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卷佛画(精)/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内容
内容推荐
古代艺术家曾创造过难以计数的经卷佛画,或绘制于绢帛、纸张,或契刻于枣梨,付梓于世,即便大量实物早已湮佚于历史长河,爰及当世,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或佛教寺院中,仍保存着数量可观的插图本佛经珍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将经卷佛画作为佛教艺术的一个独立品类加以处理,讨论其定义、分类、功能、图文关系、佛画内容、图像格套、风格流变等问题,旨在将经卷佛画的特殊性,特别是与佛教壁画、卷轴画等品类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揭示出来。
作者简介
张建宇,1976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师从李凇教授;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师从方闻教授。2011起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任艺术学系美术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校级及海外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苏州早期宅第园林之宅同关系考》《敦煌净土变与汉画传统》《江阴出土北宋端拱元年(金光明经)变相研究》《敦煌西魏画风新诠——以莫高窟第285窟工匠及粉本问题为核心》《海外藏河北金铜佛像举要》等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契经与佛藏
第二节 绘制与刊刻
第三节 分类与组合
第四节 功能与意义
第一章 卷首扉画
引言 从胤禛书《金刚经》扉画说起
第一节 王玠本《金刚经》卷首画
第二节 《金刚经》扉画的发展
第三节 说法图之初步定型
第四节 正面主尊表现模式
第二章 经图互文
引言 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
第一节 上图下文式插图
第二节 右文左图式插图
第三章 灵山法雨
引言 唐宋间法华美术的嬗变
第一节 瑞光寺塔本《法华经》卷首画
第二节 钱宏信本《法华经》扉画
第三节 何子芝本《法华经》卷首画
第四章 契经连相
引言 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北宋七卷本《法华经》版画
第二节 南宋至元代的《法华经》连相
第三节 七卷刻本《法华经》版画的影响
第五章 山水梵音
引言 古今优劣之辨
第一节 端拱元年《金光明经》变相
第二节 北宋《御制秘藏诠》版画
第六章 汉藏合璧
引言 蒙元方略与藏风东渐
第一节 西夏在汉藏之间
第二节 《碛砂藏》汉风版画
第三节 《碛砂藏》藏风扉画
第七章 经塔考略
引言 一种特殊的写经形式
第一节 敦煌的塔形《心经》
第二节 宋以降塔形写经的发展
第三节 钟爱塔形《心经》的康熙帝
参考文献
序言
这部多达十四卷的佛教
美学和艺术的总汇,是聚数
十名专业研究者,积八年之
功,完成的一项宏大工程。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各位参
与者都很辛苦。现在,终于
苦尽甘来,欣喜之感油然而
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就要将现代理论与优秀传统
文化遗产结合。中国佛教艺
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给
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艺术
珍品,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
整理、总结,站在现代的立
场进行思考、研究。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中,最初一千多年,中华美
学思想的萌芽可从巫史传统
和工艺创造中体现。当时的
人留下了丰富的实物,给我
们提供了对那个时代文化状
况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后
,从商到周,出现和形成了
精美的青铜器皿和发达的礼
乐文化,在实物、操作和观
念这三个层面,推动了中华
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佛
教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传
人中华大地以后与中国原有
的礼乐文明碰撞交融,经历
了一次外来思想中国化的过
程,由此造就了文明的更新

中国的礼乐文化在周朝
兴盛,历经春秋战国,尽管
礼崩乐坏,但还是有人竭力
保存,到秦汉时仍有所传承
。礼乐文化服务于周王室,
通过等级制度,实现以上化
下、以夏化夷的政治设计。
秦汉以后,分封逐渐消失,
大一统的帝国逐步形成。这
一时期,社会的上层与下层
相距遥远,礼乐仍在上层社
会的一些礼仪性活动中施行
,这时就需要宗教在下层起
到填补审美需求空间的作用

在欧洲,希腊式的城邦
制度解体,原来的希腊一罗
马宗教体系只在上层社会被
维持;而基督教则从社会的
下层开始发展,吸引广大民
众的支持,最终迫使罗马皇
帝改宗,同时也在巨大的罗
马帝国范围内流传,成为世
界性的宗教。在中国,佛教
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这样的
作用。从汉代到唐代,普通
民众的审美需求成为佛教兴
盛的土壤。正是由于这一原
因,通过满足社会中下层的
审美需求,佛教的审美理想
和艺术创造在文明的深处扎
下了根。
中国佛教美学有着一些
突出的特点。第一是理想性
。这种理想性与非现实性、
虚无和出世的观念结合在一
起。这在华严宗和净土宗等
宗派的思想中有明显的表现
。它们所追求的净土,并非
存在于现实的此岸世界,而
是在理想的彼岸世界。它们
的美,也从属于那个世界。
现实的美只是彼岸世界美的
影子。
第二是通过悟来感受世
界。通过悟获得真美,或是
苦修而悟道,或是禅宗所主
张的顿悟,机缘触发,瞬间
就能得道,即达到真美的境
界。
第三是偶像崇拜。各种
源于犹太经典的宗教,无论
是犹太教、基督教,还是伊
斯兰教,都流传逃出埃及的
以色列人由于崇拜偶像而引
起摩西震怒的故事,从而形
成各种反偶像祟拜的传统,
有的弃绝一切形象,有的不
准造圣像。在这其中,即使
后来最热衷造像的天主教,
也是依据一套“愚人的《圣
经》”的说辞,即运用图像
给不能阅读的人演绎《圣经
》故事,提供图像存在的理
由。这样一来,天主教的图
像只是神圣故事的演绎,其
本身不具有神性;圣徒所崇
拜的不是偶像,而是通过图
像感受神的道理。与此不同
,尽管佛教早期也有过一段
无佛像时期,但后来很快就
有了对佛像的普遍接受。佛
教的造像被认为其本身就有
神性,是神的化身。
第四是宏阔的时空观。
源于犹太经典的各种宗教都
具有关于世界起源的传说和
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佛教
则不同,不认为有起源和末
日,而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
无限的,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
无所谓中心、边缘;体现在
美学和艺术上,佛教就具有
一种超越时空、追求无限的
美学观念。
第五是和谐圆融的审美
境界。美的理想是一种圆,
但这不是毕达哥拉斯的数学
上的圆,而是圆融的生存境
界。佛教讲世界和谐,这又
是通过圆的意象得到体现。
本套书共分四部十四卷
,涉及书法、绘画、造像、
建筑等。
佛教书法部共有四卷,
即《敦煌写经》《佛教碑刻
》《禅徳墨迹》和《禅意绘
画》
在印刷术流行之前,佛
经的流传主要靠人工抄写。
在这方面,敦煌藏经洞给我
们留下了大批人工抄写的佛
经。在当时,传抄佛经是保
存和流传的需要,同时佛教
徒们也将抄写佛经当成一种
修行,通过艰辛的抄写工作
以积累功德。这不仅给我们
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同时也
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对当时
的书写进行研究的材料。绝
大多数佛教徒在抄写佛经时
,都保有一种虔敬的心态,
他们书写认真,宇迹清楚、
容易识读。在字体上,楷、
行、草三体均有,但以楷书
为主。佛教碑刻包括佛经碑
刻、造像题记及寺塔碑碣。
这些碑刻用途不同,风格上
也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以隶
书和楷书为主,风格上庄严
静穆,偶有装饰意味。
禅德墨迹包括具有文人
趣味的禅僧的书法作品,以
及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人的
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自
由活泼,字体多为行书和草
书,通过笔墨直抒胸臆表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卷佛画(精)/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建宇
译者
编者 丁方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209755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3
出版时间 2023-11-01
首版时间 2023-11-01
印刷时间 202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2104
CIP核字 2021093532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92
218
4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