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内容 | 内容推荐 近代上海像一个“袖珍地球村”,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各地不同人群在这里生活、工作。考察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自生自发秩序,对于探讨全人类文化交流的过程、特点、规律,有极为难得的样本价值。本书通过都市生活的细节,如洋泾浜外语、混血儿现象、西医与西餐的流行等,深入浅出地剖析多元文化在近代上海的交织,为研究海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研究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提供了独特视角。 目录 引言 一、文化特别区域的形成 1.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经历 2.开埠以前英商考察上海 3.从华洋分处到华洋共处 4.华洋共处范围不断扩大 二、各国侨民概览 1.各国侨民百年概况 2.英美侨民 3.法国侨民 4.俄国侨民 5.德国侨民 6.犹太侨民 7.葡萄牙与意大利侨民 8.日本侨民 9.印度与其他亚洲侨民 三、并存与交织 1.各行其是 2.各司其法与协商司法 3.各信其教 4.货币多元 5.花园里的异国风情 四、围墙与篱笆:分处、认同与歧视 1.各国总会与民族认同 2.西洋人对华人的歧视 3.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问题 4.诤友与益友 五、求真择善与跟风趋时 1.西物输入,至广且速 2.西医推广,势如破竹 3.西餐引进,风行一时 六、外语热与洋泾浜外语 1.学校英语教学兴旺 2.广方言馆的外语教学 3.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 4.外语培训班长盛不衰 5.洋泾浜英语与洋泾浜汉语 七、协商与合作 1.造桥、防病:有限的市政合作 2.联合镇压太平军 3.东南互保 4.文化合作:格致书院与中国女学堂 5.宴会与舞会:待客之道 6.狂欢的理由:开埠50周年庆典与早期华洋关系 八、矛盾与抗争 1.歧异与纷争:四明公所案件 2.误解与矛盾:《点石斋画报》案件 3.隔岸观火:机器织布局火灾事件 4.官民联手:小车工人抗捐案件 5.官绅合作:大闹会审公堂案件 6.外争权益:外滩公园案件 7.时势使然: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 九、缝隙效应种种 1.王瀚变成王韬 2.康、黄、龚三案 3.苏报案震动全国 4.假孙中山案 5.遗老避难胜地 6.张园演说 十、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 1.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 2.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 3.民众文化的分层性 4.都市与乡村 十一、集中营:非常态下的外侨生活 1.设立过程 2.分布情况 3.规章与管理 4.有关交涉 结语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熊月之 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891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0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07-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5.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