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彩语文课
内容
试读章节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一一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周国平的一篇非常优秀的随笔,是一篇谈人的精神世界的哲理性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本身就诠释了作者在精神世界里的执著追求,读之,确实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与感悟。

首先,文章非常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评价一个人的尺度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灵魂的高低与盈薄。一个人的卑鄙、平庸或高贵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财物、长相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决定的。人的所有外在的东西与其内心的世界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划上等号的。在世俗的眼里,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外在的东西,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而其实真正感动人的是他的内在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芸芸众生中,卑鄙、平庸与高贵都来自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这样的例子不用刻意寻找,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伟大与平凡的事例,将人类这一高尚的主题深入浅出地给以阐释。

其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更是有可鉴之处。一是其事例论证的写法。应该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的观点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这样抽象的观点,如何让读者能够阅读简要的文字来领悟呢?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从人类历史上选取非常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又从人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选取事例,经典与平凡交汇,历史与当下结合,让事实说话,用事例作证,将非常抽象的道理简易了。二是其流畅严整的结构。本文结构匀称,过渡自然,转换流畅。开篇引述名言自然引出观点,然后援用事例作证,每个事例间过渡紧密,每个事例后阐释精当。三是其引用论证的精要。应该说事例论证是本文的主打,然而,文中还使用引用名言的方式来证明观点,引用精要,与事实论证相映生辉,恰到好处。四是其议论语言的简明。议论的语言不是叙述的语言,更不是抒情的语言。文中列举事例概括精当,要言不繁,阐述事理紧扣事例,严谨周密。

再次,对于灵魂的问题,孩子们懂吗?灵魂这个东西,确实很玄乎,很抽象,因此很难懂,我想,单就灵魂而言,没有多少入能够说清楚,就更不用说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了。对于什么是“灵魂”,孩子确实难懂或不懂。那么,对孩子而言,我们就不可说“灵魂”了吗?回答应该是可以的。既然这样,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说“灵魂”呢?我们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事例化原则,一个是宽泛化原则。所谓事例化原则,就是不追求对“灵魂”的定义,而是多让学生阅读“故事”,用事实说话。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所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没有用人类学或心理学等术语来阐释,而是用事例例证,是有道理的。所谓宽泛化原则是说,我们对孩子讲“灵魂”,不要拘泥于词典里对灵魂的解释,要赋予它宽泛的浅显的意思,让孩子知道一些所谓的“灵魂”是指的什么,它与人的精神、思想、道德等有关,而不要把孩子的视线引到到僻窄的地方。

第四,当文章转化为课文,同样一段文字,它是作为“文章”还是作为“课文”,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课本是特殊的书,课文是特殊的文。作为课文的文章,或者说作为文章的课文,它们都多了“例子”和“平台”功能。所谓“例子”功能,就是说这篇文章选人课本,它的价值已经成为一个例子——学生进德长智的例子,学语习文的例子,强能增才的例子。所谓“平台”功能,就是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进德长智、学语习文、强能增才的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台子上练筋骨,强功夫。鉴于此,作为课文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呢?我想,要在课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学生得到了什么。而这三个问题,都是要在课堂这么个特殊的学习场所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特定的对话与交流的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如文章评论者那样单独地自我阐释。

那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课堂上究竟该怎么上呢?这应该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范畴了。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没有统一模式的。执教者不妨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状况而灵活多样、创新独到地设计教学方案。P20-23

目录

第一部分 智慧研课,灵动教学

磨课: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节课有多种上法

要不断地挑战自我

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寻找一个恰宜的形式

把文章读厚,把课文教薄

同课亦须纵向异构

对同课异构中“异质”的解析

第二部分 真实课堂,理想点评

宽度、深度与厚度、长度

简约,得体,丰富

语文课堂的“八字宪法”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约则裕,动则活,化则融

一堂很本真的语文课

序言

与刘老师相识是在课堂。那一天,他在苏州市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安恩和奶牛》。这是一篇新的课文,刘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生动、活泼、快乐的课堂,以及他充满激情和机智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的职业生命在课堂。在课堂上,他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一个充满愉悦的精神空间:打开书本,望不断的绿意葱葱,看不尽的诗意绵绵,脚步轻移间,岁月的流痕缓缓而过,历史的回音扣人心弦,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行排列,都可发散出满天的云霞和一片片汪洋……这是语文教学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并与学生的情感融化在一起,语文课就灵动了,灵动得如行云流水,让人魂牵梦绕;语文课就细腻了,细腻得如雨丝飘飞,如梦,如诗,如歌,给人以说不出的舒畅。此时,他的心灵乃至整个生命都沉浸在语文教学的乐趣之中,他已经和学生一起进入了诗意的境界。当年,张志公先生曾赞叹于漪老师“教书简直着了魔!”就是指的这种境界。刘老师就是这样的语文老师,他常常说,他的最大的爱好就是上课,他的理想是“与学生一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语文生活”。在教学中,他把自己融人了他所热爱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咀嚼着语文的滋味,品味着生活的乐趣,体验着生命的意义,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同时也享受着自我发展和学生成长相融合的巨大快乐。这就是他,一个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甚至是“着了魔”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羡慕的。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努力地追求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他将自己广博的生活阅历,厚实的学养见识,敏锐的眼光与思想,独特的精神气度,浸润在他的每一项课堂活动之中,铸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当年,于漪的情感教学、章熊的语言思维训练、钱梦龙的“三主”教学、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欧阳代娜的“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教学、宁鸿彬的“卡片”教学、陆继椿的“一课一得”教学、魏书生的“知识树”教学等,就是他们的教学魅力和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刘恩樵老师也一直在追求这一种境界,试图让自己的课堂个性飞扬。我们看到,他的课是从容的,具有非凡的亲和力。在课堂上,他对学生充分地尊重,总是耐心地让学生自由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来,鼓励学生“肆无忌惮”地表达,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火花不断进发。这样的教学多了一份洒脱,更让学生多了一份满足。他的课是充满智慧的,他认为“发展智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他主张“解放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沉睡的思维能力才会被唤醒”。为此,在课堂上他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智力价值,提高讲课的智力价值,在自己致力于标新立异的同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刘老师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善于思考并热衷于研究的人。“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善于思考和研究。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才能获得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行动的研究,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发现和研究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这种研究不仅能解决问题,还可以缩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之间的距离。对教师来说,教学研究就存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他的教学就会成为研究式的教学,同时,他的研究也就更有实际意义了。刘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并热衷于研究的人。在教学中,他大胆地提出“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的观点,在他看来,语文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外比课堂重要。语文教学研究,除了研究课堂外,更要研究课外。为此,他将语文学习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语文课堂学习;第二板块是语文活动课学习;第三板块是语文课余学习,并尝试着以“农民引水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变“讲”为“品”,把语文教学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常常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教学工作,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把上课、磨课看作是研究的一部分。他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择其一篇纵深研磨”,在对课的“纵深研磨”的过程中,让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得到不断的提升。他曾经在三天时间里,把《窗》这篇课文上了三次。三次上《窗》,三种上法。《窗》的同题纵向异构,就是一个鲜活的教学研究案例,其研究的实用性和理论性意义,对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师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比较完整的诠释了他关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新思考,新认识,新策略,较为清晰地揭示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灵魂。承刘老师的盛情,要我为他的书稿写几句话,我有感而发,写了上面的话,权作序言。

傅嘉德

2011年3月于伊顿小镇

(傅嘉德,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教授级高级教师)

内容推荐

《精彩语文课》主要收录了一线语文教师的部分案例,讲述了如何构建精彩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

《精彩语文课》的作者是刘恩樵。

编辑推荐

一节课有多种上法;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寻找一个恰宜的形式;把文章读厚,把课文教薄;同课亦须纵向异构;语文课堂的“八字宪法”……《精彩语文课》(作者刘恩樵)主要收录了一线语文教师的部分案例,讲述了如何构建精彩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彩语文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恩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89394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3.30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8
15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