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追溯“儒学西传”的源头,从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主要围绕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三大修会的儒学译述,力求厘清其译述之间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对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将来华传教士群体细化为“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文化调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天”“上帝”“太极”“鬼神”等极具争议性的儒学概念在来华传教士群体中的不同理解予以梳理,探究其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对儒学概念原本的“名”与“实”进行分离、人为予以重新建构并分配给其新的语境意义,来实现自身观点的立论和论证。
作者简介
罗莹,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欧洲藏儒学拉丁文文献整理以及儒家思想跨文化译介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七、十八世纪“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出版》《耶稣会士罗明坚“四书”手稿新探》等近30篇,出版译著《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第二卷)(2021)、编著《东亚与欧洲文化的早期相遇——东西文化交流史论》(2012)等。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概况及其儒学译述
第一节 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修会概况
一、耶稣会概况及其成员的神学训练背景
二、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的神学训练背景
三、明清三大天主教修会入华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礼仪之争与来华天主教修会之间的纷争
一、中国礼仪之争的出现及其历史背景
二、中国礼仪之争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传教士研习儒学典籍及出版儒学译述的目的
一、耶稣会士的译介动机
二、托钵会士的译介动机
第四节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译述编目及提要
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中、拉儒学译述书目
二、明末清初来华多明我会士儒学译述书目
三、明末清初来华方济各会士儒学译述书目
第二章 儒家形象的缔造与分裂
第一节 传教士对儒家形象的缔造
一、从游记汉学进入传教士汉学
二、传教士对“中国知识”的编纂
第二节 在原儒身上发现宗教性:支持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
一、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书译介团队
二、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四书译文特点
三、支持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
第三节 原儒与今儒皆为无神论者:反对文化适应政策一派的儒学观
一、坚决反对文化适应路线的代表:闵明我及龙华民的观点
二、由全然反对转向部分适应的代表:利安当
第四节 儒家形象的重构:文化调和派的努力
一、卫方济及其《中国哲学》
二、法国耶稣会士的译经活动以及“索隐派”的兴起
第三章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观分析
第一节 三种传教士儒学观的根本性分歧及其评判标准
第二节 对于重要儒学概念的认知异同及立论分析
一、“天”/“上帝”与Deus
二、“鬼神”与spiritus,angelus
三、“仁”与amor/charitas
第四章 结语
一、体悟式表达:反思传教士对“地方性知识”的处理
二、在西方参照系之下中国文化的身份转换
三、对跨文化译介的启示
参考文献
原始文献
辞典及书目
中外文专著及论文
索引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41483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23-07-01
首版时间 2023-07-01
印刷时间 202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12
CIP核字 2023122993
中图分类号 B222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