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21年的童谣/双百大地印
内容
编辑推荐

小驴是80后实力派农民作家,湘西文化的印记深深浅浅地出现在他的这本中短篇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里。

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家,他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都显示了他小说刨作的巨大潜能。

内容推荐

小驴是80后实力派农民作家,湘西文化的印记深深浅浅地出现在他的这本中短篇小说集里。白马湖、鬼魅、吊脚楼、夜里飘荡的山歌、猎人不羁的魂……当然这些只是意象,对于他来说,小说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对于过往记忆的复现、演绎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在80后作者中,郑小驴的风格和文字都可说是独树一帜。从《1945年的长河》到《枪声》、《石门》、《望天宫》等小说,在小说的结构与深层意义上,他有自己的思考。在中篇小说《1921年的童谣》中,他通过对一个家族盛衰过程的全景式记录,将个人、家族命运融入时代变迁之中,刻画属于私人的隐痛与家国之痛。作家温亚军因此评价他对“生存、个体生命、地域文化之间的真正困境产生了挖掘意识,在这个只有22岁的年龄段,难能可贵”。在郑小驴看来,为写作注入深层的思考与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相通,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年少并不是回避意义与责任的理由。

读了他的小说,我大吃一惊: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家,他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都显示了他小说刨作的巨大潜能。他的文字功力和叙事才能让我难以忘记。他改变了我对80后这代人不应有的判断。

目录

1921年的童谣

一九四五年的长河

鬼子们

枪声

1966年的一盏马灯

望天宫

小驴回家

石门

父亲说,那是娘。

试读章节

祖母鼻子一酸,眼泪便落了下来。父亲旁边的小姑郑玉姹也跟随着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这是祖母的绝笔,第二天,父亲再也没有见过她。三十年后,我看郑家族谱上是这样写的:陈氏青云,郑公能安妻,陈家坪人氏,生两男一女,公元一九六七年春投河自尽。

郑姓在青花滩是一大姓。一直到如今,青花滩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姓郑。在每年的清明时分,族里的人舞着旗敲锣打鼓从清江边逆流而上,去各个坟山祭奠郑氏的祖先。他们每年照例会在郑家祠堂召开一年的族姓大会。大会由郑氏年长的最富权威的老人主持。有一年,他们一顿吃掉了两头上三百斤的肥猪和一头牛。青花滩的另一半姓便是陈。陈也是大姓,特别是在青花滩的上游一带。两大姓相聚在一起,势不两立,每年都会生出点事情来。郑姓曾经在陈姓面前吃过一次大亏,关于这件事,很长时间里,郑姓在青花滩总是抬不起头来,或许是不甘心,在暗地里蓄势待发准备着悄悄给陈姓来一个疯狂的报复。

那是关于争夺一块坟地的事。坟地在清江旁边的山头上,地势开豁,放眼所处,清江从脚下打了个大大的弯儿,碧波荡漾,滔滔而去,风光旖旎,那是快宝地。那个弯,青花滩会看风水的先生都知道,这是龙抬头的地方,正对着这块坟地的口子。争议由此展开。陈姓和郑姓的坟地挨在一块,那块风水宝地刚好挨着郑姓这边,按理,这应该是属于郑姓所管的。但是陈姓不甘心这么块宝地就这样落人了别人的手里。他们使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诡计,在竹筒里装入穆子粑,然后一节节挤出来,黑乎乎的像极了狗屎。陈姓事先将这些“狗屎”倒在坟地的周围,扬言哪方能将狗屎吃下,坟山就归哪方。第二天请县太爷来断坟山,陈姓叫嚣着对郑姓说,既然你们说坟山是你方的,那你们谁敢把这堆狗屎吃下去么?!

郑姓这边也不示弱,难道你们就敢吃!?

陈姓就说,坟山本来就是我方的,怎么就不敢!

县太爷看着有些意思,顺水推舟就说,哪方吃下了这堆狗屎,这坟山就断给哪方。

陈姓就说,要得!于是派出一个壮年,三下两下便将“狗屎”抓来吃了。郑姓看得瞠目结舌,无奈之下只得认输,坟山从此归了陈姓。

这事让郑姓愤愤然,因为不久陈姓故意传出来,那狗屎原来是穆子粑做的!这更加让郑姓丢了个大脸,本来就输了,还被人家当孙子耍了一回,岂有此理!从此与陈姓更加势不两立起来。曾祖父终生都对那块坟地耿耿于怀。你们看吧,以后有陈姓的好日子过的,做人不讲诚信,他们是没有好下场的。

曾祖父说的这席话还没有过两个月,红军就打过来了。红军在青花滩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陈姓的祠堂征用来做了驻扎地,头号大土豪陈炜新绰号陈大膀子被红军在一个清早拉到清江边上,一个满脸络腮胡子操着浓重新化口音的中年红军举着大刀朝陈大膀子说,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陈大膀子缩着头说,祠堂你们也征用了,我的田产你们也分了,为甚还要砍我头?

络腮胡子思忖片刻说,你放心上路吧,红军是不会错杀好人的!话刚说完,刀光一闪,陈大膀子的头便像一个冬瓜一样骨碌碌地滚到河里去了。郑姓的人看得心里暗暗高兴又隐隐发毛: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

曾祖父生了七个儿子,祖父是兄弟间最小的,排行第七。最小的总能得到长辈们多一点疼爱,青花滩有句话说,哪个爹娘不疼满崽?曾祖父是七个兄弟里头唯一读过一点书的,读的是私塾。头回去念书,曾祖父扛着桌椅去先生家,祖父屁颠屁颠非常好奇地跟在后面。他的眼光中凝聚着众多兄弟姐妹的羡慕:读书的人是不用下田干活的。

先生是上游请来的,他手中厚厚的戒尺将祖父读书的热情打了个精光。先头几天,祖父放学回家,还会兴高采烈地把私塾里学会的几个字在家炫耀几番,郑家没一个识字的,曾祖父欣慰得不得了,搂着祖父在郑家神龛下鞠了几个躬,拜的却是孔夫圣爷。青花滩的人对孔夫圣爷尊敬得不得了,所有读书人初一十五都上香贡茶。

后来祖父放学回来,坐在堂屋的高木椅上一声不言地望着曾祖父带着哥哥们从田里干活回来。曾祖父说,阿七,今天识到了几个字?

祖父红着脸说,今天先生没教识字。只教了首童谣。

祖父甚是诧异,说,先生这么大了还教童谣?

祖父躲闪着曾祖父的眼光点了点头。曾祖父便说,既然是童谣,你唱来我听听。

祖父起先不情愿,他的哥哥们纷纷望着他笑,祖父盯了他们一眼,嬉笑声顿时静了下来,只听祖父稚嫩的童音在郑家祖传下来的院子里开始阵阵回荡:

衣要遮体呃

饭要吃饱呃

苦难再多呃

活着就好呃

祖父唱完,有些胆怯地望着曾祖父不敢说话。曾祖父说,这童谣还要先生教吗?他有些疑虑地望了眼祖父。祖父小脸一红,说是的。这首童谣在青花滩即使是很小的童子都会唱,根本就不需人教的。

后来曾祖父终于得知,原来祖父才上了半个月的课,就坐不住了。他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戒尺都打断两条了,还是不管用。曾祖父去了私塾,先生于是和他叹息着说。曾祖父说,有劳先生了,回去我一定好好教育教育这个孽子。先生却说,人各有命,你又何必强迫他呢,他不是干这行的料,即使再逼他,也不见得有效的。曾祖父满脸堆笑地说,是,是,先生不愧读书人,说句话就是在理。

祖父那时便已经开始逃学了。他起先跑到青花滩的庵堂里去玩,庵堂后园是块花生地,他饿了便去偷偷拔花生吃。生的花生味道不怎样,他有天发现花生地的后边还有一块凉薯地,这才算是找对地方。八月份的凉薯又大又甜,吃起来清脆可口,祖父吃得带劲,没料到背后站了一个人。

是个和尚,留着胡须,是俗家弟子。俗家弟子出家可以做和尚,回到家依旧娶妻生子,也吃肉。青花滩并没有真正的和尚。这个和尚一把拎着祖父的耳朵,小兔崽子终于让我给逮着了。祖父被五师傅和尚拎着耳朵踮起脚尖跟着进了屋。他说,我前几天还在纳闷,好端端的花生地怎么像是薅过一般,我还以为是野猪呢,原来是你这小兔崽子捣的鬼。

祖父也不怕,立在那里眼睛盯着五师傅只笑。五师傅是个光头,有些胖,长了一副菩萨脸,祖父并不怕他。

五师傅就说,你还笑,到时告你伢佬倌去,看你还敢不敢笑。自己却忍不住笑了出来。就说,你是谁家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祖父便说,你答应不告诉我伢佬倌,我才告诉你!

五师傅乐呵呵地说,要得。P2-5

序言

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农民反映新中国农村辉煌历程、扫描农村全面跃进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60年来的新中国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30多年的改革风云,书写了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整体记忆:13亿人口大国横空出世的进步嬗变,其对人类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袤农村的改革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新中国的建立使苦难落后的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的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艰难进程,改革开放的深度内涵。面对这些,农民作家们怎能不将激情诉诸笔墨,用多种文学体裁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幢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正是他们——历史见证者参与者的农民作家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仅如此,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佳作,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独特方言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家协会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件意义非凡之举措。因此,我很高兴地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了他的小说,我大吃一惊:作为最年轻的一代作家,他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文字的老到和整体掌控小说节奏的能力,都显示了他小说刨作的巨大潜能。他的文字功力和叙事才能让我难以忘记。他改变了我对80后这代人不应有的判断。

——沈阳师大教授、著名评论家孟繁华

阅读郑小驴的小说给我带来了一种惊悚:他用年轻的触须抚摸到的故事,类似我们在童年时代看见的每一个瞬间的异质,比如,一枚硬币在泥地卜旋转出的波浪的快乐;比如,一只马铃薯在潮湿的通道中绵延根须时的吟唱,比如,在睡梦与惊醒的刹那之间看见一个雨夜中出现的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拂过他文字中潜藏的人性的秘密,我的手触摸着滇西的紫薇,那一棵棵在大理洱海深处的植入泥巴的紫薇,是我最初在文字中反复吟唱的一种绚丽和香气。

——当代著名作家海男

他的叙述完全足传统意义上的,没有他那个年龄段写作者的狂放恣意。如果非得要用年龄段划分,小驴在80后写作者中绝对是个异数。他对小说有着自己的独特判断能力,对人生、生活、命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自觉意识还促使他对生存、个体生命、地域文化之间的真正困境产生了挖掘意识,在这个只有22岁的年龄段,难能可贵。

——著名军旅作家温亚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21年的童谣/双百大地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小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7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3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