塘、小农田和几户农家,这些是清华园里的孩童最好的玩耍地方,“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回述这段经历时,杨振宁已经年过八十,却依然热衷于寻着过去的小山头走上一趟。 1929年,33岁的杨武之是受熊庆来邀请一起筹建清华数学系的。1914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是在中国本土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第一代中国大学生。1923年,杨武之通过安徽省公费留学考试,去了芝加哥大学。纵观杨武之的一生,他代表着少数处于新旧交替时代年轻人的命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打小以国学为基础,又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是在中国本土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第一代中国大学生。他们在中国19、20世纪之交严重的民族和社会危机中不断觉醒,后来出国留学,成为佼佼者。他们将民族振兴视为己任,日后多终身投于教育,培养科学救国人才。 1928年,罗家伦由蔡元培力荐接任清华校长。他要做的是将清华由成立时的留美预备学校改革成国家完整大学。除了有国民政府的支持,一直到1929年之前,庚子赔款的退回款都是为清华专用。在资金的支持下,清华大学改革的第一步即是大幅度提高教授待遇。人人有份,都有提高,教授待遇提高到260元至360元,有的人甚至翻了一倍。此外,罗家伦加大聘请、搜罗外校优秀教授的力度,并为教授们提供充裕的基金兴办图书馆和购置实验设备。 清华一时群英集聚。杨振宁一家住在清华西院11号,与杨振宁家紧邻的是邓以蛰的住宅。邓以蛰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从事中国书画及美学理论的研究,参与过国徽的设计。学术界称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著名的美学和美术史家,和朱光潜、宗白华并列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王国维住在16号院,书房却设在18号院,他下午和晚上都会去书房写作,他的门口常有学生三五成群地来寻他。数学系的教授郑之蕃、熊庆来也住在西院,他们一个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从法国马赛大学学成归国,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者。在这样一个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生活丰富多彩,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乌托邦”的环境里,杨振宁迎来了自己受教育的时期。他自信、专注,天真又好奇,这些对于日后他的性格和学术品味的养成来说,都是很好的基础。 P40-4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珊//苗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2734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04-01 |
首版时间 | 2024-04-01 |
印刷时间 | 202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24 |
CIP核字 | 2023127970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92 |
宽 | 139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