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坚守与创新:稻文化历史与前瞻 |
内容 | 内容推荐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专享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很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稻作文化创新传播”项目研究。按照要求,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稻作文化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部分内容形成了本汇编,内容包括:中国稻文化及历史发展概说、水稻农业起源发展的主要节点、稻与中国、水稻与中国粮政、重大技术的突破与传播、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稻、水稻有关的节日与信仰、日本的水稻文化、为食者造福,为耕者谋利——水稻院士的情怀与梦想、精耕细作,春华秋实——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的水稻科学殿堂。 目录 章中国稻文化及历史发展概说 第二章水稻起源发展的主要节点 节水稻的孕育与发展 第二节区域性早期国家形态——良渚文化与水稻农业 第三节水稻起源于中国的现代生物信息学证据 第四节水稻的传播 第三章稻与中国 节稻与古代中国 第二节稻与近代中国 第三节稻与现代中国 第四章稻与中国粮政 节古代中国的粮政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粮政 第三节现代中国的粮政 第四节当代中国的粮政 第五章重大技术的突破和传播 节品种的驯化与发展 第二节从火耕到耜耕、到犁耕、到机械旋耕 第三节从直播到插秧 第六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水稻 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第二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第三节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第四节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第五节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第六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第七节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第八节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 第九节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 第十节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第十一节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第十二节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 第十三节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 第十四节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第十五节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第十六节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第十七节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第十八节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 第十九节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第二十节天津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 第二十一节浙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第二十二节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 第二十三节贵州安顺屯堡农业系统 第七章与水稻有关的节日和信仰 节粽子与端午节 第二节青团与清明节 第三节汤圆与元宵节 第四节月饼与中秋节 第五节插秧节和收获节(中国农民丰收节) 第六节我国其他与水稻相关的节日、祭祀和信仰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坚守与创新:稻文化历史与前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庞乾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64872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23000 |
出版时间 | 2020-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0-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511-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