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 进而从“地方视野”出发, 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区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和延续的机制; 中心对地方强度有别, 路径多样的影响; 地方人物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 进而重新理解地方, 亦重新理解中心。也希望从“长程革命”出发, 深入考察五四运动的剧本和舞台, 细腻揭示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 以接近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定义五四运动的大目标。 目录 绪 论 在地方的五四与长程革命中的五四/001 一 新文化如何“到手”/005 二 探索地方读书人的“主体性”/018 三 怎样从地方反观“中心”/027 四 长程革命的意义/037第一章 新文化“下行”——五四在江浙地方的拓展/045 第一节 “下行”的受众/048 第二节 新文化“下行”的诸渠道/054 第三节 “下行”与地方读书人的关联/067第二章 进退失据——五四大风中的地方老新党/085 第一节 五四大风何以蔓延/091 第二节 老新党对新文化的适应/104 第三节 老新党对于新文化的排拒/109 第四节 老新党的观念之滞与生活压力/119第三章 觅路的小镇青年——钱穆与地方的五四/133 第一节 新思想如何“坌至涌来”/138 第二节 “逐月看《新青年》”之后/146 第三节 “重温旧书”的内与外/154第四章 钱穆为何不革命——“长程革命”中主义的地方传播/171 第一节 《宥言》无关河上肇/174 第二节 钱穆与主义的地方传播/182 第三节 主义传播的“南北差异”与“南方特征”/189 第四节 谁能走向革命/196 第五节 钱穆疏离革命的思想理路/204第五章 吴宓怎样理解“新文化”——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219 第一节 《反应》如何引发“反应”/222 第二节 从《反应》看吴宓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与理解/230 第三节 吴宓、《反应》的时代“尴尬”/239第六章 “学衡”老师辈、学生辈与五四的延展/251 第一节 从“两军对垒”到“多方互动”/254 第二节 “信息落差”中的老师辈与学生辈/259 第三节 革命年代里的学生辈与老师辈/265第七章 助产“主义时代”——以《中国青年》为例/273 第一节 《中国青年》的定位问题/277 第二节 《中国青年》的“推广周知”/290 第三节 《中国青年》的“读者阅读”/310第八章 一个五四青年的国民革命——以江绍原为例/329 第一节 瘟疫传言的政治化/332 第二节 国民革命与五四精英/342参考文献/35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瞿骏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26264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37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05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9-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61.107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