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希蔚,山东高密人。“聂家庄泥塑”的第二十代传人,由于他自幼酷爱泥塑这一传统工艺,并在60年的泥塑制作过程中,大胆创新,精心钻研,使得“聂家庄泥塑”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佳品。他创作的作品达百余种,曾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中国一绝”证书。
图书 | 高密泥彩塑传承人(聂希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聂希蔚,山东高密人。“聂家庄泥塑”的第二十代传人,由于他自幼酷爱泥塑这一传统工艺,并在60年的泥塑制作过程中,大胆创新,精心钻研,使得“聂家庄泥塑”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佳品。他创作的作品达百余种,曾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中国一绝”证书。 内容推荐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 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高密泥彩塑传承人——聂希蔚的有关生平事迹。 目录 序言 开篇 密水之滨寻泥塑 高处密水云高密 走进泥彩塑村 聂希蔚的“彩色”泥塑人生 泥塑缘的开始 养家糊口的无奈 抢救聂家庄泥塑 新世纪新生活 泥彩塑的制作 做“货”的营生 虎虎生威 金玉满堂 要艳更要俗的泥彩塑 聂家庄传统泥塑 聂希蔚作品风格——“要艳更要俗” 聂希蔚代表作品 泥彩塑的技艺传授 技艺习得 技艺传授 生活中的多面手 信贷员 讲故事 编族谱 定日子 其他泥彩塑艺人情况 耄耋之年艺不老 昔日好手今孤寂 艺好不怕巷子深 夫妻双双做泥玩 一家祖孙齐上阵 活跃亮相展技艺 巷中曲折寻艺人 养家糊口的营生儿 骡马街的昨天和今天 老艺人的“夕阳产业” 聂希蔚的生意经 聂希蔚与聂家庄泥塑 后记 试读章节 从“锅子花”到泥彩塑 关于聂家庄泥彩塑的渊源,很多资料解释为:聂家庄泥彩塑的艺祖叫聂福来,老家在河北泊镇。明万历初年,泊镇闹灾,田地连年歉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万般无奈之下,聂福来携妻带子逃荒到了山东。但他来到山东后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每日都为在何处重新安家以及如何养活一家子人而犯愁。待一家走到高密时,个个都已精疲力尽。就在全家人深感前路渺茫,不知如何是好时,聂福来抓起地上一块泥土,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闪现出年节时老家火树银花的欢庆画面。于是,他试着把泥土搅拌成胶泥,捏成罐状。然后借来一些火药装入泥罐里,封实后在罐顶部掏一个小孔。他用颤抖的手努力地在小孔旁点火,霎时间烟花似火龙般喷射而出,十分壮观。聂福来感激上苍赐给了他这一谋生的手段,便就地安家落户。这一让聂氏一家得以饭饱衣暖存活下来的物件就是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彩塑的雏形——“锅子花”,它的得名是由于其形状上小下大似倒扣的锅底。后来,聂福来因制作“锅子花”而远近闻名,也使得聂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兴盛起来。装焰火的泥坯叫锅子,也叫泥墩,为了吸引顾客,聂家庄的人们把泥墩塑成动物和娃娃的形状,放完焰火之后还可以当玩具,后来渐渐脱离锅子花,成了单纯的泥玩具。这手艺从此祖辈相传、邻里互授,不断完善,聂家庄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泥彩塑村。到了清乾隆年间,聂家庄泥玩具又受到扑灰年画、潍县杨家埠年画的影响,在造型、着色上更趋完美,也基本定型,进入成熟发展的黄金时期。 脑子里装着踏入聂西村前阅览的资料,谁想村里老艺人给出的答案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聂家庄泥彩塑的艺祖并非聂福来,《聂氏族谱》上并无聂福来这一名号。而是在明代初期,聂成富携全家从蒲台迁到高密,安家落户以后便考虑如何谋生。除了耕种田地以外,聂成富发现当地的土质比较有黏性,便用这黏土做成烟花的外壳,里面装上由生铁面、硝、磺、木炭灰等配制的“花药”,点燃以后会喷出好看的焰火,用来出售以谋生计,这便是“锅子花”。据说,这锅子花的泥巴外壳是上边小下边大偏圆柱形的样子,外观看起来像倒扣的锅底,也就有了“锅子花”的名字。为了使泥坯稳坐不倒,并且大小一致,那是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使用模具了。后来临近村庄做的多了,为了招揽顾客有买卖,聂氏祖先便想出花样,把锅子花的泥巴外壳搞成浮雕,多为一些简单图案,诸如人物、花卉、动物、山水之类,寥寥数笔,非常粗犷,销路却不错,引得别人纷纷效仿。为了再拓生路,聂氏先祖便又考虑改变,在图案上加绘颜色,添上花花绿绿的色彩,如此以来就更加引人注意,并且锅子花放过之后,外壳还可以留下来观赏,很招人喜欢。 到清康熙年间,“锅子花”已经有好几种样式,并且都有彩绘。 再后来,做烟花的聂氏祖先就考虑,既然大家喜欢锅子花的外壳,不如直接做成动物的样子,不再填充“花药”,便依照大体样子做成蹲着的小猴、小狗之类,这就是最初的聂家庄泥彩塑了。此时的聂家庄泥彩塑延续了做锅子花时使用模具的方式,泥坯也是空心的。 再之后,不知具体是什么年代,也不知是谁发明了哨子,制作者就把这泥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按上哨子,利用空气流通的原理使其在挤压、摇动或吹气时发出响亮的叫声,便有了叫虎、叫猴、叫鸡、叫狗这些新玩具,也开始了聂家庄泥彩塑生产有声泥玩具的历史,而这已经是清嘉庆之后的事了。 聂家庄泥彩塑也制作泥塑人物,传说是从清朝中期开始的。当时民间拴孩之风较盛,所以聂家庄泥彩塑艺人因时而动,开始制作泥塑人物。 据传当时的情况是,庙里的住持来到聂家庄,找一个手艺好的做工,也就是泥彩塑制作好手,订下泥彩塑数量,付给那艺人一定的价钱,当然,比平日艺人自己销售的价钱要略高些。一个是为钱财考虑,为养家糊口能多赚些自然要多赚些;还有一个原因是,拴孩儿所用的泥娃娃质量要求比较高,须得精细地制作泥坯、上色涂绘,更费工些,泥彩塑艺人们就质论价亦无可厚非。当然,来拴孩儿的妇女也愿意给高价钱,因为“贵子贵子”,花大把的银子“请”回的娃娃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真正的胖小子,而这个神赐的天生贵气的儿子以后能够给自己和全家带来大富大贵,考虑到这些,来拴孩儿的妇女便心甘情愿地多多奉上银两。 于是,一方面是民间的玩具,孩子们的娱乐所需;另一方面是拴孩儿,百姓的祈求所需,聂家庄的泥彩塑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有了一席之地。P27-30 序言 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入、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於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二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金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三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於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四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已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工作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2007.3.28 后记 一次次的走在这个由逐渐熟悉到逐渐喜爱的村子里,我越来越有一种深刻的感觉:泥彩塑融在这个村子里,融在这儿村民的生活里,更融在村民们的脑里心头。路上晾晒的泥土,农家院角落里堆着的泥垛,门前空地还有人家天井里整齐摆着的那些待干的泥坯,还有偏房里、堂屋灶边、甚至是卧室炕头边稳稳当当、层层摞起的干泥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泥彩塑在村里是多么明显而重要的存在。襁褓中的婴儿,被暖暖的抱在祖母怀里,好奇的眼睛总是望着那桌上鲜艳的物件——一只叫虎;蹒跚学步的孩子,就在院子里,摇摆着在成排的泥坯间跨出人生重要的第一步;上了小学的孩子,放学之后撒着欢儿飞奔在回家的路上,小小身子后背的大大书包在乡村的晚风中一摇一晃的甩着,但是跨进家门后他们很快就安静下来,用学校上课一般认真的神情重复做着制作泥彩塑中简单微不足道却又必不可少的工序,宽慰辛劳的父母,换来他们脸上的笑;老了,容貌不再年轻,身板不再挺直,力气也越来越小,精神也越来越不济,可是看着儿女们养育孙辈那样不容易,一颗为父为母的慈爱之心怎么也不忍再增加他们的负担,看着孙辈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一颗宠爱的心总想给他们买玩具,过年时每个孩子发一个厚厚的红包,现实与理想交织,辛苦忙碌一生的老人们又拾起做泥彩塑的行当,求温饱,更求快乐。 如果说村子也有灵魂,那么泥彩塑一定是聂西村的灵魂;如果说一件件的泥彩塑带着愿望,那么祝这个村里的人们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一定是它们的期盼。 2007年5月,我第一次走进聂西村,走进泥彩塑,走进民间文化传承人聂希蔚大爷的生活。我知道自己可能会有机会参与《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的写作,心情既激动又紧张。而真正走在田野间,我学习与收获的喜悦渐渐被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取代。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城里辛苦迷茫的打工者越来越多,做泥彩塑的艺人越来越少,艺人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时间,带走了这个泥彩塑村“家家户户做泥玩”热闹与繁华的过往;带走了一批批留守村子艺人的年岁与健康,留下了一个更多时候十分安静的村庄,留下为数不、多的手握泥彩塑的老迈躯体。那一张张经历沧桑的脸,那一双双长满老茧沾满泥巴的手,都在激励与鞭策着我,促使我走人其中,把我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用尚显稚嫩的文字努力地描绘,用不够成熟的心智努力地感受与理解。 转眼已是2007年岁末,书稿写作也在新年到来之际进入尾声,过去半年的时间中,我在田野、家中、图书馆、宿舍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书稿的写作与修改。一路走来,从跌跌撞撞到步履坚定,我成长了许多,而围绕我身旁的关怀则是引我走向成长的动力。这本小书,融着我感谢的心情,送给同样为本书付出努力与心血的可亲可爱的人们。感谢邢莉老师,是她给我这重要的机会与泥彩塑结缘,是她的信任与期盼指引我迈出这第一步。感谢林继富老师,是他给我最中肯的指导与建议,是他在忙碌中为我一字一句的修改稿件。 感谢权伍泽老师,是他像老师更像爷爷一般关心我,不断鼓励我。感谢本书的主人公聂希蔚大爷及他的家人,是他们用对亲人般的质朴与坦诚积极配合我的采录工作,关照我田野时的生活起居。感谢中国文联的领导老师为调查和写作提供参考资料,感谢高密市文联和高密市博物馆的帮助。最后,感谢我远在家乡的父母,他们的爱一直陪伴着我,给我莫大的勇气继续前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高密泥彩塑传承人(聂希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琳琳//唐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70404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宁夏 |
长 | 235 |
宽 | 16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8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