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修身、处世、交友、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治国从政谋略。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翔实的史料;既有对古代故事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是一本颇具阅读和欣赏价值的通俗智慧读本。
图书 | 活学妙用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修身、处世、交友、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治国从政谋略。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翔实的史料;既有对古代故事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是一本颇具阅读和欣赏价值的通俗智慧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全方位地揭示了曾国藩这位清朝中兴第一名臣,为人处世的独到之处,披露了他沉浮官场数十年所得的经验和智慧,并深入剖析了曾国藩在修养、交友、处世、用人、为官、求学、养生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和原则。 目录 第一章 修身之智:坚持不懈地锻造自身 1.“俭”是一种内在的美德 2.正视自我,发现缺点和不足 3.内圣外王,中庸之道 4.有失败才有成功 5.“强”字是成就大事的第一关 6.“勤”字是人生第一要义 7.培养好习惯,戒除坏习气 第二章 交友之道:选择朋友就是选择成功 1.择友是人生第一要义 2.找到高人为自己指路 3.宰相肚里能撑船 4.患难与共,交真朋友 5.谦恭礼让是交友处世的准则 6.朋友重要,事业更重要 7.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第三章 处世之要:以圆融为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1.能屈能伸大丈夫 2.精诚团结,以和为贵 3.给人面子,曲意相助 4.“滑”,一种有效的办事润滑剂 5.大智若愚,藏锋圆通 6.举止要重,发言要慎 7.学会忍气,才能静心 8.藏锋不露,“浑”字处世 9.审时度势,左右逢源 第四章 用人之谋:用人是万事的根本 1.善于知人、明于用人 2.摸透人的精、气、神 3.善于驾驭各种类型的人才 4.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成长 5.把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6.人才都是磨砺出来的 7.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8.慎重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9.学会放权,发挥将领的能力 第五章 齐家之方:家是一个人事业的根基 1.家和万事兴 2.家庭教育最重要 3.家教贵严,严父出孝子 4.“敬”是不可或缺的家教内容 5.戒惰戒傲,家门常兴 6.耕读传家,泽及后人 7.手足之情最真挚 8.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 第六章 治国之略:治国以礼为本 1.师夷长技以制夷 2.大事苦争,小事放松 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4.改革军制,治理有方 5.政治教育是军队的灵魂 6.用仁和礼来治理军队 7.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 第七章 为官之策:官场楷模,荣宠不衰 1.“耐”是官场生存之道 2.遍地结网,共同发展 3.革除陋习,始作俑者 4.如履薄冰,谨慎行事 5.欲速不达,稳中求成 6.“忠”是升迁晋级的必由之径 7.廉洁自守,不以权谋私 8.目光长远,进退自如 第八章 求学之法:建功立业,万古流芳 1.立志为成人成事之本 2.求学为出人头地 3.学以致用才有大收获 4.活到老,学到老 5.勇于向敌人学习 6.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7.“看、读、写、作”四者兼备 8.与时俱进学西学 第九章 养生之术:勇于实践,身体力行 1.静坐是养生金方 2.早起是养生的好方法 3.淡泊名利,恬淡养生 4.诗书文章是怡性养气的良方 5.张弛有节,劳逸结合 6.顺其自然,修养身心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美德。《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来源,而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这部先秦经典将“俭”字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充分地说明了节俭的重要意义。这种崇尚节俭的精神,在历代都受到推崇发扬。有的人从学理上阐发,更多的人则是在行动中实践。 先秦时,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俭”字提到个人和国家成败兴亡的层面上来。从此,“俭”不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而且是成功学中的一个关键性范畴了。后世人论“俭”,大多是从成功学层面上论述的。桓范在其名著《政要论·节欲》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纵观历代有为之主,无不是节俭之人。汉文帝以俭治国,停止修建露台,开创“文景之治”。曹操一生节俭,不好奢华。他的帷帐屏风,坏了修补后便接着使用。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节俭得近于苛刻。皇宫中有太监穿新鞋从水中走过,他竞大发雷霆,严以治罪。康熙、雍正两位盛世君主,也厉行节俭,并谆谆告诫子孙,因此清朝才有近300年的兴盛时期。这些君主节俭,并非是钱财不足,而是认识到节俭是其他美德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一国统治者而言,一身节俭,则上行下效,举国节俭,如此则国用日足,国力日强。对臣子而言,节俭则可保证日用充足,避免贪污。对平常百姓而言,节俭可节制物欲,积累家财,日渐丰裕。 “俭”字的益处有许多方面,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进行了总结。他说: “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心也。” 石成金从“养德”“养寿”“养神”“养心”四个方面归纳了“俭”字,对于自我修养方面的作用,可谓精练而深刻。当然,“俭”虽作用于一人,但其效果却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俭”字在治家、为官、治国方面,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 曾国藩一生生活俭朴,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他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除非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一件衣服,平时舍不得穿,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到他去世时,还像新的一样。对此,他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视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俭朴持家,是曾家的祖传家风。曾国藩作为同辈长男,从持家之始,就将“俭”字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他教育子侄说:“‘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其中的“俭”字,又与“勤”字相关联,所以曾国藩常常将“勤”“俭”并举。不用奴婢和仆役,固然是为了少花钱,但更重要的目的却是为了培养家人亲自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曾家的男子要亲自下地耕田,妇女更要亲自纺织。他为儿子娶妻,也选勤俭之家,而不愿与官宦之家联姻,以免长奢惰之习。长子纪泽刚刚结婚,曾国藩就告诫他,要他引导媳妇织布做衣:“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而当时曾国藩已经是位尊权重的大军统帅、封疆大吏了。 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积少成多,就会变废为宝。这样家里既显得整齐,又节省了财物,还养成勤动手、办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曾国藩从政治军,每件书信、文牍、奏章都要抄一副本,收藏在家中。早在咸丰四年(1854)五月,他就对几位兄弟说: “凡谕旨、章奏等件付至家中者,务宜好为藏去。我兄弟五人,无一人肯整齐收拾者,亦不是勤俭人家气象。”他还特别告诫:“余寄回片纸只字,俱请建四兄妥收。”经过日积月累,曾家所藏的书籍、文献已经汗牛充栋。当初不起眼的东西,后来都成了珍贵的史料,堪称无价之宝。 曾国藩重视勤俭持家,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家是一个人事业的根基,治家与治国相通相关。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天下。一个人再有能力,倘若家庭出了问题,也就如木拔其根,难以立足。曾国藩有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看法,他认为为官不是长久之计,而家庭则与一个人的一生相始终。所以,他认为治家比为官更重要。他曾经给自己的夫人写信说: “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个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廉恭节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他曾专门给四弟写信,告诫他要节俭。节俭之法,是戒好动,“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弟向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不持不作无益之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作。举动多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其次,则送情宜减,所谓用之者舒也。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多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 在曾国藩的屡次谆诫下,曾家基本上保持着节俭的家风,这不得不归功于曾国潢。但曾国藩对他仍不满意,认为他“俭”字功夫还不够。曾国藩自称“‘俭’字做到六七分,‘勤’字尚无五分工夫”。而曾国潢则相反,他是诸兄弟中最勤劳的一个,但“俭”字功夫还大有欠缺。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十四日,曾国藩在家书中说道: “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俭则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后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奠贪‘豪爽,二字。” P3-6 序言 曾国藩的一生为什么实现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实现的人生理想(立言、立功、立德)?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曾国藩成为湘军的领袖和洋务运动的先驱?这一切都源于曾国藩做人做事的法则,源于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 智慧决定命运!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曾国藩在年轻时候就学业有成,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山村赴京赶考而中进士、留京师,之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就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曾国藩一生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愿。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后人评价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章太炎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毛泽东对这位同乡也有“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言。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对成功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将这些成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时刻提醒自己,或写在家书、书信中教导子弟或朋辈,互勉共进。这些文献汇集在一起,就是一套生动、系统的成功学。 曾国藩是清朝名臣,其德行与为人皆堪称楷模。清代臣子有此作为者,未发现有第二例。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最快,37岁官至二品,在清代独一人;他做官最好,声名卓著,治民有方;他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本书从修身、处世、交友、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治国从政谋略。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翔实的史料;既有对古代故事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是一本颇具阅读和欣赏价值的通俗智慧读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活学妙用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银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994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