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往事
内容
试读章节

即便后来已远远地离开北京,北京的许多人和事都模糊了,已然恍如隔:世,但他永远忘不了和盛珠在天安门广场相识的那一天,那一天真热。高文情绪不振的时候,喜欢到天安门广场转悠,借广场的宽阔敞亮来驱散内心的阴霾。当然,这都是多年前高文刚来北京时候的事……

那时候,高文走进天安门广场,古代帝王万里辟疆、弯弓射雕的历史豪情油然而生。高文对广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写一本大书的愿望也由广场而萌生。他是作家,生性怯懦,却在文学上野心勃勃,一心想写出彪炳史册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书,这是他患病以来没有崩溃或自杀的一个重要支柱。他认为这是彻底救治他的抑郁症的最后良药,还他清白的最有力证明。

北京的一些旅游景点、火车站、地铁口等热闹嘈杂的地方,常常是高文“体验生活”的猎场。在伟大的天安门广场虽觉不妥,可为了排遣心中沉郁,仍刻意放纵这种心绪。置身于这种热闹场合他的目光总是贪婪而迷乱,而那一天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觉得亵渎当年的情感。诧异迷惑之中他的目光在搜寻着什么,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东侧的历史革命博物馆和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交相辉映,依旧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肃立的武警战士威武而警觉。

弹指一挥间,举世无双的广场今天让他有一种久违之感。久违的陌生感觉让他突发奇想,他甚至想把这部书再命名为《北京往事》,用“往事”来叙述故事,其时间跨度可想而知,《美国往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到七十年代,主人公也由童子变为耄耋老人,光总统就换了十几茬;而高文当年写《北京往事》时还远在新疆,从没来过北京,也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美国往事》,却把那部给他带来声誉也带来厄运的书叫做《北京往事》。

三十年前,一对从北京下放到新疆的老夫妇在戈壁滩上相继去世,十多年之后,他根据他们的故事写出了自民国到解放后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风云中坎坷而独立的命运。没想到一炮打响,可也落下了病根。当时就有人质疑,从没去过北京的高文如何能把北京的旧生活写得那么活灵活现?这书是他写的吗?

高文不在意这种对文学缺乏基本常识的指责,而对政治上的种种责难,甚至扣上一顶顶吓人的帽子,高文不但不怕,还在内心窃喜,认为是成名的最好捷径。他哗众取宠的投机心理由此可见。不过,当高文初恋情人——常珊的丈夫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假装喜欢高文的作品,有意向国外媒体散布吓人的谣言,给高文带来真正的牢狱之灾时,高文才觉得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样。

而高文被击倒是谁也不知道的事。击倒他的是他自己,与任何人无关。

在精神崩溃的时候他也曾怀疑那本名叫《北京往事》的大书是否是自己所写,但多数时候只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写出这书的,却并没怀疑是自己所写。那几尺厚的稿纸和自己独一无二的笔墨被高文无数次翻阅,这是铁定的证明。在遥远的新疆写《北京往事》的时候,还没有电脑。这之后他也从不用电脑写作,手写的书稿,比电脑可靠多了,电子文稿一旦乱码或丢失,那就跳进黄河也洗刷不清了。印在稿纸上的笔迹,在他看来是最可靠的,可靠得就像DNA。

可高文还是想用此“往事”证明彼“往事”。至于远水是如何解决近渴的,虚幻的证明是如何帮助他缓解现实威胁的,这就要问心理医生了。不过就像疾病使普鲁斯特回到写作,孤独使卡夫卡回到写作,穷困使布尔加科夫回到写作一样,文学对有些作家,具有天然的疗效,而他觉得他的病况比这些大师要严重得多。

后来还是放弃了使用同一名称的想法,他的心里不敢再触碰这四个字:

北——京——往——事

还有,时间的跨度也不够,哪怕当遗嘱来写,可要封存多少年却不得而知,像罗曼·罗兰受高尔基之邀去莫斯科游览回国写《莫斯科日记》那样要求死后五十年出版,如此准确的判断,高文没有把握。不过这些都不是理由,最敏感的还是一“北京往事”像魔咒一样让他触目惊心。

散兵游勇式的偶尔放纵是他发泄的一种途径。至于说以此体验生活,那应该是幌子,是掩盖他风流成性的本性。不过他也能替自己开脱,某些事件发生后,当流氓也比当作家高尚。这自然会令人想到奥斯维辛之后如何如何。

刚刚入夏,却像酷暑一样令人躁动难耐。而天空像透了底似的湛蓝,白云轻描淡写,却缱绻移动,与地上的燥热紧张截然相反,不过上苍的旨意,众生无法猜测。

盛珠背着—个硕大的牛津包,在向一位警察问路的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

高文一眼就看出这位姑娘是第一次来北京。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心理,找警察问路而不是找其他人,就让他对姑娘的情况了解一二了。就这样,提前预支的酷暑中盛珠突然进入高文的视野。高文若有所动,想跟这姑娘说点儿什么的强烈愿望令他自己也惶恐错愕。那些精英出国之后丑闻不断,却也有些人成了虔诚的基督徒和专职牧师。高文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可想到盛珠,想到这一天的冲动,高文还是感到一种在劫难逃的宿命。

高文走过去的时候,高个儿警察已回答完了姑娘的问题,正转过身朝着对讲机说着什么。

高文再次意识到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他径直朝着那个姑娘走过去。后来他替自己辩解,由于情绪骤变“迫不得已”才去找盛珠的——转移注意力。当然,他只敢在心里这么辩解。“她正要下过街通道过马路。

“你是要去山花旅馆?”

“嗯,”姑娘转头打量高文的时候,脸上没有丝毫的慌乱,“你刚才听到了?”

“山花旅馆在东直门,我知道那地方,跟我一道去吧!”

脸扭开,不看着姑娘,语气上却毋庸置疑。

“你也去那儿吗?”

“你大概是南方人吧?”

“我是说,你也去那儿吗?”

姑娘没有回答他的答非所问,而是重复着自己的问题,语气也不客气。高文似乎隐隐感到这姑娘有点儿特别。

“是的,顺路。”他说。

“太好了。”姑娘喜形于色。P2-4

序言

一本书,如同一个人,一条河,或一颗行星,有它必须遵循的宿命,也有藏在宿命里的轨迹,是绚烂还是湮灭,全看它的机缘,《北京往事》难得遇上了好运气,十年后作家出版社重版。

关于《北京往事》,无论是媒体还是我个人都说得太多,我也烦了。但我还是要强调,这次我用一个月时间作了重大修改,有些人物命运的走向几乎是重写。如此费劲地修改一部旧作,以期日臻成熟,不只想不辜负姜老师的知遇之恩,正像我几年前说的那样,它原本就是一本过程中的书,寄托着我纷繁的寓意。

当人得知我还在写作时总一脸不屑 ,都什么年头了,还写什么小说。惟有姜琳老师慎重地说,你应该专门写作,否则我们少了一位好作家。这也是我在不惑之年后的强烈意愿。长期以来,我一直就像一株奇怪植物,在弄错的土壤里凭空绽放,枝繁叶茂,花红柳绿,全然不知依附的土壤,经不起推敲随时塌陷。

与其说《北京往事》是一部写抑郁症的书,我认为更是一本关于恐惧与爱的书。残酷而又仁慈。

人是必死的动物。因而人也是无助的。我们除了快乐地过一辈子,别无选择。

临终的人渴望天堂。失恋的人渴望解脱。疲惫渴望休憩。寂寞渴望温暖。恐惧渴望安全。

渴望的二律悖反在于:因为不幸我才渴望,因为渴望也许我会更加不幸,因此渴望本身就是结果。渴望什么就变得尤为关键。

安全是快乐的源载体,没有谁在战战兢兢、患得患失中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一旦你有了恐惧,实际上潘多拉的魔盒就在你心中打开了,你不但远离了快乐,甚至梦想快乐的能力也会被耗尽。实际上目标明确的恐惧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受到歹徒的敲诈威胁,一旦歹徒被绳之以法,那种担惊受怕就会随之消失。最致命的恐惧恰恰是莫名其妙的、不存在的、臆想中的恐惧,它像一条河流潜匿你生命的深处,没有源头也没有方向,却随时能奔腾咆哮,折磨得你死去活来。荣格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癌症等,而在于人类自身。

当然,我们也不要过于悲观。在希腊神话中,人并不是神── 宙斯创造的,而是反抗宙斯的普罗米修斯。这比基督教的创世说更耐人寻味,对今天的我们有更多的启示。不要害怕,你总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一天,你的基因、染色体、血型不可改变,但是你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你对事物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第一个上太空的苏联英雄加加宁在返回地球时受到赫鲁晓夫隆重接见,当时他问加加宁:你不害怕吗?加加宁回答说:如果我害怕,我在大街上也是不安全的。

于是我问你:你究竟害怕什么?

我们害怕害怕本身,我们恐惧恐惧本身。

人们一旦遭遇那种成为一种状态的“恐惧”,战胜这种状态有两种途径,首先要检查一下“恐惧”的温床,就像阳光对应灿烂,夜色对应黑暗,你的心情是不是为“恐惧”提供了肥沃滋润的土壤?伴人一生的是心情,好心情胜过当上美国总统,坏心情却让你羡慕路边乞丐,如果暂时克服不了恐惧状态,你就迂回的一点一滴的驱逐恐惧,用明媚的、新生的东西占领固有的东西;另一方法就是把问题推至底线:假如我失去了这份工作,我会成为乞丐吗?假如我不在意别人对我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的分量恐怕还不如一片落叶。

举重若轻的唯一办法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角度杀人都会有理由,何况你的那一点不存在的恐惧?换一个角度,你会感到快乐其实是不期而遇的,而这时候拉开窗帘,窗外早已是一片辽阔无垠的灿烂世界。

《北京往事》自然不是一本心理学教科书,窗帘早已不拉自开,高文由于陷的太深,已经感受不到窗外灿烂阳光,却不经意中成了心灵救赎者。残酷依旧,但仁慈浩大。我本人真心为他祝祷,不知道读者对这样的结果是否满意。我在书中竭尽所能见缝插针地挖掘的是产生恐惧心情的土壤,原来广袤的土地危机四伏,荆棘丛生,我们连一声招呼也不打,毫无征兆地被抛到这里,无依无靠,孑然独行,在充满假象和畸形的俗世盛景自欺欺人蒙混过关,老夫子的“而立不惑知天命”给我们的人生早就准备好了一副安乐死的药方,我们似乎没有选择。

看完书稿,姜老师在电话那边久久无语,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消息传递,却原来“非常共鸣”,并说,“这部书让我感到我们一定要信仰什么。”

这正是掩藏在《北京往事》里最深沉的期望,如果我们沦陷土壤变成《圣经》诗篇中的磐石,那么无论是实在的恐惧还是臆想中的恐惧,都不会把我们击倒,养分充足,甘泉不断,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会如沐春风。说到底,在这个人人自危的世间,我们缺乏的不是名宅豪车,更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种让我们内心镇静的力量,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暂且不要给这种力量命名,但你肯定需要它,如果《北京往事》能以反面故事若隐若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你需要这种内心力量比你理应需要的还要多的多,那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慰藉。

作者记于2011年10月12日

内容推荐

当中国人被汹涌的物质潮流逼到了最后的警戒线,来自人性深处的秘密令人惊撼。《北京往事》中所有人物内心都有着难以言传的死结,作者徐名涛在剖析和展示这些不可告人的内心世界时,也在剖析和展示我们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恐惧和良知交融,堕落与爱情共存,作者搏杀在人性的两极之中,以全新的态度和观点阐释了特定时期人性悲剧不可逆转的根由。

《北京往事》是一部残酷而仁慈的书,是中国首部直面信仰的启示录。

编辑推荐

徐名涛的这本《北京往事》是上个世纪末发生在北京的一段往事。讲述了一个看似正常、实际患有抑郁症的中年作家高文骇人听闻的情爱经历。因为臆想中的猜疑和恐惧,最终导致了身边有人为他雇凶杀妻,有人因此自杀,有人锒铛入狱,有人疯狂刃妻的惨痛结局。他们都是底层善良的小人物,各自悲苦凄凉,彼此关照却又最终相互伤害。主人公臆想的、根本不存在的恐惧在阅读中给人以共鸣,使你不由得恐惧:“恐惧”——无论是工作压力的恐惧还是生存困境的恐惧,一旦成为一种常态伴随,一定身心疲惫精神崩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啊。有些事情你不在意时,轻如鸿毛,你在意了,则重如泰山,哪怕是臆想的恐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释怀的事情,都有难以言表的死结。书中以负面案例剖析和展示这些不可告人的死结时,我们看到抑郁症患者的心灵挣扎何其惨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名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0920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