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
内容
内容推荐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由《国家人文历史》精心编写,围绕着唐宋之际八位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而展开。全书既从大处着眼,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又深入具体地叙写文人的读书、为官、交友、游历、遭贬黜等人生经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唐宋八大家的形象。而且,文中对诗文进行分析与解读时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更切近当时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心境,因此更具有说服力。

全书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语言平易晓畅,可读性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第二章 柳宗元:众从之风,我从之火

第三章 欧阳修: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第四章 苏洵:老泉先生的史学与文学

第五章 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第六章 王安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第七章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第八章 苏辙: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

参考文献

推荐书目

序言

好书的标志是什么?在更具体的内容上,这完全可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就基本面而言,好书首先是内容好。所谓内容好,是指言之有物,能够力透纸背,把应 有的问题讲明白。其次,需要文风好,文字清新,绝不追求晦涩难懂、故弄玄虚。如果还有形式美,插图、装帧令人赏心悦目, 那就不能不交口称赞了。《唐宋八大家文学课》,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唐宋八大家”,是文学概念,但在我的心目中,唐宋八大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唐宋文学史向来是作为一个文学阶段来论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八位文学大家的存在,因为他们存在内在的文学联系,所以唐宋文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但是,仅仅从如今的文学概念看待八大家,就把八大家看小了,把他们的历史地位看低了。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从古文运动视角评论的,其实更重要的是,韩愈开启了中国的新思想时代。陈寅恪评价宋代文化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中,不仅包括文学,更包括思想。而这一切的开端,都自韩愈始。从魏晋隋唐的佛教一统江湖,到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带头扛起中国文化的大旗的就是韩愈。所以,八大家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和文化的。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依然从读者熟悉的文学入手,但文字叙述、思维触角都不限于文学,思想与文化,是本书很重要的一个视角,从而打开了读者的思想视野,让一个时代的更大风景,映入眼帘。看看从前以八大家为名的书籍,多展现八大家文选,介绍研读,常有不足,如今再看《唐宋八大家文学课》,就能感触到文学是文化的核心力量,绝不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样的语文概念可以容纳的。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文字清新就不必叙述了。令人惊喜的是装帧和插图。感谢画家们,他们把一代风流绘于纸上,八大家的时代,立刻有了可视的风景。如同我们可以触摸到八大家的创作与思考。十分感谢推出这部好书,这是我最想说的话。

读者的阅读,并不会读完即止,好书引发的拓展思维,会很 自然地发生。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个延伸阅读的需要,为了便于读者更进一步地理解唐宋八大家,我为本书提供了一份推荐阅读书单。我相信,给读者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扩展开来,这应该是所有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唐史教授

孟宪实

2022年10月21日

前?言

文以载道,是千古不易之理。对于现代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写作说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而学习写作的范本,历朝历代公认首推“唐宋八大家”。

所谓唐宋八大家,乃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八位杰出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排名以生年为序)。经过了宋元两朝对各家 的经典化塑造,至明初,朱右编《六先生文集》,采六姓,但实际上辑录八家之文。到明万历年间,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正式标举八家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遂使“唐宋八大家”之名固定流传下来。八家自有风度,又合力令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后世“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即便在今天,要体会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八家作品也多为必读经典,有启迪现代创作之功。

唐宋八大家之名在后世虽然如雷贯耳,也屡屡入选各类文选或教科书,但他们的文章到底好在何处,为何能从历代文人骚客中脱颖而出,对许多读者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见经传,即便偶有提到,往往也是只言片语,难成系统。为此,我们萌生出《唐宋八大家文学课》的最初创意,以八大家为师,以其作品为课本,精读揣摩,寻找蕴藏在这八位大家崇论闳议、景语情语中的精妙奥义,进而领略其作为“文学导师”的卓越风采,并以此回答读者最初的疑问: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好在何处?

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之后,广大读者不禁会追问,为何此八大家之地位在文学史上如此举足轻重?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事件便来到了我们面前:古文运动。此次肇始于韩愈,大成于三苏、王安石的文学运动,不仅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它实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底蕴。西哲有云,遣词造句的文字表达方式,会深刻地影响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此言不虚。自古文运动之后,中国人在写文表达上对“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的风格更为推崇,以语言精练为美,以虚言浮夸为丑。此种文化思维定式的延续,不可不归功于唐宋八大家,而将其肇始、历程、意义揭示给读者,也是本书的重要宗旨之一。

常言道,言为心声。那么到底是何等环境产生何等心境,才会让这八位大家写出名垂千古的雄文?事实上,八位大家大多命途多舛: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柳宗元遭

逢二王八司马之变;王安石乃中国历史上罕见大变革之推手,但终遭败绩;苏轼更是一生凡九迁……苦难的暴风雨不值得歌颂,然而历经暴风雨所诞生的精神却值得人们再三玩味。追溯八大家的人生轨迹,探寻他们磨炼心境的历程,便是贯穿本书的重要线索。可以说,只有将其人生和文章结合起来认识,后世的我们才能更真实、更立体地感知八位大文学家的文字,体会甚至学到他们留在文字之外更重要的东西,也即中华文学中最重要的——意境。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堂文学课,以八大家之生平为经,以其著述为纬,走进这星光灿烂的文学宇宙。

导语

书中呈现呈现了众多唐宋八大家诗文原篇,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的语感。不仅如此,行文之中,刀劈斧凿,把握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并且引经据典,分析思想内容,更容易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样式和要求,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修养。

本书共八章,分别讲述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的人生历程,少年时面临困境,中年时屡遭贬谪,老年时经历穷愁潦倒,但行文过程中并非事无巨细地进行梳理,而是十分灵活,充分展现。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们没有自鸣得意也无一人放任自流。他们自持与坚守的精神品格足以垂范后世,而读者诸君也必能从中感知文人风骨,汲取生命的能量。他们的自我纾解,在变动时代里获得了内心的安适,这无疑能够帮助你得到处世的智慧,更加从容的面对人生。

精彩页

登第狂的灰白往事

由韩愈振兴家族、复兴国家的朴素愿望出发,他极度渴望能通过读书登第为官,但从贞元初年他参加科考的经历可以看出,实现理想是充满困难的。

史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韩愈自宣城到长安投奔其族兄韩弇,韩弇向自己的上司河中节度使浑瑊推荐他,一无所获。次年,因吐蕃入寇,战事十分不利,德宗派浑瑊在平凉川和吐蕃会盟。但不料这场会盟竟是吐蕃人的阴谋,当浑瑊身着礼服、仅带着60骑前来之时,埋伏在会场附近的数万吐蕃军一拥而上。最终除了浑瑊“仅得免”外,其余人等或死或降,韩弇也因为这场劫盟事件英勇殉国。这一年韩愈在长安第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落第,加之韩弇意外死去没有了依靠,一时间窘迫非常。机缘巧合之下,韩弇的前上司北平郡王马燧对韩愈心生怜悯,故而韩愈“获幸于北平王”(韩愈《猫相乳说》),得以勉强维持在长安的生活。但一直到贞元五年(789),韩愈连续两次科考还是无法中第,只能回到宣城,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举,才因兵部侍郎陆贽的青眼,最终擢进士第。因唐代科举,取得进士功名后并不能立即授官,需要再经吏部选考才能真正接到任命。故而接下来的三年间,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却都以失败告终。贞元十二年(796),落魄已极的韩愈最终只能接受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十年的蹉跎岁月,在韩愈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他自幼得寡嫂郑氏抚养,“微嫂之力,化为夷蛮”,其进取功名实则也为了在郑氏膝前尽孝。但贞元九年(793),韩愈第一次在吏部试中失败之后,郑氏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韩愈仓皇之间回到河阳奔丧,之后作《祭郑夫人文》寄托哀思。从此祭文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他内心的愤怒与不甘,他自陈为了获得功名奔走权门,是“苟容躁进,不顾其躬”,做了很多自己所不齿的事情,这一切都是为了“禄仕而还,以为家荣”。但不料再次返乡却“乃睹灵车”,他恨自己“有志弗及,长负殷勤”,这种遗憾与痛苦,成了韩愈性格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这种“苟容躁进,不顾其躬”的证据,自然也以文章的形式保留下来。如其拜谒文《上京兆尹李实书》,就说了很多违心话:

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馀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好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布宣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李实是道王李元庆四世孙,依靠宗室身份才得以为官,人格颇为卑劣,《新唐书》本传云其在山南东道为官时“刻薄军费,士怨怒,欲杀之”,只能“夜缒亡归京师”,之后累进司农卿,擢拜京兆尹,更是“怙宠而愎,不循法度”。贞元十九年(803)关中旱灾,他依然欺上

瞒下,聚敛财富,向唐德宗说“岁虽旱,不害有秋”,这足以与玄宗天宝后期关中雨灾时杨国忠说的“雨虽多,不害稼”相提并论了。而韩愈此文却吹捧他“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可以让“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可以说是极为肉麻。但之后韩愈功成名就,在

修《顺宗实录》时,对李实的评价就客观了起来:

(李)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

这种自相矛盾让宋以后的士大夫很难理解,如罗大经《鹤林玉露》谈到《顺宗实录》,诧异道:“与前书一何反也。岂书乃过情之誉,而史乃纪实之辞耶?然退之古君子,单辞片语,必欲传信,宁可妄发!而誉之过情,乃至于此,是不可晓也。”魏了翁在《经外杂抄》中也

说:“韩公每是有求于人,其词辄卑谄,不可据。”相应地,韩愈为求官三上丞相书,也让宋代文人无法接受,司马光云:“观其文,知其志,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此。”南宋张子韶也说:“退之平生木强人,而为饥寒所迫,累数千言求官于宰相,亦可怪也。至第二书,乃自比为盗贼管库,且云‘大其声而疾呼矣’,略不知耻。”

但实际上,结合《祭郑夫人文》中韩愈的话,就不难理解这种矛盾了。童年时期的创伤使得韩愈确实展现出某种“登第狂”的倾向,对李实的阿谀也好,对宦官俱文珍的吹捧也罢,他心里实际是知道对错的,但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复兴家族的愿望压倒了一切,使得他不得不在窘迫的岁月里有所“从权”了。这种压倒一切的愿望,使得韩愈之后在教育儿子的时候,依然是以功名利禄言之。

如其《示儿》一诗,言“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言辞当中对自己显贵后的生活扬扬自得;《符读书城南》一诗则更为过分,在诗中他说“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但由于“学与不学”的关系,“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艳羡富贵之意更是溢于言表,这大异于传统儒家安贫乐道、不汲汲于富贵的道德旨趣。以韩愈为偶像的苏轼,在读到这些诗作后,也不得不说:“退之《示儿》,所言皆利禄事。至老杜则不然,皆事圣贤事也。”前文提到的韦绚《刘公嘉话录》中,讽刺韩愈之子韩昶颇为暗劣,将史传中的“金根车”臆断为“金银车”并改之,可见韩愈之教子是较为失败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国家人文历史》
译者
编者 国家人文历史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66437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23-03-01
首版时间 2023-03-01
印刷时间 202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36
CIP核字 2023025316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