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忆》是作者邓云乡对自己参与电视剧《红楼梦》所作的回忆性文章,作者主要讲述是《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所付出的艰辛与快乐,如拍摄《红楼梦》第一回里面一句话“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拍摄组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布置这条二百年前的小街,卖桃坞年画的,卖虎丘泥人的,卖刺绣的,卖糖粥的,卖鸟的,卖花的,全都尽量找来,十分麻烦,但快乐也很多,如上海找“宝玉”,有一个专门负责找“宝玉”的班子,从南到北,找来找去,最后竟在北京城里找到了。此书除了写拍摄《红楼梦》的拍摄过程,还有两部分内容,一个是作者随拍摄组时所作的诗词,编为《红楼诗草》,一个是关于“红楼电视”的短文,编为《红楼零简》。
《红楼梦忆(精)》由三个部分组成:《红楼梦忆》《红楼诗草》《红楼零简》。邓云乡先生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参与了整个拍摄过程,数年间他随剧组经过天南海北,亲历其中甘苦,往事浮跃,记忆翻涌,写下《红楼梦忆》作为纪念,也带领读者感受着红楼魅力。《红楼诗草》是先生在拍摄过程中随兴吟咏的诗词,部分尚未发表,书性诗心隐于其中,意兴自现。《红楼零简》是先生所写关于《红楼梦》小说和电视的文章,汇于一处奉献给读者。本文集收入云乡先生《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互相印证,必可收获至丰。
姑苏岁暮
多亏了苏州老友,画家、诗人王西野兄帮助,使我能在苏州广结“红”缘,完成了剧组的任务。
那天下午,我们匆匆赶到苏州,下榻姑苏饭店。当晚,即和西野兄研究工作,要布置一条二百多年前的姑苏小街——《红楼梦》中写的是“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实际可以看出是以“七里山塘”的山塘街为背景的——都应该有一些什么摊贩,先草草作一计划:什么卖桃花坞年画的呀,卖虎丘泥人的呀,支着绣床卖苏绣的呀,卖糖粥的“骆驼担”呀……以及卖花、卖鸟、测字、算命等等,一下子罗列了几十种。这时离开拍不过半月左右。这些古老的摊贩,稀奇的道具,该到哪里去找呢?决定第二天邀请几位能帮忙的开个会。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日,又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家家忙着准备年菜。而那天又下着大雪,事情很急,只好包了个车,冒雪挨家把客人从厨房中请了来。都是熟朋友,大家一听说拍《红楼梦》电视剧,都感到很兴奋,愿意主动帮忙。
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著名画家、刺绣专家徐绍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间木版桃花坞年画和康熙、乾隆年间的绣品、帐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来,并由研究所中年轻的女刺绣家来担任临时演员,届时摆摊表演。苏州博物馆领导也大力支持,拿出馆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来参加摆摊,并由馆中的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这种泥人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所写:“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
这些用泥捏的人头像,加上粉彩,与真人面部颜色神情一样,身体不用泥捏,而是木架子。外穿小衣服,衣服还可以按季节更换,配上小桌子、小椅子,像生活行乐图一样。我读了几十年《红楼梦》,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泥人小像。
沿街叫卖赤豆糖粥、馄饨等的“骆驼担”也找到了。这种古老的竹制小贩担子在苏州街头已消失多年,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付。这种担子造型特殊,两头翘起,一头下面可放小火钵,上置锅子,保持温度;一头有小架子、小柜等,可放碗、筷、调羹等;中间毛竹片扁担,扛在肩上,十分轻巧。而放在地上,样子像匹骆驼,所以叫“骆驼担”。这种古老的带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也像北京旧时的馄饨担、杏仁茶担一样,使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北京的是木制,而“骆驼担”则是竹制,更为轻巧。
现在电视播出了,看见荧屏上“十里街”、“甄士隐”门前的摊贩,不禁想起前景,感到真像是昨天的事一样。
十里街·葫芦庙
早在我去苏州之前,剧组美工人员已经开到水乡古镇甪直,经过个把月的努力,场景十里街、葫芦庙、甄士隐家一一都搭出来了。剧组人员是过了春节陆续南下的。全班人马到齐,已经是灯节之后了,而且先在嘉善一所旧宅子中拍了一些甄士隐家中书房内的镜头,然后才来到甪直。
甪直,这个姑苏城东南六七十里路程、金鸡湖畔的小镇,却是大大有名的。从现代来说,它是叶圣陶老先生青年时期教书的地方。叶老的创作生涯,是从这里开始的,早期在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不少都是在这个幽静的小镇上写成的。当年到这里不通陆路,只有水路,要坐着脚划船,哗啦哗啦地划来。
甪直,有极著名的古刹保圣寺。庙中的罗汉据传是唐代杨惠之所塑,是我国最古老的塑像,比著名的元代刘元塑,还要早二百多年。半世纪前,这著名的罗汉堂已残破不堪,罗汉像也只剩下八尊。后来叶恭绰先生倡导,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设计施工,把残破的罗汉堂,改建成为陈列馆,加了防火、防水措施,总算将这珍贵的古文物保存下来。而更重要的是对塑像本身,未加任何修补粉饰,保存着原有的神态风格。这就叫作“整旧如旧”,是保存古文物的典范。可惜的是,不少人不懂这点道理,使不少古建筑在修缮中反而受到破坏。
甪直,如再往上追溯历史,那就更久远,可以远溯到唐代名诗人陆龟蒙的故里,斗鸭池的所在地。不过这些不必多说了,所要说的只是《红楼梦》。
《红楼梦》一开始写的不是京城,却是苏州: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间门……这间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甄”者,真也,“费”者,废也,“士隐”者,事隐也。读者可鉴,《红楼梦》是假的;而这姑苏城、阊门等等却还是真的。但在今天苏州阊门外,又如何能找到二百年前的仁清巷、葫芦庙呢?——自然这又是假的了。
角直小街,不足一丈宽,古老的石板路,却很热闹,路顶头便是河,狭窄的小街尽头对着一座高高的小石桥,在石桥搭一个小牌楼,写上三个字,便是十里街了。
街中间转进去,一条短巷,一座古刹,便是著名的保圣寺,寺、门换块用“米波罗”塑料做的匾,就是葫芦庙了。妙在庙门前有座古老的石井,而且还有井亭,正好让小沙弥打水,古老的意境多么理想啊!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中,真真假假,谁能弄得清呢?第一、二集中有不少镜头,请观众在荧屏上细细地去观赏研究吧!
P7-10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