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说中国五千年(明清卷)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从诗三百到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近代白话自由诗,无不饱含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轨迹。《诗说中国五千年》以史为经,以诗为纬,将诗、史结合起来,以求能够以诗证史,辨伪存真,补史书之缺撼,还历史以真实,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本书为明清卷。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各种题材的纪事诗,采取“因事系诗”体例,编著了这部书,试图从文史的切合点上寻找真实历史,欣赏诗歌艺术,传播知识,使广大文学爱好者通过系统阅读史诗认识一部中华五千年兴亡史,使广大史学爱好者从中领受诗歌艺术的社会感染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目录

一 明朝的建立和统一

(一)历史简介

1 朱元璋成功的某些原因

2 朱元璋削平群雄

3 明朝的建立和元朝的灭亡

(二)统一王朝的建立

1 农民起义

2 统一战争

3 朱元璋的功业

二 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中后期资本主义

萌芽的出现

(一)历史简介

1 明初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背景

2 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3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二)明代社会经济

1 减轻人民负担

2 明代经济的繁荣

3 明代的漕运

4 思想上的反映

三 明朝封建统治的加强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历史简介

1 明朝封建统治的加强 

2 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侵害

1 明建立前后人民生活状况

2 明中期人民生活状况

3 明末人民生活状况

4 矿监税使和宦官之害

5 土兵之扰民

6 土贡、高利贷等的害民

7 流民

四 专制主义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张居正改革的失败

(一)历史简介

(二)明代统治集团的腐朽

1 朝廷的腐朽

2 宦官的弄权

3 官场的腐败

4 军队的腐败

5 难得的清官

五 明代皇族内部的争斗

(一)历史简介

1 明代的分封制

2 皇族内部的争斗

(二)明代亲王

1 藩王状况

2 藩王起兵

3 夺门之变

六 明代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历史简介

1 明代农民的武装斗争

2 明代市民的反抗斗争

(二)明代人民的反抗斗争

1 农民的反抗斗争

2 市民斗争

七 明代各民族的关系

(一)历史简介

1 蒙古族

2 满族

3 西南地区民族

(二)明代诸民族

1 蒙古族

2 满族

3 西南地区民族

4 其他

八 明代的对外关系

(一)历史简介

1 郑和下西洋

2 中日关系

3 中朝关系

4 明与安南等国的关系 

5 明与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二)中外关系

1 明与日本的关系

2 明与安南、西洋诸国关系

九 南明政权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一)历史简介

1 清初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

2 南明政权和江南军民的抗清斗争

(二)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

1 弘光政权

2 军民的反抗

十 清朝入关后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一)历史简介

1 中央主要机构的变革

2 地方行政组织

3 清代的军事制度

4 清代对人民的经济掠夺

5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清代官吏的腐败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1 清初的残破

2 清代官员的腐败和扰民

3 人民的苦乐与反抗

十一 清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加强

(一)历史简介

1 平定三藩之乱

2 统一台湾

3 中央政府与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4 中国军民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

(二)清统一国家的加强

1 三藩之乱及其他反叛

2 清与各民族关系

3 中国军民反对沙俄侵略

十二 “康乾盛世”

(一)历史简介

1 “摊丁入亩”

2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二)盛世社会经济

1 “康乾盛世”

2 清代经济

3 文字狱

十三 明清时期的科学文化

(一)历史简介

1 教育·科举

2 文学

3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4 建筑

(二)明清科学文化

1 教育·科举

2 文学

3 建筑

4 思想

附录:作者作品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明朝的建立和统一

(一)历史简介

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到了元朝末年,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起义。无名氏的《醉太平小令》就较全面、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元末的社会状况,以及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某些原因,而《扶箕诗》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反元大起义首先爆发在黄淮地区。自宋以来,这一地区就广泛盛行弥勒教和白莲教等宗教。弥勒教又称明教,主张世上有明、暗二宗,“明王出世”,黑暗就会过去。因此,很受贫苦百姓的欢迎。元至正十一年(1351),“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万,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修黄河故道二百八十里有奇①,并命官员以兵监视、镇压民工。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引起河工的普遍不满。韩山童等宗教首领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时机已到,便派人预埋一石人于河道,并四出散布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②一天,河工在黄陵岗挖出石人,见石人只有一只眼,背上还刻着一句话——“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河工沸腾了!反元斗争的烈火终于被点燃。

韩山童、刘福通等准备起义的消息不慎走漏,韩山童被捕遇害。刘福通继续领导群众起义,河工纷纷加入,很快攻占了河南、安徽的十几个州县。义军头包红巾,因此百姓称之为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拜弥勒佛,也称香军,为北方红巾军主力。

同年八月,彭莹玉和徐寿辉在湖北起义,不久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攻陷蕲水后(今湖北浠水)遂以为国都,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并很快攻下武昌、饶州、徽州等地,为南方红巾军主力。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定远地主郭子兴响应红巾军,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义。

除红巾军外,还有其他的起义部队,如至正十三年(1353)的张士诚起义以及此前的方国珍起义等等。

然而,在众多的起义军首领中,朱元璋却是最杰出的一人,他是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英雄。

1 朱元璋成功的某些原因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讳世珍,元世又徙居钟离之东乡。”朱元璋出生后,又“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①。因为家境贫寒,只好为地主放牛牧羊。至正四年(1344),淮北大旱,接着又发生蝗灾及瘟疫。朱元璋“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②,遂到皇觉寺当了和尚,逾月游食合肥、光、固、汝、颍诸州。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入濠,投郭子兴部下。由于他作战勇敢,处处表现出出众的才华,很快得到郭子兴的信任,成为红巾军中的一个首领。

朱元璋是很有心机的。从参加郭子兴部的那一天起,他就有自己的打算。在群雄争战的年代,兵力的强大与否是胜败的关键之一。首先,他回到家乡竖起招兵大旗,将儿时的朋友如徐达、周德兴等和一些贫苦青年700人招集在自己的麾下,逐渐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接着,朱元璋就进行个人独立势力的建立与发展。至正十三年(1353),他收降驴牌寨民兵3000名及其他兵卒共2万余人,组成了自己的基本队伍。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死,他又逐步将其部收归自己,从而实力大增。

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如果不能团结较多的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并听取他们正确、合理的建议,要想取得胜利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朱元璋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便是,在他周围集合了元末众多的极有才华的人,而且他能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P1-3

序言

在中国绵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文学艺术的主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含蓄、便于吟诵,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如《诗经》三百篇,语言质朴优美,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状物纪事,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自从孔子编定之后,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儒家学派把它看成是经典,反复进行研读,得其一奥,即足成名家。《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楚辞汉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到近代白话自由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优秀的作品极为丰富。古典诗歌创作由最初的抒情言志和状物纪事逐渐发展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流向,其中纪事诗以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备受社会重视。如汉魏乐屙中的《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情韵悠长,脍炙人口;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更是千古绝唱;明清以来李东阳的《花将军歌》,李梦阳的《玄明宫行》,魏源的《江南吟》和《都中吟》,黄遵宪的《聂将军歌》和《哀旅顺》等,诗歌艺术直追前人,均为不朽之作。

编辑纪事诗集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南宋计有功广罗唐代诗歌资料,勒成巨帙,最先编成《唐诗纪事》,继有厉鹗的《宋诗纪事》,陈衍的《辽金元诗纪事》,陈田的《明诗纪事》,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等。这些纪事作品的时间前后衔接,体例相近,而目的却不尽一致:有的旨在钩沉发微,“以诗证史”;有的意在品藻得失,“以史证诗”;有的只是为了保存一代诗人逸闻趣事和作品。《唐诗纪事》是计有功有感于一代作者事迹泯灭而作,共搜罗了1150位诗人的主要作品和本事,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缺点在于不注资料出处,且选录标准不够严格,无本事的诗篇占有很大数量;《宋诗纪事》是厉鹗有见于后人忽视宋词的艺术价值,为扭转文风而作,他所谓的“事”仍然不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事件,而是专指作者创作诗歌的佚事,兼及诗家评论,近似于一代诗歌总集;陈衍的《辽金元诗纪事》体例师承厉氏,惟辑录标准掌握得比较严格,非纪事诗不入选;陈田的《明诗纪事》亦宗法厉氏,重点仍是搜罗一代诗人故事,间也收录部分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长诗,而“无事可纪”的作品仍占有较大篇幅;邓之诚以史家治诗,对于收入《清史纪事初编》的六百家诗人生平经历均有精确考订,采录两千余首诗,取舍标准颇为谨严,无事可纪的作品概不收录。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所选录的作品不限于名家,“但取其事”,可惜只收录了顺治、康熙两朝纪事诗;钱仲联教授主编《清诗纪事》,于体例则兼取各家之长,引用各种书籍一千余种,收录作者五千余人,编成巨著,一代诗人逸事与重要纪事作品网罗殆尽。以上这些诗集在体例上均系因人系诗,吟诵同一事件的作品散编在各卷之中,由于卷帙浩繁,检索起来很不便利。

“以史证诗”是我国的优良学术传统。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则提倡以诗补史,尝谓:“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日诗史,史固无籍乎诗也。”(黄宗羲:《万履安先生诗序》,载《南雷文定》前集卷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鉴于此,从事“以诗证史”研究,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学术价值很大,深受学界推崇。历代正史大都经过统治者的周密涂改和粉饰,以假乱真,故布疑阵,通过辨伪存真的“以诗证史”,可补史书之缺,使人能够接近历史的真实。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精选了各种题材的纪事诗,采取“因事系诗”体例,编著了这部书,试图从文史的切合点上寻找真实历史,欣赏诗歌艺术,传播知识,使广大文学爱好者通过系统阅读史诗认识一部中华五千年兴亡史,使广大史学爱好者从中领受诗歌艺术的社会感染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是书编撰,发凡起例,力求各卷统一,而由于多人分工负责进行,在细节上很难完全划一,敬请读者原谅。另外,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高明指正。

作 者

2006.5.20

后记

文学与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历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吸收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而史学史研究者更将“历史文学的发展”作为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史不分家”。在特定的条件下这样说,并不为过。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部文学与史学结合较为紧密的作品。然而,诗词毕竟不是历史。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或人物、事件,有艺术的概括,有作家的加工处理和个人的观点,在表现方法与语言运用上更有夸张之处……但不可否认,它所反映的都是诗人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有些甚至是史书不曾记载的重要事件,它对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极为宝贵的。

诗词作者不一定是历史学家,他们所写的诗词不可能如历史著作那样,事事、人人都有作品记述,故有所阙佚是肯定的。明清时的诗词作品极多,时至今日,大概也没有一个确数告诉世人,一个人要想在短时间内读完这些作品,恐怕也不是一件易事。

鉴于丛书的要求及图书资料的局限,书中所选诗词曲大抵是从个人藏书中来,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是从别处藏书中抄录。有些好的篇章未曾入选,是编选者有意的;有些却是囿于个人见闻。为了使书中的注释规范化,本书主要采用了《辞源》、《辞海》等辞书的解释,辞书上没有的,笔者则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这是需要特别声明的。又因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中缺点甚至错误的地方一定不少,欢迎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最后,本书的出版要十分感谢丛书的主编王宏斌教授和出版社马小泉、张玉梅、余建国、汪维真及王琪诸君,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本书得以问世。

范沛潍

1999.3.26日于志三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说中国五千年(明清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沛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410434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南
230
15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