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新版)/全人心理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所谓人格三要素是指人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们是决定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心理素质。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阐释了“人格三要素”这一学说。

本书适合对健康人格理论,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成功学等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人格三要素是指人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们是决定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人格三要素越强,他的人格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他潜能发挥的程度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可能越大。如果一个人的三种人格力构成等边三角形,他的人格可以称为“金三角”人格。这种人格自身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人格三要素”学说第一次完美地勾画出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三种人格力等边平衡发展的“金三角”人格结构。“金三角”可以破解个人潜能发挥之谜,更可以用来实际改变个人命运,助人到达成功和东方自我实现的更高层次。

本书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有大量分析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三种人格力等边平衡发展的“金三角”人格结构的实际案例,适合对健康人格理论,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成功学等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此次出版为最新修订本。

目录

第一部分 成功、自我实现与人格三要素

第一章 成功学在中国的流行

 一、成功学的流行/1

 二、“成功热”与中国人人格发展趋势/2

 三、“亚洲成功学第一人”/4

 四、我关于陈安之成功学的感受/6

 五、如何看待陈安之对成功学的推广/8

 六、陈安之与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11

第二章 对几种流行成功心理学理论的质疑

 一、我国的四次心理学热/14

 二、情商理论质疑/16

 三、财商理论质疑/22

 四、逆商理论质疑/37

 五、成功心理学的整合/40

 六、从人格三要素看心理学培训/42

第三章 成功与自我实现

 一、究竟什么是成功/43

 二、“三赢”与成功/44

 三、真正的成功是整体人生的成功/45

 四、整体人生成功与自我实现/47

第二部分 什么是人格三要素理论

第四章 人格三要素决定命运

 一、神秘的数字“三”/50

 二、人格三要素决定命运/52

 三、自我实现与人格力量/54

 四、什么是人格三要素/57

 五、关于“情感力”问题/66

第五章 人格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主导人格力与辅助人格力/68

 二、人格力表达的层次性/70

 三、人格力的结构性与情景性/72

 四、平衡型人格与非平衡型人格/72

 五、非平衡型人格的形成/77

 六、三种人格力的相互关系/79

 七、三种人格力的相互影响/81

第六章 人格三要素与行为理想

 一、三种人格力和三种具有全人类性的行为理想/84

 二、三种具有全人类性的行为理想之间的关系/95

 三、宇宙进化的深度与人类精神性的顶峰/99

第七章 人格三要素理论的源流

 一、人格三要素与历史上的三分法/101

 二、康德对三分法的贡献/103

 三、卡耐基谈人的三种“心理趋向”/106

 四、H.B.丹尼什的“精神心理学”/107

 五、关于多元能力观/109

第八章 人格三要素理论的涵盖面

 一、神经语言程式学(NLP)与人格三要素理论/111

 二、灵商理论与人格三要素理论/117

 三、厚黑学与人格三要素理论/121

 四、拿破仑?希尔与人格三要素理论/127

 五、安东尼?罗宾与人格三要素理论/128

 六、斯腾伯格“成功智力”与人格三要素理论/130

 七、气质理论与人格三要素/134

 八、巴赫和贝多芬/134

 九、一元论与多元论问题/136

第三部分 人格三要素理论的运用(个人)

第九章 人格三要素理论的解释力

 一、人格力三角形与不同的人格类型/139

 二、成功与“必要的张力”/147

 三、“选择”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148

 四、如何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够生存”/150

 五、人格力发挥的一些原则/152

 六、如何用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156

第十章 防御机制与应战机制

 一、“应付”与“应战”/158

 二、防御机制与应战机制/159

 三、应战机制的分类/162

第十一章 人格三要素的高扬——挫折超越力

 一、什么是挫折超越力/169

 二、如何激发挫折超越力/175

第四部分 人格三要素论的应用(社会、文化)

第十二章 从“人格三要素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

 一、“理想人格设计”与“实际普遍人格”/182

 二、“终极描述”与“过程描述”/188

 三、从“人格三要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设计/189

 四、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片面道德力型人格”/193

 五、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的恶性循环/198

第十三章 从人格三要素理论看西方近现代文化与人格

 一、欧洲中世纪的人格/201

 二、西方近现代的两种“片面智慧力型人格”/202

 三、尼采的片面意志力型人格/207

 四、在尼采之后/214

 五、西方人格发展的趋势之一: 对于道德力的需要和兴趣/216

第十四章 东方自我实现人格

 一、东方自我实现——21世纪世界的人格发展方向/218

 二、谁是东方自我实现的人/225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成功学的流行

记得2001年9月的时候,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打来电话,说她刚刚看了一本成功学的书籍,觉得很有兴趣。她还问我,听说有一位从台湾来的叫“陈安之”的人,讲成功学讲得不错,有没有可能请他来这里开成功学的学习班。她说,她认识这里不少的企业家。这位同学主动提到这件事情,使我稍微有一些感到惊讶。论地位,她是四川某城市的政府官员,而她所学习的专业是经济学。当然,她是一位非常求上进的人,具有很强的事业心。

近些年来,文化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成功学的流行。

关于成功学的书,一直处于热销状态。几乎在每一个书店,每一个书摊,都能够看到成功学的书籍。关于成功的培训,一直长盛不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据2001年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北京,专门从事与成功培训有关的公司就有220家。

如果说,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人人格的发展,那么,人世又给这种发展加入了新的催化剂。我认为,在国人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素质,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更注重全面成长的情况下,以上这些热潮不可能一下子消退。

为什么成功学的书籍、成功学的培训会在中国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简单说来,是因为中国人的成功欲望正在增强。

那么,中国人的成功欲望在增强,又意味着什么呢?成功欲望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人格发展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状况来理解。

二、“成功热”与中国人人格发展趋势

要说清楚“成功热”产生的原因,有必要采用一种适当的人格理论。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个我提出的人格分类理论——五种基本人格理论。它是一个可以用于观察人格发展,特别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普遍人格的发展的理论。它具有参照系的作用,有了它,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讨论许多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种基本需要。每个人满足这些需要的情况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人那里,这五种需要所占优势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人那里,不同时期这五种需要所占优势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这五种需要都是存在的,但在不同时期,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或者说“优势需要”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人的一生中,优势需要一般是按照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顺序发展的。也就是说,先是排列在前面的生存、安全、归属等需要占优势,然后是更高级的自尊、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不同的人各种需要占优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满足之后,有的人很快进入到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状态,有的人却仍然停留在尊重需要占优势的状态。

一般来说,一个人一生中,每一种需要都有占优势的时候。但是,有的人这种需要占优势的时间多,有的人那种需要占优势的时间多。在同一个时期,一些人这种需要占优势,一些人是那种需要占优势。

根据一个人满足需要的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划分出五种基本的人格,即“生存型人格”、“安全型人格”、“归属型人格”、“尊重型人格”和“自我实现型人格”。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是尊重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时间多,就是“尊重型人格”,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是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占优势的时间多,就是自我实现型人格。一般来说,在当代社会中,除了极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很少有生存型人格和安全型人格。

用这种理论来观察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中国人人格发展的大趋势是普遍人格从归属型转向尊重型。二是中国人人格发展的新热点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开始更多地涌现。所谓“普遍人格”,是指一个社会大部分人的人格。所谓“人格发展的新热点”是指还不具有普遍人格的规模,但却代表着普遍人格发展方向的一种人格发展趋势。

尊重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包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争强好胜的竞争精神”……(详见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工人出版社,1988年)

在中国,“成功热”之所以能够兴起,从根本上看是中国人人格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看,当前中国人的人格在发生以下的动荡:

从生理需要来看,你也许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住得更好了,但是你也很可能却睡得更少了,甚至没有以前那么安稳了。

从安全需要看,你会有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你面临着下岗、降职,甚至被“炒鱿鱼”的威胁。

从归属需要看,在恋爱、婚姻、交友、参加团体活动等方面,机会、流动性都增加了。

从尊重需要看,你的地位、名誉、名声、自我价值感等都容易发生一些变化。自己被尊重的感觉,你所尊敬的人,也容易发生变化。

从自我实现需要看,你将面临一种选择,你愿意更多的要物质呢,还是更多的要精神?物质需要、基本需要要满足到何种程度你才追求自我实现?才去做你最愿意做的事情?

三、“亚洲成功学第一人”

由于人人都要求成功,“成功”问题形成了一个大热点,于是也就造就了一些推广成功学的成功者。在众多的成功学讲师中,陈安之是非常突出的一位,号称“亚洲成功学第一人”。

据说,2001年5月,在长春,陈安之的一次讲座居然有2000人蜂拥而至,当地甚至出动了武警来维持秩序。自陈安之在大陆开始讲学以来,他的收入每年都在递增。

据陈安之介绍,自从他在中国大陆开始办成功学培训以来,从来没有宣传过,从来没有做过广告,主要是靠口碑,参加他的培训班的生源连绵不断,他的日程总是安排得很满……

关于陈安之的课程,争议很大,赞成者极为推崇,反对者极为反对。

在陈安之的《21世纪超级成功学》一书中,刊登了一些“学友见证”。下面所引的是其中三条,它们也可以看做是对陈安之课程的最高评价:

1.文化是无形而无所不在,孕育、引导、滋养着人性最高的思维形式。陈安之老师系列成功学课程,如同精神文化食粮滋养心灵、身心互动,迈向成功巅峰。

2.找到一个成功的方法,可以在一刹那间改变我一生的命运,运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20年弯路——陈安之的理念给了我走向人生辉煌的捷径!

3.有梦想的人,就有目标;有目标,就会有行动;有了行动就有成功。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必然,成功要付出代价,不成功更要付出代价。因此听陈安之老师的课程,从思维模式到潜力发挥都有所改变,一堂课、一位讲师在几日内就能让你改变以往一切不好的习惯,这位讲师的确是超人。这位让你能改变一生的恩师就是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老师。

尽管“一位讲师在几日内就能让你改变以往一切不好的习惯”、“超人”等评价未免有一些过分,但我相信说这些话的人都是有感而发的。我听过陈安之的课程。他的课程,的确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受。他的课程完全能够使一部分人发生积极的变化。  关于陈安之,我也了解到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这些批评意见主要是:

1.一位新加坡的管理顾问早就听过陈安之的课程。他说,新加坡许多人对陈安之评价不高。他认为:“陈安之的课程是鼓动人们跳进大海,却又不教人们如何游泳。”

2.香港某著名培训师的评价是,陈安之不过是会“造势”而已。他的讲课效果只是表面效果,没有教人具体的方法。

3.台湾某著名心理治疗家说:这些成功学的讲师们让听众花钱,来抬高讲师自己。把大家往一个方向引,而不是引导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个性。陈安之的成功学在台湾10多年前也曾经流行,当时不少企业的欲望恶性膨胀。现在不少人一提到陈安之就头疼。

4.有一些学员认为陈安之的课程具有一定欺骗性,只是当场感觉好。他们往往这样描述他们听课的经历:听的时候头脑兴奋,走出大门时觉得自己会成为亿万富翁。过了两天后头脑不再发热,过了两个月又重新陷入低潮,自信反而有下降,甚至不如以前了。

5.由于当前陈安之在成功学演讲、培训方面影响很大,有的人误认成功学就是陈安之所讲的这些。他们认为,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在客观上有鼓励人们投机取巧、追求急功近利的作用。或者说,只有急功近利的人才对成功学感兴趣。有的人甚至一提到成功学,就与“传销”联系起来。

P2-5

序言

“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45岁的华先生说。

“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35岁的罗女士如是说。

看上去,他们两个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华先生是上海一名小有名气的书商,现在每年出书二三百种,年收入数百万元。罗女士现在欠债近百万元,几个债主一直在找她,而她躲在一个情人家里不敢出门。

但是,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

10年前,华先生是上海一所名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是学院里公认的学术天才,但他毅然下海,贷款2000万元做“大生意”。生意赔了,他欠下了近500万元的债务。这一闷棍敲醒了他,他不再做“大生意”的梦,转来做出书这种适合他的小生意。经过6年的奋斗,4年前,他终于还清了500万元的债务和利息。

5年前,罗女士还是广州一个小企业主,拥有豪宅、名车和一家小型的加工厂,但因为轻信于人,在一笔生意上亏了200多万元。将豪宅、名车和加工厂全部变现后,她仍然有近100万元的债务。无奈之下,她开始过起东躲西藏的生活,一直到今天。

亏500万元的站了起来,亏200万元的却垮下去。亏500万元的认为“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亏200万元的却说“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对此,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挫折商,挫折商高的华先生超越了挫折,而挫折商低的刘女士被挫折吞噬了。”

挫折商的英文简称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之前,人们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两个概念,它们成了衡量人的素质的重要工具。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简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AQ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

“迄今为止,AQ主要是职场培训中的概念。”许金声说,“不过,AQ不只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

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SBC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AQ员工比低AQ员工的销售额高出141%。其他研究也发现,高AQ员工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AQ员工。并且,高AQ的病人在手术后恢复得也远比低AQ的病人快。

高AQ者和低AQ者的差别首先在于,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低AQ者一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而高AQ者却会因为遇到挑战而兴奋。其次,这两种人的心理机制也截然相反。低AQ者是应付机制,他会用种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逃过挫折。而高AQ者是应战机制,挫折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按照斯托茨的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AQ:控制(control)、归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由此,斯托茨又将AQ的得分称为CORE。

衡量AQ的指标一:控制

所谓控制,即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我们的控制能力来自我们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在控制局势”。高AQ者的控制感高,低AQ者的控制感低。

即便面临重大的挫折,高控制感的人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别人都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高控制感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而决不言放弃。但控制感低的人在掌握着很多资源的时候,就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了。

北京大学一名教授,当学生们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会高抬起头,不做任何回应,而“高傲”地擦肩而过。知道了他这个习惯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再主动和这位老师打招呼。

然而,一个女学生就不这么做。一开始,她打招呼后,教授一样会抬抬头,“高傲”地擦肩而过。但这位女学生并不放弃,个子矮小的她会转过身来,小跑几步,堵在这位教授的前面高喊一声“×老师,你好!”

这样打了几次招呼后,以后只要一看到这位女学生,这名教授就会主动打招呼“××,你好!”

这是一种控制感的较量。一般的学生认为,是教授在控制局面。所以,当教授不理自己时,这种小小的挫折感击倒了绝大多数学生。但这名女学生不同,她相信自己和教授一样可以控制局面,她认为,教授“古怪”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可以理解的特殊原因。暂时,她不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但她深信,没有人真的天生就是这么古怪不讲情理的,只要自己坚持,她就可以控制这个局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老师不理自己,这是一种很小的挫折。但亏了500万元人民币,对于没有任何家底的人来说,算是重大的挫折吧。然而,前文提到的那位下海的华先生,他并没有将这样的事情看作是“挫折”,究其原因,在于他内心深处的控制感,当时35岁的他深信自己还能将生命的旋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亏了500万元并没有让他陷入恐慌。

斯托茨认为,这种控制感主要来自潜意识,与自己的个人经验关系不是特别大。譬如,华先生亏500万元之前,并没有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经验,他仅从内心深处的信念而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局势。而罗女士,虽然比华先生多很多经商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没有帮助她产生足够的控制感。

衡量AQ的指标二:归因

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AQ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而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为挫折负责,但同时认为局势已不可扭转,而很容易产生被伤害感和无助感。

相反,高AQ的人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即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高AQ的人会有这样的积极负责感:我认为我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挫折事件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最能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最能改变的也是我们自己。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而外部归因的人,在挫折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27岁的阿梅感觉到自己撑不下去了。3年前,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经理。但从那时到今天,还没有哪一个公司雇用她做销售经理超过一年。多数时候,她刚到试用期就被公司解聘。现在,她几乎彻底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阿梅之所以陷入现在这种局面,和她的归因方式密切相关。第一次被公司解雇就给她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击。虽然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作为一名销售经理还有所欠缺,但她不敢去做这种自我归因,她的解决方式是逃跑。既然被这个公司解雇了,她就去另一个公司应聘销售经理。被另一个公司解聘后,她再去第三个公司应聘销售经理。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销售经理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对这些屡屡发生的挫折事件做一次自我归因。

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自我归因的人会借此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挫折就成了人生的一种财富。

譬如,华先生在亏了500万元后明白,自己并不适合做“大生意”。作为一名下海的副教授,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仍在文化方面。于是,他放弃“大生意梦”而改做出书这种“小生意”。经过这样的自我归因后,巨大的挫折成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最终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功。

但是,进行外部归因的人就没有这种机会。对他们来说,每一次挫折就只是挫折,挫折事件发生越多,他们内心中积攒的挫折感就越多。像阿梅,如果她在第一次被解聘后就立即进行自我归因,要么完善自己,继续做“销售经理梦”,要么放弃这种梦而改做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了。

衡量AQ的指标三:延伸

延伸,即你会不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高AQ的人,很少泛化,他们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相反,低AQ的人,遭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事件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他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很多人会将工作中的挫折带回家。在公司里,他们受了同事或领导的气,回到家后,他们将郁积在心中的怒火发泄到伴侣或孩子身上,结果把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工作中的挫折感于是也“延伸”到了家中。最终,他们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子,而是空自感叹,怎么什么都一团糟。

有延伸习惯的人还会因为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前面提到的阿梅,她每次被解聘后,都会产生极大的失败感。她会觉得无颜面对父老,她也会在面对异性时缺乏自信。实际上,她是又漂亮又有魅力的女孩,喜欢她的异性很多。但仅仅因为工作的不顺利,她全面否定了自己,这是一种极端的“延伸”。

相反,像华先生,损失500万元几乎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任何重大影响。他仍然一如既往豪爽地笑,仍然一如既往地享受生活,仍然深信自己是个有魅力的男人,负责的好丈夫,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也就是说,他将损失500万元这件事情的消极影响严格控制在了工作领域,完全没有让它延伸到生活中去。

张海迪的一番话是低延伸的典型——“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

延伸的习惯在中学生中非常常见。很多中学生会因一两次考试失败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将一两次考试失败的挫折感无限延伸了。

斯托茨认为,这种泛化习惯是低AQ的根本源头。低AQ的人,他们不仅无法超越挫折,还会让挫折变得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终搞得一塌糊涂。而高AQ的人,他们不仅能超越挫折,还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任何影响。

衡量AQ的指标四:耐力

耐力,指“逆境会持续多久?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斯托茨认为,高度的耐力是高AQ人的最明显特征,他们会“把逆境以及逆境造成的原因看成是暂时的……这种态度将使你的精力更加旺盛,更善于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加强采取行动的可能”。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衡量AQ的最重要尺度,他测评AQ的公式是:CORE=C+O+R+2E。这无疑表明了他对忍耐能力的重视。

不过,斯托茨所说的耐力并不是盲目的忍受。有些人之所以将忍受当作自己的人生哲学,只是因为惧怕得罪别人。这种忍耐力并不是斯托茨所提倡的。斯托茨所指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一种基于洞察力上的忍耐。高AQ者之所以有较高的耐力,只是因为,即便面临着再大的困难,高AQ者也总能看到积极因素,他们深信自己能度过难关,能掌控局势,目前的忍耐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他们的耐力是基于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爱迪生为发明电池经历了17000次失败,他这种惊人的耐力与他对电池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

相反,低AQ的人即便在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看到消极的地方,并由此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很容易放弃。

后记

人格三要素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心理素质的理论,也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解。这一理论从最初灵感的萌动,到今天写成这本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我为什么会研究这一理论?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

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做两件事情:一是看有趣的小说,一是接触有趣的人物。看小说时,我常常沉思: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激动人心的力量。与现实中的人接触,我也常常琢磨:人们的行为为什么具有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大概是1974年的某一天,我在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和现实中的人物进行回味和思考时,人格三要素的灵感忽然在我的心中闪现。

从小时候起,我就一直觉得自己丰富的潜能受到了压抑,没有得到发挥。这种感觉促使我积极探索社会环境与人的素质问题。1976年,我写了《真诚,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初稿。在这篇长篇散文中,我以充满浓厚感情的语言分析了一些曾经激动自己的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心。文中也首次体现了我的人格三要素思想。

1981年,我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评论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论文《克利斯朵夫——真诚追求真善美的人》。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发表涉及人格三要素理论的文章。

1985年,我在《学习与探索》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人格三要素论》。在这篇论文中,我首次较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1986年,我在《学习与探索》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从人格三要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

1987年,我在《学习与探索》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从人格三要素论看西方近现代文化与人格》。到此时,我关于人格三要素理论的框架已经大致形成。

1988年,我发表了专著《走向人格新大陆》。该书对人格三要素理论又有进一步的论述。

我一直注意阅读心理素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1997年起,读了好几本关于情商的书,它们使我既兴奋,又不满意。我觉得,人格三要素理论与情商等理论相比,有不少更优越的地方。于是,我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理论,并构思写作该书。

人格理论有很多,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我研究人格三要素的动因和价值取向是想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好,有的人活得不好?

为什么人们的命运有那样大的不同?

为什么人们的个性有如此大的差异?

一个人如何才能活得好,或者说,一个人活得不好,其主观原因是什么?

一个人如何才能自我实现,或者说,一个人不能够自我实现,其主观原因是什么?

一个人如何才能自我超越,或者说,一个人不能够自我超越,其主观原因是什么?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越来越认识到,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于他内在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他的人格三要素。之所以说“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是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来说,人格三要素是最重要的性格因素,通过人格三要素的发挥,就可以改变命运。

人格三要素论是一种关于人的心理素质的理论,它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成功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化学等多门学科。  我在研究该理论的过程中,得到过许多前辈、专家、学者的鼓励、肯定、支持和帮助。在这里,谨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感谢!

原中国哲学史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经数次接受我的访问和求教。他早在1986年就看过我的《人格三要素论》、《从人格三要素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等论文。他对我的论文作了明确的肯定。他在评论中写道:“许金声同志从人格三要素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格设计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指出“理想人格设计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争的一个焦点”,指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型人格”,最后更指出中国人的人格正在大规模地向尊重型转化”,这些见解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已故的林方先生,为原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研究员,中国人本心理学的最早研究者之一,曾经主编人本心理学译文集《人的潜能与价值》,翻译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他看了我关于人格三要素的论文后写道:“许金声同志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是健康人格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突破,是把我国优秀文化和西方心理学概念相结合的一种创造。”

许又新先生是我国著名心理治疗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他曾经数次应邀到我主持的心理学培训班授课,并且多次接受我的求教。他对人格三要素理论有很高的评价:“许金声关于健康人格的理论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它既有基础理论的性质,又带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它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据我所知,许金声的理论本身是一种创造,也就是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有类似的提法。”

钟友彬先生是我国著名心理治疗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原首钢医院心理咨询研究室主任。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独创的“认知领悟疗法”闻名心理学界。他对人格三要素理论评价也很高:“人格三要素理论是关于健康、健全的人格理论,它不仅在人格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而且给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指出了一个明确方向,是人格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是《马斯洛传》等名著的作者,他在看了关于人格三要素论的英文介绍后评论:“有很多新颖之处,关于意志力的看法尤其精彩。”

在研究人格三要素理论的过程中,我还与许多朋友进行过讨论,获益颇多,他们启发我一步一步把这一理论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在此也向他们说一声真诚的“谢谢!”

本书初版发表后,香港的黄经国先生根据人格三要素理论研制了“自我实现工程”的培训课程,在香港受到欢迎;全人心理学的学员李永强先生成功地把这一理论用于他的培训课程,并写了《人格三要素与隐喻治疗》等论文;全人心理学的学员李建全先生发表了专著《人格分析》,对这一理论有所发挥;还有一些朋友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工作都具有创造性,在此特向各位表示敬意!

作者

2008.1

书评(媒体评论)

人格三要素理论是健康人格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突破,是把我国优秀文化和西方心理学概念相结合的一种创造。

——林方(原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研究员,中国人本心理学的最早研究者之一)

许金声关于健康人格的理论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它既有基础理论的性质,又带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它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据我所知,许氏理论本身是一种创造,也就是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有类似的提法。

——许又新(中国著名心理治疗家,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人格三要素理论是关于健康、健全的人格理论,它不仅在人格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而且给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指出了一个瞬确方向,是人格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一钟友彬(中国著名心理治疗家,原首钢医院心理咨询研究室主任,“认知领悟疗法”的提出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新版)/全人心理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金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42812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