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焦循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焦循治学,范围阔大,思致深湛,著述丰硕。认真、全面地评述焦循,需要进行艰苦的知识准备。本书研究焦循,从掌握基本知识做起,从钻研第一手资料人手,而后探求前人学术的底蕴。坚持以清代朴学家的风格来研究清代朴学,这样的治学态度是值得赞许的。书中的学术价值,读者自能体会,兹不赘述。

目录

扬州学派丛书序/1

序/1

第一章 盛世名都/1

第二章 少时求学/12

第三章 授徒治学/24

第四章 游幕生涯/37

第五章 村居著述/55

第六章 经学造诣/75

第七章 数学发明/100

第八章 戏曲研究/113

第九章 文学成就/125

第十章 史学贡献/145

第十一章 教育思想/158

附一 焦循年谱/177

附二 焦循诗选/209

附三 焦循文选/239

参考文献/257

后记/260

试读章节

章 盛世名都

生逢盛世

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世居甘泉县(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桥镇。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殁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他的一生,正逢清代学术繁荣时期,其著述宏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诗、词、文、赋无所不作。后人称其为经学家、数学家、戏剧学家。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著述有近六十种,四百余卷,数百万字。阮元撰《通儒扬州焦君传》,誉其为“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学乃精深博大”,“名之为通儒”,应是当时学术界权威公允的评价。他在“扬州学派”中,可称得上是代表人物。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固然与其用功勤勉,潜心学问分不开。然而,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对学术文化的倡导,为清代乾嘉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孕育一代“通儒”创造了条件。

首先,稳定的政局与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清廷入主中原后,经过数十年的征战与调整,终于组成了稳定的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政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极限,皇权的强大与专制远非前代任何一朝可比。始自康熙朝,一方面是满洲贵族内部诸王旗主的势力大大削弱,难以对皇帝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是对汉族权贵与士大夫的拉拢利用取得成功,满P1汉矛盾虽时隐时现,但已不能起到左右中央政权的作用。康、雍、乾三帝精明勤政,大权独揽,胆识超人,治国有略,役臣有方,统民有策,清王朝出现了其最强盛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军事上,通过不断用兵,平定了地方和边疆的反叛,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相对安定。在清朝的统治不断巩固和加强过程中,大清帝国气势恢宏,威震遐迩,环顾四周,近郊诸邦,悉为属国,就是汉唐之世,也未形成如此气势磅礴的大一统局面。辽阔的领土,众多的民族,强大的武装,富裕的经济,完善的体制,繁荣的文化,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盛况空前。政局稳定,社会安宁,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焦循一生主要生活在乾隆朝,幸遇盛世。

其次,政治稳定为乾嘉时期的学术兴盛提供了适宜的治学环境。经过了清初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清王朝在政治上实现了稳定,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得以确立与巩固。为缓和民族矛盾,在康熙执政后,逐步修改或废止了一些民族歧视政策,荐举山林隐逸,开博学鸿儒,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缓和。政治的稳定,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培育了适宜的土壤。清初,顾炎武等为反对空疏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实证调查,开启了乾嘉学派的先河。康、雍、乾时期,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许多学者才有可能沿着顾炎武开启的实证学风发展学术。乾嘉学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形势下开始萌芽。乾嘉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高压和怀柔相结合的政策,鼓励士子埋首书斋,并尽量增加他们跻身仕途的机会,于是,乾嘉学派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焦循经历乾、嘉两朝,可谓生于学术兴盛的时代,长于良好的治学环境之中。

再次,经济的繁荣为乾嘉时期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稳定统一,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P2

序言

清代学术,以朴学为正统,乾、嘉两朝则是朴学的全盛时期。王国维论清学,认为乾嘉之学最“精”。梁启超论清学,以乾嘉朴学为“科学的古典学派”。这两种观点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乾嘉学术之所以在清学中为最精,正是因为其研究方法与诸多结论具有科学性质。乾嘉朴学风行近百年,其间亦有发展变化。目前学术界论证比较充分而且很有影响的看法,是以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继踵而起,作为乾嘉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最先比较明晰地提出这种见解的学者,当是梁启超。他认为,在吴、皖两派之外“尚有扬州一派”,“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的广博”。后来的研究者更具体地指出扬州学派所独具的学术特征与历史地位。张舜徽认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不少学者认为,吴派是汉学成为主流学术的标志,皖派是汉学发展的高峰,而扬州学派则处于乾嘉汉学的总结和发生新变的阶段。因此,研究清代学术史,扬州学派是一个重点。

扬州学派是阵容强盛的学术群体。在这一群体之中,名家众多。他们个体之间在学术成就和地位方面确实存在差异。通过具体、深入的研究,衡定一系列学术名家在该学派中所处的地位,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种评估有利于把握该学派的内部构成,有利于审视该学派所达到的学术水准。因此,研究者论析扬州学派,往往要推举其代表人物。精当地确认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实相当困难。一方面,扬州学术名家治学的领域与成果表达方式多有不同,权衡的尺度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后世的研究者,学术专长、造诣深浅不同,视角与认识能力不等,所以其结论颇有出入。虽然如此,对扬州学派某些名家,众多研究者还是一致给予高度评价,而焦循是其中之一。这种情况说明,研究扬州学派,焦循是很重要的个案。

从研究清代学术史和研究扬州学派的角度看,刘瑾辉撰写这部《焦循评传》,是富有学术意义的。但是,研究焦循,难度很大。焦循治学,范围阔大,思致深湛,著述丰硕。认真、全面地评述焦循,需要进行艰苦的知识准备。瑾辉研究焦循,从掌握基本知识做起,从钻研第一手资料人手,而后探求前人学术的底蕴。他坚持以清代朴学家的风格来研究清代朴学,这样的治学态度是值得赞许的。

近百年来,焦循研究并不冷落,但是全面考察分析焦循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专著不多见。在我看来,刘瑾辉这部《焦循评传》,叙论焦循学行,既全面又详明,这是一个突出长处。他能通观焦循学术之整体,也就容易领会其学术思想之要点。此书持论新颖处不少。例如,论焦循之人性论,不但指出他继承孟子的一面,也揭示了他面向人伦日用发展传统人性论的成就。此书的学术价值,读者自能体会,兹不赘述。

瑾辉年富力强,治学专注,假以时日,在学术上定能取得优异成就。

田汉云

二00五年四月

  于扬州柳湖南苑

后记

焦循的一生,经历乾隆、嘉庆两朝,正逢清代学术繁荣时期。就从事学术活动而言,其尽享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自身的勤勉,其著述宏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诗、词、文、赋无所不作。后人称其为经学家、数学家、戏剧学家,实际上他的史学、文学、教育思想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著述有近六十种,四百余卷,数百万字。应该说焦循既是乾嘉学派中很具影响力的学者,更是扬州学派的重镇。阮元撰《通儒扬州焦君传》,誉其为“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学乃精深博大”,“名之为通儒”,应是当时学术界权威公允的评价。

焦循以数理的方法治《易》,独具特色;焦循的《孟子正义》在《孟子》研究方面成就最为显赫。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为:“里堂学问方面极多,其最用力者为《易学三书》。”他的《孟子正义》“实在后此新疏家模范作品,价值是永永不朽的”。

焦循的数学研究,博采众家之长,会通中西,成就卓越。吴文俊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大系》中指出:焦循《加减乘除释》的问世,表明我国传统数学的研究,开始由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进入到总结规律性的理论研究阶段。因此,它在我国数学史和我国数学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焦循对戏曲颇有研究。他绎戏史,辑戏书,考曲目,立剧论,贡 献是显赫的。叶长海主编的《中国戏剧学史稿》中评价说:《剧说》 闪耀着焦循戏曲思想的火花,《花部农谭》则填补了对花部理论研 究的一个空白。另外,焦循的史学、文学、教育思想也日益受到学 术界的重视。

张舜徽在《扬州学记》序言中云:“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扬州诸儒,承二派以起,始由专精汇为通学,中正无弊,最为近之。夫为专精之学易,为通学则难。”若以“通学”之代表冠之于焦循,实不为过。

然而,笔者在撰写《焦循评传》的过程中,随着对焦循了解的深入,愈益困惑:焦循学术成就如此赫然,在清代扬州学派中,虽然有阮元、汪中、高邮二王等众多大家,焦循仍可称得上是代表人物,应该说他的学术成就在扬州学派中也是最高的,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过去为什么没有人全面系统研究过焦循呢?姑妄言之,原因至少有三:一是焦循一生穷困潦倒,大部分时间为乡村塾师,靠阮元接济才得以为学并将其学术成果公之于世,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清代及后世,无人系统关注他。二是焦循乃一布衣学者,史籍于其生平事迹记述很少,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资料难以搜集,研究难度大。三是焦循公之于世的作品卷帙甚多,涉及领域亦广。过去学者研究他,各取一个领域或一个侧面,易于奏效;全面系统地研究,确有难度。

《焦循评传》,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活动,以时间为线索,将其一生分为四个阶段,记述其多侧面的人生,使人认识焦循是一个个性鲜明、潜心学问的儒生。对焦循的学术成就,分为经学造诣、数学发明、戏曲研究、文学成就、史学贡献、教育思想六个方面,给予全面展示。篇末附“焦循诗文选”,精选焦循少量诗文,以飧读者,补焦循诗文难寻之憾。《焦循评传》的语言表述,注重通俗易懂;学术成就的评述,力求“奥义”浅出,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代“通儒”焦循。

《焦循评传》是在吾师田汉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学生感激之情深藏于心。在此著撰著过程中,得到了扬州大学陈文和、柳宏、陈亚平、刘建臻、孙显军等师友的支持和帮助,得到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的蒋新云先生、尹一隽先生的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刘瑾辉

二00五年四月六日

记于扬州念泗二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焦循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瑾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40990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8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