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郑板桥/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本书向您介绍的是现代艺术大师郑板桥先生,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幼年丧母,靠其乳母教养,中年又丧父。命运多劫。他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卖画——为吏——再卖画的曲折道路。在画坛上取得了极高的声望,高居“八怪”之首。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印这几个本为姐妹艺术的独立体上,但是郑板桥把它们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开创一代先河……

内容推荐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幼年丧母,靠其乳母教养,中年又丧父。命运多劫。他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卖画——为吏——再卖画的曲折道路。在画坛上取得了极高的声望,高居“八怪”之首。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印这几个本为姐妹艺术的独立体上,但是郑板桥把它们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开创一代先河……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出身寒门狂少年

第二章 落拓扬州一敝裘

第三章 我亦终葵成进士

第四章 潦倒山东七品官

第五章 而今再种扬州竹

结语

附录一 郑燮《板桥自序》

附录二 郑板桥丰谱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郑板桥还非常喜欢走出家门,游历山水,接近大自然,浏览古松荒寺、峭壁墓墟等地方。他不喜欢烦琐考证的经学,而爱读历史、诗词、文学等作品。

他读文论艺或纵谈天下事时,口气很大,无所顾忌,所以大家都认为他很“狂”。在他给堂弟郑墨的家信中,也自称为“狂兄”,全无拘束。板桥在日后回忆他的读书时代时,也认为自己那时候便喜欢骂人,甚为自负,并且对人不够礼貌。他骂人专挑有学问的秀才骂,惹得长辈们都对他侧目,同辈人也不愿意和他来往。不过,板桥骂人也不是乱骂的,遇到别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则“未尝不啧啧称道”。板桥还好发奇谈,他曾说当代那些以技巧取胜的文人是不值一提的,还有那些胸罗万卷的名士,尽管文章莽莽苍苍,却华而不实;只有那些匡时济世的大英雄,才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他们从来都是不读书的。这一议论出自一少年之口,实在令人惊叹。

兴化民间还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某天取出自己珍藏的《斗牛图》,在众人面前炫耀。有人说这是唐人精品,可谓是神来之笔,有人说这幅图中的牛气势非凡,此画可值不少银子。在一片夸赞声中,持画人洋洋得意。但只有一人在一旁冷笑,这便是少年郑板桥。大家问他什么缘故,郑板桥说:“照理说两牛争斗,必是用两腿夹住尾巴。可这幅画上的牛都是翘着尾巴的,就凭这一点,怎么能说它是好画呢?”听了郑板桥的话,本来还有人想呵斥这个后生小子,可再看看画上的情形,觉得郑板桥的话一针见血,十分在理,便哑口无言了。

郑板桥二十一岁左右时,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

郑板桥二十二岁时,与同乡徐氏结为夫妻,后来生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同年,郑板桥在北京瓮山(今北京颐和园万寿山)漱云轩书写了《小楷欧阳修秋声赋轴》,这是至今流传最早的他的一幅作品。此蝇头小楷,已颇显青年板桥的书法功力。

关于郑板桥练字的用心程度,还有一个小故事:起初,他发愤下苦功习字,揣摩各名家的笔法,虽然每一体都写得十分相似,但是却不知如何突破,得其神韵。有一次,他竟然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研冤起笔法的勾、横、撇、捺来了。妻子问他发什么痴,他说在练字。这时,妻子有意无意地说:“写字嘛,就是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别人的字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了这话恍然大悟,顿悟出笔法之谛,以后便不在别人的字体上钻研了。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探求,他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书体风格。P24-25

序言

清代从康熙到乾隆的一百余年,被称作“康乾盛世”。在此期间,国家的政权获得巩固,社会秩序也逐步趋于安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由于封建统治者采用了一系列缓和矛盾的措施,农业、手工业也日渐得到发展,许多城市的商业相继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表面上的虚荣假象,因为康乾之治已不同于汉唐的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封建专制时代已经进入了尾声,当时社会所存在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是无法避免,这种“太平盛世”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而已。

清王朝当权者出于统治需要,采取了一些高压政策,比如武装镇压抗清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等等。文字狱自古有之,然而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防范之严,清代则为最甚。另外,统治者还采取了怀柔政策,比如提倡程朱理学、以八股取士、编纂《四库全书》等等,在束缚人们思想的同时,以功名利禄为诱饵,网罗天下知识分子,为巩固其政权服务。在这种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牢笼下,有相当一部分文人苦读经书,走上了读书、考试、做官的道路。清朝统治者这样煞费苦心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目的就是为了缓和国内各种矛盾,巩固其封建王权。

清王朝采用的这些政策,导致了政治空气和学术思想的沉寂窒息,从而也导致了艺术领域里,美术创作不敢触及现实,摹古拟古思潮泛滥。由于统治阶级的宠爱,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摹古画派被奉为“正统”。当时的中国画坛,也基本上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的作品多以摹古为能事,题材狭窄,笔墨功力虽然深厚,但是缺乏创造性与生气。他们的画风,影响遍及各地画坛,造成了画界的呆滞、僵死局面。

艺坛虽然处于严寒肃杀的时期,但是也必然会出现一批追求个性解放、反叛摹古的画家。“扬州八怪”便是此时活跃于画坛上的生力军。

当时的扬州,是中国漕运、盐运的中心,城市的繁荣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扬州八怪”指的是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其人数并不限于八人(常多于八位),而具体指哪几位,历来也说法不一。现今的著作多以汪士慎、李鲜、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按时间先后顺序)为代表。这些画家的出身、阅历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命运就是不得志,生活比较清苦。他们落拓扬州,但又不甘沦为人下,在这座经济发达的城市中以卖画为生,并且与当地的一些富商交往。他们都坚守节操,不流时俗,不愿做官,有的虽入仕途,但不善逢迎,经常遭谗罢官。

“扬州八怪”是八大山人、石涛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所谓“怪”,即不大合正统,与乾隆皇帝提倡的“从来诗画要法古”的主张和四王偏重摹古的作风相悖。“扬州八怪”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大胆地张扬个性。他们强调面向现实,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创造革新。他们的作品多以寄情笔墨描画梅、兰、竹、石为主,兼工山水,并刻画了一些社会下层人物。因此他们的绘画题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表现了许多现实生活的内容,富有民间生活气息。他们的作品,较少精细,而多狂野,在笔墨上不受成法的约束,直抒胸臆,与当时画坛上流行的复古画风迥然不同,也是后来被称为“怪”的原因。

他们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花鸟画,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使开创于宋元经过明清徐渭、陈淳、八大山人、石涛等不断丰富发展的水墨写意画,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把诗、书、画、印这四种本来独立分开、但又有密切联系的姐妹艺术,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并且把这种特有的民族形式,推向新的高度。“扬州八怪”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画风。近百年来,如虚古、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等,无不受到“八怪”的影响。

在“八怪”中,郑板桥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徐悲鸿对郑板桥的评价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印这几个方面,他继承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和传统风格。郑板桥在诗书画印上的造诣可谓独到,不失为“扬州八怪”中的典范和代表人物。他称自己的诗书画是“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母,靠其乳母教养,中年又丧父。他擅长诗书画印。他的诗词慷慨激昂,颇具现实主义特色;他画的竹兰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的书法以“六分半书”自称,隶、楷参半,别具一格,并借鉴画法的用笔技巧至书法中,后人称之为“有乱石铺街之美”;他的印章,笔力朴古,颇有造诣。

郑板桥虽然饱读诗书,但他不喜欢死读书。他恣情山水,曾多次游历了庐山、京师(今北京)、杭州、海陵等地,他与一些文人骚客、和尚道士交往很多。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1732),乾隆进士(1736)。他中秀才后。三十一岁至四十岁时在扬州卖画,没有名气可言,求画者甚少。三十九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四十三岁时,中进士。中进士后又等待了六年之久,才被选为县令。乾隆七年(1742),年近五十的郑板桥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得此外任,与他起初期望得一京官职位,为祖宗争气的愿望相差甚远。郑板桥为人疏放不羁,为官期间不善逢迎,但他却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始终怀有“加泽于民’’的为官主旨。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被调任潍县县令,期间曾因放赈救灾的举动而触犯了一部分贪官污吏。乾隆十八年(1753),辞官回到故里。当郑板桥再次来到扬州时,他作画的声誉已经大增,前来求画的人甚多。六十六岁时,郑板桥所作卖画润格在扬州传诵一时,仿效者甚多,开创了画家公开告白以银易画的先例。

郑板桥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卖画——为吏——再卖画的曲折道路。郑板桥自己曾说:“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他虽身为封建士大夫,但也颇有进步思想,对悍吏凶暴残虐的行径十分不满。他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封建社会里的诸多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郑板桥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令后人景仰的。他的书画艺术,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其艺术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关于艺术创作方法的观点和见解,都对后人学艺有着很大的启发性。他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郑板桥留给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三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令海内外人士尊爱,追随者众多。

后记

郑板桥生长在封建社会,从小经历的清贫苦难生活,使他能切身体会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深切同情劳动人民。走上仕途之后,他虽然身为封建士大夫,在阶级立场上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进步的民主思想。郑板桥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来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郑板桥还时刻关心着劳苦大众的衣食冷暖,他的“得志则加泽于民”的志向,充分体现出他的爱民思想。在处理日常政务的过程中,郑板桥能为百姓主持公道;在灾荒时期,他能多方积极地拯救灾民。郑板桥虽仅为一七品县令,但是他的政绩却颇为百姓所称赞。

郑板桥自小苦读经书,追求仕途。一旦他踏上为官之路,却发现身处官场的不易之处。从政十二载,郑板桥由起初的“学而优则仕”思想,逐渐转变成视为官如桎梏的厌官态度。入世与出世这两种思想、两种态度,几千年来,时常并存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中。这种矛盾在郑板桥身上也表现得很突出。

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历练了郑板桥豪放不羁、为人正直的人品,也孕育了他独树一帜、颇具风骨的诗品、画品和书品。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人品是根本,人品尚,画品、书品也就高。郑板桥即是如此。后人不但敬佩郑板桥的为人,而且更加喜爱他的艺术。郑板桥的书画作品,几百年来皆令世人追逐不已,珍爱有加。还有他提出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观点,更是脍炙人口。郑板桥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郑板桥/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福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30083
开本 16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9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6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7
15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