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尔基文集/日读日新枕边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基(1868—1936年),俄罗斯作家。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出身于中下层阶级,青少年时代在贫困中度过。在列宁、斯大林时代被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是惟一全面反映十月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苏联作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作家。本书收录了高尔基的作品《童年》、《我的大学》、《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婆》、《海燕之歌》等11部。

内容推荐

本文集所选的《童年》、《我的大学》可以当做高尔基的自传。童年的悲惨遭遇,稍大一点流落他乡,复杂纷乱、五光十色的社会就是高尔基最好的课堂,就是他的大学。社会这个大课堂教他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暴虐和荒淫,体会到劳动者的苦难和艰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成了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十六个和一个》里的二十六个面包工人,他们尽管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身上披着破衣衫,头上长着脓疮,但他们却真挚地爱着少女塔涅。这是一种纯洁、神圣的爱。而那些衣冠楚楚的老板及其看家狗们却是灵魂卑鄙的家伙。《一个人的诞生》里那个在旅途中为产妇接生的青年,就是作者本人。这就是高尔基的人道主义精神。

《伊则吉尔老婆婆》和《鹰之歌》的发表,标志着高尔基革命浪漫主义创作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两篇作品中,作者从前期比较单纯地突出生活中的自由与爱情的主题转到了对生活意义的具体探讨,并且直接号召行动。

1901年,高尔基写出了革命的檄文《海燕之歌》,这时俄国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高潮时期。在这里,高尔基的作品直接同革命联系了起来,庄严宣告:革命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目录

童年

我的大学

鹰之歌

伊则吉尔老婆婆

因为烦闷无聊

二十六个和一个

海燕之歌

流冰

女人

一个人的诞生

试读章节

在一间狭小而又阴暗的房间里,我的父亲穿着一身白色衣服,瘦长的身子直挺挺地躺在窗下的地板上。

他光着脚,脚趾头都张开着,手指也无力地弯着,温顺地搭在胸前。他快乐的眼睛就像两个黑洞紧紧地闭住了;安详的脸黝黑,龇着牙咧着嘴,仿佛在吓唬我。

母亲赤裸着上身,系着一条红色的围裙跪在他身边,用那把我常常用来锯西瓜皮的梳子,为父亲梳理着头发。

母亲用低沉、嘶哑的声音自言自语着,眼泪从她那肿大了的眼睛里不停地流出来,仿佛融化了的冰水滴簌簌地向下掉。

外婆紧紧拉着我的手,她的体形胖胖的,大脑袋上有一对大眼睛,鼻子上的肌肉松弛得令人可笑。她也在哭,浑身颤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这种阵势我从没见过,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

外婆使劲地想把我推到父亲身边,我感到又害怕,又别扭。

我弄不懂外婆反复对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快,孩子,和爸爸告别吧,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要死了,你再也不能见到他了,亲爱的……”

我一向相信外婆说的每一句话。尽管她现在穿一身黑衣服,显得脑袋和眼睛都特别的大,看起来挺奇怪,也挺好玩。

小时候,我得过一场大病,父亲看护着我,可是后来,我外婆来了,改由她来照顾我了。

“你是哪里的呀?”我问道。

她回答:“尼日尼,坐船来的,不能走,水面上是没法走的,小鬼!”

坐船!在水上不能走!啊,真是太可笑了,真有意思!

我家的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头发长着大胡子的波斯人。地下室住着贩羊皮的卡尔麦克老头儿。顺着楼梯,可以滑下去,如果摔倒了,可以就势翻个跟头,向下栽下去。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十分熟悉的,可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那我为什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多嘴多舌!”她笑着说道。

她讲起话来亲切又舒畅,从那一时起,我就喜欢上这个和气的老人了,我希望她带着我立即离开这间屋子。

因为我在这里实在太难受了。

母亲的哭号让我心神不安,她从来也没有这么软弱过,她一向是严厉的。

母亲身体很强壮,人高马大,手劲儿非常大,她总是打扮得千干净净的。

但是现在衣服歪斜凌乱,乱七八糟的。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垂在赤裸的肩上,把脸部也遮没了,她跪在那儿,有些头发碰到了睡不醒的爸爸的脸。

我站在屋子里好半天了,可她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一个劲儿地为父亲梳着头,眼泪使她泣不成声。

门外头站着些人,有穿黑衣服的乡下人,也有警察。

警察不耐烦地吼道:“好啦,快点收拾吧!”

一阵风吹来,将挡窗户用的黑披肩给吹了起来,抖抖有声。

这声音让我想起了一次父亲带我去划船的事。忽然天上一阵雷响,吓得我大叫。

父亲大笑起来,用膝盖挡住我,大声说道:“别怕,‘葱头儿’,没事儿!”

想到这儿,我忽然看见母亲正吃力地从地板上站起来,可却没站稳,仰面倒了下去,头发散在了地板上。

她紧闭双眼,脸苍白得发青,也如父亲似地龇露出牙齿,厉声说道:“滚出去,阿列克塞!关上门。”

外婆一下子跑到了角落里的一只箱子后面,母亲在地上打着滚儿,痛苦地叫着,把牙咬得咯咯地响。

外婆看着她在地上爬着,听着她快乐地说道:“噢,圣母保佑!”

“以圣父圣子的名义,瓦莉娅,要挺住!”

我被吓坏了,她们在父亲的身边爬来爬去,来回碰着他,但他一动不动,似乎还在笑!

在地板上她们折腾了很久,母亲有好几次站了起来,但是又倒下了;外婆则像一个黑皮球,推着母亲滚来滚去。

在黑暗中,我忽然听见一个孩子的哭声!

“噢,是个男孩,感谢我主!”

点起了蜡烛。

以后的事儿我记不清了,也许是我在角落里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可以连下去留在我记忆中的其他的印象,像是在墓地荒凉的一角。

天上下着雨,我站在泥巴粘脚的小土丘上,看着他们把父亲的棺材放进墓穴里。穴里都是水,还有几只青蛙,有两只已经跳到了黑色的棺材盖上。

在墓边站着的有我、外婆和警察,还有两个拿着铁锹脸色阴沉的乡下人。

雨点不住地打在大家伙儿的身上。

“埋吧,埋吧!”

警察命令道。外婆又哭了起来,用一角头巾遮着鼻子。

乡下人立刻弯下腰,向穴里填土。土打在水里,哗哗作响。那两只青蛙从棺材盖上跳了下来,沿着墓穴的壁往上爬,可是很快土块就又把它们埋了下去。

“走吧,廖尼亚!”

外婆拍拍我的肩膀,我挣脱了,我不愿走。

“唉,真是的,我的上帝!”

我不知道她是在埋怨我,还是在埋怨上帝。她默默地站在那儿,墓穴已经填平了,她还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风刮起来了,将雨刮走了。

两个乡下人用铁锹拍着地,发出啪叽啪叽的声音。

外婆领着我,走在许多发黑的十字架中间,向远处的教堂走去。

“你怎么不哭?应该大哭一场才对!”走出坟场的围墙的时候,她说。

“我不想哭。”

“噢,不想,那就算了,其实不哭也好!”

我很少哭,只是因为受了气才哭,而不是因为疼什么的。

我只要一哭,父亲就会笑话我,而母亲则会严厉地斥责我道:“不准哭!”

后来我们乘着一辆小马车,行驶在肮脏的街道上。街道很宽阔,两边都是深红色的房子。

“那两只青蛙还能够出来吗?”

“大概出不来了,可你知道上帝一定会保佑它们的。”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从来没有这么经常亲切地念叨过上帝。P1-3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年),俄罗斯作家。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出身于中下层阶级,青少年时代在贫困中度过。在列宁、斯大林时代被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是惟一全面反映十月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苏联作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1892年写的小说《马卡尔·梦德拉》。作者以浓郁豪放的浪漫主义笔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刻画了两个性格坚强的人物形象——左巴尔和拉达。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自由。他们彼此相爱,但他们更爱自由。在爱情、生命、自由三者之中,他们选择了自由而抛弃了爱情乃至生命。

高尔基这篇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革命前夜人民精神的觉醒,人民对沙皇黑暗统治的反抗。作者号召人民起来打破奴隶的枷锁,争取做自由人。

本文集所选的《童年》、《我的大学》可以当做高尔基的自传。童年的悲惨遭遇,稍大一点流落他乡,复杂纷乱、五光十色的社会就是高尔基最好的课堂,就是他的大学。社会这个大课堂教他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暴虐和荒淫,体会到劳动者的苦难和艰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成了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一方面无情地揭露沙皇俄国的罪恶,批判剥削者和市侩的卑劣灵魂;另一方面又以真挚的同情,传达出底层人民反抗的呼声。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失业工人、农民、流浪者以至乞丐、小偷和妓女等处于最下层的人们。

高尔基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罪恶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格调,比起同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来,有明显的新特点。如果说托尔斯泰的作品有“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批判深度,契诃夫具有不动声色、冷酷而忧伤的风格,那么高尔基则是用仇恨的熊熊烈火,力图把整个旧世界烧个精光。青年高尔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对它的憎恨,无疑要比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们深刻、强烈得多。

《二十六个和一个》里的二十六个面包工人,他们尽管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身上披着破衣衫,头上长着脓疮,但他们却真挚地爱着少女塔涅。这是一种纯洁、神圣的爱。而那些衣冠楚楚的老板及其看家狗们却是灵魂卑鄙的家伙。在高尔基看来,一个人,不管他处境多么糟,社会地位多么低,只要他的心灵仍然保持着劳动者的高尚品德,他在精神上就比“富人”富得多,高大得多。这就是高尔基肯定和赞美面包工人的善举的基本出发点。《一个人的诞生》里那个在旅途中为产妇接生的青年,就是作者本人。这就是高尔基的人道主义精神。

《伊则吉尔老婆婆》和《鹰之歌》的发表,标志着高尔基革命浪漫主义创作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两篇作品中,作者从前期比较单纯地突出生活中的自由与爱情的主题转到了对生活意义的具体探讨,并且直接号召行动。在《伊则吉尔老婆婆》中,作者树立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腊拉和丹柯。腊拉是一个“贪得无厌,又强壮又残酷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暴徒。自视为天下第一人,除自己之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他的生活哲学是:“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不愿意分一点给别人。”同暴徒腊拉成鲜明对照的是丹柯的光辉形象。丹柯是一个勇敢正直的青年,他为了大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并且“不要一点报酬”。在大家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来照亮道路,引导人们摆脱困境。

在《鹰之歌》中,作者同样刻画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形象:革命者的英雄形象(鹰的形象)和自私保守的市侩形象(黄颔蛇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两种人生哲学:黄颔蛇只求享乐,卑微庸俗;鹰却是积极向上,渴望变革现状的革命者。

1901年,高尔基写出了革命的檄文《海燕之歌》,这时俄国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高潮时期。在这里,高尔基的作品直接同革命联系了起来,庄严宣告:革命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1928年3月29日,高尔基六十寿辰,此时的高尔基在欧洲文化界威望极高,如日中天。其实,早在1902年,高尔基的《二十六个和一个》发表,广受称赞,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由于这些作品的巨大成功,高尔基的声誉与日俱增,几乎与托尔斯泰、契诃夫齐名。此后高尔基创作了一系列剧本和长篇小说。作为艺术作品,它们不比早期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逊色。在他的剧本中,《底层》(1902年)最为著名。1913一1923年发表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俄罗斯最优秀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之一。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是他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表现了革命前俄国资本主义的兴衰。他的卷帙浩繁的作品《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7—1936年)是试图描写1870_-1924年间俄国知识分子的四部曲。他的关于俄国作家的回忆录广受赞誉,其中关于托尔斯泰回忆写得十分生动,是他的杰作之一。

高尔基在意大利的索伦托寓居多年之后,于1933年回国,成为苏联作家无可争议的领袖。1934年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帮助斯大林创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高尔基虽然不能同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流作家相提并论,但他审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以及对俄罗斯“底层”社会无与伦比的知识,都是使他赢得巨大声誉的重要因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尔基文集/日读日新枕边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李玉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3408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1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