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源头,神话作为古代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蕴藏着丰厚的天文知识,与先民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探索实践息息相关。
本书以古代天文历法为主线,将上古神话的原型来源与衍生背景一一揭开。结合天文学研究、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重新分析伏羲、女娲、黄帝等神人与凿齿、九婴、修蛇等神兽的真实面目,发掘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在此基础上,追问上帝、太极、八角星纹等文化概念及符号的起源,揭示了以北斗或北天极为核心的古代天文发现的深远影响。
图书 | 诸神的真相(用天文历法破解上古神话之谜)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中华文明的源头,神话作为古代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蕴藏着丰厚的天文知识,与先民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探索实践息息相关。 本书以古代天文历法为主线,将上古神话的原型来源与衍生背景一一揭开。结合天文学研究、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重新分析伏羲、女娲、黄帝等神人与凿齿、九婴、修蛇等神兽的真实面目,发掘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在此基础上,追问上帝、太极、八角星纹等文化概念及符号的起源,揭示了以北斗或北天极为核心的古代天文发现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海麟,本名罗益民,1975年生。历史写作者。兴趣方向包括中国上古史、文明起源、古代神话等。 目录 前言 神话:文学叙事与口述历史的原型与真相 第一章 天问秘事 一、女娲补天:天之数有几何? 二、后羿射日:日历月历何所来? 三、夸父逐日:观天测影知时节 四、触山逐日:共工与夸父的悬疑 五、鲧窃息壤:窃本非过为何诛? 六、日月之合:伏羲女娲交尾的秘密 七、天倾西北:日行九天何所去? 八、五服四海:大禹的世界有多大? 第二章 怪兽寻踪 一、凿齿:犬牙为美象牙祭 二、九婴:南岐之见不为丑 三、大风:滨海大人又防风 四、封豨:封水河畔见猪肥 五、桑林:祷天祭祖桑梓地 六、如齐观社:桑林深处云雨浓 七、猰貐:文身百越葫芦瓜 八、修蛇:三代同姓,百姓同源 第三章 炎黄辨谜 一、皇帝:是帝还是皇? 二、炎帝神农:农业文明的记忆 三、黄帝轩辕:星踪何处觅 四、圣人无父:天命封神的政治理念 五、炎黄大战:从太阳到北极 六、称帝之路:由帝而王的天文背景 七、伏羲与食神:神源于生活 八、再说圣人无父:上古帝王两大派系 第四章 寻找“上帝” 一、天命:中国上帝消亡史 二、太一:中国古代的上帝 三、观天:璇玑拜上帝 四、天极:从太极到无极 五、找北:天地之间本无向 六、北斗:寻找北极星 七、斗极:七只小猪的千年迷踪 八、黄帝诞生:北斗再发现 后记 序言 神话:文学叙事与口述 历史的原型与真相 (一) 所谓神话,顾名思义, 故事的主角是神。何为神? 神的本义是什么? 从字形可知,神从“示” 从“申”,示是意符,申是音 符。示表示牌位,有如祠堂 里供奉的祖宗牌位,不过这 个牌位是属于神的,神从示 ,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 神又从申呢?申又是什么呢 ? 申,实即电,也就是闪 电、雷电的电。所谓象形字 ,申所象之形就是天空中的 闪电,其字形就是对闪电的 形象模拟。也就是说,申的 本义其实就是闪电,申字实 即电字的初文。 不仅申就是电,申字本 身也就是神字,而神的示字 旁其实是后来才添加的意符 。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多 有以申代神的写法,略引数 例如下: 用乍(作)大御于氒( 厥)且匕(祖妣)、父母、 多申(多申即多神)。 ——西周早期《殷周金文 集成》(05427) 好德婚媾,亦唯协天, 敏用老申〔老申即考神,义 同西周晚期金文的皇申且考 (皇神祖考)〕。 ——西周中期《新收殷周 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 NA160) 用享孝于文申(文申即 文神)。 ——西周晚期《殷周金文 集成》(04303) 其用享孝于皇申且考( 皇申且考,即皇神祖考)。 ——西周晚期《殷周金文 集成》(04448) 注意上引西周晚期的“文 申(文神)”,指的是有文 德的祖先。也就是说,故去 的先人也可以称为神,就像 《封神榜》里的岐山封神台 上由姜子牙册封了天庭八部 三百六十五位正神,这些神 绝大多数都是战死疆场的商 周将士,有名有姓,有父有 母,生前都是肉眼凡胎。所 谓人神不分,此之谓也。 由此可见,申是闪电, 所谓神其实也就是闪电—— 更准确地说,是以闪电为代 表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天地万 物背后的主宰。 神即闪电,后世说的雷 公电母原来就是神这个字最 初的意象。 (二) 世间有万象,天地有万 物,造字之初选择闪电作为 神的意象,这告诉我们,神 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想 象,或者可以说,中文语境 中的神,与其说是对自然力 量的崇拜,不如说是古代先 民探索宇宙、认识自然过程 中的一种命名方式。 之所以选择闪电代表神 ,实在也并不意外。在人类 的生活经验中,除了地震海 啸这种偶发性的事件,又有 什么能比电闪雷鸣更能让人 体会到天地之间无比雄浑且 不由人控制的磅礴力量呢? 也许你会说,那为什么 不用雷作为神的意象呢?没 错,诉诸听觉的雷比之视觉 的闪电更让人震撼,但是, 雷电相伴,二者同出,而先 闪电后雷鸣显然是无可辩驳 的事实。当然,也不必纠结 ,事实上,雷这个字同样也 是植根于闪电即申的。 如图所示,以甲骨文的 申为主体再加上圆圈或点就 是雷字,雷的字根同样是闪 电。 如果再放到四季变换的 时间序列中考察,我们会发 现,雷电的出现还有更重要 的意义。恋人的山盟海誓, 在汉乐府民歌中有无出其右 的名句: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龙虎雀和龟蛇,都是自 然现象的形象描述,又与崇 拜何关? 即便所谓太阳崇拜恐怕 也是不合实际的。 在观象制历的天文活动 中,太阳不过是先民观测并 加以利用的对象,纵使祭天 祭日等庄严礼仪,所表达的 也无非是对国泰民安、风调 雨顺等现实目的的企盼和愿 望。 说到底,不论古人还是 今人,总归都是务实的。 当我们说古代先民崇拜 云云的时候,其实只是自以 为比古人更高明的居高临下 的臆想。 当然,这并不是想说古 人如何聪慧甚至超越今人, 而是要认识到,不论今人或 古人,一切文化、科技、宗 教等文明成果都是在现有环 境下应对自然与现实的产物 。 (八)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 重要成果有两个,即便说最 重要也毫不为过,一是科学 ,二是宗教。前者帮助我们 解决现实和现世的问题,后 者为我们开解关于生命的终 极未知和来世的困惑。 科技与宗教的助力和加 持,让我们在此岸与彼岸都 得以确认自我的存在。 在科技与宗教尚未分道 扬镳之前,仰观于天、俯察 于地的天文之学,正是上古 时代前沿科技的桂冠,散居 各地的先民也得以在信仰的 召唤下建立起共同的记忆并 逐渐融入共同的文化版图。 当然,中华文化并非一 元,即便经过秦代“书同文” 、汉代“独尊儒术”等改造, 也始终保持着多元共存的丰 富面貌并沉淀出着可追溯的 以天文为代表的源头。 回到数千年前,华夏先 民的科技与宗教就发源于仰 观俯察以观象制历的天文实 践,如测定一年的长度及四 季变化节气更替、发现日月 五星及诸天星宿的运行规律 ,进而模拟天地自然的秩序 以规划人间的政治伦理,包 括死后的鬼神世界也是在天 界展开。中国人千年传承敬 天法祖的传统以及天人合一 的文化内核,无不由此发轫 并坚强地一以继之,历经岁 月洗礼和王朝更迭,我们与 古代先民始终保持着精神的 同步与共鸣。 走 导语 一本令人震撼的神话新解,打破你对神话的固有印象。 从解密神话到走近原始神秘文化,揭示北斗或北天极为核心的古代天文发现的深远影响。 作者聚焦于上帝、太一、太极、无极、八卦、万字符、八角星纹等中华文明源头的一系列重要文化概念与符号,对其多重意义、含义演变与来源进行分析,指出它们都与古代天文观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发现北斗或北天极有关。此外,联系出土文物等资料,创造性地对北斗七星加以符号性解析,形象展示了古人认识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过程。 呈现古人认识自然的宏伟历程,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 以天文视角探讨神话,在传统认知外开拓新视野。 后记 关于古代神话和史前史 ,接长不短会有一些零星想 法蹦出来,真正形诸笔端, 始于2012年。到今天《诸 神的真相》这本拙作得以付 梓,倏忽已过十年。 在我的计划中,“诸神的 真相”是一个系列,而“用天 文历法破解上古神话之谜” 只是第一部,以古代天文为 主线,以神话人物为主体, 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 帝等。之后还会分别以文字 ——甲金文为主,各种徽标 符号——如河图洛书、太极 图、万字符、良渚神徽、昆 仑等为主线,展开对古代神 话、史前史及夏商周三代的 讨论,“五星聚”原本就是徽 标符号系列的其中之一。后 来发现,在古代中,“五星 聚”这个超级符号贯穿中国 历史,从秦汉一统到元明清 ,历朝历代都有“五星聚”的 影子,向上追溯则可至夏商 周三代,是解决夏商周断代 的一把金钥匙。这样的体量 ,无论如何没法将之作为其 中一章交代清楚,于是就有 了另一本书——《五星聚》 。 老实说,古代神话和夏 商周断代这样的命题,对我 这种未有正经学术训练的人 来说,恐怕过于宏大,不揣 冒昧置喙一二,难免夏虫语 冰、班门弄斧。不过,野生 有野生的活力,江湖有江湖 的视角,作为独立研究者, 自以为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权当自我安慰罢。 无拘束地天马行空,难 免开脑洞。但总体而言,我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常识 、常理、常情,更准确地说 ,是古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 。我相信,不论什么故事, 背后一定有活生生的日常生 活。 科幻小说中的三体人是 虚构想象,但天体力学中的 三体问题是真实不虚的科学 命题。《封神演义》《西游 记》是奇诡怪诞的神话故事 ,但武王伐纣、玄奘西行都 是真实历史。在神话世界里 ,唐僧去到异国他乡,所见 的风土人情却恍惚是中原本 土,穿的衣、吃的饭、说的 话、住的房,全是我们熟悉 的浓浓国风。所谓艺术源于 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底色 ,神话背后也同样是烟火气 十足的日常。再是天纵英才 、奇思妙想,观念底层的时 代性也没人能完全隔绝和超 越。中国古代神话也是如此 ,其中可能有雷震子、孙悟 空这样的想象,也可能有武 王伐纣、玄奘西行的真实。 神话里再稀奇古怪的妖精, 构成其形象的基本部件也不 会出离凡间的所见所闻。 章太炎说:“伏羲、炎黄 ,事多隐怪,而偏为后世称 颂者,无过田渔衣裳诸业。 ”田渔衣裳,就是古代先民 的日常生活。隐怪的故事背 后,就是吃饭穿衣这些日常 生活。当然,于古代神话而 言,这种日常,可能更多地 来自精英阶层以及具有高度 专业性的事务——观星、制 历、卜筮、祭祀等无疑是那 个时代知识密度极高的活动 ,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巫医也 绝对算得上那个时代最有价 值的探索与发现。伏羲、炎 黄等半神半人的形象就可以 理解为他们的化身和代表。 神话有真实的底色。接 受这个设定以后,需要做的 就是让自己回到那时那地。 既不要傲慢地俯视,比如将 封豨、修蛇、猰?等所谓怪 兽简单地视作荒诞不经的想 象;也不要故作神秘地仰视 ,比如认为太极八卦如何高 深莫测如何超越人智。只要 试着用那个时代的认知去理 解并追究神话背后的观念原 型和脉络,走进去,合理地 做推测,然后跳出来,检视 推测是否符合常理,于是就 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又在情 理之中的发现。从常识常理 的角度进行省视,有些既定 观念或习惯性说法或许就有 商榷和修正的必要。 不可否认,所谓神话背 后的真实,仍然只是一种推 测或猜测。可以说多数时候 ,下笔的起点都是一个假设 ,然后一步一步地验证,有 的走通了,豁然开朗,喜不 自胜;有的走不通,只能放 弃后回到原点。印象最深的 是夏商周三代的相关年代以 及武王伐纣的时间线,一年 一行或一天一行列成表,前 者有一千多行,后者也有一 二百行。文献记载、星象、 出土器物各有年代,不同文 献的记载有时还互相冲突, 要理出一个比较合理能说得 通的框架,就得一点点地尝 试排除。有时眼看要大功告 成,结果出来一个顾此失彼 、不可调和的问题,只好放 弃后重新考虑。这个过程很 艰难,甚至感觉脑力超载、 算力不足乃至系统要崩溃。 呈现在文字中的可能只是一 个结论,得出这个结论其实 经过多种可能路径的尝试、 排除。不过,这些逐步尝试 辨析的过程并没有写下来, 实在太烦琐,线头太多。要 是再从头来一遍,我的内心 一定是拒绝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尽管自认为逻辑自洽,但脑 后不长眼,毕竟识见有限、 精力有限、笔力有限,有疏 漏错讹而不自知恐也难免。 得以忝列书林,若有一石一 砖之用,也是幸甚。 坦率说,我的写作和研 究纯粹是孤旅独行和闭门造 车,既没有与他人交流,也 没有走出书斋去看现场,有 时候确实会做出错误判断。 比如八角星纹,我曾经以为 两河流域的亚述、巴比伦也 有,直至看到王瑞智先生在 欧洲博物馆考察所拍摄的有 关文物照片,才一目了然并 非如此——虽然都是八角, 但西亚地区的八角星实为两 个四角星交错重叠,与中国 古代的八角星 精彩页 一、女娲补天:天之数有几何?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 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所讲的故事源起,贾宝玉就是那块弃在青埂峰下不堪补天之用的顽石。 所谓宝玉自是小说家的无稽之言,但娲皇却并非完全是向壁虚构。虚妄的传说背后,潜伏着一段湮没在几千年岁月长河里模糊难辨却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准确说,是往事。 (一) 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由来已久,《列子》(战国列子)、《淮南子》(西汉刘安)、《论衡》(东汉王充)、《三皇本纪》(唐司马贞)等均有记载。 如《列子·汤问》载: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列子》中,女娲炼石补天以后又发生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其时间序列是补天在前,触山在后。 事实上,《淮南子》中也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只不过是记载在另一篇《天文训》里,与女娲补天(见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并没有什么关系。 《淮南子·天文训》载: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柱折,地维绝”,触山的故事在《列子》与《淮南子》中用词略有不同,但情节完全一致;略有区别的是,《列子》说的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而《淮南子》说的是“天倾西北,地不满西南”。 一个东南,一个西南,哪个更靠谱呢? 我们来看《易经》。 在八卦类象里,乾为天,坤为地。八卦与方位的配属关系,在先天八卦中,乾卦为南,坤卦为北,正所谓天南地北;在后天八卦中,乾卦为西北,坤卦为西南。 两相对照可知,所谓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地倾覆,其故事原型很可能就来自八卦,也就是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的故事化——乾为天,由先天八卦的南方变成后天八卦的西北方,是为“天倾西北”;坤为地,由先天八卦的北方变成后天八卦的西南方,是为“地不满西南”。照此说来,那么后天八卦的产生应当在传说的共工与颛顼时代。 在时间序列中考察,先天八卦的天南地北模型可能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已经形成,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其方位合于流传后世的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墓主人所在墓穴轮廓呈南圆北方,按天圆地方的天地模型,其表现的正是天南地北的空间观。也就是说,天倾西北的后天八卦及传说中的共工和颛顼时代可能在公元前4500年以后(最晚到公元前3400年左右,古代先民认识并掌握了北天极的测定,也就具备了产生“天倾西北”后天八卦的天象基础,详后)。 那么,究竟是地不满东南还是西南呢?由上述八卦方位可知,也许《淮南子》所记的西南才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认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女娲补天的前因,即先有共工触山导致天地倾覆,然后才有女娲补天。但我们从以上引文可知,在《列子》中,共工在女娲之后,是先补天后触山;而在《淮南子》中,补天和触山则是两个根本就互不相干的故事(分别见载于《览冥训》和《天文训》)。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牵连和颠倒,大概是因为女娲补天的“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天柱折,地维绝”正好可以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于是有人就把这两个故事拢到一块去了。 P3-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诸神的真相(用天文历法破解上古神话之谜)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海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52437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7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5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首版时间 | 2023-12-01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02 |
CIP核字 | 2023205275 |
中图分类号 | B93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5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