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房子130年(1884-2014)
内容
试读章节

90岁生日宴上,她乐天地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每天开开心心地活,开开心心地过。”精神矍铄、乐观幽默、随遇而安,虽然年过耄耋,但依旧可以在不经意问捕捉到她眼神里的那份敏锐智慧。在我们的历次接触中,从来不曾听她谈起自己的成就,也从来不曾听她谈起受过的委屈,更从来没在她的脸上看到过岁月的沧桑,她始终让人感觉到一种坚毅,一种睿智,一种乐观,一种豁达,我想所谓的“大家”都是如此吧。

她就是袁耀萼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原副院长,妇产科研究所的创始人,与郑怀美教授一起,被誉为王淑贞院长的“左膀右臂”。作为一名医生,她以不计其数的成功手术、临床诊疗为女性患者带去了健康平安;作为一名管理者,她好像医院里的“撒切尔夫人”做事坚决果断,极富执行力。她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作出了各种尝试,不断引进先进诊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妇产科医院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从学生运动和解放战争中走来的年轻医生

回眸半个多世纪的征程,现年91岁高龄的袁耀萼常常会笑称:“其实也没做啥,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喜欢做的事,感谢党组织和医院的培养,让我圆了儿时的梦!”

袁耀萼1923年9月出生于山东荣成,19岁参加革命。追溯起袁耀萼与医学的渊源,有这样一段故事:在父辈们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下成长起来的袁耀萼,从小就有着“要比男孩子强”的愿望,内忧外患中的祖国让这位热血青年想到了选择从医之路来实现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聪慧的袁耀萼就这样考入了上海医学院。

目睹了解放战争的硝烟,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流血牺牲、英勇杀敌,袁耀萼明白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什么是人民军队、什么是为人民服务。1946年8月,还是学生的她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入党时,袁耀萼边在上海医学院读书,边在红十字会医院做代医员。1947年,她与上海医学院的同学蒋兴权、王赞舜、黄桦、曹荃荪等都在当时的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实习。袁耀萼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对敌斗争。地下党工作的经历,让她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

1947年5月26日凌晨3时执行任务时,袁耀萼被特务盯上了,她穿过好几条巷子,但始终甩不掉特务。于是,她灵机一动躲进了附近的一所医院,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披上白大褂,就在戴帽子的瞬间,特务冲了进来,对着她大声问:“有人进来过吗?”袁耀萼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答道:“好像刚刚有个人往那边走了……”就这样,她躲过了一劫,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完成组织交予的重要任务。

1948年底,上海地下党医务党总支下达任务,要求袁耀萼和王赞舜两人保护医院防止遭受国民党和特务的破坏,并要求他俩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做好护院工作,迎接上海的解放。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袁耀萼心中共产主义理想的火苗越蹿越高,如星星之火燎原。她迄今仍记得当年学生地下党联系时接头的暗号:“南京有什么医生托带板鸭来?”回答:“原来就是你托带板鸭来的呀……”

袁耀萼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爱情。她与就读上海医学院的同班同学、一起从事地下党工作的王赞舜结为伉俪。

1950年4月,袁耀萼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二十军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并立四等功。1953年,她赴俄罗斯攻读研究生并获副博士学位。1956年11月,袁耀萼回国进入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历任主治医生、副院长、妇产科研究所副所长。她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一干就是34年,直至1990年7月离休。

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袁耀萼总是念念不念“三件事”:一是走对了“路”,投身学生运动,加人了共产党;二是进对了“门”,选择了医学,选择了妇产科专业;三是人对了“行”,在临床一线工作,从事实验诊断研究。正是在走对的路上、进对的门里、入对的行中,她尽情地实践着理想与抱负,尽情地挥洒着汗水,在时光的年轮中,镌刻了一份大师情怀。人们从中真切地感受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忠诚。这是信仰的力量,它让一位从解放战争的学生运动中走来的年轻医生成为了享誉业界、救死扶伤的妇产科教授;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精彩,让她用更加务实的方式诠释了对群众的关爱和关切!

P60-61

后记

今天,当最后一篇文章收笔之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一整年的努力,此刻在这密密麻麻的50多万字书稿中尽现。不禁感慨,红房子是一本厚重的书!

近几年参加了不少老同志的聚会,看着这些曾经的中流砥柱回忆工作的片段,品评朝夕的情谊,细数医院的成就时那份满满的自豪与满足,我在想,医院虽有“大事记”,但因文体、篇幅和历史材料本身的缺失,对于构成130年历史的“人”鲜有相应的文字记载。而这些历史的亲历者正在逐渐步入暮年,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10年、20年、50年之后,这些医院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将无人知晓,无从谈起。这点点滴滴、深深浅浅的往事,若仅流于口头或封存记忆,没有形成文字,无法跃然于纸上,我们的后辈在多年以后又该怎样去触摸那些鲜活的、具有生命质感的永久载体?这对于红房子以及红房子人而言将是莫大的遗憾。莫让此情成追忆,于是,《红房子130年》这本以人物为主体的书成为了我们献礼院庆、留给后人的一份礼物。

写一本让人读来饶有兴致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文字的堆砌,便只能成为书橱里的高级装饰品,于是我们将撰写的切入点定位在了“讲故事”——鲜为人知的、耳熟能详的、理想信仰的、敬业爱岗的、仁心仁术的、科学研究的……从医院出资者玛格丽特·威廉逊女士到素有“南王北林”之称的王淑贞,从生殖内分泌创始人郑怀美到妇科肿瘤一代宗师张惜阴,随着一个个故事的拨云见日,这些人物也纷纷鲜活起来,85位杰出的专家教授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红房子的医、教、研工作,在沉浸于每一个故事的晨昏昼夜里,我们时时感受到他们创业的艰辛苦难,感受到他们坚韧不屈又严谨乐观的精神,那许许多多默默无闻、不问名利得失,为了妇产科事业、为了白衣天使的职责倾其一生的红房子人,永远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而在追寻他们奋斗足迹、辉煌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亦深刻感受到红房子人内在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以及这130年辉煌历程的内在动力。

成书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保证故事的可读性和真实性,我们组织了6场不同层面的座谈会。举办座谈会的时候正值梅雨季节,怀揣着“故事”的老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在闷热难捱的天气里,从四面八方赶到方斜路,准时准点出现在会议室,看着他们不住地擦汗,拿着手绢扇风,我心里充满了感动。有些老同志说自己接到通知后连夜回忆,写下了长达几页的笔记;有些老同志带来了珍藏多年的工作物品,送给院史馆作为馆藏。

为了更好地还原每一个人物,我们列出名单,请与这85位专家教授相熟识的人提供线索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撰写初稿。这些撰写者中有当事人的同事、学生、朋友,甚至是亲属。尽管大家都非常繁忙,但对撰稿的热情空前高涨。记得在收集已故副院长郑怀美的素材时,无意中偶遇她的邻居,得知医院撰文纪念郑怀美,她主动请缨联系了郑怀美教授的儿子以及10多位老邻居来“讲故事”。那天,回忆这位52户居民共同的保健医生“郑妈妈”时,不少人都眼角泛红。而郑院长的两位儿子更是捐出了妈妈生前一直使用的“储药柜”给院史馆。就这样,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了我们文章中最实实在在的“料”。记得我们还来不及采访周剑萍教授就接到了她突然去世的噩耗,之后在采访她的学生张炜教授时,那几度哽咽的深情回忆,那一张张被泪水打湿的纸巾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记得我在四川开会时偶遇卞度宏教授,他听闻医院正在写这样一本书,主动申领了撰写司徒亮教授文章的任务,当稿件从遥远的四川“飞进”红房子医院的时候,看着那一排排整齐而工整的文字,我可以想象这位九旬老人在灯下不知熬了几个夜晚。  为了更好地拿捏人物性格,更好地反映这些专家们的真实工作状态和生活状况,参与写作的团队成员历时6个月,几乎走访了所有健在的老专家、老教授。从酷暑到严寒,采访、撰写、补充采访、修改,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共采访120余人次,数易其稿,经受访人修改确认,院领导共同审定,最终定稿。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上海图书馆找到建院50周年纪念画册,得到三位医院创始人照片和介绍时的欣喜;常常感动于老专家的谦逊和低调,采访92岁的原护理部主任赵君瑗时,老人精神矍铄,口齿清楚,一个上午侃侃而谈他人的好,说到自己时却总说“没什么可讲的”、“那是应该做的”、“这是工作的本分”等等;常常钦佩于老专家的严谨和认真,在采访82岁的俞瑾教授时得知受访当天为了赶给学生上课的PPT,她凌晨3点才躺下睡觉,而8点就准时起来等我们。她告诉我们,自己做PPT而不叫学生代劳,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这种种的感念,在我看来就是医院的财富,红色的屋檐下造就了一代代的大医、名医、良医,而这85位人物鲜活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红房子精神。

与大师同行,与群彦共济。130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回顾这悠长的百年,芸芸万生之众,“红房子”的名字翘然秀出群伦,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理解、支持、献身妇产科事业的人。书稿收集的过程中,在这些专家和教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家名扬四海的专科医院所必须具备的追求卓越的精神;看到了一家妇产科专科医院必须具备的仁术之本、仁爱之情;看到了一家经久不衰的三甲医院必须具备的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视野;看到了一家有着百年积淀的名院必须具备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在她的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她的成功与磨砺之中,我们总会有新的感悟和憧憬。

在聆听中,在交流中,在撰写中,在阅读中,屡屡被感动。感谢所有为红房子的过去、现在呕心沥血的人们,感谢所有爱着红房子,关注她的发展和未来的人们。你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未来的奠基者。红房子的绚丽中有你们无悔的耕耘和执著。感谢所有提供史料、接受采访的受访者,感谢你们的尊史求真、熔前铸后,你们是院史溯源还本的功臣,是生动、翔实、精彩的红房子故事的主角,是后人温故鉴今的推动者。感谢所有参与人物初稿撰写的作者们,感谢你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不遗余力的支持,红房子精神的传承中有你们栩栩的身影。感谢档案室、人事科、宣传科和党办同志们的埋头整理、撰写,感谢你们抢救了医院宝贵的历史,并满怀深情地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流淌在笔端。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诸位编辑几个月风雨无阻、任劳任怨地参与本书的采编,你们将与《红房子130年》一书一起留在医院熠熠生辉的历史中。

130载峥嵘坎坷,记录着我们的荣辱与辉煌;130年艰苦创业,砥砺着我们的追求与信念;130个春华秋实,我们聆听一种声音;130度花开花谢,我们感悟一种精神;130年时光荏苒,我们走过风风雨雨;130年岁月悠悠,我们再次整装待发……

谨以此书献给红房子130年,由于历史资料乏匮,水平有限,疏漏不少。去芜存真,披沙见金,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华克勤

2014年3月

目录

序一:我的红房子情缘袁耀萼

序二:流光溯忆百年恒远徐丛剑

前言:红房子传奇王珏刘琳

玛格丽特·威廉逊:医院因她得名

伊丽莎白·罗夫施耐德:第一任院长

伊丽莎白·麦基奇尼:第一任护士长

邝翠娥:首任中国籍院长

王淑贞:大爱无私丰碑长存我心中永远的灯塔

李诵弦:淡泊明志甘当绿叶

郑怀美:医学界的女外交家

王菊华:开创国内妊娠高血压病研究的先河

吴劫彝:早期国产阴道镜的研制者

袁耀萼:红色屋檐下的“撒切尔夫人”

司徒亮:支援重庆医学建设的先驱

高秀惠:用生命书写医者挚爱

张惜阴:“惜”添人寿苍生受庇“荫”

陆湘云:妇产科内分泌的一朵祥云

李超荆:拓荒中西医结合领域探索生殖免疫学科前沿

杜心谷:兰生幽谷不为人香

卓晶如:勤勉低调的实干派医生

邴圣民:潇洒“老邴”走向世界

赵君琇:严苛温情的护理部主任

张济华:精细的护理“艺术家”

王光正:大家闺秀的红色之旅

卞度宏:行医不止人生不老

朱人烈:仁者为医耕耘一生

张振钧:大师的君子情怀

陈如钧:从0到100%的努力

俞瑾:调控生命网络的“世界外婆”

朱关珍:两次援非的务实派院长

唐吉父:闻名遐迩的“唐氏妇科”创造者

赵充:优秀,是一种习惯

丁爱华:宫颈疾病防治的探路者

严敬明: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林世英:戎马一生的巾帼英雄

庄依亮:率真的业师勤奋的学者

于传鑫:低调谦和的儒雅医者

黄敏丽:守护天职分享人生

米粼:她是“天使”的护佑者

邵公权:不走寻常路的“教练员”

杜明昆:致力计划生育促进国际交流

曹玲仙:助孕生命的国医圣手

孙玲珠:在黑与白中寻找“蛛丝马迹”

曹斌融:正大行医正直为人

归绥琪:草木岁月“绥”顺人意

王德芬:巧妇的手善良的心

邵敬於:孜孜不倦母婴安全求探索

潘明明:“潘大”和她的孩子们

张珏华:女“超”人和她的“神眼”

杨来春:辛苦从医路常怀感恩心

张绍芬:医者如花馨芳生命

黄紫蓉:生活的哲学家

丰有吉:胸中丘壑见真章无私无畏功德长

杨国芬:平民书记知心大姐

刘惜时:痴迷妇科手术的“刘一刀”

程海东:产科“定海神针”背后的30年

金福明:追求完美的美女医生

林金芳:赋予女人由里而外的美丽

孙红:以人为本的行医哲学

周剑萍:虚怀若谷慈善为怀

李斌:乐天派的“幸福密码”

王文君:和风细雨谦谦君子

李大金:学术无涯杏林常春

华克勤:“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朱芝玲:一个西医的中医情怀

程蔚蔚:梦,开始的地方

周先荣:守着显微镜的“哈姆雷特”

花俊生:卫生改革的排头兵

朱瑾:现代派好医生

常才:他有一双火眼金睛

段涛:从游大师终生受诲

李笑天:至真至诚创意人生

任芸芸:超声探头下的医道和责任

丁焱:让护理成为最美丽的职业

刘豫阳:“既然答应了,我就要做好”

姜桦:学术派后勤院长的精细管理

黄绍强:麻醉科主任的13年

顾蔚蓉:要看“病”,更要看“人”

徐丛剑:为医为师为院长善心诚心责任心

张炜:温文低调宁静致远

鹿欣:让世界了解红房子让红房子走向世界

隋龙:宫颈疾病诊疗学科的“放大镜”

张国福:穿铅衣的“福尔摩斯”

尧良清:勤治学巧创新走边疆

金莉萍:尽心用情的“可爱医生”

严英榴:用探头“阻隔”出生缺陷

邬惊雷:海派院长的红房子情结

孙晓溪:让试管婴儿不再神秘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历史沿革表

附录三 历任院长

附录四 历任党委书记

致谢

后记 华克勤

序言

我的红房子情缘

袁耀萼

1956年11月,对我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从莫斯科求学回国的我,来到了生命中第二个事业的起点——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这一晃就是58年,我从一个年富力强的医生变成了细数光阴的老者。回眸这个我服务了接近一个甲子的地方,当提笔再次写下“红房子”这三个字的时候,依然心潮澎湃。在这座百年老院里,有着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医者,在这里憧憬过、年轻过、奋斗过,我们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红房子人,而努力,而自豪,而骄傲。在我看来,这是一所神奇的医院。

红房子是妇产科专家的摇篮。早年,医院的硬件条件不好,但年轻医生都愿意到红房子来,为什么?因为这里有最好的教学传统和学习氛围。我永远都记得,每周四医院总查房,洋洋洒洒的一大帮人,为首的就是王淑贞院长。她总是亲自为实习医生做示范,可以这么说,她随时随地为青年医生进行从思维方式到临床经验的医学素养训练。在她的耳濡目染下,“传、帮、带”早已成为红房子高年资医生深入骨髓的意识。红房子的学习氛围有口皆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年医院若是来了一个疑难危重病人,没有一个医生会离开医院,离开病人,因为谁都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和细节。大家都努力地钻研业务,你追我赶,谁都不甘落后,就是这样的氛围造就了红房子的辉煌。医院学科建设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亚专科的各个方向都能找出国内数一数二的代言人,甚至在国际上也有多位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可喜局面。

红房子历来有“走出去,请进来”的眼光和气魄。王淑贞、郑怀美教授都是怀着一腔热血回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清晰地记得,王淑贞院长每周二晚上带领着一帮年轻人学习《外语900句》的场景,她总是对大家说,只有学好了外语,才能查看国外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而为我所用。她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医院的医生出国开阔眼界,而聪慧好学的红房子人也总是不负医院所望,“走出去”后每每都能收获“请进来”的硕果。1978年,我被医院派到国外学习,所见所闻让我感到重视基础医学的迫切性。回来后,我向王淑贞院长提出成立妇产科研究所的设想,并得到了大力的支持。 1979年,妇产科研究所成立,下设生理室、生化室、放射免疫室、病理室、遗传室、药理室六个研究室。20多年过去了,红房子医院立足基础医学,探索临床应用,相辅相成,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这又是“走出去,请进来”最有力的佐证。现在,红房子已经成为了业界的明星,成为了妇产科人向往韵殿堂,每当医院有捷报传来,我都忍不住喜极而泣——好样的,我们红房子人!

红房子作风严谨,重规范,重管理。医院几经变更,但教会医院的严谨作风一直延续了下来。当年,我是出了名的管理严格,在做医疗副院长的时候,做了很多建章立制的工作,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我无悔。医生要按规矩办事,按规范办事,才能把工作的随意性降到最低,因为,病人的事情来不得一点马虎,不能出一点差错。确实,那么多年来,红房子医生在诊疗规范性上,在业内有口皆碑,现在国内许多诊疗标准就。出自红房子医院,这一点让我至今都非常自豪和欣慰。

希望《红房子130年》这本书,能帮助现在以及将来的红房子人更好地领会红房子精神,更好地传承红房子传统,因为你们才是红房子的明天和希望。

希望《红房子130年》这本书,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红房子的历史,了解红房子的现状,关注红房子的未来,因为红房子的发展离不开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我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做对了“三件事”:一是走对了“路”,投身学生运动,一加入了共产党;二是进对了“门”,选择了医学,进了红房子医院的门;三是入对了“行”,在妇产科临床一线工作,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感谢红房子医院培养了我,包容了我,我爱红房子医院!谨此借序寄语,愿红房子医院青春永驻、再创辉煌!

2014年3月

内容推荐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因医院屋顶呈红色,被广大市民和患者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这所从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发展而来的专科医院,迄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130年以来,红房子医院在中国妇产科奠基人之一王淑贞教授及几代妇产科人的努力和传承中,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发展迅速,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全国知名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同时培养并造就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妇产科专家和教授。华克勤、徐丛剑主编的《红房子130年(1884-2014)》讲述的是红房子医院85位妇产科专家的故事,在看似平常的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博爱、崇德、传承、创新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融入红房子人的血液里,这所百年老院对“关爱女性,呵护生命”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以求,源远流长。

往昔的光荣和梦想,是明日奋发的动力和源泉。红房子的强大,源于其综合实力,源于其亚专科的发展,更源于其丰实的内涵和底蕴。荣光背后,新百年的辉煌已悄然拉开帷幕……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的妇产科专科医院。华克勤、徐丛剑主编的《红房子130年(1884-2014)》系为迎接2014年5月红房子创院130周年院庆而编纂。全书收入80多篇文章,以纪实的方式讲述了红房子建院以来的80多位专家的生平事迹、医德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房子130年(1884-201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克勤//徐丛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1171
开本 16开
页数 5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28
CIP核字 2014038638
中图分类号 R199.2
丛书名
印张 4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7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