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元功之首(邓禹)/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世事纷乱中的聪慧少年

邓禹是东汉初年的军事家,帮助刘秀光武中兴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关于邓禹的生平,历史典籍上记载的非常简略,但在民间,关于邓禹结识刘秀的传说却有很多。其中一则是这样说的:

邓禹小时候因父亲病故,家无田地,便随母亲逃荒要饭,四处流浪,最后定居在南阳城北十里地的邓天洼村。邓禹年少有志,家中虽然贫寒.他却从不忘读书习武,待长大成人后,已是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了。然而,他依旧时运不济,去给地主扛长工,地主说他不是做庄稼的料,就把他辞了。接着,他去给一家生意人当保镖,生意人说他不听话,又把他撵了。此后,他又到衙门里去当师爷,谁知县令又嫌他心怀异志,难以驾驭,就毫不客气地又把他开销了。邓禹没想到自己如此倒霉,回到家后气得倒头便睡,不想,一进入梦乡便遇见了一位白胡子老头。那老头告诉他,要想时来运转,速到驼峰岛去。那里有一块巨石,只要绕着巨石左转三圈儿,就会时来运转,右转三圈儿,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梦醒后,邓禹仔细品味白胡子老头之言,总觉得有点玄虚,有点好笑,令人难以置信,因此也就没有在意。

有一日,邓禹在地里割谷子,母亲前来送饭。邓禹远远看见,正要迎上前去,谁知突然狂风大作。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虎啸之声,但见从密林中窜出一只斑斓猛虎,张着血盆大口,竟噙上老太太飞奔而去了。邓禹是位孝子,见母亲被猛虎衔去,心中急得心焦火燎,立即飞步疾追。他逢沟跳沟,遇崖跳崖,始终尾随着猛虎紧追不舍。谁知事情也怪,当他攀悬崖,登绝壁,穿荆棘,钻密林,气喘嘘嘘一口气追到紫山正北的驼峰岛,来到一块巨石之前时,那只猛虎却倏然不见了,而其母则端坐于石下竞安然无恙。邓禹正惊愕地暗自称奇,其母却提醒他道:“孩子,猛虎把我噙到这个地方,竞没有害我之意,想必其中必有缘故。前几天你曾说,有个白胡子老头给你托过一梦,莫不是白胡子老头与猛虎有关?这块巨石莫不就是白胡子老头所说的转运石?你不妨就照他所说,绕着石头左转三圈儿右转三圈儿。反正咱正走着背运,说不定这一转就把运气转过来了。”

邓禹一想:也对。猛虎将我引到此处,想来必有用意。既然来到了这块巨石面前,转它几圈儿又有何妨。于是他便遵从母命,依白胡子老头所言,绕着石头向左转了三圈儿,尔后又向右转了三圈儿。待他转完最后一圈儿时,忽听轰隆一声巨响,那巨石居然裂出一道缝隙,缝隙中现出一本书来。邓禹忙将那书取出,原来是一本天书。那天书内既有提兵调将之法,又有布阵列战之术,既有运筹取胜妙计,又有治国安邦策略,更有天演地算,周易八卦,天文地理,奇门遁甲。

P3-4

目录

第一章 生于乱世,结识光武帝

 世事纷乱中的聪慧少年

 游学长安,与刘秀结布衣之交

 短暂求学,仕途无望归故乡

 舂陵起兵,开始反莽的战斗

第二章 杖策而来,邓禹上“图天下策”

 刘秀抚慰河北,邓禹北上投军

 深虑远图,献“一定之略”

 智勇兼备,助刘秀平定河北

 邓禹西征,兵锋直指关中

第三章 天下一统,邓禹自抑不居功

 鏖战赤眉,邓禹挺进长安

 部将反叛,邓禹作战败北

 谨言慎行,邓禹保身惠及子孙

序言

邓禹(2—58年),字仲华,生于汉平帝元始二年(12年),荆州南阳郡新野县(今属河南)人。

邓禹少时敏慧,13岁便能诵诗,后游学长安。时刘秀也游学于长安,邓禹虽年幼,但见刘秀后,知其非常人,遂跟随刘秀,数年后方归家。

王莽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乡里豪杰多推邓禹起事,邓禹不肯从。更始帝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往定河北镇抚州郡。

邓禹闻讯,即杖策北渡,追至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始与刘秀相见。刘秀大喜,遂留邓禹同宿,做彻夜长谈。邓禹进言说:“更始虽都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今山东(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刘秀大悦,对邓禹深为敬重,令左右呼邓禹为邓将军,每遇大事,必与商讨。

邓禹不仅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谋士,而且还是一员勇于冲锋陷阵的将军。由于能文能武,故能出将人相,在平定河北、河东和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更始二年(24年)平定王郎的战役中,刘秀自蓟至信都,派遣邓禹征发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后来,邓禹又随刘秀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大破之。在进攻河北农民军的战斗中,邓禹奉命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延等先至,战不利,还保城,为铜马军所围。禹遂进与战,“大破之”;刘秀又追铜马军至蒲阴,“连大克获”。

邓禹不仅能将兵,还能发现将才、举荐将才。当时任使诸将,多访于邓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所以在“北州略定”中,他不仅是有定策、荐贤之功,也在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秀在略取河北地区的过程中,采纳了邓禹罗致人才的建议,任用了不少有才能的谋臣武将,故势力发展很快。平定了河北,取得了河内郡。

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邓禹以功更封为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侯,食邑达四县之多。其弟邓宽亦因邓禹功封明亲侯。

东汉初年,光武“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士,不令以吏职为过,故皆以列侯就第”。邓禹深知光武对待功臣采取的赐以高官厚禄而不令其执掌朝政的旨意,“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资用国邑,不修产利”。所以“帝益重之”,令其与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与公卿大臣参议国家大事。

光武中元元年(56年)又命其“复行司徒事”,即行宰相之职,这在东汉功臣中是罕见的破例之举。明帝即位后,“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永平元年(58年),邓禹逝世,终年57岁,谥为元侯,有确认他为中兴功臣之首的意思,故后来凌烟阁标名也以之为首。

邓禹早年虽与光武为布衣之交,但在中兴功臣中,他既非首事之臣,也不如后来吴汉、贾复等人功绩显赫,其所以居中兴功臣之首,盖以运筹帷幄之功居多。他曾协助光武,初定取河北以成帝业之谋。后来以知人荐贤名世,并在一系列决策性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后汉书》著者范晔所说“明定帝略”、“勋成智隐”,诚为中肯之言。

内容推荐

邓禹才识过人,少有知人之明。王莽末年农民战争爆发后,绿林军将领拥立刘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政权建立不久,立即派遣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名义持节北渡黄河,抚慰河北各州郡。邓禹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渡河北上追赶刘秀,追到邺城(今河北磁县南)才得相见,促膝谈心,为之出谋画策。从此,邓禹成为刘秀帐下参与决策的最亲信的谋士。邓禹不仅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谋士,而且他还是一员勇于冲锋陷阵的将军。由于能文能武,故能出将入相,在平定河北、河东和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邓禹以功更封为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侯,食邑达四县之多。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谥为元侯,有确认他为中兴功臣之首的意思,故后来凌烟阁标名也以之为首。《元功之首(邓禹)》以全新的视角对邓禹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东汉建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邓禹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元功之首(邓禹)》由姜正成编著。

编辑推荐

邓禹早年虽与光武为布衣之交,但在中兴功臣中,他既非首事之臣,也不如后来吴汉、贾复等人功绩显赫,其所以居中兴功臣之首,盖以运筹帷幄之功居多。他曾协助光武,初定取河北以成帝业之谋。后来以知人荐贤名世,并在一系列决策性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后汉书》著者范晔所说:“明定帝略”、“勋成智隐”,诚为中肯之言。

姜正成编著的《元功之首(邓禹)》以全新的视角对邓禹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东汉建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邓禹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元功之首(邓禹)/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正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9317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3277808
中图分类号 K827=34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