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梦忆(精)/邓云乡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忆》是作者邓云乡对自己参与电视剧《红楼梦》所作的回忆性文章,作者主要讲述是《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所付出的艰辛与快乐,如拍摄《红楼梦》第一回里面一句话“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拍摄组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布置这条二百年前的小街,卖桃坞年画的,卖虎丘泥人的,卖刺绣的,卖糖粥的,卖鸟的,卖花的,全都尽量找来,十分麻烦,但快乐也很多,如上海找“宝玉”,有一个专门负责找“宝玉”的班子,从南到北,找来找去,最后竟在北京城里找到了。此书除了写拍摄《红楼梦》的拍摄过程,还有两部分内容,一个是作者随拍摄组时所作的诗词,编为《红楼诗草》,一个是关于“红楼电视”的短文,编为《红楼零简》。

内容推荐

《红楼梦忆(精)》由三个部分组成:《红楼梦忆》《红楼诗草》《红楼零简》。邓云乡先生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参与了整个拍摄过程,数年间他随剧组经过天南海北,亲历其中甘苦,往事浮跃,记忆翻涌,写下《红楼梦忆》作为纪念,也带领读者感受着红楼魅力。《红楼诗草》是先生在拍摄过程中随兴吟咏的诗词,部分尚未发表,书性诗心隐于其中,意兴自现。《红楼零简》是先生所写关于《红楼梦》小说和电视的文章,汇于一处奉献给读者。本文集收入云乡先生《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互相印证,必可收获至丰。

目录

前言

红楼梦忆

 惜别词

 白发“红”缘

 姑苏岁暮

 十里街·葫芦庙

 开机典礼

 记得祝愿词

 开讲“江南风俗”

 课内课外

 春风夜话

 曹雪芹纪念馆

 首次小品练习

 小谈服装

 上海找“宝玉”

 “红楼西席”

 化装小记

 太平湖黛玉北上

 黛玉的船

 国庆晚会

 “黄山情侣”

 “神仙洞”虚惊

 黛玉北上诸景

 风雨故人

 重到苏州

 香雪海落花流水

 艺圃传情

 万景山庄

 耦园落花

 寄畅园一日

 杭州采景

 绮园古藤

 花与蝴蝶

 滴翠亭诗

 导演分身术

 西子湖花絮

 上海大观园

 北京有了大观园

 大观园建筑小谈

 潇湘馆秋雨

 “大观园”中怡红院

 晴雯诸戏

 花鸭子和仙鹤

 准备大场面

 “沁芳”拾趣

 “后四十回”讨论会

 冀中之行

 沪成列车所见

 二王庙现场

 都江堰

 拍摄“打醮”

 “打醮”队伍

 索桥情思

 离堆导江楼

 青城山“游湖”

 崇庆古蜀州

 罨画池亭子

 罨画小桥看“厨娘”

 片云何意傍琴台

 草堂游罢别成都

 上海大观园杂记

 平伯师与红楼电视

 移花接木

 “体仁沐德”红白喜事

 秦可卿灵堂

 雨中谈趣

 青浦招待所

 水乡行吟

 梨香院内外

 宝玉情悟梨香院

 淀山湖梅林

 诗魂梅下定情时

 闲话碧波楼

 碧波“红楼”翰墨缘

 夜战碧波楼

 三月下扬州

 扬州拍摄日程单

 徐园薛蟠家

 薛蟠家闹剧悲剧

 凫庄、桥影、梦痕

 柳堤“悲喜剧”

 妆点瘦西湖

 元妃登舟幸园

 扬州“红楼”友谊

 何园贾政书房

 平山堂花圃

 镇江半日

 “瓜洲古渡”

 再到杭州

 阮公墩之晨

 植物园池畔石榴裙

 设计“红香圃”

 “仕女行乐图卷”

 湘云醉卧“芍药圃”

 湖山屐痕人梦痕

 湖光夜色记友情

 蓬莱爽约小述

 文字因缘

 决定性战役

 正定“荣国府”

 宁荣街

 “更道”琐话

 “元妃省亲”进府

 “秦可卿之丧”出殡

 “大场面”拍成了

 黛玉进府

 院落及其他

 古郡、古寺

 别了正定

红楼诗草

 海上大观园杂诗

 鹧鸪天

 水调歌头

 金缕曲

 浣溪沙

 浣溪沙

 太平湖杂诗

 北京大观园杂诗

 玉垒红楼唱竹枝

 红楼催妆词

 红楼绮园杂诗

 “红楼”电视小诗话

 红楼迎春诗

 寄语湖山小诗

 峨眉“红楼说梦”二律

红楼零简

 “沁芳”晨思

——大观园小记

 稷园红楼夜宴偶感

 俞平伯先生与“红楼”电视

 “红楼”电视的爱情突破

 红楼春意

——电视剧《红楼梦》拍摄侧记

 古城秋情

 凤姐为何叫“奶奶”?

 “红楼”风俗琐话

 红楼说梦

——谈电视剧《红楼梦》改编拍摄

 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谈电视剧《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改编

 耦园思绪

——我与苏州的断想

 “红楼”电视与苏州

 “红楼”电视与东北姑娘

 “白雪红梅”解

 宝玉的辫子

 尤三姐的锋芒

 查抄宁国府

——高鹗续书琐谈

附录

 电视剧《红楼梦》简介词

试读章节

姑苏岁暮

多亏了苏州老友,画家、诗人王西野兄帮助,使我能在苏州广结“红”缘,完成了剧组的任务。

那天下午,我们匆匆赶到苏州,下榻姑苏饭店。当晚,即和西野兄研究工作,要布置一条二百多年前的姑苏小街——《红楼梦》中写的是“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实际可以看出是以“七里山塘”的山塘街为背景的——都应该有一些什么摊贩,先草草作一计划:什么卖桃花坞年画的呀,卖虎丘泥人的呀,支着绣床卖苏绣的呀,卖糖粥的“骆驼担”呀……以及卖花、卖鸟、测字、算命等等,一下子罗列了几十种。这时离开拍不过半月左右。这些古老的摊贩,稀奇的道具,该到哪里去找呢?决定第二天邀请几位能帮忙的开个会。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日,又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家家忙着准备年菜。而那天又下着大雪,事情很急,只好包了个车,冒雪挨家把客人从厨房中请了来。都是熟朋友,大家一听说拍《红楼梦》电视剧,都感到很兴奋,愿意主动帮忙。

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著名画家、刺绣专家徐绍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间木版桃花坞年画和康熙、乾隆年间的绣品、帐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来,并由研究所中年轻的女刺绣家来担任临时演员,届时摆摊表演。苏州博物馆领导也大力支持,拿出馆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来参加摆摊,并由馆中的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这种泥人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所写:“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

这些用泥捏的人头像,加上粉彩,与真人面部颜色神情一样,身体不用泥捏,而是木架子。外穿小衣服,衣服还可以按季节更换,配上小桌子、小椅子,像生活行乐图一样。我读了几十年《红楼梦》,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泥人小像。

沿街叫卖赤豆糖粥、馄饨等的“骆驼担”也找到了。这种古老的竹制小贩担子在苏州街头已消失多年,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付。这种担子造型特殊,两头翘起,一头下面可放小火钵,上置锅子,保持温度;一头有小架子、小柜等,可放碗、筷、调羹等;中间毛竹片扁担,扛在肩上,十分轻巧。而放在地上,样子像匹骆驼,所以叫“骆驼担”。这种古老的带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也像北京旧时的馄饨担、杏仁茶担一样,使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北京的是木制,而“骆驼担”则是竹制,更为轻巧。

现在电视播出了,看见荧屏上“十里街”、“甄士隐”门前的摊贩,不禁想起前景,感到真像是昨天的事一样。

十里街·葫芦庙

早在我去苏州之前,剧组美工人员已经开到水乡古镇甪直,经过个把月的努力,场景十里街、葫芦庙、甄士隐家一一都搭出来了。剧组人员是过了春节陆续南下的。全班人马到齐,已经是灯节之后了,而且先在嘉善一所旧宅子中拍了一些甄士隐家中书房内的镜头,然后才来到甪直。

甪直,这个姑苏城东南六七十里路程、金鸡湖畔的小镇,却是大大有名的。从现代来说,它是叶圣陶老先生青年时期教书的地方。叶老的创作生涯,是从这里开始的,早期在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不少都是在这个幽静的小镇上写成的。当年到这里不通陆路,只有水路,要坐着脚划船,哗啦哗啦地划来。

甪直,有极著名的古刹保圣寺。庙中的罗汉据传是唐代杨惠之所塑,是我国最古老的塑像,比著名的元代刘元塑,还要早二百多年。半世纪前,这著名的罗汉堂已残破不堪,罗汉像也只剩下八尊。后来叶恭绰先生倡导,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设计施工,把残破的罗汉堂,改建成为陈列馆,加了防火、防水措施,总算将这珍贵的古文物保存下来。而更重要的是对塑像本身,未加任何修补粉饰,保存着原有的神态风格。这就叫作“整旧如旧”,是保存古文物的典范。可惜的是,不少人不懂这点道理,使不少古建筑在修缮中反而受到破坏。

甪直,如再往上追溯历史,那就更久远,可以远溯到唐代名诗人陆龟蒙的故里,斗鸭池的所在地。不过这些不必多说了,所要说的只是《红楼梦》。

《红楼梦》一开始写的不是京城,却是苏州: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间门……这间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甄”者,真也,“费”者,废也,“士隐”者,事隐也。读者可鉴,《红楼梦》是假的;而这姑苏城、阊门等等却还是真的。但在今天苏州阊门外,又如何能找到二百年前的仁清巷、葫芦庙呢?——自然这又是假的了。

角直小街,不足一丈宽,古老的石板路,却很热闹,路顶头便是河,狭窄的小街尽头对着一座高高的小石桥,在石桥搭一个小牌楼,写上三个字,便是十里街了。

街中间转进去,一条短巷,一座古刹,便是著名的保圣寺,寺、门换块用“米波罗”塑料做的匾,就是葫芦庙了。妙在庙门前有座古老的石井,而且还有井亭,正好让小沙弥打水,古老的意境多么理想啊!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中,真真假假,谁能弄得清呢?第一、二集中有不少镜头,请观众在荧屏上细细地去观赏研究吧!

P7-10

序言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〇〇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梦忆(精)/邓云乡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云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6688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201501031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