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大学入门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所有这些奇趣横生的知识,尽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最新增补的内容中。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本书的第4次修订版由北京大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和王力家属共同主持,历时4年。这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目录

插图目录

《大学入门丛书》编辑旨意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阶级、阶层 

 冠 礼 

 婚姻 

 丧葬 

第九章 宗法 

 族、昭、穆

 大宗、小宗

 亲属

 丧服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修订版后记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试读章节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翳(屏翳。■,读ping;翳,读yi),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xi)和,月御谓之望舒(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bin)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日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座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官。二十八宿指的是: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其中《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荧惑守心”见《论衡.变虚》篇;“太白食昴”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月离于毕”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P3-5

序言

大学之道,今非昔比。人类的精神已经三历变迁。上古以来,以物理学为基本,研究事物的本性,追求真理,将人的宗旨,归为独一无二的善。学问通往于至善,固执于本质,直到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今天我们了解,此说虽然不能解释生物进化,但是其所揭示的方法已经成为人类理解的普遍精神。由达尔文思路带来了社会科学的新视角,以人口学为基本,人的存在,社会构成,以及信仰与观念、习俗与行为,其中并无一定而规的理由。差异于种群中出现,变化在遭遇里发生,众生平等,因果繁复,本体难于定论。而如何算计社会现象的变更作用并加以调节,如何观测群体种族之间的差别并做出解释,人的认识又在这些差异和变更中如何发生、演变、成就和相互冲突,皆成为学问的中心。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对现代化的反思使人类对理性和语言本身的权力产生警惕和怀疑。话语可能就是暴力,天理迫灭人欲,也拆解和异化人的本身的完整。而现代性的强制和规范,正以统治全球的方式抹煞着文化的差异,忽视个人内在的柔软而脆弱的隐私。以艺术学为基本,揭示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存在,诗的栖居,画的变现,解读一个文本,因人而异;观看一件作品,每次不同;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体认方法、性情秉赋又会随着他的命运和际遇不断变化。学问在作品评论中展示了对真实的独立透悟,在艺术体验时突显出人的独孤的本质和自由的本性。而经济制度、文化都是人的问题,在与个人的关系中具有一一对应、不可重复的艺术学关系。

从物理学到人口学再到艺术学的精神变迁,并不是一一兴替,而是从单一到并列,再到三种同在。精神丰富的同时,认识的方法变得复杂;选择多元之后,学问的信心受到质疑和考验。更何况知识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已经多到完全可以遮蔽学习能力和覆盖理解水平的程度,知识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所以,无论是对一位学者,还是对一位学生,在大学之道上,要想洞察宇宙,了悟人生,必须重思门径,梳理思路,概览方法,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学科入门。这就是大学入门丛书编辑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入门丛书按学科分类,依照目前大学学科的通行的基本分类方法.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四类。数学和哲学本来应该别归其类,为简便计,将数学挂在以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类,虽然社会科学用到的数学日益增多。哲学原本在一切分类之上,但是关于哲学历史的学问,讨论哲学观念演变的科目已将哲学学科习惯性地带入了人文学科之中,吾从众。

大学入门丛书约请的作者,一定是在本领域中的专家,并且同时又是对学科整体相当关心的学者。借重他们,把一个专业或其中的一个问题讲述给初学者和非本专业的读者,尽量少用专业性强的术语。每一部书基本上在12~18万字、12~18个章节之间,力图满足三个基本的期待,既让读者了解本专业或者本题目的基础知识框架,又让读者了解此种学术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还让读者借助启示,动用参考文献和附录,可以进一步觅得深入学习的途径。

大学之道,古今又是殊途而一致,接引在于入门。虽不敢妄称此丛书可以通达大学之道,然而不肯失责之心,天地可鉴。

后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zhu6)、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涔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苑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专观并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王力教授统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最初的可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吕叔湘、丁声树、朱文叔、叶圣陶、姜亮夫、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等诸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叶圣陶和姜亮夫先生修正的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这部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版权属于以王力教授为代表的集体编写组。

从《古代汉语》教材中抽出的这部分书稿曾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出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书稿的写作情况细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澄清,以至于大多数读者只知道主编者是王力教授,但对于具体的编写者和编写过程不甚了了。这次修订,我们希望可以为所有的执笔人、审稿人正名,尤其是马汉麟教授。四十多年来,三代编写者对这部书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此,我们再次表达由衷的敬意。

我们这一次的修订,算来已经是这部书稿的第四次修订了。修订王力教爱主编的这部名著对我们而言是很光荣的事,同时也是压力很大的事。原书行文简洁,在修订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应原书中有些内容也需要修改或增补。但考虑原书的体例,我们也不适合在原书中增加过多的琐碎解释。最终我们决定,抛开简单文字惨订的老路,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对原书内容进行增补。对于正文我们尽可能少故改动,有错误的地方我们简单注明(改动、增加的文字用阴影标出),而图注部分我们则在篇幅允许的条件下做尽可能清晰详细的说明。有些问题细说起来非常长(比如曾侯乙编钟乐律问题),有些问题从来就没有过硬的解释(比如伏羲女娲像中的数学仪器),我们就不做过多阐述。

其实,这次撰写图注的工作基本上属于“古史新证”的路数。新证派的工作起源于王国维,前辈大师郭沫若、于省吾、唐兰、沈从文、张政娘、孙机、李学■、扬之水等人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然而,中国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文物中大量的古史新证、古墓新知面世数十年,仍不为人所熟知,我们这里写出来的,也不过万中一二。限于篇幅和体例,所引参考文献无法在图注中一一标明。图注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大展图录、专业论文和研究专著。

修订的内容我们侧重于物质文化的方面,而刻意没有进行所谓“精神层面”、“思想吏”的总结,或大而无当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的角度甩出满纸空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一条自勉的原则。我们不能拿来要求别人,但我们在努力地这样要求自己。

关于古代物质文明所折射出的思想史层面的内容,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未来有机会,我们将在其他著述中予以表达。

由于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文物内涵的消化实在是太慢,在图片选择上,我们尽可能选择出土时间比较久的器物。另外,考虑到有一些非常重要、本该成戈基本文化常识的内容实际上却极少为人所知,我们在注释中花了很多篇幅来阐述。有些内容甚至分散在了好几个图注里。(这几个重要内容是:黄帝战蚩尤的事件、先秦姜姓家族的巨大势力、先秦时期酒和酒器的性质、中国古代气候三次变冷以及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里的创世神话。)

行文简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考虑到先秦古文字对于有些读者来说比较艰涩,我们对《楚帛书》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遇蚩尤》做了通篇逐字译写。冗长之处,请大家谅解。限于篇幅,不可能提供译写的全部考证,这一点是要先向大家说明的。

我们对于大多数日常生活里不常用的字都注了汉语拼音,希望能给读者多提供一些方便。

修订的内容由北京大学教师刘乐园撰写。这次修订由北京大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及王力教授家属共同组织,图注撰写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璐、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陈宇和北京大学法学完的葛洁诸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修订委员会

2007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大学入门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286893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44:08