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失的红丝线(东方侦探推理小说集之1)
内容
编辑推荐

东方侦探推理小说要塑造的,推崇的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浓厚民族气节的一类作品人物。让他们在推理破案的过程中,展示人物的风采和过人的聪明才智,从而超越西方痕迹甚浓的侦探小说、警匪故事。让崭新的东方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广大读者中流传。

本书为“东方侦探推理小说集”之一,收录了侦探文学作品12篇。这些小说有的构思玄妙,有的细节令人拍案叫绝,有的丝丝入扣,让人一读便爱不释手,有的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相,还能给人以回味。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社会上正与邪、善与恶、忠与奸的矛盾斗争,而且都抓住了推理小说的特点,运用逻辑推理,像剥笋壳一般,在动人心魄的情节推进中,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东方侦探推理小说集”之一,收录了侦探文学作品12篇。包括《残雪》、《消失的红丝线》、《非典型谋杀》、《秋夜凶案》、《诛心之问》、《神秘的纵火者》、《残局对弈》、《迷失》、《七日之囚》、《蓝色的碎屑》、《闪烁的彩雾》、《水仙花》。

目录

序  叶辛

残雪  肖 剑

消失的红丝线  薛萌

非典型谋杀  胡明

秋夜凶案  蓝玛

诛心之问  彭祖贻

神秘的纵火者  东方江

残局对弈  童孟侯

迷失  晋川

七日之囚  郑晗

蓝色的碎屑  孙丽萌

闪烁的彩雾  余生

水仙花  剑辛

试读章节

残雪

肖剑

1

葛虎黑红的脸有点发潮,他骑在自行车上像喝醉酒似的身体左右摇晃。是她吗?葛虎又使劲地摇晃了一下脑袋,嘴里还不停地发出一种谁也听不懂的叽里咕噜的声音。是她,葛虎对她的身影是太熟悉了,尽管已经分别了将近20年。一阵冷风吹过,正沉浸在无边遐思中的葛虎不禁打了个寒战,她看见我了吗?应该不会看见吧,我是骑车从她背后过去的。其实葛虎也只看见她的一个背影,一个经过20年岁月磨砺后的中年妇女瘦弱而又充满沧桑的背影。她变得限多很多,但是葛虎一看见她的背影时便已经认出是她了,她的声音发有变,她那特有的身影没有变。

天渐渐昏暗下来,葛虎骑着车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心无旁骛恍恍恍惚惚地行进着。她没有看见我,为这葛虎稍稍感到轻松些。可是不一会葛虎又涌上一股莫名的遗憾——她竟然没有看见我!毕竟20年没有见面了,这20年里葛虎在黑夜里曾经无数次呼唤过她的名字,包括在与胡娜做爱时。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时间可以让人抚平伤口,可是对葛虎来说,她对于自己的爱是刻骨铭心的。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她,她是那样的漂亮和温柔。

葛虎徜徉在时间隧道里,他与她过去的那段畸形但却又那样灼热的情爱历历在目,虽然这种回忆是苦涩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对葛虎——一个平平庸庸的小职员来说却是慑人心魄的。忽然大街上华灯同时拧亮,着实把恍惚中的葛虎吓了一跳,睁眼一看,哎哟,已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可是葛虎连菜也没有买,那辆通人性的“老坦克”竟然驮着他绕着家门走了三圈,今天说好给胡娜买一条鲜鱼熬汤喝,可是……葛虎终于回过神来,推着车无可奈何地走进了家门。

葛虎的家是在一幢旧洋楼的二层,红棱瓦白灰墙,夏天的爬墙藤南方人称为壁虎的如今随着秋风的吹过也早已由绿变了黄。这幢洋楼的原主人是电机厂的厂长胡兵。“文革”时,“走资派”老胡被打倒后,这幢小楼又做了重新分配,胡家被赶到了楼下,而楼上则住进了造反派。“文革”后老革命胡兵重新出山,小楼里的造反派搬了出去,可是老胡并没有独占一楼,而是让厂里几家住房困难的劳模住了进来,葛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葛家搬进小楼时,葛虎还在黑龙江边陲“修地球”,1979年葛劳模退休,葛虎“顶替”进了工厂。葛虎在边疆十年练得一副好身板,腱子肉把那件破军棉撑开了线,“尽管红黑脸上长了一脸络腮胡子,让人觉得有点吓势势,但是,浓眉大眼人倒老神气的”(胡家太太的原话)。说实话,葛虎的出现着实让大院里躁动了一把,因为“胡家劳模大院”实在是阴盛阳衰,院里除了老一辈,年轻的竟然全是“不带把”的。于是,围绕葛虎的“归属”问题,展开了一场角逐——真是物以稀为贵。最后“虎”落胡家。在这场婚姻之争中作为主角的葛虎人性开始产生了裂变,起初,他并没有把院子里的这场闹剧当作一回事,其实他也没有认真地去想过在那些整天叽叽喳喳争红斗绿的姑娘中找一位人生伴侣。因为他的心里充填着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她。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白桦林中的承诺:我等你回来。她两眼饱含着分别时悲伤的热泪默默地看着远山:不必了,我这种成分的人是回不了城的,祝你一路平安,一生幸福。她走了,她踩着满地的落叶头也不回地走了……他无法忘记她对自己的爱,可是同时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恨,恨那个结了婚又离开她的钱名山,更是怨恨那个极“左”的年代。

事过境迁,作为孝子的他为了年老体弱的父母,就听从了老人的安排,产生了尽快结婚的念头。正好胡家选中了他,要将胡家三女儿,那个病病歪歪弱不禁风的胡娜嫁给他,并且将风吹到葛家,一旦葛虎成为胡家的“乘龙快婿”,那么,葛虎将会很快脱下那身油腻的工装坐进写字间。老葛说:你胡伯伯对咱们真是恩重如山,你小子不要不知好歹。葛虎也就点头答应了。结婚后葛虎才知道胡娜得的是病毒性心脏病,根本不能过正常的性生活,更不要说为葛家添个一女半丁。葛虎闹心上火,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木已成舟,况且他的前途全攥在老丈人手里,过一天算一天吧。好在胡娜对他也算是温柔体贴,这样这日子一过就十来年。老人们都相继去世了,精力旺盛的葛虎这几年把心思全用在了工作上,一心一意埋头苦干,成了厂里的质检员。人一过40岁,那日子更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可他万万没想到,今天下班去菜市场竟然会遇见她,2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葛虎的心中重新激起对爱的欲望。

鲜鱼汤没有办法熬上。葛虎说厂里忙下班晚了,没有去买鱼,明天吧。躺在床上的胡娜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说什么,她从来没有埋怨过葛虎。因为她总觉得愧欠丈夫什么。

2

女儿吃罢晚饭就要回学校了。在大学里读三年级的女儿平时是住在学校里的,每星期五回家杨冰总是要到菜场里买些鱼虾给女儿改善伙食,尽管靠她在医院里做勤杂工那点微薄的工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是,对杨冰来说现在的生活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自从三年前萍萍从黑龙江考入滨海大学后,为了照顾女儿,杨冰才下决心离开黑土地回到滨海市。这里是她的出生地,有她金色的童年,她的家曾经是这座城市里的望族。可是事过境迁,如今杨冰在这座城市惟一牵挂的人——她的老母亲——也已经过世了。1979年后知青大都返了城,可是,杨冰她不愿意再回到这座令她陌生的城市。要不是女儿读书需要照顾的话,那么至今她还会留在黑龙江。那里有她的学生,那里有对她亲如家人的大伯、大妈。当然,在杨冰的潜意识里还有想见那个分别20年的情人的愿望,因为他毕竟是萍萍的父亲,也是她爱的寄托。回城后她没有去找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与他们久已不通信息,他们也从来没有关心过她,更主要的是她生性不愿意去乞求别人。

回城后,她通过劳务市场谋得在医院做勤杂工的工作,虽然脏一点累一点,但是为了女儿吃什么苦她都觉得是值得的。她在滨海的老宅早已被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们占领了,她不愿意去同他们争什么,在一条破旧的小街里她租了一问廉价的小房子,母女俩过着艰难而又平静的生活。

女儿回学校了,洗完饭碗杨冰又将女儿换下的衣服放进面盆里准备洗掉它。突然,传来“笃、笃、笃”三下敲门声,杨冰一愣,从水池边侧转身,问:“谁呀?”门外没有回声。嘿,这真是出鬼了,不知是哪个酒鬼跑错了人家敲错了门,不要理他,杨冰回转身又搓起了衣服。

“笃、笃、笃笃”,寂静中,这令人讨厌的敲门声伴随着北风呼啸声又恐怖地出现了。这次杨冰真的恼火了,她冲到门前猛地将门打开,一股寒风迎面扑来,外面一片漆黑不见人影,只有门口那棵老槐树的树丫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这真是见鬼了,杨冰没好气地将门嘭地关上。她回到屋里赶紧把衣服晾好,穿上大衣就出了门,她要给插队时的好友琳妹打电话,叫她到家里来作伴,免得一晚上提心吊胆。

杨冰本来并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北国边疆的夜晚她曾经与狼相遇也没有发慌,但是,最近她心里老不踏实,总是觉得要发生什么事似的。是因为单位里那个色鬼吗?那个红鼻子总务科长近来经常用色迷迷的眼神盯着她,有时还叫她到办公室“谈话”,甚至还动手动脚。杨冰开始不想得罪他,但是红鼻子得寸进尺。昨天杨冰下班换衣服,总务科长堵住了更衣室的门说,有心里话要对她讲。还没有等杨冰反应过来,红鼻子就喘着粗气迎面将她抱住,一边亲吻她的脸一边把手伸向她的内衣里。气极的杨冰抽出手就给了这个无赖一个耳光,红鼻子冷不防被打了个趔趄:你这个臭娘们,老子喜欢你这是你的福气,你不要给脸不要脸。杨冰气得嘴唇发抖一言不发冲出了更衣室。杨冰知道得罪了红鼻子自己在医院里的工作也将保不住了,对此,杨冰倒并不后悔,人穷志不穷,我杨冰再穷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反正靠双手劳动哪里都能找到工作。

那是什么呢?杨冰感到心乱的其实是他,那天,杨冰在药房走廊里拖地的时候,突然,耳畔里传来那熟悉的声音,是他,他在配药。20年了,他的声音仍然那么浑厚,当年就是这浑厚的声音无数次地向她倾吐这世界上最神圣的三个字:我爱你。这20年杨冰真正梦萦情牵的是他。当年,他走得那样缠绵那样信誓旦旦,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和他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散了……

杨冰也曾想找他,但是,当得知他已经成家的时候,理智无情地阻止了她。这几天杨冰封闭了近20年的情感阀门重新被冲开,但是杨冰是无奈和无助的,她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昔日平静的生活将会产生涟漪,所以老是心神不定。

P1-5

序言

叶 辛

上一个世纪,国际笔会曾对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四百多位作家做过一次调查,询问:你为什么写作?

个性鲜明、有着不同追求的作家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截然不同的、饶有趣味的当然也有雷同的答案。

也曾有一些文学杂志、社会学杂志对广大的读者做过调查:你为什么阅读?或者是:你喜欢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等等。

形形色色的读者大众对这一类问题也给出了坦率的答复。有说是为了消遣的,有说是为了做学问的,有说是为了探究作品思想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所有的答复中,为了有趣味、为了给精神生活增加色彩、为了消磨时间的占了大多数。不少人对可读性差的作品表示不感兴趣,不少人对经典推崇备至,对可读性强的作品认为要分析。

无论说什么,侦探小说、悬念小说、惊险小说、恐怖小说、公案小说……始终是广大普通读者喜爱的作品。

推理小说是探案小说发展到20世纪以后的一支新军,其发展之神速,被影视作品改编之广度,受欢迎程度之热烈,都是有目共睹的。

上海《东方剑》杂志社和《人民警察》杂志社、《上海消防》杂志社等单位推出“东方侦探推理小说大奖赛”已经两届了。如果说第一届不乏好作品,但不少没有选发的作品,或者虽已发表,尚嫌幼稚的作品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的话,那么,读了第二届评选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些小说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构思玄妙,有的细节令人拍案叫绝,有的丝丝入扣,让人一读便爱不释手,有的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相,还能给人以回味。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社会上正与邪、善与恶、忠与奸的矛盾斗争,而且都抓住了推理小说的特点,运用逻辑推理,像剥笋壳一般,在动人心魄的情节推进中,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

我读了两届侦探推理小说奖评选的全部作品,对于几年时间里所取得的进步,印象特别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也联想到一些问题。

东方侦探推理小说,我们既已竖起这面旗帜,就要强调“东方侦探推理小说”的特点,或者说是我们的追求。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和历朝历代的公案小说中,总会揭露和鞭挞那些欺辱百姓的凶徒和恶霸,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土匪和强盗,阴险刁钻的奸徒,狡猾刻薄的讼师,昏聩无能的公差,尤其是隐身黑幕的贪官污吏。一句话,这些“坏人”本性虽是一样的“坏”,但他们“坏”的手段、“坏”的形象各不相同,因而也“坏”得给人留下了印象,让广大百姓切齿痛恨,故而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也就把他们一个个钉在了耻辱柱上。

和这些骄横跋扈、残害百姓的坏人相反的是我们的民间故事和传奇中,也留下了一系列正面人物的形象,他们有的是拔刀相助的好汉,见义勇为的英雄,杀富济贫的义士,有的是美丽多情的少女,足智多谋的文人,特别是刚正不阿、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始终流传在民间,并一代一代的仍在往下流传。

这两组人物,往往在故事中有着激烈的冲突,尖锐的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一个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依次展开,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是非曲直大白于天下。读者们也由此不但记住了“奸贼”形象,也牢牢地记住了忠臣良将和清官的形象。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东方侦探推理小说,要塑造的,推崇的正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浓厚民族气节的这一类作品人物。让他们在推理破案的过程中,展示人物的风采和过人的聪明才智,从而超越西方痕迹甚浓的侦探小说、警匪故事。让崭新的东方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广大读者中流传。  促使我产生这一想法的,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当前的人民警察和司法人员中,已经出现了无数这样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充满魅力的人物和可歌可泣、一波三折的故事。他们的存在,本身已为新的东方侦探推理小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愿我们的读者不久就能读到这样的作品。

愿东方侦探推理小说不断地出现新的佳作。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失的红丝线(东方侦探推理小说集之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上海公安书刊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0818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